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芳華雖逝,初心猶在!陪伴我們14年的《大別山晨刊》停刊!

今天, 走過十四個春秋的《大別山晨刊》出最後一期就停刊了, 芳華雖逝, 初心猶在。

紙媒即將大崩盤, 2018年或有2/3紙媒面臨關停?

紙媒“崩盤”

曾幾何時, 無論在地鐵還是在公車上總能看到手捧報紙、雜誌閱讀的人。 進入移動互聯網時代後, 報紙和雜誌變成了手機, 隨手一點就可以獲得海量的內容。

事實上, 自2008年以來, 紙媒的喪鐘就開始敲響。 步入移動互聯網時代, 在新媒體衝擊下, 紙媒更是死傷無數。

有媒體曾統計過我國傳統媒體死亡名單:

國內停/休刊報紙名單(不完全統計)

國內停/休刊雜誌名單(不完全統計)

曾經風光無比的各家報紙或者雜誌, 最終在紙媒日漸衰落的今天, 也難逃“死掉”的命運。 騰訊網總編輯王永治先生曾預言, 2018年很可能有三分之二以上的紙媒將會“關停並轉。

到底是什麼“殺死了”紙媒

紙媒死亡的原因, 不是什麼營收斷崖式下滑, 不是什麼新媒體剝奪了它的管道, 甚至也不是什麼新生代取代了舊生代, 而是更徹底地說:資訊這個產業的生產模式已經變化了,

是汽車取代馬車式的更迭。

在以往的時代裡, 資訊生產, 在中國被壟斷在國營和精英的手裡, 在國外被壟斷在資本和精英的手裡。 它是少數精英的遊戲。 哪怕你是個帕帕拉佐, 你都得是一個經過嚴格訓練的專業分子。

但是今天不是。 任何一個手裡有智慧手機, 識字的人, 都擁有資訊發佈的權利。 專業的新聞寫作和發佈的管道被碎片化和即時化了。 資訊生產權和發佈權從精英手裡被剝奪掉, 下放到任何一個公民和任何一個社交平臺上。 資訊生產和發佈的壟斷權被消滅了。 信息民主化了。

誰還需要一張報紙?

而如果我們不把“關停並轉”看成報紙死亡的標誌, 而是把“追尋新聞真相, 守望社會良知”作為報紙還活著的標誌, 多數都市報已經死掉了, 而有很多報紙, 則從來沒有活過。 上世紀90年代興起的都市報, 把自己的目標讀者定為普通市民, 在網路興起之前, 他們贏得了廣大用戶。 儘管所有的都市報, 用戶都是區域性的, 但報紙所報導的領域則並未局限於本地。 優秀的都市報都設有“調查新聞”或“深度新聞”部門, 把追求真相的觸角,伸向了全國,所謂“異地監督”,其實對公民社會的養成有相當的促進作用。

從2014年以來,報業營收加速萎縮,加上管理限制,很多報紙都已經支付不起做調查新聞的費用。報紙在縮減版面的時候,調查報導、深度新聞和評論首當其衝,而這些在過去恰恰是一張報紙最有個性也是最有魅力的版塊。如果說報紙存在的根本意義是其公共價值的話,這些成本高昂又充滿危險的內容,其實正是報紙的靈魂。沒有了靈魂的報紙,本質上就純粹是一個想盈利的企業而已,它的死活,只關係到自己員工的利益,而對公眾則毫無影響。如果我們以“腦死亡”來判斷,很多報紙早就死了。

傳統媒體眼見就要沒落,唯有轉型才能獲得新的生機。

轉型:傳統媒體擁抱互聯網

在媒體轉型時,最先動起來的往往是媒體人。

在媒體人離職潮1.0時代,互聯網興起,傳統媒體人加入門戶創造了門戶輝煌;媒體人離職潮2.0時代,一些媒體從業者利用積攢下的人脈和資源創辦自己的公司。

在傳統媒體崩盤、門戶式微、新媒體創業興起的背景下,媒體人離職潮進入3.0時代,從央視的名嘴到各大報業集團、門戶網站的主編、資深記者、編輯,紮堆離職出走。這一波媒體人出走之後主要有幾大去向:創業、投資和加入創業公司。

除此之外,大量普通媒體人轉型,有很多選擇進入企業和創業公司做公關。

同樣,傳統媒體也沒有坐以待斃,進行了一系列轉型。

從紙質版走向數位化,媒體的形態已經伴隨互聯網的發展發生重大變化;而《京華時報》和《東方早報》的停刊,似乎更像是這一變化的有力注腳。

「紙」死了,但「媒」會永續存在

關於“生死”的問題,人類永遠也解決了不了。紙媒的生死問題,也沒有人沒有一種制度一種方式來解決,況且死了不一定不好,活著未必也就好。

重要的是,人們需要什麼,媒體能給人們什麼,媒體存在的價值,以及存在的方式形式途經在經過科技高速發展後,還如何給予人某種需要。

所以重要的依然不是紙媒還是新媒體,重要的是哪種形式下的內容,能提供更好的體驗,更快捷更需要的內容。

而當一種新的體驗捕獲廣大讀者的同時另外一種更新的東西在醞釀,永遠沒有停歇。

無論紙媒還是新媒體,都應該更多地去關注人所處的普遍的狀態,人的心理、精神、生活所需。

有一點我們該堅信:即使,「紙」死了,但「媒」會永續存在。

本文系互聯網最前沿原創 參考資料:知乎、介面、鳳凰評論、鈦媒體、傳媒時評、投資圈mp、愛范兒

把追求真相的觸角,伸向了全國,所謂“異地監督”,其實對公民社會的養成有相當的促進作用。

從2014年以來,報業營收加速萎縮,加上管理限制,很多報紙都已經支付不起做調查新聞的費用。報紙在縮減版面的時候,調查報導、深度新聞和評論首當其衝,而這些在過去恰恰是一張報紙最有個性也是最有魅力的版塊。如果說報紙存在的根本意義是其公共價值的話,這些成本高昂又充滿危險的內容,其實正是報紙的靈魂。沒有了靈魂的報紙,本質上就純粹是一個想盈利的企業而已,它的死活,只關係到自己員工的利益,而對公眾則毫無影響。如果我們以“腦死亡”來判斷,很多報紙早就死了。

傳統媒體眼見就要沒落,唯有轉型才能獲得新的生機。

轉型:傳統媒體擁抱互聯網

在媒體轉型時,最先動起來的往往是媒體人。

在媒體人離職潮1.0時代,互聯網興起,傳統媒體人加入門戶創造了門戶輝煌;媒體人離職潮2.0時代,一些媒體從業者利用積攢下的人脈和資源創辦自己的公司。

在傳統媒體崩盤、門戶式微、新媒體創業興起的背景下,媒體人離職潮進入3.0時代,從央視的名嘴到各大報業集團、門戶網站的主編、資深記者、編輯,紮堆離職出走。這一波媒體人出走之後主要有幾大去向:創業、投資和加入創業公司。

除此之外,大量普通媒體人轉型,有很多選擇進入企業和創業公司做公關。

同樣,傳統媒體也沒有坐以待斃,進行了一系列轉型。

從紙質版走向數位化,媒體的形態已經伴隨互聯網的發展發生重大變化;而《京華時報》和《東方早報》的停刊,似乎更像是這一變化的有力注腳。

「紙」死了,但「媒」會永續存在

關於“生死”的問題,人類永遠也解決了不了。紙媒的生死問題,也沒有人沒有一種制度一種方式來解決,況且死了不一定不好,活著未必也就好。

重要的是,人們需要什麼,媒體能給人們什麼,媒體存在的價值,以及存在的方式形式途經在經過科技高速發展後,還如何給予人某種需要。

所以重要的依然不是紙媒還是新媒體,重要的是哪種形式下的內容,能提供更好的體驗,更快捷更需要的內容。

而當一種新的體驗捕獲廣大讀者的同時另外一種更新的東西在醞釀,永遠沒有停歇。

無論紙媒還是新媒體,都應該更多地去關注人所處的普遍的狀態,人的心理、精神、生活所需。

有一點我們該堅信:即使,「紙」死了,但「媒」會永續存在。

本文系互聯網最前沿原創 參考資料:知乎、介面、鳳凰評論、鈦媒體、傳媒時評、投資圈mp、愛范兒

同類文章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