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珠山八友瓷板畫火熱徵集求購中,價值上千萬,未來市場一片大好

近五年來瓷板畫行情可謂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 從十幾年前的門可羅雀, 到如今天價頻現, 行情逐年走高。 隨著越來越多的大師加入創作瓷板畫的行列, 瓷板畫漸成為收藏市場又一個熱點, 甚至有名家作品五年內翻了50倍。 興于清末源於江西景德鎮的瓷板畫既是瓷又是畫, 是一種直接在瓷板上繪畫的瓷制藝術品, 經烘燒後, 畫面永不褪色。 “買時覺得貴, 但兩三年間價格不知不覺已翻了一倍。 ”禦寶軒市場總監黃光林稱, 目前存世的清末民國時期的瓷板畫極少。 瓷板畫的特別之處在於除了畫之外,

瓷板還需要兩次入火燒制, 很容易發生變形、窯裂, 成功率極低, 故鮮見精品。 當下市場流通的絕大多數都是當代作品, 瓷板畫收藏市場仍處在孕育階段。

民國 王琦、王大凡、劉雨岑、鄧碧珊、程意亭、何許人、汪野亭、徐仲南、潘匋宇、汪曉棠、畢伯濤、劉雨岑 珠山八友名家繪粉彩山水人物花鳥瓷板 (一套十二件):

“珠山八友”的形成:

珠山, 是位於景德鎮老城區中心的一座峰巒, 歷史上是明清兩代燒造宮廷用瓷禦窯廠的所在地, “珠山”亦成了景德鎮的象徵和別稱。 自古以來, 很多陶藝家創作於景德鎮的作品, 都習慣落款為“寫於珠山”或“畫於珠山”。

相約每月望日,月圓雅集珠山,以畫會友,以會聚友,切磋畫藝,稱為“珠山八友”。王琦(1884-1937年),以畫人物為主。早年以錢慧安仕女為藍本,繪工筆粉彩人物,中年後改學“楊州八怪”黃慎的畫風,以寫意人物為主,勾勒側鋒用筆,線條簡潔流暢,頓挫有力,揮灑奔放。作品中多見較長草書題記。常用印有“王琦”、“匋迷”、“洗心齋”、“碧口”、“碧珍”、“王琦畫印”等。

王大凡(1888-1961年),以畫人物為主。畫風嚴謹、功力深厚,人物勾勒中鋒用筆,線條自然流暢。1939年以後,作畫不用玻璃白,直接將彩料平塗於胎,稱為“落地彩”。常用印有“希平草廬”、“堃”、“大凡”等。

何許人(1882-1940年),擅長粉彩雪景,用筆灑麗,自成一家。構圖講究佈局,注重遠中近三重構圖,繪畫精細,層次清晰,所繪雪景十分逼真。景中常以紅色稍作點染,使寒光雪色中增加暖意。常用印有“何”、“處”、“許人出品”、“德”等。

徐仲南(1872-1952年),青年時畫人物,中年習山水,晚年專攻竹石。繪竹蒼勁挺拔,枝幹遒勁有力,錯落有致,竹葉聚散得體,蕭疏縱逸。頗有勁節淩雲之氣韻,竹下多見溪邊奇石,與竹渾然一體。常見用印有“之印”、“仲南”、“徐印”等。

鄧碧珊平湖秋月·粉彩瓷板

鄧碧珊(1874-1930年),擅畫粉彩魚藻,有水墨畫意。游魚水藻以豔黑勾描,水藻叢叢相交有序,用綠色暈染,從內到外,綠色由濃到淡,游魚生動自然,柔中有剛,剛中見柔。從背到腹,色彩由濃到淡過度自然。多見數魚同池,自由自在遊而不散。常用印有“鄧氏”、“碧珊”、“小溪釣徒”、“之印”、“鄧碧珊畫”等。

田鶴仙(1894-1952年),早年學繪山水,晚年專攻梅花。喜用斜線構圖,偏鋒用筆雙勾樹幹,梅朵雙勾著色,花型正、側、仰、背、朝向生動。常用印有“古石”、“鶴仙”、“田印”等。

民國汪野亭款粉彩山水人物紋四條屏瓷板

汪野亭(1884-1942年),擅長粉彩山水,採用通景畫法,一氣呵成。常用折帶皺勾勒山石,以“園”點、“介”字點、“個”字點畫樹葉。畫中多見林木蔥蘢、小橋茅屋、策杖老人,水中渡船等。汪氏是一位多產畫家,早中晚期,繪畫風格由細膩到粗放變化。早期以尖筆細緻皺畫法,細膩柔麗;中晚期用筆迅疾率意,常以小斧劈皺法畫山石,粗獷簡練,氣勢雄偉。用彩靈活多變,有的青翠濃郁,勃發生機,有的墨彩濃重,蒼古奔放。常用印有“汪”、“平生”、“平山”、“汪平”、“老平”、“汪氏”、“野亭”等。

民國畢伯濤粉彩花卉瓷板 (一組八件)

畢伯濤(1885-1969年),擅長翎毛花卉和走獸,以側鋒畫枝幹,沒骨法畫花朵,小寫意勾染法畫小鳥,畫面疏朗,多見小件作品。常用印有“伯濤”等。

民國26年(1937)程意亭粉彩四季花鳥瓷板 (一套)

程意亭(1895-1948年),擅長花鳥,採用勾描填色法作畫,線條工整圓潤,以工筆絲羽法畫小鳥,鳥頭部較大,形體生動。程氏一生勤於筆耕,留世作品較多。常用印有“程印”、“程氏”、“程”、“程甫”、“意亭”等。北京翰海徵集春拍拍品。一八一一零九四一零四九。曹女士。

民國劉雨岑粉彩四季花鳥瓷板 (四塊)

劉雨岑(1904-0969年),擅長粉彩花鳥。以工筆絲法畫小鳥,設色清新,形象生動。“水點桃花”的技法是劉氏的獨創,直接用含料的水筆點出花頭,活潑自然,形態逼真。常用印有“竹人”、“岑”、“雨岑”、“劉氏”、“飲冰齋”等。

板畫與紙絹畫比較,資料物理和化學性能都很安穩,不怕濕潤,不怕黴變,其顏色將堅持數十年的豔麗。瓷板畫是第一批南昌市非物質文明遺產,2008年當選省級、國家級非物質文明遺產名錄。

瓷板畫是在平板素瓷上手藝繪畫後再經高溫燒制所成的陶瓷藝術品,最早可追溯到秦漢時期。真實意義上的“瓷板畫”則出現在明代中期。瓷板畫製作工序多重、雜亂:首要好像繪畫一般,將各種顏色的釉料塗抹在素瓷板上,構成畫幅;然後在板面上施一層通明釉;最終入窯高溫燒制,經過一系列雜亂的過程,才成型,可見其珍貴。

相約每月望日,月圓雅集珠山,以畫會友,以會聚友,切磋畫藝,稱為“珠山八友”。王琦(1884-1937年),以畫人物為主。早年以錢慧安仕女為藍本,繪工筆粉彩人物,中年後改學“楊州八怪”黃慎的畫風,以寫意人物為主,勾勒側鋒用筆,線條簡潔流暢,頓挫有力,揮灑奔放。作品中多見較長草書題記。常用印有“王琦”、“匋迷”、“洗心齋”、“碧口”、“碧珍”、“王琦畫印”等。

王大凡(1888-1961年),以畫人物為主。畫風嚴謹、功力深厚,人物勾勒中鋒用筆,線條自然流暢。1939年以後,作畫不用玻璃白,直接將彩料平塗於胎,稱為“落地彩”。常用印有“希平草廬”、“堃”、“大凡”等。

何許人(1882-1940年),擅長粉彩雪景,用筆灑麗,自成一家。構圖講究佈局,注重遠中近三重構圖,繪畫精細,層次清晰,所繪雪景十分逼真。景中常以紅色稍作點染,使寒光雪色中增加暖意。常用印有“何”、“處”、“許人出品”、“德”等。

徐仲南(1872-1952年),青年時畫人物,中年習山水,晚年專攻竹石。繪竹蒼勁挺拔,枝幹遒勁有力,錯落有致,竹葉聚散得體,蕭疏縱逸。頗有勁節淩雲之氣韻,竹下多見溪邊奇石,與竹渾然一體。常見用印有“之印”、“仲南”、“徐印”等。

鄧碧珊平湖秋月·粉彩瓷板

鄧碧珊(1874-1930年),擅畫粉彩魚藻,有水墨畫意。游魚水藻以豔黑勾描,水藻叢叢相交有序,用綠色暈染,從內到外,綠色由濃到淡,游魚生動自然,柔中有剛,剛中見柔。從背到腹,色彩由濃到淡過度自然。多見數魚同池,自由自在遊而不散。常用印有“鄧氏”、“碧珊”、“小溪釣徒”、“之印”、“鄧碧珊畫”等。

田鶴仙(1894-1952年),早年學繪山水,晚年專攻梅花。喜用斜線構圖,偏鋒用筆雙勾樹幹,梅朵雙勾著色,花型正、側、仰、背、朝向生動。常用印有“古石”、“鶴仙”、“田印”等。

民國汪野亭款粉彩山水人物紋四條屏瓷板

汪野亭(1884-1942年),擅長粉彩山水,採用通景畫法,一氣呵成。常用折帶皺勾勒山石,以“園”點、“介”字點、“個”字點畫樹葉。畫中多見林木蔥蘢、小橋茅屋、策杖老人,水中渡船等。汪氏是一位多產畫家,早中晚期,繪畫風格由細膩到粗放變化。早期以尖筆細緻皺畫法,細膩柔麗;中晚期用筆迅疾率意,常以小斧劈皺法畫山石,粗獷簡練,氣勢雄偉。用彩靈活多變,有的青翠濃郁,勃發生機,有的墨彩濃重,蒼古奔放。常用印有“汪”、“平生”、“平山”、“汪平”、“老平”、“汪氏”、“野亭”等。

民國畢伯濤粉彩花卉瓷板 (一組八件)

畢伯濤(1885-1969年),擅長翎毛花卉和走獸,以側鋒畫枝幹,沒骨法畫花朵,小寫意勾染法畫小鳥,畫面疏朗,多見小件作品。常用印有“伯濤”等。

民國26年(1937)程意亭粉彩四季花鳥瓷板 (一套)

程意亭(1895-1948年),擅長花鳥,採用勾描填色法作畫,線條工整圓潤,以工筆絲羽法畫小鳥,鳥頭部較大,形體生動。程氏一生勤於筆耕,留世作品較多。常用印有“程印”、“程氏”、“程”、“程甫”、“意亭”等。北京翰海徵集春拍拍品。一八一一零九四一零四九。曹女士。

民國劉雨岑粉彩四季花鳥瓷板 (四塊)

劉雨岑(1904-0969年),擅長粉彩花鳥。以工筆絲法畫小鳥,設色清新,形象生動。“水點桃花”的技法是劉氏的獨創,直接用含料的水筆點出花頭,活潑自然,形態逼真。常用印有“竹人”、“岑”、“雨岑”、“劉氏”、“飲冰齋”等。

板畫與紙絹畫比較,資料物理和化學性能都很安穩,不怕濕潤,不怕黴變,其顏色將堅持數十年的豔麗。瓷板畫是第一批南昌市非物質文明遺產,2008年當選省級、國家級非物質文明遺產名錄。

瓷板畫是在平板素瓷上手藝繪畫後再經高溫燒制所成的陶瓷藝術品,最早可追溯到秦漢時期。真實意義上的“瓷板畫”則出現在明代中期。瓷板畫製作工序多重、雜亂:首要好像繪畫一般,將各種顏色的釉料塗抹在素瓷板上,構成畫幅;然後在板面上施一層通明釉;最終入窯高溫燒制,經過一系列雜亂的過程,才成型,可見其珍貴。

同類文章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