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不“數帽子”,也不“數論文”!新一輪學科評估發生重大轉變

科技日報 張蓋倫

這是學位與研究生教育戰線備受矚目的一件大事。 28日, 教育部學位與研究生教育發展中心(以下簡稱學位中心)公佈了全國第四輪學科評估結果。

學科評估四年一次。 這一輪學科評估於2016年4月啟動, 在95個一級學科範圍內開展(不含軍事學門類等16個學科), 共有513個單位的7449個學科參評(比第三輪增長76%);全國高校具有博士學位授予權的學科有94%申請參評。

這紙評價結果的背後, 其實是新時代如何評價高等教育特別是研究生教育品質的宏大命題。

不是要排名, 淡化分數和名次

從學科評估結果來看, 清華大學、北京大學均有21個學科評級為A+, 領跑全國高校;緊隨其後的是浙江大學, 11個學科評級為A+, 之後是中國人民大學, 擁有9個A+專業。

和往年不同, 這一次學科評估沒有公佈分數和名次, 而是首次採用“分檔”方式公佈評估結果。 在評估中, 根據“學科整體水準得分”的位次百分位,

將前70%的學科分為9檔公佈。

學位中心相關負責人表示, 這一改動, 既能保證較強的區分度, 體現學科建設水準的實際變化, 滿足社會對教育品質的知情需求, 又淡化了分數和名次。 “學科評估的主要目的不是要排名, 而是通過評估發現學科建設的優勢和不足,

揭示學科發展規律, 促進學科內涵發展, 合理規劃學科佈局。 ”上述負責人表示。

建立中國標準和中國模式

中國已經是世界第二大規模的研究生教育大國。 既然要建立學科評價的中國標準和中國模式, 學科評估究竟怎麼評?

據介紹, 本輪學科評估的指標體系, 保持“師資隊伍與資源”“人才培養品質”“科學研究水準”“社會服務與學科聲譽”四個一級指標框架基本不變, 在評估中, 還採用了主客觀相結合的方式, 克服單純依據公共資料評價大學的片面性。 本次共有13000多名同行專家、23萬學生和15萬用人單位連絡人參與了主觀評價。

其實, 以學術頭銜、論文數量來衡量學術水準的各種排名,

已經引起很多爭議和批評, 此輪評估在這方面也進行了改革。

首先是摒棄了“數帽子”的片面做法。 如“長江學者”這類學術頭銜, 並不會自動換算成分值, 而是由專家綜合考慮教師水準、隊伍結構、國際影響程度等進行評價。 在統計成果所屬單位時也做了專門設計:成果按“產權單位”認定, 不隨人移, 有助於抑制“搶帽子”等人才無序流動現象。

在論文評價上, 也著力構建充分體現品質導向的評價方法。 學位中心負責人介紹, 除部分學科外, 不再統計發表論文總數, 以“代表性論文”進行同行評議。 合理把握中外期刊論文的綜合評價, 強化中國期刊在評價中的重要作用, 特別規定代表性論文必須包含一定比例的中國期刊論文(特別是哲學社會科學學科),

不斷提高中國期刊影響力, 鼓勵優秀成果優先在中國期刊發表。

此外, 本次評估還單獨設置“社會服務貢獻”指標, 通過開放的“代表性案例”評價, 充分體現不同地區、不同類型高校的差異性發展成果和服務地方經濟社會發展的貢獻, 克服“一把尺”評價學科的弊端。

“今後, 一是要以評促建, 引導學校把準備評估的過程, 變成學校謀劃學科發展的過程。 二是要以評助建, 深入進行評估的大資料分析, 為學校和政府提供資料支撐和決策支援。 ”中國學位與研究生教育學會會長、中國工程院院士趙沁平表示, 只有這樣, 學科評估才能永葆旺盛生命力。

同類文章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