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每天讀書《正義之心》怪異人群決定西方主流道德標準 感性與道德

認識作者

喬納森·海特是著名的美國社會心理學家, 曾經被《展望》雜誌評為“世界頂級思想家”, 他也是一位TED演講人。 你可能聽過一本書叫《象與騎象人》,

這本書就是海特的代表作之一, 講的是心理, 跟今天這本分析道德的《正義之心》共用同一個理論基礎。 那就是人類的感性思維如同大象, 理性思維如同騎象人, 騎象人只能服務大象、警告大象, 但他不能決定大象最終走向哪裡。 我們的理性也是為感性服務的。

關於本書

道德就是本書作者喬納森·海特的研究物件。 在這本書中, 海特將告訴你, 人類遠沒有自己想像中理性, 就連在做道德判斷時, 我們依靠的也是頭腦中的感性結構。 生活在不同社會環境中的人, 有著不同的感性結構。 海特將其細分成六個領域, 又將我們的道德之心比作能品嘗出六種味道的舌頭, 就像吃飯時有的人喜歡酸甜的, 有的人喜歡鹹辣的,

在做道德評判時, 我們也有各自的偏好。 聽完本期音訊, 你就會發現我們為什麼會產生三觀分歧, 並堅持己見, 總會批判或試圖說服他人——這是紮根於人性中的特質。

核心內容

這本書主要講述了三個重點內容, 也就是道德的三條原則。

第一原則是個有點兒反常識的觀點:我們總是在先用感性下了判斷後, 再用理性為自己的行為找藉口。 第二原則是道德情感有六個維度, 我們日常生活中, 一切道德判斷基本都可以在這六個維度上找到對應。 道德的第三原則, 是它具有凝聚力量, 能讓人類更好地建設社會, 但它也是盲目的, 會令我們在做道德判斷時產生分歧。

一、我們的道德判斷過程是感性在前、理性在後

這是作者在書中提出的道德第一原則:我們總是在先用感性下了判斷後, 再用理性為自己的行為找藉口。 很多時候, 一個行為並沒有傷害任何人或損害公平原則, 完全“自己做事自己負責”, 我們卻會認為它是不道德的。 這種道德判斷顯然不是純理性的, 而是通過感性認識做出的。

1999年, 普林斯頓大學的格林恩主導了一項實驗。 他撰寫了20個比“電車困境”更複雜的道德難題, 讓被試者表明是否贊同這些充滿爭議的做法。 與此同時, 他會對他們的大腦進行掃描。 掃描顯示, 在絕大多數情況下, 被試者進行道德判斷時,

大腦中與情感活動相關的區域表現得比平時更活躍。 針對這一現象, 格林恩總結說, 我們做道德判斷時依靠的是一些強烈的感覺, 聰明的哲學家們借助理性編造了一些說法, 才使得這些感覺變得有意義。

我們的感性還會受到我們身體所處的環境影響。 多倫多大學的一名研究人員向人們發放問卷, 調查他們對一些與道德純潔性有關的行為的看法, 比如色情和毒品問題。 他發現, 在回答前用肥皂洗手的受訪者普遍對這類問題更嚴厲。 他還發現, 這種影響居然是可逆的。 研究員讓人們回想自己的道德污點, 或者抄寫他人的過錯, 然後他們可以選一樣東西帶走。 他發現受訪者傾向於選擇濕巾或者其他清潔用品。 可見,感性在我們進行道德判斷的過程中扮演了多麼重要的角色。

二、怪異人群決定了西方主流的道德標準

在海特的實驗中,有一群人表示,某些行為雖然讓他們覺得噁心,但在道德上沒有問題,他們尊重人們做出這些行為的權利。這群人是賓夕法尼亞大學的學生。他們符合心理學上一個影響深遠的定義:怪異人群。怪異這個詞來自英文WEIRD,是五個形容詞的首字母縮寫,分別是來自西方、受過教育、屬於工業化社會、富有以及民主化的。近現代的自然和社會科學,包括心理學在內,主要是由歐美學術界發展的,他們的研究物件就是這類怪異人群,得出的結論自然比較狹窄。

怪異人群將不違反傷害和公平標準的行為視作他人的自由權利。這種對自由的尊崇,在西方社會很常見,海特稱之為“自由倫理”。而在世界的其他地方,還存在推崇集體主義的“集體倫理”和以宗教信仰為基礎的“神性倫理”。海特認為,哪怕是西方國家公民,也不會只受到自由倫理的影響,我們每個人都會受到多種道德倫理的薰陶,一旦遇到合適的時機,這些倫理觀的影響力便會凸顯。

三、道德情感的六個維度

第一個維度是關愛與傷害,這是我們在照顧脆弱的孩子時發展出來的,已經刻入人類基因的一種道德情感。進化也會更青睞那些能對他人的需求或痛苦更快做出反應的人,將這類人的基因保存並傳遞下去。

第二個維度是公平與欺騙。人類這種社會性動物是需要合作的,能夠知恩圖報的個體會獲得其他社會成員的尊重,也更容易繼續和其他人合作獲利。這樣一來,我們就會對可信的物件產生好感,對不可信的物件產生憤怒甚至是噁心的道德情感。

第三個維度是忠誠與背叛。這種道德情感是在鞏固群體的過程中出現的。人類對叛徒的憎恨古已有之,有時候甚至超過了對敵人的仇恨。不管在哪個國家,愛國主義都是道德中重要的組成部分。

第四個維度是權威與顛覆。在不同社會和不同文化背景下,不同人對等級的尺度不同,但有些行為無論在哪裡都是不能被接受的。

第五個維度是聖潔與墮落。關於聖潔和墮落的道德情感,最明顯的標誌就是噁心感。這種感覺是在進化中形成的,因為人類作為雜食動物,特別需要分辨食物是否安全的能力。而噁心感的出現能幫我們更好地選擇食物,應對病菌和寄生蟲的威脅。

第六個維度是自由與壓迫。個體想要獲得支配地位是一種天性。只有對壓迫行為敏感,個體才能儘量保全屬於自己的資源,而這樣的個體才更容易存活,並將反抗壓迫的基因傳遞下去。

吃掉寵物狗,用國旗當抹布,簽訂吃人契約這三種情境或多或少挑戰了這六種道德情感。吃掉寵物狗挑戰了關愛與傷害基礎,哪怕狗已經死了,吃狗的人沒有傷害狗,大多數人也會想,你怎麼捨得吃掉你養出感情的那麼可愛的動物呢?很多人成為素食者,正是因為他們關愛與傷害的道德情感非常強烈。同理,你會發現用國旗當抹布挑戰了權威與顛覆基礎,約定吃人的德國男子挑戰了聖潔與墮落基礎,給了我們不對勁甚至噁心的感覺。

四、道德的蜂巢開關

海特表示,進化是在個體和群體等多個層面上發生的。在個體層面上,我們像黑猩猩一樣競爭;在群體層面上,我們像蜜蜂一樣合作,共同與其他群體競爭。這種競爭並不一定是你死我活的戰爭,本質上,群體比拼的是誰能更高效地把資源傳遞給後代。他認為,人類在90%的情況下是黑猩猩,注重個體超過群體,但在10%的情況下會變成蜜蜂,會為了群體攜手合作。促使我們變成蜜蜂的契機就是蜂巢開關。蜂巢有很多種開關。打開開關後,你會追逐一種群體歸屬感和在群體中實現自身價值的感覺,你可能去落後地區做志願者,加入某個社會團體,為某些社會事業奔走。

五、我們為什麼堅持“我對你錯”,並總想評判或說服他人?

每個人看重的道德情感都不一樣,我們的群體屬性會讓我們跟與我們共用道德情感的人走到一起,從而形成宗教和政黨。之所以說道德是盲目的,是因為道德情感在前,道德推理在後。我們經常無法設身處地地理解他人看重的道德情感,甚至無法理解我們的分歧不是出在推理上,而是出在對道德的感性認知上。而且,道德是一種相對的概念。因此,人類的群體屬性可以帶我們走往任何方向。

經典摘抄

1. 我們做道德判斷時依靠的是一些強烈的感覺,聰明的哲學家們借助理性編造了一些說法,才使得這些感覺變得有意義。

2. 我們每個人都會受到多種道德倫理的薰陶,一旦遇到合適的時機,這些倫理觀的影響力便會凸顯。

3. 進化是在個體和群體等多個層面上發生的。在個體層面上,我們像黑猩猩一樣競爭;在群體層面上,我們像蜜蜂一樣合作,共同與其他群體競爭。這種競爭並不一定是你死我活的戰爭,本質上,群體比拼的是誰能更高效地把資源傳遞給後代。

4. 我們經常無法設身處地地理解他人看重的道德情感,甚至無法理解我們的分歧不是出在推理上,而是出在對道德的感性認知上。

5.複製這條資訊¥scpx091Oy2P¥,打開☞手淘☜即可查看並!

可見,感性在我們進行道德判斷的過程中扮演了多麼重要的角色。

二、怪異人群決定了西方主流的道德標準

在海特的實驗中,有一群人表示,某些行為雖然讓他們覺得噁心,但在道德上沒有問題,他們尊重人們做出這些行為的權利。這群人是賓夕法尼亞大學的學生。他們符合心理學上一個影響深遠的定義:怪異人群。怪異這個詞來自英文WEIRD,是五個形容詞的首字母縮寫,分別是來自西方、受過教育、屬於工業化社會、富有以及民主化的。近現代的自然和社會科學,包括心理學在內,主要是由歐美學術界發展的,他們的研究物件就是這類怪異人群,得出的結論自然比較狹窄。

怪異人群將不違反傷害和公平標準的行為視作他人的自由權利。這種對自由的尊崇,在西方社會很常見,海特稱之為“自由倫理”。而在世界的其他地方,還存在推崇集體主義的“集體倫理”和以宗教信仰為基礎的“神性倫理”。海特認為,哪怕是西方國家公民,也不會只受到自由倫理的影響,我們每個人都會受到多種道德倫理的薰陶,一旦遇到合適的時機,這些倫理觀的影響力便會凸顯。

三、道德情感的六個維度

第一個維度是關愛與傷害,這是我們在照顧脆弱的孩子時發展出來的,已經刻入人類基因的一種道德情感。進化也會更青睞那些能對他人的需求或痛苦更快做出反應的人,將這類人的基因保存並傳遞下去。

第二個維度是公平與欺騙。人類這種社會性動物是需要合作的,能夠知恩圖報的個體會獲得其他社會成員的尊重,也更容易繼續和其他人合作獲利。這樣一來,我們就會對可信的物件產生好感,對不可信的物件產生憤怒甚至是噁心的道德情感。

第三個維度是忠誠與背叛。這種道德情感是在鞏固群體的過程中出現的。人類對叛徒的憎恨古已有之,有時候甚至超過了對敵人的仇恨。不管在哪個國家,愛國主義都是道德中重要的組成部分。

第四個維度是權威與顛覆。在不同社會和不同文化背景下,不同人對等級的尺度不同,但有些行為無論在哪裡都是不能被接受的。

第五個維度是聖潔與墮落。關於聖潔和墮落的道德情感,最明顯的標誌就是噁心感。這種感覺是在進化中形成的,因為人類作為雜食動物,特別需要分辨食物是否安全的能力。而噁心感的出現能幫我們更好地選擇食物,應對病菌和寄生蟲的威脅。

第六個維度是自由與壓迫。個體想要獲得支配地位是一種天性。只有對壓迫行為敏感,個體才能儘量保全屬於自己的資源,而這樣的個體才更容易存活,並將反抗壓迫的基因傳遞下去。

吃掉寵物狗,用國旗當抹布,簽訂吃人契約這三種情境或多或少挑戰了這六種道德情感。吃掉寵物狗挑戰了關愛與傷害基礎,哪怕狗已經死了,吃狗的人沒有傷害狗,大多數人也會想,你怎麼捨得吃掉你養出感情的那麼可愛的動物呢?很多人成為素食者,正是因為他們關愛與傷害的道德情感非常強烈。同理,你會發現用國旗當抹布挑戰了權威與顛覆基礎,約定吃人的德國男子挑戰了聖潔與墮落基礎,給了我們不對勁甚至噁心的感覺。

四、道德的蜂巢開關

海特表示,進化是在個體和群體等多個層面上發生的。在個體層面上,我們像黑猩猩一樣競爭;在群體層面上,我們像蜜蜂一樣合作,共同與其他群體競爭。這種競爭並不一定是你死我活的戰爭,本質上,群體比拼的是誰能更高效地把資源傳遞給後代。他認為,人類在90%的情況下是黑猩猩,注重個體超過群體,但在10%的情況下會變成蜜蜂,會為了群體攜手合作。促使我們變成蜜蜂的契機就是蜂巢開關。蜂巢有很多種開關。打開開關後,你會追逐一種群體歸屬感和在群體中實現自身價值的感覺,你可能去落後地區做志願者,加入某個社會團體,為某些社會事業奔走。

五、我們為什麼堅持“我對你錯”,並總想評判或說服他人?

每個人看重的道德情感都不一樣,我們的群體屬性會讓我們跟與我們共用道德情感的人走到一起,從而形成宗教和政黨。之所以說道德是盲目的,是因為道德情感在前,道德推理在後。我們經常無法設身處地地理解他人看重的道德情感,甚至無法理解我們的分歧不是出在推理上,而是出在對道德的感性認知上。而且,道德是一種相對的概念。因此,人類的群體屬性可以帶我們走往任何方向。

經典摘抄

1. 我們做道德判斷時依靠的是一些強烈的感覺,聰明的哲學家們借助理性編造了一些說法,才使得這些感覺變得有意義。

2. 我們每個人都會受到多種道德倫理的薰陶,一旦遇到合適的時機,這些倫理觀的影響力便會凸顯。

3. 進化是在個體和群體等多個層面上發生的。在個體層面上,我們像黑猩猩一樣競爭;在群體層面上,我們像蜜蜂一樣合作,共同與其他群體競爭。這種競爭並不一定是你死我活的戰爭,本質上,群體比拼的是誰能更高效地把資源傳遞給後代。

4. 我們經常無法設身處地地理解他人看重的道德情感,甚至無法理解我們的分歧不是出在推理上,而是出在對道德的感性認知上。

5.複製這條資訊¥scpx091Oy2P¥,打開☞手淘☜即可查看並!

同類文章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