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從FAAMG+BAT 的 2017 開發者大會尋找科技新風向

(《麻省理工科技評論》中英文版APP現已上線, 年度訂閱用戶每週直播科技英語講堂, 還有科技英語學習社區哦~)

隨著科技產業走向開放式生態圈後, 興起了一股召開開發者大會的風潮, 大型企業通過開放的經營模式, 讓外部的開發者、創業公司等人才的技術和創意流入, 借此做大影響力。

而說到開發者大會, 蘋果算是始祖, 早在 1983 年就舉辦第一屆 WWDC 開發者大會(Apple Worldwide Developers Conference), 當時年輕的約伯斯在演說時播放了一支以名著《1984》中的“老大哥”(Big Brother)為概念、用以諷刺 IBM 的廣告影片, 成為 WWDC 的經典橋段。

過去 WWDC 僅針對開發者、軟體工程師等展示新技術及商業策略,

與會人員還必須簽署資料的保密協定。 不過, 蘋果的軟硬體搭配夥伴開發各式各樣應用, 以一種共生的商業模式席捲全球, 吸引了其他業者跟風, 積極投入並投資建構自己的生態圈。 更特別的是, WWDC 從以往僅限定專業人士參加, 近年來開放媒體入場, 到現在一般大眾更觀看網路直播, 除了對外展示技術實力, 多少也有點“品牌佈道”的意味在裡頭。

開發者大會從以往的開放原始程式碼愛好者或是專業人士的交流聚會, 變成企業強化或鞏固實力的必要策略, 甚至是一種很有效益的行銷手法。 所以, 現在登得上檯面的企業幾乎都有舉辦自己的開發者大會, 從 4 月的 Facebook F8、 5 月的 Google I/O 、 6 月蘋果 WWDC, 到了 11 月再由亞馬遜接力,

微軟一年甚至有四次針對開發者的大會, 其他如華為、三星、日本的 LINE 也有開發者大會。

因此, 開發者大會是一個觀測產業發展趨勢最重要指標, 可以看出一家企業對於未來 1~3 年的研發重心, 例如今年美國 FAAMG(Facebook、Amazon、Apple、Microsoft、Google)以及中國 BAT 這些巨頭們的開發者大會有一個共同點, 都拋出了人工智慧(AI)的戰略, 另外 AR 也是大熱門。 反倒是, 英特爾卻在今年宣佈停辦 IDF 開發者大會, 讓為期達 20 年的 PC 供應鏈盛事畫下句點, 更反應出產業趨勢的現實變化。

Facebook

在 2016 年的 F8 大會上, Facebook CEO 紮克伯格公佈了 10 年大計:人工智慧、VR/AR、實現人人連接互聯網(connectivity)是未來 Facebook 致力推動的願景。 到了今年, 進一步展示 Facebook 正在打造一個由 AR、VR 主導的社交帝國。

· 三個你必須知道的關鍵字:VR、AR、AI

“VR 社交夢”是小紮的主要目標,

最重要的一個實際產品就是 Facebook Spaces, 這也是 Facebook 首次虛擬實境社交的公開嘗試:Facebook Spaces 能讓戴著 Oculus Rift 虛擬實境設備的使用者在一個虛擬實境空間中進行社交。 同時還發佈了第二代 3D 攝像機系統 Surround 360, 為 VR 內容製作人帶來更多樣化的特效製作方式, 希望通過技術開源推動 Oculus 平臺乃至整個 VR 領域的內容發展。

除此之外, 小紮同樣沒放棄 AR, 發佈了 Cammera Effects 開放式平臺, 用戶可通過此 AR 特效平臺創造變臉、動畫效果的互動性照片, 也能把自己創造的素材發表到平臺裡, 對 Facebook 來說是“讓相機變成第一個 AR 平臺”的重要策略。

在人工智慧領域, Facebook 的一大動作就是發佈了全新的開源深度學習框架 Caffe2, 並強調 Caffe2 能夠同時在資料中心和手機終端實現高效率。 它最大的特點就是輕量、模組化和擴展性, 通俗來講, 就是 Caffe2 可以方便地為手機等移動終端設備帶來 AI 加持, 讓 AI 真正地從雲端走向終端。 目前, Caffe2 框架已經被 Facebook 內部採用, 開發者和研究人員們正在使用該框架提供的各種工具訓練大型的機器學習模型, 並為 Facebook 旗下的移動應用提供 AI 智慧體驗。

另外, 去年小紮提出的 connectivity 被列為未來 10 年願景之一, 今年著墨不多, 但仍值得關注。 因為 Facebook 為了實現這個“讓人人可以上網、相互連結”的願景, 投入了許多項前瞻科技的研究, 像是研發由太陽能驅動的無人機“Aquila”, 在天空發射網路信號, 並且選定首次發射的地點會在網路資源稀少的非洲。

此外, 先前還企圖通過發射衛星提供免費的網路連線服務, 去年 Elon Musk 的 SpaceX 其 Falcon 9 火箭在發射時爆炸, 導致 Falcon 9 運載的 Eutelsat 的通信衛星 Amos-6 炸毀, 那就是紮克伯格花了 2 億美元、希望實現從太空讓非洲人人可上網的衛星。 或許因為實在太燒錢了, 所以沒有太多進展更新。

蘋果

WWDC 每年除了大約在 5、6 月登場之外,一年也大概會有 2~3 次的產品發佈會。2017 年對蘋果來說無疑是重要的一年,在萬眾期待下發表了蘋果 iPhone X,更秀出耕耘 AI 、 AR 的成果。以蘋果的策略來看,它明白自身最大的優勢是掌握了數以億計的終端設備,包括手機、 PC 、物聯網(IoT)終端如智慧手錶、智慧音箱,以 AI 及雲服務作為任督二脈,貫穿各項應用服務,打造一種全方位的生活體驗,同時蘋果 CEO Tim Cook 已經告訴大家:“AI 和 AR 將會是蘋果未來發展核心。”

· 三個你必須知道的關鍵字: AI 、 AR 、 Smart Home

今年稍早時,外界認為蘋果在 AI 領域落後其他公司,當時 Tim Cook 接受 MIT Technology Review 採訪時回應:我們習慣強調產品功能,而非討論背後的 AI 技術。當時多數人認為他多半是說說場面話,沒想到在 9 月的發表會上,讓人信服了。蘋果開發出加入神經網路引擎(Neural Engine)的新處理器 A11 Bionic 以及人臉識別、3D 建模的 Face ID,“有了 AI 之後手機將變身為更好的個人助理,變得更不可或缺。”Tim Cook 說。

今年 WWDC 有兩個熱點,一個是打造 AR 生態圈,通過釋出 ARKit 開發套件,讓開發者可以更快、更容易開發遊戲、教育、生活相關等應用,企圖使 iOS 成為全球最大的 AR 平臺。接著蘋果又借著 iPhone X 亮相時發表了 AR 應用 Animoji,讓用戶通過自己的表情和聲音創造動畫表情,再傳給其他好友,比起傳統的 emoji 或一般的相機濾鏡更為生動且有趣。可以預期的是,Animoji 、 AR 拍照只是第一步而已。

另一個就是 HomePod 的問世,看起來是為了迎戰亞馬遜 Echo 及 Google Home,但應屬其佈局智能家居的一環。蘋果的強項在於軟硬整合,三年前在 WWDC 上發表了 HomeKit 平臺,但過去蘋果要求協力廠商夥伴必須在 HomeKit 硬體使用特定晶片組,導致推廣速度偏慢,但今年蘋果取消此要求,改以軟體驗證,加速更多設備問世。現在再通過 HomePod 串起整個應用場景,例如通過語音助理 Siri 播放 Apple Music 、控制 HomeKit 配件和家電。HomePod 將於 12 月起於澳洲、英國及美國售賣,屆時將與眾多的智慧音箱一較高下。

亞馬遜

亞馬遜 AWS re:Invent 開發者大會即將在 11 月 27 日登場,近幾年來亞馬遜在 AI 領域的佈局及投資企圖明顯可見,去年的 AWS re:Invent 大會上,宣佈推出 3 個雲端 AI 計費服務,讓企業客戶可以在 AWS 平臺上使用機器學習與深度學習技術,包括圖像識別、分析服務 Amazon Rekognition 、可將文字轉換成真人發音的 Amazon Polly 、 Alexa 核心技術的人機對話服務 Amazon Lex。11 月底登場的大會上,AWS CEO Andy Jassy 以及亞馬遜 CTO Werner Vogels 都會發表演說,預料焦點依舊會在機器學習和 Alexa 上。

圖 | AWS re:Invent 2017 開發者大會在 11 月 27 日登場,將聚焦機器學習等 AI 技術。

·三個你必須知道的關鍵字: AI 、 Alexa 、 Alexa Glass

AWS 在 AI 的投入相當積極,日前宣佈跟微軟合作推出機器深度學習開發介面 Gluon,今年大會預期會發佈更多 MXNet 深度學習平臺以及 Gluon 的細節外,還可能會宣佈開放機器學習翻譯功能。根據外電報導,亞馬遜收購翻譯創業公司 Safaba 後,由 Safaba 聯合創始人 Alon Lavie 負責領導機器翻譯研發團隊,預計將此技術通過 AWS 平臺開放給其他開發者使用。

在 Alexa 部分,亞馬遜通過 Echo 串連電商等各種生活應用,去年 AWS re:Invent 大會與英特爾攜手合作,由英特爾打造一個內建 Alexa 語音助理的喇叭參考設計,以及把 Alexa 帶到英特爾物聯網平臺的 Smart Home Hub 上。不過,今年下半年 Alexa 宣佈了與微軟的 Cortana 互通,不難推敲亞馬遜是希望將 Alexa 從智慧居家延伸到商務應用,例如安排會議、存取行程或閱讀郵件,預期將在大會上釋出更多 Alexa 開發套件,近一步擴大生態圈。

另一個值得注意的是 Amazon Glass,有 Google Glass 之父稱號的 Babak Parviz 在 2014 年跳槽到亞馬遜,近來業界盛傳,亞馬遜正在開發具備 Alexa 功能的智慧眼鏡,採用骨傳導技術來呼叫 Alexa,可搭配手機執行任務,但不會像 Google Glass 配備螢幕或攝影機,最快會在年底發表,雖然在 AWS re:Invent 大會亮相的機會不高,但仍值得關注。

微軟

微軟過去與英特爾建立了強大的 Wintel 生態體系,儘管近年來 Wintel 陣營影響力大幅下滑,但對於前瞻科技的研究和投入,微軟仍是一個不容小覷的角色。從微軟今年的幾個重要年會來看,可以發現微軟 CEO Satya Nadella 過去所說“移動優先、雲優先(mobile-first and cloud-first)”,已經換成了“智能雲與智能邊緣(Intelligent Cloud and Intelligent Edge)”。口號的改變代表微軟戰略的更新,AI 成為第一位。

·三個你必須知道的關鍵字: AI、混合現實(MR)、量子電腦。

對微軟來說,AI 是一個從人工智慧語音助理 Cortana、機器人、 Office 到雲服務的大戰略,不僅 Cortana 要進入更多終端設備,包括 PC、智慧音箱、汽車等,也針對 Azure 雲服務平臺提出 Azure Batch AI Training,讓用戶可以借此訓練深度神經網路。正因為隨著物聯網設備和智慧終端機越來越多,微軟認為計算能力必須更多下放到設備裡,所以提出智慧雲+邊緣計算(Edge Computing)兩項關鍵。

另外,不論是在 Build 或 Ignite 大會,微軟都提到了 MR 硬體 HoloLens。對於 AR/VR/MR 市場尚未不明朗的現今,微軟的策略是讓 HoloLens 先從商業應用下手,例如協助汽車產業設計車款、維修、礦業礦石開採、以及食品業的生產線運作等。目前 HoloLens 大概有超過 2.2 萬名開發者參與,微軟內部也正在開發正在開發混合現實智慧眼鏡 HoloLens 的新晶片 HPU 2.0,將用於下一代產品。

量子計算是下一世代的計算方式,隨著 Google、IBM 等對手積極耕耘,微軟也把低調研究的專案拉到舞臺前,20 年前量子計算大師 Michael Freedman 就曾在微軟理論研究部門工作,經過多年基礎累積,微軟宣佈將在今年年底發佈全新量子計算程式語言,並整合至 Visual Studio 開發工具裡,可支援量子模擬器與未來的量子電腦,同時讓開發者可以設計更多應用。

穀歌

“AI First”,穀歌 CEO Sundar Pichai 在 2017 年 Google I/O 大會上用一句話概括了這個龐大的科技帝國的未來走向。作為世界級的互聯網盛宴,Google I/O 大會含備受矚目,而其 Innovation in the Open 的願景也使得穀歌公司“開放”和“創新”的宗旨在新的技術潮流中有了更新的含義。

· 三個你必須知道的關鍵字:AI、TPU、生態系統

如果說去年是 I/O 大會將重心從“Mobile”轉向“AI”的第一年,那麼今年就是這一個轉變的徹底深化。在此屆大會之上,Google Assistant、Google Home、Google Photos 與 Android 紛紛得到了升級,TPU 硬體也迎來了第二代。

Pichai 將谷歌 AI 定義了三個應用方向:研究、工具、開發。不僅 Google Assistant 和 Goole Home 紛紛佩戴上了人工智慧技術的華麗外衣,更是有如 Google Lens 之類的圖像 AI 之作。除此以外,結合資料深度採集和機器學習也可以被應用到科學問題上,例如在探索 DNA 序列的領域已開始有了眉目。

雖然穀歌未能在 VR 領域再現搜索技術獨領風騷般的輝煌,不過機器學習專用晶片 Tensor 處理單元(TPU)依舊帶來了驚喜,尤其是今年發佈的第二代產品 Cloud TPU,與初代不同的是, Cloud TPU 同時為訓練和推理優化,單卡運算性能達到了驚人 180 teraflops,將部署到 Google 資料中心,從雲端輸出計算能力。毫無疑問其已經成為谷歌為未來人工智慧時代安置下的一枚秘密武器。

如今,移動似乎已經成為了過去,人工智慧已經成為穀歌的重中之重,而圍繞著語音、圖像、智慧設備和處理器等核心產品,這個 AI 巨頭儼然已經搭建起了一個屬於下一個時代的智慧生態。

百度

“開發者的成功,才是百度真正的成功”,百度 COO 陸奇曾這樣說過。而百度印證這句話的方式就是在今年 7 月舉辦了首屆開發者大會,發佈了一系列面向開發者和生態合作夥伴的重要計畫。陸奇也在大會上宣佈“百度將 All in AI,我們在 AI 時代的核心戰略就是開放賦能”,不僅如此,百度計畫今後每年定期舉辦 AI 開發者大會。

· 三個你必須知道的關鍵字:AI 開放平臺、Apollo、ABC

百度 AI 開發者大會(Baidu Create 2017)是百度“AI 技術首次整體亮相”,涉及的領域包括語音、圖像、自然語言處理、大資料使用者畫像、智慧駕駛、人機對話式作業系統、智慧雲計算等。

圖丨陸奇主持 2017 百度 AI 開發者大會

百度在會上宣佈了新的開放理念,具體到應用場景上,其主攻方向分別為基於 DuerOS 系統的智慧語音交互平臺、以及基於 Apollo 的自動駕駛生態圈,可以說,兩者分別為“語音領域和汽車工業的的安卓”,兩個平臺其實也“殊途同歸”,百度希望借此幫助整個工業界降研發低門檻以推動智慧發展。百度多年在搜尋引擎上的積累或許會有更大的用武之地。

除了這兩個平臺外,百度還詳細介紹了“百度大腦+智慧雲”,也就是其常說的“ABC”(AI+Big Date+Cloud),而 ABC 將致力於提供開發工具和 AI 行業解決方案。

阿裡巴巴

今年,馬雲對於人工智慧的一系列看法曾被各界人士懟過,其中就包括“棋聖”聶衛平和理工科出身的李彥宏。雖然馬雲在談論技術問題上遭遇了一些反對,但是阿裡巴巴在人工智慧領域確實可以稱上是一名實幹家,而且其 AI 戰略也帶著濃烈的阿裡基因。

圖丨馬雲在 2017 年雲棲大會

· 三個你必須知道的關鍵字:達摩學院、AI、城市大腦

2013 年阿裡雲開發者大會正式更名為雲棲大會。歷經 8 年進化,雲棲大會已經成為阿裡標誌性品牌。儘管 AI 是今年科技公司各大會議的“必備單品”,但是,今年雲棲大會刷屏的卻是“達摩院”—馬雲宣佈創辦的一家研究基礎科學和顛覆式技術創新的機構。

事實上,阿裡在人工智慧概念上宣傳得不多,其人工智慧被規劃在阿裡 DT(Data Technology)體系中,與雲計算、大資料、物聯網在阿裡的電商網路下共生,由於阿裡的雲服務在市場上已小有名氣,借助雲服務已有的成功來為其早期的 AI 產品背書不失為一個妙招。

在今年可以看到阿裡已經開始明確推出了其人工智慧產品,比如說智慧音箱“天貓精靈”。在雲棲大會上,阿裡人工智慧實驗室還發佈了“天貓精靈”背後的 AliGenie 語音開放平臺。

雲棲大會中的人工智慧重頭戲其實還有阿裡發佈的“城市大腦 1.0”。在過去一年中,阿裡陸續推出了“工業大腦”、“醫療大腦”等不同領域的 AI 解決方案,但其戰略位置首位仍是“城市大腦”。阿裡的策略是,未來逐漸改變目前在行業部署“大腦”的做法,將構建一個通用架構,通過灌入不同資料來滿足各行業的 AI 需求,目前很多公司在應用人工智慧技術時,大多集中在語音辨識、圖像識別、自動駕駛等某一個具體的方面,從“城市大腦”來看,更加強調不同能力的協同性,被視為阿裡在 AI 領域的特點之一。

騰訊

“無境”,2016 年的 WE 大會,騰訊用該詞來描述人類認知建構、打破、重組的探索過程。不同於企鵝帝國所擅長的互聯網領域,WE 大會跳出了當下最火熱和成熟的技術範疇,將目光投向了最新的技術進步、最前沿的科學發展,以及人類和地球面臨的重大挑戰。毫無疑問,這是一場極具想像力的盛宴。

圖丨騰訊公司首席探索官網大為發表題為《人類未來》的演講

·三個你必須知道的關鍵字:太空、生存、AI

領袖決定組織的氣質,此話不假,騰訊似乎天生就有著仰望星空的衝動,而在 2016 年 WE 大會上,他們將目光投向了這個宏大的主題。在會上,NASA“新視野號”行星科學家 AlanStern 的團隊分享了飛掠冥王星專案, 他還希望 2020 年後可以實現普通人的月球旅行。

而 LIGO 前首席科學家、引力波領域權威專家、美國加州理工學院物理系教授 Barry Barish 則在 WE 大會上為中國觀眾解釋,如果引力波成功的話, 那麼宇宙大爆炸以及人類的起源和演進過程將得到答案。

生存還是毀滅?這個難解的命題如今被用在科技發展之上再合適不過,奇點大學的聯合創始人和執行主席 Peter Diamandis 顯然也是這個問題的思考者,他在《富足》一書中表達了自己的看法,即對人類未來抱持的技術樂觀主義。作為技術樂觀派的實踐者,斯坦福大學生物工程學、化學和系統生物學系助理教授亓磊,在 WE 大會上展示了基因編輯技術的未來走向,他認為,人類有機會通過基因科技識別和消除癌症。同時,Hampton Creek 公司 CEO Josh Tetrick 所展示的“人造蛋”似乎也為解決食品短缺找到了出路。

談到應用技術,顯然 AR 技術和雲業務被加以關照,但人工智慧依舊是皇冠上的明珠,隨之而來的則是騰訊 AI Lab 的成立,以及對 AI 的全身心投入。經歷了窄帶、寬頻和移動三個互聯網階段,騰訊未嘗敗績,而在下一個科技制高點爭奪中,馬化騰也必須早做打算。潛移默化的轉變之中,行業的格局正在發生革命。

(資料整理:深科技)

蘋果

WWDC 每年除了大約在 5、6 月登場之外,一年也大概會有 2~3 次的產品發佈會。2017 年對蘋果來說無疑是重要的一年,在萬眾期待下發表了蘋果 iPhone X,更秀出耕耘 AI 、 AR 的成果。以蘋果的策略來看,它明白自身最大的優勢是掌握了數以億計的終端設備,包括手機、 PC 、物聯網(IoT)終端如智慧手錶、智慧音箱,以 AI 及雲服務作為任督二脈,貫穿各項應用服務,打造一種全方位的生活體驗,同時蘋果 CEO Tim Cook 已經告訴大家:“AI 和 AR 將會是蘋果未來發展核心。”

· 三個你必須知道的關鍵字: AI 、 AR 、 Smart Home

今年稍早時,外界認為蘋果在 AI 領域落後其他公司,當時 Tim Cook 接受 MIT Technology Review 採訪時回應:我們習慣強調產品功能,而非討論背後的 AI 技術。當時多數人認為他多半是說說場面話,沒想到在 9 月的發表會上,讓人信服了。蘋果開發出加入神經網路引擎(Neural Engine)的新處理器 A11 Bionic 以及人臉識別、3D 建模的 Face ID,“有了 AI 之後手機將變身為更好的個人助理,變得更不可或缺。”Tim Cook 說。

今年 WWDC 有兩個熱點,一個是打造 AR 生態圈,通過釋出 ARKit 開發套件,讓開發者可以更快、更容易開發遊戲、教育、生活相關等應用,企圖使 iOS 成為全球最大的 AR 平臺。接著蘋果又借著 iPhone X 亮相時發表了 AR 應用 Animoji,讓用戶通過自己的表情和聲音創造動畫表情,再傳給其他好友,比起傳統的 emoji 或一般的相機濾鏡更為生動且有趣。可以預期的是,Animoji 、 AR 拍照只是第一步而已。

另一個就是 HomePod 的問世,看起來是為了迎戰亞馬遜 Echo 及 Google Home,但應屬其佈局智能家居的一環。蘋果的強項在於軟硬整合,三年前在 WWDC 上發表了 HomeKit 平臺,但過去蘋果要求協力廠商夥伴必須在 HomeKit 硬體使用特定晶片組,導致推廣速度偏慢,但今年蘋果取消此要求,改以軟體驗證,加速更多設備問世。現在再通過 HomePod 串起整個應用場景,例如通過語音助理 Siri 播放 Apple Music 、控制 HomeKit 配件和家電。HomePod 將於 12 月起於澳洲、英國及美國售賣,屆時將與眾多的智慧音箱一較高下。

亞馬遜

亞馬遜 AWS re:Invent 開發者大會即將在 11 月 27 日登場,近幾年來亞馬遜在 AI 領域的佈局及投資企圖明顯可見,去年的 AWS re:Invent 大會上,宣佈推出 3 個雲端 AI 計費服務,讓企業客戶可以在 AWS 平臺上使用機器學習與深度學習技術,包括圖像識別、分析服務 Amazon Rekognition 、可將文字轉換成真人發音的 Amazon Polly 、 Alexa 核心技術的人機對話服務 Amazon Lex。11 月底登場的大會上,AWS CEO Andy Jassy 以及亞馬遜 CTO Werner Vogels 都會發表演說,預料焦點依舊會在機器學習和 Alexa 上。

圖 | AWS re:Invent 2017 開發者大會在 11 月 27 日登場,將聚焦機器學習等 AI 技術。

·三個你必須知道的關鍵字: AI 、 Alexa 、 Alexa Glass

AWS 在 AI 的投入相當積極,日前宣佈跟微軟合作推出機器深度學習開發介面 Gluon,今年大會預期會發佈更多 MXNet 深度學習平臺以及 Gluon 的細節外,還可能會宣佈開放機器學習翻譯功能。根據外電報導,亞馬遜收購翻譯創業公司 Safaba 後,由 Safaba 聯合創始人 Alon Lavie 負責領導機器翻譯研發團隊,預計將此技術通過 AWS 平臺開放給其他開發者使用。

在 Alexa 部分,亞馬遜通過 Echo 串連電商等各種生活應用,去年 AWS re:Invent 大會與英特爾攜手合作,由英特爾打造一個內建 Alexa 語音助理的喇叭參考設計,以及把 Alexa 帶到英特爾物聯網平臺的 Smart Home Hub 上。不過,今年下半年 Alexa 宣佈了與微軟的 Cortana 互通,不難推敲亞馬遜是希望將 Alexa 從智慧居家延伸到商務應用,例如安排會議、存取行程或閱讀郵件,預期將在大會上釋出更多 Alexa 開發套件,近一步擴大生態圈。

另一個值得注意的是 Amazon Glass,有 Google Glass 之父稱號的 Babak Parviz 在 2014 年跳槽到亞馬遜,近來業界盛傳,亞馬遜正在開發具備 Alexa 功能的智慧眼鏡,採用骨傳導技術來呼叫 Alexa,可搭配手機執行任務,但不會像 Google Glass 配備螢幕或攝影機,最快會在年底發表,雖然在 AWS re:Invent 大會亮相的機會不高,但仍值得關注。

微軟

微軟過去與英特爾建立了強大的 Wintel 生態體系,儘管近年來 Wintel 陣營影響力大幅下滑,但對於前瞻科技的研究和投入,微軟仍是一個不容小覷的角色。從微軟今年的幾個重要年會來看,可以發現微軟 CEO Satya Nadella 過去所說“移動優先、雲優先(mobile-first and cloud-first)”,已經換成了“智能雲與智能邊緣(Intelligent Cloud and Intelligent Edge)”。口號的改變代表微軟戰略的更新,AI 成為第一位。

·三個你必須知道的關鍵字: AI、混合現實(MR)、量子電腦。

對微軟來說,AI 是一個從人工智慧語音助理 Cortana、機器人、 Office 到雲服務的大戰略,不僅 Cortana 要進入更多終端設備,包括 PC、智慧音箱、汽車等,也針對 Azure 雲服務平臺提出 Azure Batch AI Training,讓用戶可以借此訓練深度神經網路。正因為隨著物聯網設備和智慧終端機越來越多,微軟認為計算能力必須更多下放到設備裡,所以提出智慧雲+邊緣計算(Edge Computing)兩項關鍵。

另外,不論是在 Build 或 Ignite 大會,微軟都提到了 MR 硬體 HoloLens。對於 AR/VR/MR 市場尚未不明朗的現今,微軟的策略是讓 HoloLens 先從商業應用下手,例如協助汽車產業設計車款、維修、礦業礦石開採、以及食品業的生產線運作等。目前 HoloLens 大概有超過 2.2 萬名開發者參與,微軟內部也正在開發正在開發混合現實智慧眼鏡 HoloLens 的新晶片 HPU 2.0,將用於下一代產品。

量子計算是下一世代的計算方式,隨著 Google、IBM 等對手積極耕耘,微軟也把低調研究的專案拉到舞臺前,20 年前量子計算大師 Michael Freedman 就曾在微軟理論研究部門工作,經過多年基礎累積,微軟宣佈將在今年年底發佈全新量子計算程式語言,並整合至 Visual Studio 開發工具裡,可支援量子模擬器與未來的量子電腦,同時讓開發者可以設計更多應用。

穀歌

“AI First”,穀歌 CEO Sundar Pichai 在 2017 年 Google I/O 大會上用一句話概括了這個龐大的科技帝國的未來走向。作為世界級的互聯網盛宴,Google I/O 大會含備受矚目,而其 Innovation in the Open 的願景也使得穀歌公司“開放”和“創新”的宗旨在新的技術潮流中有了更新的含義。

· 三個你必須知道的關鍵字:AI、TPU、生態系統

如果說去年是 I/O 大會將重心從“Mobile”轉向“AI”的第一年,那麼今年就是這一個轉變的徹底深化。在此屆大會之上,Google Assistant、Google Home、Google Photos 與 Android 紛紛得到了升級,TPU 硬體也迎來了第二代。

Pichai 將谷歌 AI 定義了三個應用方向:研究、工具、開發。不僅 Google Assistant 和 Goole Home 紛紛佩戴上了人工智慧技術的華麗外衣,更是有如 Google Lens 之類的圖像 AI 之作。除此以外,結合資料深度採集和機器學習也可以被應用到科學問題上,例如在探索 DNA 序列的領域已開始有了眉目。

雖然穀歌未能在 VR 領域再現搜索技術獨領風騷般的輝煌,不過機器學習專用晶片 Tensor 處理單元(TPU)依舊帶來了驚喜,尤其是今年發佈的第二代產品 Cloud TPU,與初代不同的是, Cloud TPU 同時為訓練和推理優化,單卡運算性能達到了驚人 180 teraflops,將部署到 Google 資料中心,從雲端輸出計算能力。毫無疑問其已經成為谷歌為未來人工智慧時代安置下的一枚秘密武器。

如今,移動似乎已經成為了過去,人工智慧已經成為穀歌的重中之重,而圍繞著語音、圖像、智慧設備和處理器等核心產品,這個 AI 巨頭儼然已經搭建起了一個屬於下一個時代的智慧生態。

百度

“開發者的成功,才是百度真正的成功”,百度 COO 陸奇曾這樣說過。而百度印證這句話的方式就是在今年 7 月舉辦了首屆開發者大會,發佈了一系列面向開發者和生態合作夥伴的重要計畫。陸奇也在大會上宣佈“百度將 All in AI,我們在 AI 時代的核心戰略就是開放賦能”,不僅如此,百度計畫今後每年定期舉辦 AI 開發者大會。

· 三個你必須知道的關鍵字:AI 開放平臺、Apollo、ABC

百度 AI 開發者大會(Baidu Create 2017)是百度“AI 技術首次整體亮相”,涉及的領域包括語音、圖像、自然語言處理、大資料使用者畫像、智慧駕駛、人機對話式作業系統、智慧雲計算等。

圖丨陸奇主持 2017 百度 AI 開發者大會

百度在會上宣佈了新的開放理念,具體到應用場景上,其主攻方向分別為基於 DuerOS 系統的智慧語音交互平臺、以及基於 Apollo 的自動駕駛生態圈,可以說,兩者分別為“語音領域和汽車工業的的安卓”,兩個平臺其實也“殊途同歸”,百度希望借此幫助整個工業界降研發低門檻以推動智慧發展。百度多年在搜尋引擎上的積累或許會有更大的用武之地。

除了這兩個平臺外,百度還詳細介紹了“百度大腦+智慧雲”,也就是其常說的“ABC”(AI+Big Date+Cloud),而 ABC 將致力於提供開發工具和 AI 行業解決方案。

阿裡巴巴

今年,馬雲對於人工智慧的一系列看法曾被各界人士懟過,其中就包括“棋聖”聶衛平和理工科出身的李彥宏。雖然馬雲在談論技術問題上遭遇了一些反對,但是阿裡巴巴在人工智慧領域確實可以稱上是一名實幹家,而且其 AI 戰略也帶著濃烈的阿裡基因。

圖丨馬雲在 2017 年雲棲大會

· 三個你必須知道的關鍵字:達摩學院、AI、城市大腦

2013 年阿裡雲開發者大會正式更名為雲棲大會。歷經 8 年進化,雲棲大會已經成為阿裡標誌性品牌。儘管 AI 是今年科技公司各大會議的“必備單品”,但是,今年雲棲大會刷屏的卻是“達摩院”—馬雲宣佈創辦的一家研究基礎科學和顛覆式技術創新的機構。

事實上,阿裡在人工智慧概念上宣傳得不多,其人工智慧被規劃在阿裡 DT(Data Technology)體系中,與雲計算、大資料、物聯網在阿裡的電商網路下共生,由於阿裡的雲服務在市場上已小有名氣,借助雲服務已有的成功來為其早期的 AI 產品背書不失為一個妙招。

在今年可以看到阿裡已經開始明確推出了其人工智慧產品,比如說智慧音箱“天貓精靈”。在雲棲大會上,阿裡人工智慧實驗室還發佈了“天貓精靈”背後的 AliGenie 語音開放平臺。

雲棲大會中的人工智慧重頭戲其實還有阿裡發佈的“城市大腦 1.0”。在過去一年中,阿裡陸續推出了“工業大腦”、“醫療大腦”等不同領域的 AI 解決方案,但其戰略位置首位仍是“城市大腦”。阿裡的策略是,未來逐漸改變目前在行業部署“大腦”的做法,將構建一個通用架構,通過灌入不同資料來滿足各行業的 AI 需求,目前很多公司在應用人工智慧技術時,大多集中在語音辨識、圖像識別、自動駕駛等某一個具體的方面,從“城市大腦”來看,更加強調不同能力的協同性,被視為阿裡在 AI 領域的特點之一。

騰訊

“無境”,2016 年的 WE 大會,騰訊用該詞來描述人類認知建構、打破、重組的探索過程。不同於企鵝帝國所擅長的互聯網領域,WE 大會跳出了當下最火熱和成熟的技術範疇,將目光投向了最新的技術進步、最前沿的科學發展,以及人類和地球面臨的重大挑戰。毫無疑問,這是一場極具想像力的盛宴。

圖丨騰訊公司首席探索官網大為發表題為《人類未來》的演講

·三個你必須知道的關鍵字:太空、生存、AI

領袖決定組織的氣質,此話不假,騰訊似乎天生就有著仰望星空的衝動,而在 2016 年 WE 大會上,他們將目光投向了這個宏大的主題。在會上,NASA“新視野號”行星科學家 AlanStern 的團隊分享了飛掠冥王星專案, 他還希望 2020 年後可以實現普通人的月球旅行。

而 LIGO 前首席科學家、引力波領域權威專家、美國加州理工學院物理系教授 Barry Barish 則在 WE 大會上為中國觀眾解釋,如果引力波成功的話, 那麼宇宙大爆炸以及人類的起源和演進過程將得到答案。

生存還是毀滅?這個難解的命題如今被用在科技發展之上再合適不過,奇點大學的聯合創始人和執行主席 Peter Diamandis 顯然也是這個問題的思考者,他在《富足》一書中表達了自己的看法,即對人類未來抱持的技術樂觀主義。作為技術樂觀派的實踐者,斯坦福大學生物工程學、化學和系統生物學系助理教授亓磊,在 WE 大會上展示了基因編輯技術的未來走向,他認為,人類有機會通過基因科技識別和消除癌症。同時,Hampton Creek 公司 CEO Josh Tetrick 所展示的“人造蛋”似乎也為解決食品短缺找到了出路。

談到應用技術,顯然 AR 技術和雲業務被加以關照,但人工智慧依舊是皇冠上的明珠,隨之而來的則是騰訊 AI Lab 的成立,以及對 AI 的全身心投入。經歷了窄帶、寬頻和移動三個互聯網階段,騰訊未嘗敗績,而在下一個科技制高點爭奪中,馬化騰也必須早做打算。潛移默化的轉變之中,行業的格局正在發生革命。

(資料整理:深科技)

同類文章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