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學霸變學渣」和「學渣變學霸」分別是怎樣的一番體驗?

我們每個人都像是巴普洛夫的狗, 趨利避害和學習是烙印在我們基因中的本能。 一個人價值觀的形成, 歸根結底都來源於其人生中大大小小的刺激——如果所經歷的一件事告訴他:有A好, 沒有A不好, 他的價值觀就會往嚮往A的方向偏移一點, A在他心中的分量就更重一些。

而人做出的每一個行為, 都不知不覺地經過了權衡, 而這種權衡的結果又源於其價值觀和環境現狀的綜合加權比較:如果這個人更看重A, 不那麼看重B, 那麼A在決策前的比較中所獲得的加權就會更高。

於是, 現在大多數人的貪財並不是什麼奇怪的事情:他們從小就頻繁地體驗了有錢的快樂,

比如得到玩具, 美食等等;又頻繁地體驗了缺錢的痛苦, 比如看到同學穿名牌, 坐豪車, 想要的東西總是買不起等等, 前拉後推之下, 漸漸地, 在做決定的時候就沒什麼能比金錢更重要了, 人就變得見錢眼開。

然而有人在這種情況下仍然可以保持正直, 就是因為道德和法律在其心目中的份額更大。 如果心中金錢的重量超過了道德和法律, 人就徹底墮落了。

墨子說:“義者, 利也。 ”是很有道理的。

我出生在一個大城市的小康家庭中, 和父母, 祖父母生活在一起。 祖父是畫家, 祖母是老師, 父親是大學教授, 母親是一個讀書破萬卷的編輯, 也算是一個書香門第了。

他們所有人都無一例外地善良, 正派, 慈愛。 從小我就被帶著去花園和草坪遊玩, 去父親任教的那所大學的圖書館看書, 去大學體育館跑步游泳, 去名山大川上觀光, 品嘗全國各地美食……

而真正錦上添花的是, 他們發現我天賦異稟。 他們發現報紙上所有的智力問答,

除了需要知識儲備的(如答一省的省會)之外, 我都可以在五秒鐘內說出答案;母親帶我看《三字經》, 讀一行後蓋住複述, 然後繼續讀下一行蓋住複述……從頭到尾一遍下來, 我竟可以把整本書分毫不差地背完。

那時的我總感覺頭腦無比清明, 以至於思維沒有一絲雜質, 只要我願意記住一個資訊, 這個資訊就總能形成特別持久的印記。

蒹葭萋萋, 白露未晞。 所謂伊人, 在水之湄……於是, 她就用這樣的方式在我腦袋裡裝了《三字經》, 《百家姓》, 《唐詩宋詞三百首》等等……在五歲之前, 這些經典的鋪墊, 已深埋在了我的腦海中。

憑藉這種過目不忘帶來的積累, 和爺爺一起出去吃飯時, 他便向人介紹我, 然後就是我的表演時間, 然後就是驚訝,

掌聲和誇讚。 進了幼稚園, 我就成了老師最寵愛, 同學最崇拜的天才兒童。

都說人無遠慮, 必有近憂。 從小無處擔憂的我只好變得多愁善感了——小小年紀就文藝得不行, 動不動就感傷一些虛無縹緲的東西。 可能是因為和那以後十幾年的對比吧, 我甚至到現在都對一些有破舊感的事物——雨後的舊小巷, 夕陽下的老工房, 破舊的自行車, 昏暗的天空, 乾裂的泥牆, 情有獨鍾。 也許是因為那勾起了那個時代的回憶所致。

一個天堂般的童年, 順利得可怕。 然後我就發現, 太順利的經歷, 是受詛咒的。 和大多數墮落的青少年一樣, 網癮一般都是罪魁禍首。

有一年, 家里弄了台電腦, 於是我就走上了很多人走過的老路:玩小遊戲——玩大遊戲;玩一會——玩一整天。

於是在一年之中, 我的平均每日遊戲時長是12小時。 基本除了吃飯睡覺都在電腦前度過了。

眾所周知, 那是一種極其強烈, 極其直接的感官刺激。 因為在玩遊戲的時候, 你得知有遊戲就快樂;不玩的時候, 你又得知離開遊戲就痛苦——在這種前拉後推的單調刺激下, 遊戲在我價值觀中的份額就慢慢膨脹得無以復加, 親情, 友情, 紀律, 修養什麼的通通要靠邊站。

於是, 在這一年之內, 我突然性情大變, 幾乎每天都找藉口請假不上學, 不過由於父母的溺愛, 居然成功了;即使是上學, 也只是整天跟人搶玩具, 然後打架鬧事。

腦子裡也不想什麼加減法了, 而是馬里奧怎樣通關, 是怎樣放泡泡效率更高。 遊戲中的情景在我腦海中千萬次地被模擬, 而我則從中獲取快感。就這樣,我的大腦被塑造成了一個打遊戲的簡單機器。一切阻擋我打遊戲的東西都要予以排斥和消滅。

電子遊戲這種東西,本質上是通過極高的刺激水準來讓人瘋狂追逐遊戲目標的陷阱。此時,其他所有的事情,包括別人的感受,在遊戲的極高刺激面前都是那麼不值一提。於是很多時候,一個平時正常的人,打起遊戲陷得深了,就會變得脾氣暴躁,不通情理。

所以,我就成功地成為了所有人最討厭的人,開始經常被人合起夥來欺負。年幼的我當然無法理解,只好委屈得哭,所以在幼稚園最後的一年,我是哭過來的。

值得一提的是,畢業時又有一個智力測驗,100.泯然眾人矣。

接下來學習生涯更為痛苦。

因為我幾乎從不寫作業,所以成績基本穩定在倒數前三,而我所有的時間都花在玩遊戲和看各種垃圾網路小說上。到了上課,就或是沒玩沒了地手舞足蹈,左手飛機右手導彈,砰地一聲撞在一起;或是和同桌聊天(按照他們的話說,是“騷擾”)。

我認為,一個人在對方沒有惡意得罪自己的情況下還對他針對性地態度惡劣,歸根結底只有兩種原因。

一種是出於傲慢,

一種是出於嫉妒。

出於傲慢:這個人成績差,不守紀律,不修邊幅,邋裡邋遢,上課還經常騷擾別人,天天被老師罵,很多壞事都是他幹的,我看不起他。

出於嫉妒:然而就是這樣一個差等生,成績雖然差,上課的時候卻竟然總能提出各種巧妙的解法,參加各種數學競賽都能拿獎,那什麼全級古詩文競賽竟然可以拿全校第一,在臺上出盡風頭,豈有此理!兩樣都占盡了,不欺負你欺負誰。

曾經被所有人讚歎欣賞的光榮呢?曾經沉浸在書本中的陶醉呢?曾經草坪上的嬉戲,火車外的霧濛濛群山呢?那時的我,忽然覺得這些美好的意象那麼遙遠,在每天下午被罵到晚上時樓道裡慘澹的燈光面前是那麼虛幻。

真正的悲劇,就是把美好的東西撕毀給人看。真正的痛苦,就是從天堂跌到地獄的感受。

何其殘忍。

噢,原來歸根結底是因為成績不好。你成績不好,所有的罪名安在你頭上都會更方便:破壞紀律,目無尊長,態度惡劣,不熱愛集體,害群之馬……

從那個中午開始,我就開始了老套的劇情:發奮努力,臥薪嚐膽,盼望著我的努力向騎士衝鋒時長矛的全力一擊一樣,將所有委屈與不公徹底消滅。

然而這僅僅是個開始,因為我沒過一個星期就發現原來學習並非我所想像得困難。在某種意義上,和正統接軌是快樂的,而不是我以往所認為的“屈服”。接下來就順理成章了。

最後的一次畢業考試,我的成績是全校第一。順利直升本校初中部。

從那以後,我至少變為了一個重視學習的人,我已經知道學習有多重要了。學習在我心中的地位一直是第一位,從來都沒有變過。當然,那時的思維還比較簡單,僅僅以為成績好即可解決一切問題。

我聽說過很多學習本來特別好,可以單日刷題十幾個鐘頭的學霸,一進入大學或進入社會就因為癡迷這個癡迷那個頓感學習毫無滋味的例子。我知道為什麼:因為他們所喜歡的,並不是真正的學習。

之所以後來我能這麼輕而易舉地醒悟過來,然後發憤圖強,不僅是因為委屈和痛苦,還因為童年時那些學習,積極向上所代表的意象的召喚,群山,露水,詩歌,草地,古籍……都以一種難以理解的方式附在了語文數學英語上。

要讓愛學習的心無法割捨,就要讓他感受到學習真正的美感,讓他從小浸淫在一個朦朧的 ,夢幻般的美感的世界中,它成了我一生的原動力——你應當是一個正派的人,你不應當墮落。這種美感或來自文學經典,或來自古典音樂,或來自山水田園,而不是硬邦邦的單詞語法。

我高三那又是另一種痛的領悟了。明明又玩了一暑假遊戲,什麼都沒改變,想長久地春風得意?我也無形中接觸到了遊戲,又成了一名大寫的網癮少年。

這最終的結果就導致我的成績直線下降,我將所有的精力都投入到戒除遊戲的努力中。看,就是因為每天一放學就玩遊戲,如果戒掉遊戲,那就什麼都解決了總是想努力向上,卻一次次地見到電腦就失控。

當時再也沒有上課時的自娛自樂以及各種奇葩舉動,記得那時班主任看出了我的狀況,多次找我談話,也明擺我在學習方面的潛力,於是把我一篇通篇決心的作文貼了出來。

那是我第一次如此有一種正統感。整個人似乎變得成熟理性了很多。一個少年第一次對自己充滿這樣的信心,相信自己的人生會走上正軌,然後越來越好。

半年後我就會知道,這點動力根本算不了什麼。但是我的成績一下子飛躍到了全校前10名。當時的感覺就是自己的學習方法完美得幾乎無可挑剔。我重視理解啊,只要理解了,就不存在記憶的問題了。

於是,所有科目的知識在我腦海中連續地過了一遍又一遍,碰撞,融合,建立聯繫……在對所有科目的理解都上升到了一種只可意會不可言傳的層面後,我總有一種成神的感覺。最後,我閉著眼睛都能知道整個卷子大體是什麼樣子的。

當時,我僅僅用一分鐘就把六科的考試在腦海中模擬了一遍,然後對著鋪天蓋地的暴雨默想:“沒問題了。”這是在無數刺骨的冬夜中,強行壓抑幻想和憤怒去爬起來學習所換來的。我的做法僅僅是,一旦有特別痛苦的時刻,就花點時間動員自己,把痛苦都轉換為動力。

因為當時發生的所有事情在心理引導下都指向了一個方向——你要努力學習,然後以此殺出重圍。而最後結果也向我傳達了這樣一個資訊:努力是可以得到最好的結果的。

【學習策略】

其實在高一剛進來的那個月,我的確是處於一種上升期中的,相信來日方長,只要一路認真學下去就行了。我要交更多的朋友,看更多的書,熱誠地對待每一道題目每一個知識點,過上積極向上的安穩生活。

那時候,還暗戀一個女孩,在初中,我和她同班,讓她看到我的成就很容易。但在高中不同班就不一樣了,只有一個機會是近在眼前的。 我要在下一次考試中,就排到全級第一,就下一次!

怎樣讓一個排一百多名的人一個月內就進步到第一名? 我知道怎麼辦。我要研究出最巧妙實用的學習方法,既不辛苦,又能神速進步。 欲速則不達,太急著想要一個東西,反而會失去。 一場曠日持久的災難開始了。

這是一種民科式的研究,成百上千個小時被投入到這個無底洞中。每一次考試失敗後,我都繼續寄希望於下一場。這種慢慢走向絕望的研究與失敗,填充於一個個打擊之間:知道她喜歡別人後,我想下一次就能逆襲,然後又考砸,然後開始被三人組攻擊,然後又想下一次就能逆襲……我不服。

我怎能接受接下來的兩三年都以平庸的速度推進?去研究學習方法,別人做勻速運動,我做勻加速運動,我追上她並把她遠遠甩開,是遲早的事。太天真了。 我要告訴你三個事實:沒有一種方法能讓你舒舒服服地成功。世界上不知已有過幾十億學生,要真有這種方法,早就迅速普及了。但我至今也沒有聽說過這種方法的存在。

最好的學習方法和最笨的學習方法之間的差距,其實根本沒有你想像得那麼大,可能只有一些。我也試過研究出很多設計精巧絕倫的方法,以致於從此認為網上那些被人無數次轉發效仿的方法不過是小兒科。

卻發現這些巧妙的方法效果遠遠比最笨的方法還糟糕。創新永遠不是靠空想出來的,所有的創新,都來源於實踐。不謙虛地說,我對方法的創新能力還是不差的。 記得小時候剛學會刷碗,我在第一次刷碗的第五分鐘就改良了方法。從此家裡的刷碗效率提升了一倍;

記得小學時老師罰抄書,我在第一次抄書的第二分鐘就想到了對抗枯燥的方法,從此抄書跟打遊戲一樣享受; 記得高二班裡剛分配給我倒垃圾的任務時,在第一次值日的第三分鐘我就改良了方法,能讓兩個人四隻手還氣喘吁吁的過程變成一個人單手還輕鬆得不行的過程——另一隻手還能玩手機。於是,別的班級也開始紛紛效仿。

我把所有能自主利用的時間一大半都拿去研究學習方法,卻毫無進展。 為什麼?是的,我的無痛學習速成法也馬上就要研發出來了,只不過是差一點靈感或幾次試驗而已。

靈感來的時候,我會覺得自己的人生從此就要走上巔峰了,趕快投入應用吧。但在兩天之後,又發現這其實並不實用。 夢想中的方法似乎永遠只差一個頓悟,一次實驗,可望不可即,就是怎麼也無法達到。

真正花在學習上的時間,可能連百分之一都不到吧。那種看似擁有無限自由而又不由自主的無力感,我這輩子再也不想嘗試第二次。 我隱隱地覺察到這不妥——這是一個時間和精力的無底洞,一個沒有終點的研究項目。我最終會浪費高一,浪費高二,浪費高三,然後在高考喪鐘般的倒計時逼近下目眥欲裂地做最後絕望的掙扎,然後墮入深淵,看著同學留學的留學,上名校的上名校,而自己只能對著一張平庸的錄取通知書切齒痛哭。這是崇禎的命運!但是我的思維已經被鎖死了,我擺脫不掉。

方法論至上的另一個危險之處在於,它讓你認為研究方法是一種根本性的東西,和學習不是一個層面上的。而根本性的東西遠比其他事情重要。 於是,每當你在面對研究方法或是學習的選擇時,你都會更傾向於研究方法,都會認為研究出方法只用半個小時。而事實上,你是永遠研究不出來的,並且如果你去研究,就會永遠停留在“看似快要研究出來”的狀態,加倍誘惑你去研究,你就陷入了思維的閉環。

我還有一個不放棄的理由。 很多人在青春期都有逆反心理,去逆反父母,逆反老師。我卻沒有這個現象,原來是因為我把精力用在了這裡。 我逆反的是自己的命運。 我不信邪,我不能接受那種一天比一天差的趨勢。我要給現實以一記響亮的耳光。它腰斬了我的上升期,摧毀了我的幸福。

我也要對它做同樣的事情。我要趁著它最猖獗的時候,用摧枯拉朽般的力量將其粉碎,然後迎來大快人心的結局。我要讓所有人知道我不是一個失敗者。現實傷害了我,我就要改變現實。我的目標漸漸顯得不可能,我就要打碎這個不可能。我要奪回我自己的尊嚴。

我花了大半年時間,在各種錯題本的形式之間猶豫。最熱門的候選是“分列式”“直落式”“劃章式”這三種,每一種都各有優劣。至於“推篩式”,“三分式”,“導圖式”等等,在此不再贅述。筆記本還有活頁本和線狀本等好幾種,於是,我就需要對比“活頁分列式”,“線狀分列式”,“活頁直落式”等等。

筆記本也是有講究的。我曾因為“不理想”這個原因,扔掉了幾十本筆記本,其中還包括一本就賣六七十塊的。 這還沒完,我還有貼標籤與不貼標籤之分,還有用黑筆寫還是藍筆寫還是彩色筆寫之分,還有用不用艾賓浩斯曲線之分,組合起來,就有成千上萬種了

在之後參加一個月的物理競賽後到來。 和很多人不一樣,在那兩年參加的物競培訓中,我處於一種很尷尬的狀態。 有人根本聽不懂,於是在上課過程中紛紛投降退出;有人聰明又勤奮,上課認真聽下課開小灶,於是成為佼佼者;

雖然並沒有開小灶,但我在高一前期還算屬於佼佼者之列。 好景不長,隨著那次打擊的到來,一切都改變了。競賽課與普通課不同,課程少,難度高,內容連貫。僅憑每週一節課是遠遠不夠的,到了後期,課後鑽研買書刷題已經成了一種必要。 但那時我的生活處於什麼狀態呢?

內憂外患。各種復發和心血來潮的研究不定期出現,主科成績接近墊底。連作業也完不成,更不用說課後分配精力了。 於是,以聽課作為唯一的學習方式,再加上思維隨時會被打斷,這種情況就像在太空碎片流中運行的空間站一樣,隨時都會受撞,引起連鎖反應,然後解體爆炸。

事實也如此。有時是復發在上課時出現,有時是聽著聽著對學習方法有了靈感……我開始整節課整節課地崩潰。

於是課上的內容開始變得越來越陌生,越來越難以跟上。終於,我明白該放棄了。 競賽是學有餘力的人搞的,你已經四面楚歌了,別做白日夢啦。 或許是作為心底反抗意識的一種標誌吧,雖然跟不上進度,雖然還是經常忍不住走神,我竟然兩年還硬撐著一節課都沒有缺席。

甚至,有時在只涉及課內知識的題目中,我還能想出讓全校第一的學霸都驚歎巧妙的解法,但這沒有任何意義。價格回歸價值是遲早的事。競賽所需的知識儲備和熟練我一樣都不沾,這就是那種尷尬的狀態。 我知道最後會是怎樣的結果,但我不想再做一次懦夫——去把週末留給遊戲。

諷刺的是,高三剛開始的競賽選拔,我竟然進了20人的校隊。我知道自己什麼獎也拿不到。我知道我的水準也僅僅夠入隊而已。讓你親歷一下打擊,也是好的。果然,從考場出來後,我上吐下瀉,大病一場。

當時這些題目看起來那些題目應該不難,分析的難度也應該不大。但我連最基本的知識都不知道。第一題就不會,因為我不知道什麼叫膨脹係數;透鏡焦距忘得精光;不知道什麼叫電導率;不會算相對論;很多題目連符號都看不懂。只有與學校課程知識面重合的力學題還可以做一下。我愧對當初那個充滿熱情的時代。我對很多人都說過自己不在意競賽,其實說不在意都是假的。躺在床上,我竟將近精神崩潰。

高一高二,很少人是學過來的,很多人是玩過來的,有幾個人像我一樣,是痛過來的?學過來的大多成為了學霸,玩過來的大多成為了學渣。

不知我成了什麼?至少在當前,我還是一事無成的學渣一枚。 已經到高三了。 翻開日曆,看著那兩年來二十四個月方陣般的,看似用不完的日期,不由得感到一種悲涼。百萬大軍,竟然按兵不動,任由戰機殆誤。

如果當時我把這種精力放在學習上,或者放在當時學的物理競賽上,我就不會是那個樣子。或許我能進全級前十,或許至少能拿省獎,當然,這只是估計的,一個失敗者用來自我安慰的估計。

後來又想出了一個更天馬行空,也很思維簡單的方法:通過某種儀式性的東西來賭咒發誓,誓言相當於給自己“立法”,去限制自己的某種行為。後來我才發現,這種誓言會被磨損,我只能用更重的懲罰來恐嚇自己。於是我不敢再邁進。有上進心是一件好事,但如果這和糟糕的自製力同時出現,事情就變得可怕了。

你會眼睜睜地看著機會一點一點地喪失,然後心有餘而力不足。無論怎樣變換自控方法,都抵不住誘惑的一次輕易的衝擊。這多像三體人的境遇——苟延殘喘,屢敗屢戰,永遠在亂紀元間的夾縫中嘗試自救,而又永遠徒勞無功。

所以,對大多數人而言,最好的自控方法就是:在盡可能短期的時間內改變盡可能大的效益量。而所謂的“Just do it”,甚至連方法都不算,因為它根本就沒有怎麼改變兩端的價值。 而當你把力矩改變到了極致,天平傾斜到了極致,你就會進入柳暗花明又一村的境地。

【誘惑隔離】高中在軍營參加軍訓的時候或許是我們自製力最強的時候,因為我們和絕大多數誘惑完全隔離了。這就是天平傾斜到極致的效果。 許多抗誘方法,就連初中思想品德教材上提供的抗誘方法都包含了一個元素:遠離誘惑。

當我們身邊沒有手機時,手機遊戲就難以對我們產生誘惑;當我們的電腦沒有聯網的時候,流覽網頁就難以對我們產生誘惑…… 隔離誘惑是一個最簡單粗暴的方法,因為它的背後是一條規律:一種誘惑的大小程度和實現它的可能性成正比。

所以當一個人確認一件事毫無希望時,這件事再誘人也對他產生不了任何誘惑。 連誘惑都消失了。你會毫無顧慮與壓抑。你如果想真正有效地隔離誘惑,一個必要的條件是,當誘惑來臨時,你即使再想放縱自己也無能為力。

要想達到這個效果,外力的制約往往是必要的,如關機斷網等等。絕大多數依靠臨場思考的方法都難以實現。 要做,就做絕。而且要用最強的外力。

【晝夜差別】其實安全期這個概念,或許用另一個名字來理解會更好一些——賢者時間。自控困難的人身上往往會對這種現象體會得特別深:你在白晝時控制不住去放縱,而在晚上躺在床上的時候又會變得上進,去譴責自己,悔恨白晝的放縱,可惜已經沒有努力的機會了。

你覺得這好像捉迷藏一樣,有時間的時候沒自製力,有自製力的時候沒時間。它的原因是這樣的:你在白晝時身邊就是手機電腦,放縱的機會多,於是短期價值權衡之下你往往會選擇放縱 ;而當你夜晚躺在床上時,爬下來打開電腦玩遊戲實在是不現實的事情,此時你只有發呆空想一個選擇,此時對白天放縱的後悔就是你最可能的題材。

你可以用不同的自控方法,但原理都是相通的,只要遵循這些一般原理的方法都不會差。下面介紹一種方法,可以讓你實現無需任何意志力基礎的自控,甚至,對於特別適用的人,它可以接近100%地代償你的意志。

這個方法可能已經把價值杠杆,安全期,誘惑隔離,晝夜差別這四個原理發揮到了極致了,所以如果這個方法適用於你,無論你的拖延症有多重,你在今天晚上睡前都必然會願意開始使用這個方法,而且使用這個方法的本身是不可能被拖延的。

這個方法的核心原理是,它規定我每天晚上的安全期才擁有“立法權”,我可以任意發誓允諾最重的懲罰來控制白晝,而不用擔心自己誇下了海口把自己憋死,因為就算它真的如我擔心的那樣有太嚴的弊端,我也可以隨時在晚上的理智期撤銷或更改它,最差的結果也不過是忍受一天而已。而如果它真的經得起時間考驗,你就可以把它加上更長的期限了。

這樣,我就有了無限的試行法案機會,可以膽大妄為了。而只有理智能調控這些法案。事實上,大部分的法案都應該是"禁止做某事",也就是說,這個方法傾向於抗誘多於督促。這並沒有什麼不妥,自控應該是"先為不可勝,以待敵之可勝"的,抵抗住誘惑是自控的關鍵。

而在設立詛咒之後,你會處於這樣的狀態中:在白晝面對著誘惑時,由於立法體系中已經存在一個非常重的詛咒了——如果打了遊戲,你就會死,就算不死,整個方法的信譽也會徹底喪失。而打遊戲與否是一個需要經過心理權衡的決定,於是,無論每一個時刻,在權衡之後,你都不可能選擇打遊戲,去違反條例。

另外,不要把立的每一個條例都用筆記本或手機記下來,一件事在完成後的記憶會被削弱。如果你記下來了,很有可能就此遺忘。而如果你只用腦子記憶,你立下的每一個條例都會依依不捨地留在你的腦海裡,每當你遇到相關判斷時就會自動跳出來。而這一切的代價僅僅是使你的生活感到輕微緊張而已。

即使你真的遺忘了某些條例,也正好說明了它並不常用,忘了也罷。而就算違反了,由於故意才算違法的設定,你可以繼續心安理得。於是,在白晝,你是安全舒適的,誘惑被隔離。似乎這樣到晚上就你就會擋不住誘惑廢除法案了,但真到了夜晚進入安全期,你躺在床上,遠離電子產品,失去了一切與誘惑接觸的機會,誘惑就又被隔離了。

因為他們壓根就沒往恐懼和信仰的本能那兒想。 事實上,這個方法採用的是一種外力制約的原理,利用的是人心中信仰和對未知的恐懼的本能。具有這種心理屬性的人一旦違反了最重的條例,即使自己不願意遭受懲罰,也會不可避免地陷入恐慌當中,而你是不可能欺騙自己的良知的。

之所以前面要設定可以允諾你能想到最重的懲罰,但僅限於要禁止有一段決定過程的主動行為,是因為這樣可以避免誤觸。而且凡是要經過一定決定過程的行為,就是價值杠杆的天下,所有的決定都不可能離開它。 而死亡正是天底下最重的砝碼,

它涉及了人的本能,那是一種摧枯拉朽的力量,所有的誘惑都不可能和它對抗。它恰恰也是最安全的砝碼。因為在每一個做決定的時刻你最終都會選擇自控,再加上後文的保險,你可以保證100%安全。 結果是,你會在一直處於略微緊張的狀態的同時也永遠不可能違反任何規則。

於是:理智掌握立法權,感性中的恐懼掌握司法權,而現實中的自我掌握行政權。它就形成了一種穩定的三權分立。然而,這個方法的運用卻遠遠不簡單,就像瞭解了程式設計語法並不代表精通程式設計一樣,其內容也是大有學問的 。記得法學中有一個結論:

真正對一個法律的威懾力起最大影響的,並不是懲罰有多重,而是懲罰被執行的可能性大小。所以,我們要增強這個這種儀式的權威性。賭咒發誓也是有不一樣的。最後我選擇的方式是學美國總統就職,找一本聖經把手按在上面,另一隻手高舉。總之要注重儀式感,越正式越嚴肅越好。當然,有宗教信仰的也可以用禱告的方式。不要笑我!立法範例:首先是打基礎:上天啊,請監督我吧。 我在接下來將建立一個立法體系,我可以在其中設定規則。如果我違反了這個體系中的任何一條允諾了懲罰的規則,請你對我施加這個規則允諾的懲罰。

其實用“學習策略”來描述會更準確一些。而我們所一直探討的,我高二時朝思暮想的,應該叫“學習技巧”才對。正如寫課文的狀元所說,學習策略應該是普適的,那種策略幾乎對所有人而言都是最優選擇;而學習技巧卻應該是多元的,適合怎樣的學習技巧取決於一個人的思維習慣如何。你難以要求一個思維活潑跳躍的好動男生去像一個斯文的眼鏡女孩一樣去把筆記做得比磚頭還厚比字典還精細。

這就是我們分享與要求“方法”時的弊端。我們根本就沒有搞清這個方法到底適合有怎樣思維習慣的人。 所以,接下來我會介紹三種學習技巧。我大概屬於思維比較活潑跳躍的人,畢竟所有的老師都這麼評價我。這些方法應該只適合一部分人,請酌情參考。 另外,學習技巧的作用沒有很多人想像的那麼逆天,約莫也就是把你的學習效率提高一個檔次而已。

關於刷題和錯題本:【“自然選擇”法】錯題本的整理方法幾乎是我高二時研究的最大課題了。那時的我由於希望下次就考全級第一,所以空前絕後地追求完美主義。我總希望找到一種方法,讓自己聽課時能馬上理解馬上記住馬上運用自如,遇到過的所有錯題都能做到題不二錯,而且要保證能有吸引力,讓我沒事的時候能忍不住翻。

而且能一下就看進去。知識就是那些知識啊,憑什麼不能實現呢?這種期望的結果是,我竟然連課都聽不好一節了,因為我總是為剛才沒有對講課內容實現“三個馬上”而自責。我竟然連一個像樣的錯題本都沒有,因為它們達不到要求,我做的筆記再精美都逃不過被扔的命運。

做筆記只用把錯點提煉出來按時間順序抄在筆記本上就行了,筆記本做完就扔,甚至不用糾結多久看一次。 這也能行? 於是,被逼得走投無路的我還是試了一下。然後發現這個最簡單粗暴的方法恰恰是最好的。 大智若愚,大巧若拙。 其一,學習這件事根本就不適合讓形式層面上的環節分散你的精力。

以前我曾經糾結的“分列式”就要求自己對每個知識點提問寫答案,然後按艾賓浩斯曲線的時間點遮住背,還要每頁都記錄背到第幾輪了。愚蠢啊。要知道,學習本身就是一個處理大量資訊的複雜過程,在完成這樣一種任務時,你根本就懶得跳出學習的思維模式,去搭理那些和學習無關的環節。所以,這種方法的外在表現只能是被你抗拒使用。我甚至有這樣一個猜想:好的學習方法只有一條標準:你用得順手,不費勁。

而在一個方法中,知識內容有關行為的環節占比越多,這個方法就越順手,效果就越好。其二,筆記應該是隨意的。有人喜歡精細到一章一章分開記,然後一個知識點往往抄幾道錯題對應著擺在下面。這種筆記方式相當天真,至少不適合高三複習。因為蔡加尼克記憶效應告訴我們,只要一件事情能帶給我們“完成”的感覺,我們對它的記憶就會被大大削弱,所乙太完美的筆記會適得其反。

所有記筆記的時候千萬不要給看筆記太高要求(比如說把一道道完整的數學題記上去,希望著自己下次看的時候也理解),這反而會使自己對看筆記產生畏懼情緒。一定要用傻瓜式的,下次一兩秒鐘能看懂的方式記。

當然,上述經驗也只適合一部分人,請酌情參考。 最後,具體的筆記方法是只分科,直接按時間順序,標號序號1234往下記,以高考前的生物本子為例,最後就記到了800多點。當然,僅僅這樣做還是有太多弊端,後續的配套方法會解決它們。 這個方法的一個缺點是知識點太零碎。

但這也是它的最大好處,這為你的刷題鋪平了道路。具體的操作是,比如我做了一套題,錯了10道,這時我就會在10道裡去除低級錯誤,比如還剩7道,加上蒙對的2道一共有9道。把這一共9道題打上標記,最後統一把它們背後你不會的點提煉出來,然後記到筆記本裡。

人對寫過一遍的東西記憶還是挺深的。而你根本就不用擔心記不能全部記住,因為根本就不用全部記這個方法之所以叫“自然選擇”法,就是因為通過大量的刷題,考頻高的重點你會見很多遍。第一次見再陌生的點,第二第三次見它你就會覺得小兒科了。

另外,我還有一個大膽的設想,把這個方法也告訴你的朋友,讓他和你一起刷題篩點,共用筆記本。甚至也可以吸收多人,建立“篩點小組”,於是你就可以以數倍的速度吸收知識點了。關於筆記的利用:【“半保留複製”法】 自然選擇法的另一個弊端是,時間一久,筆記本會太厚,在心理上對翻看產生抗拒感,筆記本也就變磚了。

所以,關於看筆記的方法也有點講究。千萬不要太高估看一次筆記帶來的效果,不要奢求看筆記的時候就能記住,完美主義總是會毀掉興趣。如果你太想完全記住它們,反而會顧此失彼。

最好的策略是:下一次看筆記的時候,可以隨便翻翻,看看有沒有覺得已經滾瓜爛熟的,覺得理所當然的點,看到就把號碼劃掉。而只有你不熟的東西才配在筆記本上呆著。

當一張活頁正反面被劃掉的點超過一半時,你就可以把沒劃掉的點抄到最新的活頁上去,然後扔掉這張活頁紙。我管它叫“半保留複製”法。 是不是很形象? 這樣一來,既可以壓縮筆記本的厚度,又可以把不熟的知識點在抄一遍,有進有出,一石二鳥。

最後,我的生物筆記本大概穩定在了總量為四百多個點的動態平衡中。 最重要的是,由於你看筆記僅僅是隨便翻翻,不帶“要記住”的任務,你看筆記的過程將會非常輕鬆,而且沒有任何門檻,也就不會產生抗拒心理。

關於難題的攻關:【“迴旋加速”法】上面兩個方法這只是對付偏知識性部分的方法,比如生物化學和物理的知識部分就比較適合。它們可以保證你在高三上半年高中在知識點層面上基本無敵。

而真正難題的攻關和能力的提升,不能靠這些方法。諸如數學大題,物理大題,生物化學主觀題,語文詩鑒閱讀等需要能力或者踩點給分的題型,根本就不適合原題抄錄。很多人的筆記都沒有意識到這一點。

筆記,應該是以具體解題方法為本的,而不是以題為本。 順便提一下,這個方法後來讓我的語文數學和理綜各暴漲了30分。

當然,它體現的還是一種“篩選”思想。 具體方法如下: 以一道語文閱讀題為例:先用自動鉛筆把題目做一遍,做之前,可以在題目旁邊用紅筆標出對題目的疑問;對答案,踩到點/步驟的留下,沒踩到點/步驟或錯誤的擦掉,回答疑問;根據沒踩中的點/步驟,在題目旁邊用紅筆寫上提示,不要涉及答案,但要揭示這個題型的一般規律。盡力追求下次重做的時候能憑藉這個提示想到答案。

一個星期後重複以上步驟,鉛筆重做,繼續留下沒踩到的,然後琢磨為什麼上次的提示沒能讓自己想到,然後寫升級版的提示,下星期重試。

【重點!】直到你能完整地踩對所有點時,就把所有紅筆部分轉移到筆記本上,作為一道題型的攻略。隨著你做到更多的同類題,這個攻略會不斷完善。這樣,這種攻略就成了這種題型的專殺工具,真正實現了做一道題團滅一種題型的效果。而且題目的難度再高也不怕,難題的難點往往在於“想不到”,而這種方法專治各種“想不到”。

很多人都喜歡把整道數學物理大題抄上。那毫無意義,因為抄得多了你下次根本不會願意去重新讀題重新理解答案。最好的方法是用上面這個方法提煉要領,然後下次看要領即可,而不是去花精力在具體的題目上。比如語文筆記我就弄了詩鑒的所有題型和答題公式,然後我還要花更大的精力來重新說服自己。 就因為永遠不服氣。

後來我才發現這個現象:每次我覺得自己考得差的時候,別人考得更差;每次我覺得自己考得好的時候,別人考得更好。這說明什麼呢?這說明我不怕難題,說明我有能力!

我會順利地刷題漲分,當上大學霸,挺進年級前十,高考省狀元,走上人生巔峰。努力到一定程度,會突然好像“開竅”一樣,短時間內突破瓶頸,實力暴漲。

這大概就應了馬雲的那個比喻:“今天很殘酷,明天更殘酷,後天很美好。而大多數人都死在明天晚上,看不到後天的太陽。“所以,我要提醒你,對這些很可能出現的現象,你一定要心裡有底,不要被暫時的失敗嚇懵了。對第一個現象的解釋:大概可以用前文中的布朗運動模型解釋。

當你的努力量還不成氣候時,因為干擾的存在,你還是難以看出上升趨勢的。 對第二個現象的解釋:一是努力的時間長了,這個恒力的影響從互相抵消的干擾中脫穎而出;二是因為學習並不是一個單純線性的過程,知識和經驗積累到一定程度時會發生核裂變般的反應,互相碰撞,自動建立聯繫,自動鞏固,自動深化理解。這就像達到臨界體積就發生核反應一樣,在短時間內你的實力會暴漲。

學如逆水行舟,不進則退是句真理。(因為我大題不寫過程),然後再花4小時自己刷題和整理筆記。加起來一天大概學習8小時左右。自主的刷題和整理筆記真的很重要,前者可以幫助你提高熟練度,後者可以防止遺忘,強化記憶。

「學霸變學渣」和「學渣變學霸」分別是怎樣的一番體驗? - 我要告訴你,這種體驗太苦了。真正讓人仰望的大神,沒有幾個是靠傳奇般的短時間逆襲才成為大神的。記得前面提到過的那個經常年級第一的競賽帝,聽說他在初中時也是成績平平,但酷愛競賽。到了高中,就開始慢慢崛起為大神,然後才接受眾人膜拜的。

我雖然沒他那麼厲害,但規律也如此。前文中忘記強調一件事,其實我在每次最後一年逆襲之前,都要做上一年的無用功,都要走錯一次方向。五年級如是,初二如是,高二也如是。所有稍微大一些的成就,背後都是長年累月的持之以恆。把注意力放在價值上,你遲早會收穫理想的價格。

感謝萬門大學的朋友:edmond,對這個問題的回答。作者介紹,edmond,華南理工大學,光電資訊與工程專業。擅長回答學習方法、趕乾貨資源類問題。

而我則從中獲取快感。就這樣,我的大腦被塑造成了一個打遊戲的簡單機器。一切阻擋我打遊戲的東西都要予以排斥和消滅。

電子遊戲這種東西,本質上是通過極高的刺激水準來讓人瘋狂追逐遊戲目標的陷阱。此時,其他所有的事情,包括別人的感受,在遊戲的極高刺激面前都是那麼不值一提。於是很多時候,一個平時正常的人,打起遊戲陷得深了,就會變得脾氣暴躁,不通情理。

所以,我就成功地成為了所有人最討厭的人,開始經常被人合起夥來欺負。年幼的我當然無法理解,只好委屈得哭,所以在幼稚園最後的一年,我是哭過來的。

值得一提的是,畢業時又有一個智力測驗,100.泯然眾人矣。

接下來學習生涯更為痛苦。

因為我幾乎從不寫作業,所以成績基本穩定在倒數前三,而我所有的時間都花在玩遊戲和看各種垃圾網路小說上。到了上課,就或是沒玩沒了地手舞足蹈,左手飛機右手導彈,砰地一聲撞在一起;或是和同桌聊天(按照他們的話說,是“騷擾”)。

我認為,一個人在對方沒有惡意得罪自己的情況下還對他針對性地態度惡劣,歸根結底只有兩種原因。

一種是出於傲慢,

一種是出於嫉妒。

出於傲慢:這個人成績差,不守紀律,不修邊幅,邋裡邋遢,上課還經常騷擾別人,天天被老師罵,很多壞事都是他幹的,我看不起他。

出於嫉妒:然而就是這樣一個差等生,成績雖然差,上課的時候卻竟然總能提出各種巧妙的解法,參加各種數學競賽都能拿獎,那什麼全級古詩文競賽竟然可以拿全校第一,在臺上出盡風頭,豈有此理!兩樣都占盡了,不欺負你欺負誰。

曾經被所有人讚歎欣賞的光榮呢?曾經沉浸在書本中的陶醉呢?曾經草坪上的嬉戲,火車外的霧濛濛群山呢?那時的我,忽然覺得這些美好的意象那麼遙遠,在每天下午被罵到晚上時樓道裡慘澹的燈光面前是那麼虛幻。

真正的悲劇,就是把美好的東西撕毀給人看。真正的痛苦,就是從天堂跌到地獄的感受。

何其殘忍。

噢,原來歸根結底是因為成績不好。你成績不好,所有的罪名安在你頭上都會更方便:破壞紀律,目無尊長,態度惡劣,不熱愛集體,害群之馬……

從那個中午開始,我就開始了老套的劇情:發奮努力,臥薪嚐膽,盼望著我的努力向騎士衝鋒時長矛的全力一擊一樣,將所有委屈與不公徹底消滅。

然而這僅僅是個開始,因為我沒過一個星期就發現原來學習並非我所想像得困難。在某種意義上,和正統接軌是快樂的,而不是我以往所認為的“屈服”。接下來就順理成章了。

最後的一次畢業考試,我的成績是全校第一。順利直升本校初中部。

從那以後,我至少變為了一個重視學習的人,我已經知道學習有多重要了。學習在我心中的地位一直是第一位,從來都沒有變過。當然,那時的思維還比較簡單,僅僅以為成績好即可解決一切問題。

我聽說過很多學習本來特別好,可以單日刷題十幾個鐘頭的學霸,一進入大學或進入社會就因為癡迷這個癡迷那個頓感學習毫無滋味的例子。我知道為什麼:因為他們所喜歡的,並不是真正的學習。

之所以後來我能這麼輕而易舉地醒悟過來,然後發憤圖強,不僅是因為委屈和痛苦,還因為童年時那些學習,積極向上所代表的意象的召喚,群山,露水,詩歌,草地,古籍……都以一種難以理解的方式附在了語文數學英語上。

要讓愛學習的心無法割捨,就要讓他感受到學習真正的美感,讓他從小浸淫在一個朦朧的 ,夢幻般的美感的世界中,它成了我一生的原動力——你應當是一個正派的人,你不應當墮落。這種美感或來自文學經典,或來自古典音樂,或來自山水田園,而不是硬邦邦的單詞語法。

我高三那又是另一種痛的領悟了。明明又玩了一暑假遊戲,什麼都沒改變,想長久地春風得意?我也無形中接觸到了遊戲,又成了一名大寫的網癮少年。

這最終的結果就導致我的成績直線下降,我將所有的精力都投入到戒除遊戲的努力中。看,就是因為每天一放學就玩遊戲,如果戒掉遊戲,那就什麼都解決了總是想努力向上,卻一次次地見到電腦就失控。

當時再也沒有上課時的自娛自樂以及各種奇葩舉動,記得那時班主任看出了我的狀況,多次找我談話,也明擺我在學習方面的潛力,於是把我一篇通篇決心的作文貼了出來。

那是我第一次如此有一種正統感。整個人似乎變得成熟理性了很多。一個少年第一次對自己充滿這樣的信心,相信自己的人生會走上正軌,然後越來越好。

半年後我就會知道,這點動力根本算不了什麼。但是我的成績一下子飛躍到了全校前10名。當時的感覺就是自己的學習方法完美得幾乎無可挑剔。我重視理解啊,只要理解了,就不存在記憶的問題了。

於是,所有科目的知識在我腦海中連續地過了一遍又一遍,碰撞,融合,建立聯繫……在對所有科目的理解都上升到了一種只可意會不可言傳的層面後,我總有一種成神的感覺。最後,我閉著眼睛都能知道整個卷子大體是什麼樣子的。

當時,我僅僅用一分鐘就把六科的考試在腦海中模擬了一遍,然後對著鋪天蓋地的暴雨默想:“沒問題了。”這是在無數刺骨的冬夜中,強行壓抑幻想和憤怒去爬起來學習所換來的。我的做法僅僅是,一旦有特別痛苦的時刻,就花點時間動員自己,把痛苦都轉換為動力。

因為當時發生的所有事情在心理引導下都指向了一個方向——你要努力學習,然後以此殺出重圍。而最後結果也向我傳達了這樣一個資訊:努力是可以得到最好的結果的。

【學習策略】

其實在高一剛進來的那個月,我的確是處於一種上升期中的,相信來日方長,只要一路認真學下去就行了。我要交更多的朋友,看更多的書,熱誠地對待每一道題目每一個知識點,過上積極向上的安穩生活。

那時候,還暗戀一個女孩,在初中,我和她同班,讓她看到我的成就很容易。但在高中不同班就不一樣了,只有一個機會是近在眼前的。 我要在下一次考試中,就排到全級第一,就下一次!

怎樣讓一個排一百多名的人一個月內就進步到第一名? 我知道怎麼辦。我要研究出最巧妙實用的學習方法,既不辛苦,又能神速進步。 欲速則不達,太急著想要一個東西,反而會失去。 一場曠日持久的災難開始了。

這是一種民科式的研究,成百上千個小時被投入到這個無底洞中。每一次考試失敗後,我都繼續寄希望於下一場。這種慢慢走向絕望的研究與失敗,填充於一個個打擊之間:知道她喜歡別人後,我想下一次就能逆襲,然後又考砸,然後開始被三人組攻擊,然後又想下一次就能逆襲……我不服。

我怎能接受接下來的兩三年都以平庸的速度推進?去研究學習方法,別人做勻速運動,我做勻加速運動,我追上她並把她遠遠甩開,是遲早的事。太天真了。 我要告訴你三個事實:沒有一種方法能讓你舒舒服服地成功。世界上不知已有過幾十億學生,要真有這種方法,早就迅速普及了。但我至今也沒有聽說過這種方法的存在。

最好的學習方法和最笨的學習方法之間的差距,其實根本沒有你想像得那麼大,可能只有一些。我也試過研究出很多設計精巧絕倫的方法,以致於從此認為網上那些被人無數次轉發效仿的方法不過是小兒科。

卻發現這些巧妙的方法效果遠遠比最笨的方法還糟糕。創新永遠不是靠空想出來的,所有的創新,都來源於實踐。不謙虛地說,我對方法的創新能力還是不差的。 記得小時候剛學會刷碗,我在第一次刷碗的第五分鐘就改良了方法。從此家裡的刷碗效率提升了一倍;

記得小學時老師罰抄書,我在第一次抄書的第二分鐘就想到了對抗枯燥的方法,從此抄書跟打遊戲一樣享受; 記得高二班裡剛分配給我倒垃圾的任務時,在第一次值日的第三分鐘我就改良了方法,能讓兩個人四隻手還氣喘吁吁的過程變成一個人單手還輕鬆得不行的過程——另一隻手還能玩手機。於是,別的班級也開始紛紛效仿。

我把所有能自主利用的時間一大半都拿去研究學習方法,卻毫無進展。 為什麼?是的,我的無痛學習速成法也馬上就要研發出來了,只不過是差一點靈感或幾次試驗而已。

靈感來的時候,我會覺得自己的人生從此就要走上巔峰了,趕快投入應用吧。但在兩天之後,又發現這其實並不實用。 夢想中的方法似乎永遠只差一個頓悟,一次實驗,可望不可即,就是怎麼也無法達到。

真正花在學習上的時間,可能連百分之一都不到吧。那種看似擁有無限自由而又不由自主的無力感,我這輩子再也不想嘗試第二次。 我隱隱地覺察到這不妥——這是一個時間和精力的無底洞,一個沒有終點的研究項目。我最終會浪費高一,浪費高二,浪費高三,然後在高考喪鐘般的倒計時逼近下目眥欲裂地做最後絕望的掙扎,然後墮入深淵,看著同學留學的留學,上名校的上名校,而自己只能對著一張平庸的錄取通知書切齒痛哭。這是崇禎的命運!但是我的思維已經被鎖死了,我擺脫不掉。

方法論至上的另一個危險之處在於,它讓你認為研究方法是一種根本性的東西,和學習不是一個層面上的。而根本性的東西遠比其他事情重要。 於是,每當你在面對研究方法或是學習的選擇時,你都會更傾向於研究方法,都會認為研究出方法只用半個小時。而事實上,你是永遠研究不出來的,並且如果你去研究,就會永遠停留在“看似快要研究出來”的狀態,加倍誘惑你去研究,你就陷入了思維的閉環。

我還有一個不放棄的理由。 很多人在青春期都有逆反心理,去逆反父母,逆反老師。我卻沒有這個現象,原來是因為我把精力用在了這裡。 我逆反的是自己的命運。 我不信邪,我不能接受那種一天比一天差的趨勢。我要給現實以一記響亮的耳光。它腰斬了我的上升期,摧毀了我的幸福。

我也要對它做同樣的事情。我要趁著它最猖獗的時候,用摧枯拉朽般的力量將其粉碎,然後迎來大快人心的結局。我要讓所有人知道我不是一個失敗者。現實傷害了我,我就要改變現實。我的目標漸漸顯得不可能,我就要打碎這個不可能。我要奪回我自己的尊嚴。

我花了大半年時間,在各種錯題本的形式之間猶豫。最熱門的候選是“分列式”“直落式”“劃章式”這三種,每一種都各有優劣。至於“推篩式”,“三分式”,“導圖式”等等,在此不再贅述。筆記本還有活頁本和線狀本等好幾種,於是,我就需要對比“活頁分列式”,“線狀分列式”,“活頁直落式”等等。

筆記本也是有講究的。我曾因為“不理想”這個原因,扔掉了幾十本筆記本,其中還包括一本就賣六七十塊的。 這還沒完,我還有貼標籤與不貼標籤之分,還有用黑筆寫還是藍筆寫還是彩色筆寫之分,還有用不用艾賓浩斯曲線之分,組合起來,就有成千上萬種了

在之後參加一個月的物理競賽後到來。 和很多人不一樣,在那兩年參加的物競培訓中,我處於一種很尷尬的狀態。 有人根本聽不懂,於是在上課過程中紛紛投降退出;有人聰明又勤奮,上課認真聽下課開小灶,於是成為佼佼者;

雖然並沒有開小灶,但我在高一前期還算屬於佼佼者之列。 好景不長,隨著那次打擊的到來,一切都改變了。競賽課與普通課不同,課程少,難度高,內容連貫。僅憑每週一節課是遠遠不夠的,到了後期,課後鑽研買書刷題已經成了一種必要。 但那時我的生活處於什麼狀態呢?

內憂外患。各種復發和心血來潮的研究不定期出現,主科成績接近墊底。連作業也完不成,更不用說課後分配精力了。 於是,以聽課作為唯一的學習方式,再加上思維隨時會被打斷,這種情況就像在太空碎片流中運行的空間站一樣,隨時都會受撞,引起連鎖反應,然後解體爆炸。

事實也如此。有時是復發在上課時出現,有時是聽著聽著對學習方法有了靈感……我開始整節課整節課地崩潰。

於是課上的內容開始變得越來越陌生,越來越難以跟上。終於,我明白該放棄了。 競賽是學有餘力的人搞的,你已經四面楚歌了,別做白日夢啦。 或許是作為心底反抗意識的一種標誌吧,雖然跟不上進度,雖然還是經常忍不住走神,我竟然兩年還硬撐著一節課都沒有缺席。

甚至,有時在只涉及課內知識的題目中,我還能想出讓全校第一的學霸都驚歎巧妙的解法,但這沒有任何意義。價格回歸價值是遲早的事。競賽所需的知識儲備和熟練我一樣都不沾,這就是那種尷尬的狀態。 我知道最後會是怎樣的結果,但我不想再做一次懦夫——去把週末留給遊戲。

諷刺的是,高三剛開始的競賽選拔,我竟然進了20人的校隊。我知道自己什麼獎也拿不到。我知道我的水準也僅僅夠入隊而已。讓你親歷一下打擊,也是好的。果然,從考場出來後,我上吐下瀉,大病一場。

當時這些題目看起來那些題目應該不難,分析的難度也應該不大。但我連最基本的知識都不知道。第一題就不會,因為我不知道什麼叫膨脹係數;透鏡焦距忘得精光;不知道什麼叫電導率;不會算相對論;很多題目連符號都看不懂。只有與學校課程知識面重合的力學題還可以做一下。我愧對當初那個充滿熱情的時代。我對很多人都說過自己不在意競賽,其實說不在意都是假的。躺在床上,我竟將近精神崩潰。

高一高二,很少人是學過來的,很多人是玩過來的,有幾個人像我一樣,是痛過來的?學過來的大多成為了學霸,玩過來的大多成為了學渣。

不知我成了什麼?至少在當前,我還是一事無成的學渣一枚。 已經到高三了。 翻開日曆,看著那兩年來二十四個月方陣般的,看似用不完的日期,不由得感到一種悲涼。百萬大軍,竟然按兵不動,任由戰機殆誤。

如果當時我把這種精力放在學習上,或者放在當時學的物理競賽上,我就不會是那個樣子。或許我能進全級前十,或許至少能拿省獎,當然,這只是估計的,一個失敗者用來自我安慰的估計。

後來又想出了一個更天馬行空,也很思維簡單的方法:通過某種儀式性的東西來賭咒發誓,誓言相當於給自己“立法”,去限制自己的某種行為。後來我才發現,這種誓言會被磨損,我只能用更重的懲罰來恐嚇自己。於是我不敢再邁進。有上進心是一件好事,但如果這和糟糕的自製力同時出現,事情就變得可怕了。

你會眼睜睜地看著機會一點一點地喪失,然後心有餘而力不足。無論怎樣變換自控方法,都抵不住誘惑的一次輕易的衝擊。這多像三體人的境遇——苟延殘喘,屢敗屢戰,永遠在亂紀元間的夾縫中嘗試自救,而又永遠徒勞無功。

所以,對大多數人而言,最好的自控方法就是:在盡可能短期的時間內改變盡可能大的效益量。而所謂的“Just do it”,甚至連方法都不算,因為它根本就沒有怎麼改變兩端的價值。 而當你把力矩改變到了極致,天平傾斜到了極致,你就會進入柳暗花明又一村的境地。

【誘惑隔離】高中在軍營參加軍訓的時候或許是我們自製力最強的時候,因為我們和絕大多數誘惑完全隔離了。這就是天平傾斜到極致的效果。 許多抗誘方法,就連初中思想品德教材上提供的抗誘方法都包含了一個元素:遠離誘惑。

當我們身邊沒有手機時,手機遊戲就難以對我們產生誘惑;當我們的電腦沒有聯網的時候,流覽網頁就難以對我們產生誘惑…… 隔離誘惑是一個最簡單粗暴的方法,因為它的背後是一條規律:一種誘惑的大小程度和實現它的可能性成正比。

所以當一個人確認一件事毫無希望時,這件事再誘人也對他產生不了任何誘惑。 連誘惑都消失了。你會毫無顧慮與壓抑。你如果想真正有效地隔離誘惑,一個必要的條件是,當誘惑來臨時,你即使再想放縱自己也無能為力。

要想達到這個效果,外力的制約往往是必要的,如關機斷網等等。絕大多數依靠臨場思考的方法都難以實現。 要做,就做絕。而且要用最強的外力。

【晝夜差別】其實安全期這個概念,或許用另一個名字來理解會更好一些——賢者時間。自控困難的人身上往往會對這種現象體會得特別深:你在白晝時控制不住去放縱,而在晚上躺在床上的時候又會變得上進,去譴責自己,悔恨白晝的放縱,可惜已經沒有努力的機會了。

你覺得這好像捉迷藏一樣,有時間的時候沒自製力,有自製力的時候沒時間。它的原因是這樣的:你在白晝時身邊就是手機電腦,放縱的機會多,於是短期價值權衡之下你往往會選擇放縱 ;而當你夜晚躺在床上時,爬下來打開電腦玩遊戲實在是不現實的事情,此時你只有發呆空想一個選擇,此時對白天放縱的後悔就是你最可能的題材。

你可以用不同的自控方法,但原理都是相通的,只要遵循這些一般原理的方法都不會差。下面介紹一種方法,可以讓你實現無需任何意志力基礎的自控,甚至,對於特別適用的人,它可以接近100%地代償你的意志。

這個方法可能已經把價值杠杆,安全期,誘惑隔離,晝夜差別這四個原理發揮到了極致了,所以如果這個方法適用於你,無論你的拖延症有多重,你在今天晚上睡前都必然會願意開始使用這個方法,而且使用這個方法的本身是不可能被拖延的。

這個方法的核心原理是,它規定我每天晚上的安全期才擁有“立法權”,我可以任意發誓允諾最重的懲罰來控制白晝,而不用擔心自己誇下了海口把自己憋死,因為就算它真的如我擔心的那樣有太嚴的弊端,我也可以隨時在晚上的理智期撤銷或更改它,最差的結果也不過是忍受一天而已。而如果它真的經得起時間考驗,你就可以把它加上更長的期限了。

這樣,我就有了無限的試行法案機會,可以膽大妄為了。而只有理智能調控這些法案。事實上,大部分的法案都應該是"禁止做某事",也就是說,這個方法傾向於抗誘多於督促。這並沒有什麼不妥,自控應該是"先為不可勝,以待敵之可勝"的,抵抗住誘惑是自控的關鍵。

而在設立詛咒之後,你會處於這樣的狀態中:在白晝面對著誘惑時,由於立法體系中已經存在一個非常重的詛咒了——如果打了遊戲,你就會死,就算不死,整個方法的信譽也會徹底喪失。而打遊戲與否是一個需要經過心理權衡的決定,於是,無論每一個時刻,在權衡之後,你都不可能選擇打遊戲,去違反條例。

另外,不要把立的每一個條例都用筆記本或手機記下來,一件事在完成後的記憶會被削弱。如果你記下來了,很有可能就此遺忘。而如果你只用腦子記憶,你立下的每一個條例都會依依不捨地留在你的腦海裡,每當你遇到相關判斷時就會自動跳出來。而這一切的代價僅僅是使你的生活感到輕微緊張而已。

即使你真的遺忘了某些條例,也正好說明了它並不常用,忘了也罷。而就算違反了,由於故意才算違法的設定,你可以繼續心安理得。於是,在白晝,你是安全舒適的,誘惑被隔離。似乎這樣到晚上就你就會擋不住誘惑廢除法案了,但真到了夜晚進入安全期,你躺在床上,遠離電子產品,失去了一切與誘惑接觸的機會,誘惑就又被隔離了。

因為他們壓根就沒往恐懼和信仰的本能那兒想。 事實上,這個方法採用的是一種外力制約的原理,利用的是人心中信仰和對未知的恐懼的本能。具有這種心理屬性的人一旦違反了最重的條例,即使自己不願意遭受懲罰,也會不可避免地陷入恐慌當中,而你是不可能欺騙自己的良知的。

之所以前面要設定可以允諾你能想到最重的懲罰,但僅限於要禁止有一段決定過程的主動行為,是因為這樣可以避免誤觸。而且凡是要經過一定決定過程的行為,就是價值杠杆的天下,所有的決定都不可能離開它。 而死亡正是天底下最重的砝碼,

它涉及了人的本能,那是一種摧枯拉朽的力量,所有的誘惑都不可能和它對抗。它恰恰也是最安全的砝碼。因為在每一個做決定的時刻你最終都會選擇自控,再加上後文的保險,你可以保證100%安全。 結果是,你會在一直處於略微緊張的狀態的同時也永遠不可能違反任何規則。

於是:理智掌握立法權,感性中的恐懼掌握司法權,而現實中的自我掌握行政權。它就形成了一種穩定的三權分立。然而,這個方法的運用卻遠遠不簡單,就像瞭解了程式設計語法並不代表精通程式設計一樣,其內容也是大有學問的 。記得法學中有一個結論:

真正對一個法律的威懾力起最大影響的,並不是懲罰有多重,而是懲罰被執行的可能性大小。所以,我們要增強這個這種儀式的權威性。賭咒發誓也是有不一樣的。最後我選擇的方式是學美國總統就職,找一本聖經把手按在上面,另一隻手高舉。總之要注重儀式感,越正式越嚴肅越好。當然,有宗教信仰的也可以用禱告的方式。不要笑我!立法範例:首先是打基礎:上天啊,請監督我吧。 我在接下來將建立一個立法體系,我可以在其中設定規則。如果我違反了這個體系中的任何一條允諾了懲罰的規則,請你對我施加這個規則允諾的懲罰。

其實用“學習策略”來描述會更準確一些。而我們所一直探討的,我高二時朝思暮想的,應該叫“學習技巧”才對。正如寫課文的狀元所說,學習策略應該是普適的,那種策略幾乎對所有人而言都是最優選擇;而學習技巧卻應該是多元的,適合怎樣的學習技巧取決於一個人的思維習慣如何。你難以要求一個思維活潑跳躍的好動男生去像一個斯文的眼鏡女孩一樣去把筆記做得比磚頭還厚比字典還精細。

這就是我們分享與要求“方法”時的弊端。我們根本就沒有搞清這個方法到底適合有怎樣思維習慣的人。 所以,接下來我會介紹三種學習技巧。我大概屬於思維比較活潑跳躍的人,畢竟所有的老師都這麼評價我。這些方法應該只適合一部分人,請酌情參考。 另外,學習技巧的作用沒有很多人想像的那麼逆天,約莫也就是把你的學習效率提高一個檔次而已。

關於刷題和錯題本:【“自然選擇”法】錯題本的整理方法幾乎是我高二時研究的最大課題了。那時的我由於希望下次就考全級第一,所以空前絕後地追求完美主義。我總希望找到一種方法,讓自己聽課時能馬上理解馬上記住馬上運用自如,遇到過的所有錯題都能做到題不二錯,而且要保證能有吸引力,讓我沒事的時候能忍不住翻。

而且能一下就看進去。知識就是那些知識啊,憑什麼不能實現呢?這種期望的結果是,我竟然連課都聽不好一節了,因為我總是為剛才沒有對講課內容實現“三個馬上”而自責。我竟然連一個像樣的錯題本都沒有,因為它們達不到要求,我做的筆記再精美都逃不過被扔的命運。

做筆記只用把錯點提煉出來按時間順序抄在筆記本上就行了,筆記本做完就扔,甚至不用糾結多久看一次。 這也能行? 於是,被逼得走投無路的我還是試了一下。然後發現這個最簡單粗暴的方法恰恰是最好的。 大智若愚,大巧若拙。 其一,學習這件事根本就不適合讓形式層面上的環節分散你的精力。

以前我曾經糾結的“分列式”就要求自己對每個知識點提問寫答案,然後按艾賓浩斯曲線的時間點遮住背,還要每頁都記錄背到第幾輪了。愚蠢啊。要知道,學習本身就是一個處理大量資訊的複雜過程,在完成這樣一種任務時,你根本就懶得跳出學習的思維模式,去搭理那些和學習無關的環節。所以,這種方法的外在表現只能是被你抗拒使用。我甚至有這樣一個猜想:好的學習方法只有一條標準:你用得順手,不費勁。

而在一個方法中,知識內容有關行為的環節占比越多,這個方法就越順手,效果就越好。其二,筆記應該是隨意的。有人喜歡精細到一章一章分開記,然後一個知識點往往抄幾道錯題對應著擺在下面。這種筆記方式相當天真,至少不適合高三複習。因為蔡加尼克記憶效應告訴我們,只要一件事情能帶給我們“完成”的感覺,我們對它的記憶就會被大大削弱,所乙太完美的筆記會適得其反。

所有記筆記的時候千萬不要給看筆記太高要求(比如說把一道道完整的數學題記上去,希望著自己下次看的時候也理解),這反而會使自己對看筆記產生畏懼情緒。一定要用傻瓜式的,下次一兩秒鐘能看懂的方式記。

當然,上述經驗也只適合一部分人,請酌情參考。 最後,具體的筆記方法是只分科,直接按時間順序,標號序號1234往下記,以高考前的生物本子為例,最後就記到了800多點。當然,僅僅這樣做還是有太多弊端,後續的配套方法會解決它們。 這個方法的一個缺點是知識點太零碎。

但這也是它的最大好處,這為你的刷題鋪平了道路。具體的操作是,比如我做了一套題,錯了10道,這時我就會在10道裡去除低級錯誤,比如還剩7道,加上蒙對的2道一共有9道。把這一共9道題打上標記,最後統一把它們背後你不會的點提煉出來,然後記到筆記本裡。

人對寫過一遍的東西記憶還是挺深的。而你根本就不用擔心記不能全部記住,因為根本就不用全部記這個方法之所以叫“自然選擇”法,就是因為通過大量的刷題,考頻高的重點你會見很多遍。第一次見再陌生的點,第二第三次見它你就會覺得小兒科了。

另外,我還有一個大膽的設想,把這個方法也告訴你的朋友,讓他和你一起刷題篩點,共用筆記本。甚至也可以吸收多人,建立“篩點小組”,於是你就可以以數倍的速度吸收知識點了。關於筆記的利用:【“半保留複製”法】 自然選擇法的另一個弊端是,時間一久,筆記本會太厚,在心理上對翻看產生抗拒感,筆記本也就變磚了。

所以,關於看筆記的方法也有點講究。千萬不要太高估看一次筆記帶來的效果,不要奢求看筆記的時候就能記住,完美主義總是會毀掉興趣。如果你太想完全記住它們,反而會顧此失彼。

最好的策略是:下一次看筆記的時候,可以隨便翻翻,看看有沒有覺得已經滾瓜爛熟的,覺得理所當然的點,看到就把號碼劃掉。而只有你不熟的東西才配在筆記本上呆著。

當一張活頁正反面被劃掉的點超過一半時,你就可以把沒劃掉的點抄到最新的活頁上去,然後扔掉這張活頁紙。我管它叫“半保留複製”法。 是不是很形象? 這樣一來,既可以壓縮筆記本的厚度,又可以把不熟的知識點在抄一遍,有進有出,一石二鳥。

最後,我的生物筆記本大概穩定在了總量為四百多個點的動態平衡中。 最重要的是,由於你看筆記僅僅是隨便翻翻,不帶“要記住”的任務,你看筆記的過程將會非常輕鬆,而且沒有任何門檻,也就不會產生抗拒心理。

關於難題的攻關:【“迴旋加速”法】上面兩個方法這只是對付偏知識性部分的方法,比如生物化學和物理的知識部分就比較適合。它們可以保證你在高三上半年高中在知識點層面上基本無敵。

而真正難題的攻關和能力的提升,不能靠這些方法。諸如數學大題,物理大題,生物化學主觀題,語文詩鑒閱讀等需要能力或者踩點給分的題型,根本就不適合原題抄錄。很多人的筆記都沒有意識到這一點。

筆記,應該是以具體解題方法為本的,而不是以題為本。 順便提一下,這個方法後來讓我的語文數學和理綜各暴漲了30分。

當然,它體現的還是一種“篩選”思想。 具體方法如下: 以一道語文閱讀題為例:先用自動鉛筆把題目做一遍,做之前,可以在題目旁邊用紅筆標出對題目的疑問;對答案,踩到點/步驟的留下,沒踩到點/步驟或錯誤的擦掉,回答疑問;根據沒踩中的點/步驟,在題目旁邊用紅筆寫上提示,不要涉及答案,但要揭示這個題型的一般規律。盡力追求下次重做的時候能憑藉這個提示想到答案。

一個星期後重複以上步驟,鉛筆重做,繼續留下沒踩到的,然後琢磨為什麼上次的提示沒能讓自己想到,然後寫升級版的提示,下星期重試。

【重點!】直到你能完整地踩對所有點時,就把所有紅筆部分轉移到筆記本上,作為一道題型的攻略。隨著你做到更多的同類題,這個攻略會不斷完善。這樣,這種攻略就成了這種題型的專殺工具,真正實現了做一道題團滅一種題型的效果。而且題目的難度再高也不怕,難題的難點往往在於“想不到”,而這種方法專治各種“想不到”。

很多人都喜歡把整道數學物理大題抄上。那毫無意義,因為抄得多了你下次根本不會願意去重新讀題重新理解答案。最好的方法是用上面這個方法提煉要領,然後下次看要領即可,而不是去花精力在具體的題目上。比如語文筆記我就弄了詩鑒的所有題型和答題公式,然後我還要花更大的精力來重新說服自己。 就因為永遠不服氣。

後來我才發現這個現象:每次我覺得自己考得差的時候,別人考得更差;每次我覺得自己考得好的時候,別人考得更好。這說明什麼呢?這說明我不怕難題,說明我有能力!

我會順利地刷題漲分,當上大學霸,挺進年級前十,高考省狀元,走上人生巔峰。努力到一定程度,會突然好像“開竅”一樣,短時間內突破瓶頸,實力暴漲。

這大概就應了馬雲的那個比喻:“今天很殘酷,明天更殘酷,後天很美好。而大多數人都死在明天晚上,看不到後天的太陽。“所以,我要提醒你,對這些很可能出現的現象,你一定要心裡有底,不要被暫時的失敗嚇懵了。對第一個現象的解釋:大概可以用前文中的布朗運動模型解釋。

當你的努力量還不成氣候時,因為干擾的存在,你還是難以看出上升趨勢的。 對第二個現象的解釋:一是努力的時間長了,這個恒力的影響從互相抵消的干擾中脫穎而出;二是因為學習並不是一個單純線性的過程,知識和經驗積累到一定程度時會發生核裂變般的反應,互相碰撞,自動建立聯繫,自動鞏固,自動深化理解。這就像達到臨界體積就發生核反應一樣,在短時間內你的實力會暴漲。

學如逆水行舟,不進則退是句真理。(因為我大題不寫過程),然後再花4小時自己刷題和整理筆記。加起來一天大概學習8小時左右。自主的刷題和整理筆記真的很重要,前者可以幫助你提高熟練度,後者可以防止遺忘,強化記憶。

「學霸變學渣」和「學渣變學霸」分別是怎樣的一番體驗? - 我要告訴你,這種體驗太苦了。真正讓人仰望的大神,沒有幾個是靠傳奇般的短時間逆襲才成為大神的。記得前面提到過的那個經常年級第一的競賽帝,聽說他在初中時也是成績平平,但酷愛競賽。到了高中,就開始慢慢崛起為大神,然後才接受眾人膜拜的。

我雖然沒他那麼厲害,但規律也如此。前文中忘記強調一件事,其實我在每次最後一年逆襲之前,都要做上一年的無用功,都要走錯一次方向。五年級如是,初二如是,高二也如是。所有稍微大一些的成就,背後都是長年累月的持之以恆。把注意力放在價值上,你遲早會收穫理想的價格。

感謝萬門大學的朋友:edmond,對這個問題的回答。作者介紹,edmond,華南理工大學,光電資訊與工程專業。擅長回答學習方法、趕乾貨資源類問題。

同類文章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