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科技>正文

為避免網購製造生態災難,有些美國人在用這種方式“淘”著寶貝

年末, 又到了買買買的季節

網購如此容易, 只要動動手指

就可以在家坐等快遞送上門

然而, 雙十一數千億業績的背後

是百萬噸難以降解的垃圾

當我們還在享受層層拆包裝的快感時

有些美國人已經開始了另一種“淘寶”方式

“雙十一”的第九年, 天貓、京東兩大電商巨頭營業額之和逼近三千億元, “雙十二”預計也將破千億元。 當無數個網購的包裹伴隨著新興的快遞業“飛入尋常百姓家”, 我們也在面臨著一場嚴重的生態災難。

國家郵政局統計資料顯示:2016年中國快遞業務量首次突破312億件, 相當於年人均快遞使用量近23件。

2015年中國消耗了99.22億個包裝箱、169.85億米膠帶以及82.68億個塑膠袋。 其中膠帶的長度可繞地球赤道425圈。

如果按照每個包裝箱0.2公斤估算, 這些快遞就會產生包裝垃圾400多萬噸。 更糟的是, 這些垃圾絕大多數無法有效回收。

中國人民癡迷網購, 美國人民也不遜色。 在美國亞馬遜買過東西的小夥伴可能會知道, 美國人的“過度包裝”時常能到引起人神共憤的地步。 雖然理論上大部分包裝用品可以回收, 但其中的成本和效率我們不得而知。

其實, 不止在快遞行業, 老美的浪費是眾所周知的:喝水喝飲料必須用吸管, 端個咖啡都要單加一層紙殼來”防燙“, 吃外賣我們一雙筷子解決的事情一定要強行給刀叉勺和半遝子餐巾紙。 。 這些”豪放“的生活習慣都是小編剛到美國時完全無法理解的呀!

根據Salon.com的資料, 2016年, 美國人均每天製造4.4磅的垃圾, 遠超全球人均2.6磅的“指標”,

再一次成為“世界老大”。 整個美國產生的垃圾堆疊起來, 足足可以在地球和月球之間往返25次!

也許, 正是因為日漸嚴重的”垃圾災難“, 美國人的危機感也愈發強烈。 在眾多不滿現狀的民眾的推動下, “低碳環保”的生活方式興起。 而這種“原生態”的理念,

也已經從以前的“嬉皮士” (hippie)專屬風格一躍成為主流。 人們開始想辦法迴圈利用資源, 而買賣舊貨就是其中一個方式。

買賣舊貨, 是窮酸還是追求?

根據美國研究組織(America’s Research Group)近期資料, 高達16%到18%的美國人會去舊貨店選購, 這與21%的商場購物率相差並不多。

舊貨店, 或者二手店, 常被稱為“節儉商店”(thrift shop), 一般是由慈善機構組織經營的。 這些店鋪是美國人新的低價淘寶好去處。

對於美國人的“復古情懷”, 國內有些網友並不理解。 一方面, 很多人對舊貨的衛生問題感到擔憂, 甚至認為穿別人穿過的衣服很噁心;另一方面, 有網友提出用舊貨會感到沒面子, 仿佛一種屌絲、窮酸的氣息撲面而來。

其實, 早在殖民時期的美國, 銷售二手物品曾經被聲討。 這其中的主要原因就是用過的物品普遍被認為是被玷污的、不完整的。同時,因為開當鋪和二手店的人主要是猶太人,抵制再銷售還曾因反猶太主義遭到抨擊,引起不少社會矛盾。

到了20世紀早期,移民潮促進了再銷售行業的增長,因為不少“新美國人”認為使用舊貨可以幫助他們更快地融入美國社會、感受美國文化。

1902年海爾姆斯牧師(Reverend Edgar J. Helms)在新英格蘭地區創辦了Goodwill (“善意”),為需要幫助的人們捐助物品,同時創造就業。20年後,Goodwill把經營信條改成了“不是慈善,而是機會” (not a charity, but a chance)。

如今,Goodwill已經在美國和加拿大擁有了165家分店,還在其他13個國家有合作機構。據悉,Goodwill的每一美元收入,都有87美分通過給員工發工資等形式“回饋社會”。

促進再銷售行業發展的除了移民、基督教會,還有資本主義慈善家。他們希望改變民眾對二手交易的負面看法,同時把它和“仁”聯繫起來。當“舊”和“善”被成功牽線搭橋,民眾積極回應,資本家也因此賺得盆滿缽滿。有人批評資本家以慈善為名投機獲利,但我們不可否認的是,二手店的確從某種程度上達到了雙贏。

二手店到底能不能淘到寶?

前不久,美國網紅萊莎·庫什(Liza Koshy)將自己逛Goodwill的經歷拍成視頻,在Youtube上獲得了五百多萬的點擊量。視頻中,Liza剛一進店門就被琳琅滿目的貨物驚豔到生活不能自理,各種跳舞,各種一蹦三尺高。

Liza的二手店之旅高潮頻頻,她不僅淘到了喜歡看的書,拿下了名牌高跟鞋,還以12.99美元的超低價“斬獲”了原價60美元的全新耐克帽衫。興奮的Liza一邊在網上搜原價,一邊大呼淘到寶了,滿足的樣子足以做成一整套表情包。

對於大家都擔心的衛生問題,Liza的解決方案是,洗洗洗加改改改。連體泳衣怕髒就把褲衩剪掉當上衣穿,既有個性,還不心疼錢,簡直是個聰明又能幹的小仙女。

除了Goodwill這類依靠捐助的慈善機構之外,還有的二手店是當鋪性質的,不僅可以淘好物,還可以帶著不喜歡或者不想要的物品去看看能不能賣掉換錢。年末遇到“財務危機”的小夥伴們看這裡:

1. Buffalo Exchange

官網:www.buffaloexchange.com

Buffalo Exchange作為美國再銷售行業的另一“老大”,經營範圍以服裝為主,在紐約、波士頓、費城、洛杉磯、奧斯丁等眾多大城市都有分店。小夥伴們可以用手機搜一搜,也許你附近就有呢!

Buffalo Exchange“出貨”流程極其簡單。只要帶著想要賣掉的物品找到店員,他們會根據物品的新舊、風格、款式、品牌等進行評估,然後給出一個買入價格進行結算。結算方式你可以選擇兩種,一種是現金,直接拿估價的30%;另一種是store credit,即給你一張折合估價50%的卡,可用於在店裡選購其他物品。

根據小編親測,“出貨”成功率有一定偶然性,主要看店員的眼光和判斷力,甚至要看商店其他客人的需求和喜好。小編在波士頓劍橋的分店遭拒的原因竟然是,小編帶去的零號衣服太小、不好賣(是不是應該高興一下呢)。

年末打算清理衣櫥的朋友們不妨一試,等你輕鬆賺一個億的時候,別忘了來感謝小編哈!

2. Beacon's Closet

官網:beaconscloset.com

相比Buffalo Exchange的親民派,Beacon's Closet更加“高冷”一些。在這裡,你能以20美元不到的低價買到很多輕奢品牌好物,還能以35%現金或55%store credit賣貨。

3. A Second Chance

官網:www.asecondchanceresale.com

A Second Chance在紐約上東區和SoHo有兩家分店,是一家主營二手高檔奢侈品的精品店。據說不少紐約的名媛貴婦們一旦“缺錢”了,就會把自己的衣服和包包放到A Second Chance寄賣。

小編不禁YY一下白富美們年末淘汰舊款換新款,也許在A Second Chance能夠撿到寶,沒准還是明星穿過的咧!

30天,你做得到嗎?

美國轉售專業人員協會(The Association of Resale Professionals)分析道,再銷售行業在美國的悄然興起,不僅僅與價值導向型的消費者有關,更是因為公眾開始逐漸意識到了減少不必要的浪費的重要性。協會認為,美國正由”一次性型社會”向“回收型社會”轉型。

紐約姑娘勞倫·辛格(Lauren Singer)就是推動“回收型”生活方式的積極分子。這位“高覺悟”的紐約大學環境科學系高材生,把垃圾定義成“一切在填埋場中不能被分解的東西”,並始終以“零垃圾”為目標。

在Lauren的網站“Trash is for Tossers”上,她曬出了自己兩年內製造的垃圾。令人震驚的是,這些垃圾用一個小小的350毫升的玻璃罐就可以全部裝下。

為了減少垃圾,Lauren走到哪裡都自帶布袋子、不銹鋼吸管、手帕等,基本只去二手店購物,還自製牙膏、護膚霜等日用品。

最近,Lauren還和朋友開起了店,就以“無包裝”為店名,進一步宣傳環保理念。剛剛過去的耶誕節,Lauren在博客上教粉絲們做“可回收”的節日禮物,告訴大家自製禮物並不窮酸,還說,“聖誕老人絕對會支援的”!

Lauren的店在紐約引起不小轟動,頻頻登上各大媒體版面。而她所宣導的“零廢物”理念,也是近年來美國社會的一種潮流。

不久前,“30天零廢物挑戰”大火了一把。人們紛紛開始體驗30天“有機”、“原生態”的生活,用減少資源浪費、使用天然產品和可回收物等方式為環保做貢獻。

除了民眾熱情高漲,政府也及時跟上。比如,2016年紐約政府發起了“零廢物挑戰” (Mayor’s “Zero Waste Challenge”, 或ZWC),號召企業、尤其是製造廢品較多的餐飲、住宿、製造等行業,力爭做到垃圾零填埋和零焚燒。

這其中包括更嚴格的關於廢棄物回收的規定,同時還要求ZWC企業儘量把剩菜剩飯捐給慈善機構。曼哈頓的希爾頓酒店、半島酒店、Whole Foods超市、迪士尼ABC電臺等都積極參與,力求“減排”50%,哥大附近的Sweetgreen餐廳等更是把目標設置為75%。

同時,美國政府還通過減稅的方法鼓勵民眾和企業過綠色生活(go green)。據悉,Nordstrom 等零售業巨頭都早已承諾在網購包裹上使用至少35%的可回收材料,有時甚至用舊箱子。歐洲的宜家、雀巢等企業也稱將在未來十年內實現“零廢物”。

在中國,雖然我們的《環境保護法》規定:“一切單位和個人都有保護環境的義務”,但在“互聯網+”的時代,相關行業“小、散、差”的特點,為我國環保進程的推進製造了不小難題。

根據近期出臺的《再生資源回收體系建設中長期規劃(2015-2020年)》,到2020年,大中城市再生資源主要品種平均回收率達到75%以上,再生資源回收總量達到2.2億噸左右。

今年4月,國家發改委等14部委聯合印發的《迴圈發展引領行動》也鼓勵支援再生資源企業利用互聯網、物聯網技術,建立線上線下融合的回收網路。

環保進程起步晚,許多企業“仍在路上”,民眾觀念的轉變更加重要。畢竟,僅憑政府的呼籲遠遠不夠,只有當“節能減排從我做起”不再是一句空話,環境保護才不再是空中樓閣。

也許我們做不到、也不需要做到像Lauren一樣,兩年的垃圾只用一個罐子就能裝下,但一定的環保意識,卻是一種應有的道德追求,有時候甚至能成就一個人獨特的氣質。

精神富足了,何必在乎穿得衣服是不是新的呢?

這其中的主要原因就是用過的物品普遍被認為是被玷污的、不完整的。同時,因為開當鋪和二手店的人主要是猶太人,抵制再銷售還曾因反猶太主義遭到抨擊,引起不少社會矛盾。

到了20世紀早期,移民潮促進了再銷售行業的增長,因為不少“新美國人”認為使用舊貨可以幫助他們更快地融入美國社會、感受美國文化。

1902年海爾姆斯牧師(Reverend Edgar J. Helms)在新英格蘭地區創辦了Goodwill (“善意”),為需要幫助的人們捐助物品,同時創造就業。20年後,Goodwill把經營信條改成了“不是慈善,而是機會” (not a charity, but a chance)。

如今,Goodwill已經在美國和加拿大擁有了165家分店,還在其他13個國家有合作機構。據悉,Goodwill的每一美元收入,都有87美分通過給員工發工資等形式“回饋社會”。

促進再銷售行業發展的除了移民、基督教會,還有資本主義慈善家。他們希望改變民眾對二手交易的負面看法,同時把它和“仁”聯繫起來。當“舊”和“善”被成功牽線搭橋,民眾積極回應,資本家也因此賺得盆滿缽滿。有人批評資本家以慈善為名投機獲利,但我們不可否認的是,二手店的確從某種程度上達到了雙贏。

二手店到底能不能淘到寶?

前不久,美國網紅萊莎·庫什(Liza Koshy)將自己逛Goodwill的經歷拍成視頻,在Youtube上獲得了五百多萬的點擊量。視頻中,Liza剛一進店門就被琳琅滿目的貨物驚豔到生活不能自理,各種跳舞,各種一蹦三尺高。

Liza的二手店之旅高潮頻頻,她不僅淘到了喜歡看的書,拿下了名牌高跟鞋,還以12.99美元的超低價“斬獲”了原價60美元的全新耐克帽衫。興奮的Liza一邊在網上搜原價,一邊大呼淘到寶了,滿足的樣子足以做成一整套表情包。

對於大家都擔心的衛生問題,Liza的解決方案是,洗洗洗加改改改。連體泳衣怕髒就把褲衩剪掉當上衣穿,既有個性,還不心疼錢,簡直是個聰明又能幹的小仙女。

除了Goodwill這類依靠捐助的慈善機構之外,還有的二手店是當鋪性質的,不僅可以淘好物,還可以帶著不喜歡或者不想要的物品去看看能不能賣掉換錢。年末遇到“財務危機”的小夥伴們看這裡:

1. Buffalo Exchange

官網:www.buffaloexchange.com

Buffalo Exchange作為美國再銷售行業的另一“老大”,經營範圍以服裝為主,在紐約、波士頓、費城、洛杉磯、奧斯丁等眾多大城市都有分店。小夥伴們可以用手機搜一搜,也許你附近就有呢!

Buffalo Exchange“出貨”流程極其簡單。只要帶著想要賣掉的物品找到店員,他們會根據物品的新舊、風格、款式、品牌等進行評估,然後給出一個買入價格進行結算。結算方式你可以選擇兩種,一種是現金,直接拿估價的30%;另一種是store credit,即給你一張折合估價50%的卡,可用於在店裡選購其他物品。

根據小編親測,“出貨”成功率有一定偶然性,主要看店員的眼光和判斷力,甚至要看商店其他客人的需求和喜好。小編在波士頓劍橋的分店遭拒的原因竟然是,小編帶去的零號衣服太小、不好賣(是不是應該高興一下呢)。

年末打算清理衣櫥的朋友們不妨一試,等你輕鬆賺一個億的時候,別忘了來感謝小編哈!

2. Beacon's Closet

官網:beaconscloset.com

相比Buffalo Exchange的親民派,Beacon's Closet更加“高冷”一些。在這裡,你能以20美元不到的低價買到很多輕奢品牌好物,還能以35%現金或55%store credit賣貨。

3. A Second Chance

官網:www.asecondchanceresale.com

A Second Chance在紐約上東區和SoHo有兩家分店,是一家主營二手高檔奢侈品的精品店。據說不少紐約的名媛貴婦們一旦“缺錢”了,就會把自己的衣服和包包放到A Second Chance寄賣。

小編不禁YY一下白富美們年末淘汰舊款換新款,也許在A Second Chance能夠撿到寶,沒准還是明星穿過的咧!

30天,你做得到嗎?

美國轉售專業人員協會(The Association of Resale Professionals)分析道,再銷售行業在美國的悄然興起,不僅僅與價值導向型的消費者有關,更是因為公眾開始逐漸意識到了減少不必要的浪費的重要性。協會認為,美國正由”一次性型社會”向“回收型社會”轉型。

紐約姑娘勞倫·辛格(Lauren Singer)就是推動“回收型”生活方式的積極分子。這位“高覺悟”的紐約大學環境科學系高材生,把垃圾定義成“一切在填埋場中不能被分解的東西”,並始終以“零垃圾”為目標。

在Lauren的網站“Trash is for Tossers”上,她曬出了自己兩年內製造的垃圾。令人震驚的是,這些垃圾用一個小小的350毫升的玻璃罐就可以全部裝下。

為了減少垃圾,Lauren走到哪裡都自帶布袋子、不銹鋼吸管、手帕等,基本只去二手店購物,還自製牙膏、護膚霜等日用品。

最近,Lauren還和朋友開起了店,就以“無包裝”為店名,進一步宣傳環保理念。剛剛過去的耶誕節,Lauren在博客上教粉絲們做“可回收”的節日禮物,告訴大家自製禮物並不窮酸,還說,“聖誕老人絕對會支援的”!

Lauren的店在紐約引起不小轟動,頻頻登上各大媒體版面。而她所宣導的“零廢物”理念,也是近年來美國社會的一種潮流。

不久前,“30天零廢物挑戰”大火了一把。人們紛紛開始體驗30天“有機”、“原生態”的生活,用減少資源浪費、使用天然產品和可回收物等方式為環保做貢獻。

除了民眾熱情高漲,政府也及時跟上。比如,2016年紐約政府發起了“零廢物挑戰” (Mayor’s “Zero Waste Challenge”, 或ZWC),號召企業、尤其是製造廢品較多的餐飲、住宿、製造等行業,力爭做到垃圾零填埋和零焚燒。

這其中包括更嚴格的關於廢棄物回收的規定,同時還要求ZWC企業儘量把剩菜剩飯捐給慈善機構。曼哈頓的希爾頓酒店、半島酒店、Whole Foods超市、迪士尼ABC電臺等都積極參與,力求“減排”50%,哥大附近的Sweetgreen餐廳等更是把目標設置為75%。

同時,美國政府還通過減稅的方法鼓勵民眾和企業過綠色生活(go green)。據悉,Nordstrom 等零售業巨頭都早已承諾在網購包裹上使用至少35%的可回收材料,有時甚至用舊箱子。歐洲的宜家、雀巢等企業也稱將在未來十年內實現“零廢物”。

在中國,雖然我們的《環境保護法》規定:“一切單位和個人都有保護環境的義務”,但在“互聯網+”的時代,相關行業“小、散、差”的特點,為我國環保進程的推進製造了不小難題。

根據近期出臺的《再生資源回收體系建設中長期規劃(2015-2020年)》,到2020年,大中城市再生資源主要品種平均回收率達到75%以上,再生資源回收總量達到2.2億噸左右。

今年4月,國家發改委等14部委聯合印發的《迴圈發展引領行動》也鼓勵支援再生資源企業利用互聯網、物聯網技術,建立線上線下融合的回收網路。

環保進程起步晚,許多企業“仍在路上”,民眾觀念的轉變更加重要。畢竟,僅憑政府的呼籲遠遠不夠,只有當“節能減排從我做起”不再是一句空話,環境保護才不再是空中樓閣。

也許我們做不到、也不需要做到像Lauren一樣,兩年的垃圾只用一個罐子就能裝下,但一定的環保意識,卻是一種應有的道德追求,有時候甚至能成就一個人獨特的氣質。

精神富足了,何必在乎穿得衣服是不是新的呢?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