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健康>正文

貧血非小病!血液科醫生分析:貧血的複雜病因和分類

貧血, 看似簡單的一種疾病, 尤其是日常生活中, 幾乎所有人都遇到過, 實際上卻並非一個獨立的疾病診斷, 不僅原因多樣, 其發病機制和分類也是非常複雜的。

貧血, 既是病又是症。 瞭解清楚貧血的病因和複雜情況, 更有利於疾病的診斷和病因查找。

貧血的主要診斷包括:

① 血常規分析得出的血紅蛋白, 血細胞濃度, 血細胞壓積, 網織紅細胞等。

② 外周血塗片和骨髓圖片鏡檢, 各種塗片化學染色方法學;

③ 血清鐵蛋白, 維生素B12, 葉酸, 促紅細胞生成素, 可溶性轉鐵蛋白受體, 內因數抗體等哈嘔血發光檢測方法;

④ 生化方法測定膽紅素, 珠蛋白等, 免疫溶血實驗, 細胞遺傳學等方法。

貧血的原因和程度

引起貧血的三種基本情況是骨髓有效生成減少, 出血和溶血。 根據貧血發生的進程分類, 分為急性貧血 (病程< 6個月), 慢性貧血(病程>6個月)。

而根據貧血的嚴重程度分類,

可分為極重度貧血 Hb< 30 g/L, 重度貧血 Hb 30~60 g/L, 中度貧血 Hb>60~90 g/L, 輕度貧血 Hb >90 g/L。

紅細胞形態

根據紅細胞的形態分類, 依據紅細胞平均體積( MCV ), 紅細胞平均血紅蛋白濃度( MCHC )分為大細胞性貧血 MCV >100 fL, 正常細胞性貧血 MCV 正常, 單純小細胞性貧血 MCV< 80 fL, 小細胞低色素型貧血 MCV< 80fL。

貧血的常見分類:

① 大細胞性貧血

常見於葉酸及 (或) 維生素 B12 缺乏引起的巨幼細胞貧血;溶血性貧血伴網織紅細胞明顯增多;骨髓增生異常綜合征;某些繼發性貧血, 如肝臟疾病、甲狀腺疾病;某些感染, 如結核。

② 正細胞性貧血

常見於再生障礙性貧血;急性失血性貧血;某些溶血性貧血。

③ 單純小細胞性貧血

常見於慢性感染;慢性肝腎疾病貧血。

④ 小細胞低色素型貧血

常見於缺鐵性貧血;慢性病貧血;珠蛋白生成障礙性貧血(地中海貧血);鐵粒幼細胞貧血;轉鐵蛋白缺乏症。

按照骨髓紅系增生程度可分為

增生性貧血缺鐵性貧血:見於巨幼細胞性貧血、急慢性失血性貧血、溶血性貧血、某些繼發性貧血。

增生不良性貧血:見於再生障礙性貧血、繼發性骨髓造血功能衰竭性疾病。

貧血的病理機制:

紅細胞生成減少:造血原料缺乏和骨髓造血功能衰竭

造血原料缺乏見於缺鐵性貧血、巨幼細胞性貧血、維生素 B6 缺乏所致的鐵幼粒細胞貧血;負氮平衡、其它微量元素 (如鋅等) 缺乏引起的貧血。

骨髓造血功能衰竭分為原發性和繼發性骨髓衰竭症。

紅細胞破壞過多:紅細胞內在缺陷和紅細胞外在因素

紅細胞內在缺陷可分為紅細胞膜異常(遺傳性球形紅細胞增多症、橢圓形紅細胞增多症、陣發性睡眠性血紅蛋白尿症;), 紅細胞酶缺陷(G6PD 缺乏、丙酮酸激酶 (PKD) 缺乏、嘧啶 5'-核苷酸酶 (P5'ND) 缺乏;), 珠蛋白異常異常(血紅蛋白病、珠蛋白生成障礙性貧血),血紅素異常(遺傳性紅細胞生成性卟啉病、紅細胞生成性原卟啉病);

紅細胞外在因素可分為免疫性破壞(免疫性溶血性貧血),機械性損傷 (機械性溶血性貧血)化學、物理及生物因素破壞(見於硫化氫中毒、大面積燒傷及蛇毒咬傷),脾臟內阻留破壞: 脾功能亢進。

紅細胞丟失過多:

① 急性失血後貧血: 見於外科或婦產科疾病大出血、消化道大出血、血液系統疾病所致的大出血等;

② 慢性失血後貧血: 見於反復少量的上消化道出血、痔瘡出血、寄生蟲病、月經過多等。

綜上所述,察覺自身有貧血症狀,或者是血常規檢查發現貧血表現,應儘早結合病症表現和檢查結果判斷貧血嚴重程度,貧血類型,查找貧血的原因,積極診斷和治療。

珠蛋白異常異常(血紅蛋白病、珠蛋白生成障礙性貧血),血紅素異常(遺傳性紅細胞生成性卟啉病、紅細胞生成性原卟啉病);

紅細胞外在因素可分為免疫性破壞(免疫性溶血性貧血),機械性損傷 (機械性溶血性貧血)化學、物理及生物因素破壞(見於硫化氫中毒、大面積燒傷及蛇毒咬傷),脾臟內阻留破壞: 脾功能亢進。

紅細胞丟失過多:

① 急性失血後貧血: 見於外科或婦產科疾病大出血、消化道大出血、血液系統疾病所致的大出血等;

② 慢性失血後貧血: 見於反復少量的上消化道出血、痔瘡出血、寄生蟲病、月經過多等。

綜上所述,察覺自身有貧血症狀,或者是血常規檢查發現貧血表現,應儘早結合病症表現和檢查結果判斷貧血嚴重程度,貧血類型,查找貧血的原因,積極診斷和治療。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