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這十個地方被央視評為最美鄉村,有沒有比你們村美?

由農業部、環保部、住建部、國家新聞出版廣電總局、央視網等部門聯合主辦的“2017尋找中國最美鄉村推介活動”頒獎典禮昨天在河北省邯鄲市峰峰礦區隆重舉行。

快看看你的家鄉有沒有入選:

陝西省延安市延川縣文安驛鎮梁家河村

河北省邯鄲市峰峰礦區響堂水鎮(東和村)

安徽省滁州市鳳陽縣小溪河鎮小崗村

吉林省松原市前郭爾羅斯蒙古族自治縣查幹湖漁樂新村

浙江省麗水市青田縣高市鄉洞背村

河南省新密市超化鎮黃固寺村

江蘇省徐州市睢寧縣雙溝鎮官路社區

山東省榮成市寧津鎮東楮島村

雲南省西雙版納傣族自治州景洪市猛罕鎮曼遠村

福建省南平市建陽區麻沙鎮水南村

為什麼說這些地方是最美鄉村?

陝西省延安市延川縣文安驛鎮梁家河村

景色圖集

梁家河村是延安市委、市政府確定的新農村建設試點村之一, 是延安紅色旅遊的重要一站。

一、八年新村改造, 舊貌換新顏

貧窮落後的60年代末, 梁家河迎來了包括在我們新一代國家領導人習近平在內的北京插隊知青, 帶領和幫助村民擺脫貧困。 2007年新村改造後, 2015年村民人均純收入達到9600元, 大力推廣蘋果種植, 發展專業化養殖, 家家通自來水和互聯網。

二、古鎮開發為核心, 紅色旅遊大發展

以文安驛古驛站為核心, 以原生村民社區為延伸, 著力表現古鎮驛站文化、窯居文化、知青文化等陝北風情文化、本土特色文化等, 集精品住宿、特色餐飲、主題文化展示和人文體驗、藝術家寫生采風基地于一體的複合型文化古鎮。

最近每年有近10萬遊客慕名參觀。 2015年“十一”期間, 油旋、年糕、麻湯飯、燉羊肉、洋芋叉叉、蕎麥餄餎等做成的“主席套餐”, 每天約售出20桌。 日均接待遊客逾3千人次, 村民人均純收入達1.5萬元。

特色:延安紅色旅遊第一站, 遊客競品主席餐。

榮譽:全國第四批“一村一品”示範村、延安市新農村建設試點村。

河北省邯鄲市峰峰礦區響堂水鎮東和村

景色圖集

響堂水鎮地處響堂山腳下,滏陽河源頭。

一、以古文化構建鄉村田園綜合體

按照“旅遊+特色風情小鎮+美麗鄉村+民俗文化”模式將河道兩側居民房屋改造為仿古民俗商業坊,對河道水系進行生態治理,使響堂水鎮成為集民俗風情、飲食文化、親水體驗、生態旅遊為一體的生態特色和厚重的民俗文化水鎮。

二、三產融合產業模式打造鄉村游

水鎮街區以“水街、古街、美食街”三元素文化為靈魂,體現東和村歷史與民俗。向遊人展現老門頭、村史館、民俗商業小街、染坊等傳統民俗節點的同時,將傳統老宅和古建進行原貌修復,形成建築風貌獨特的民俗遊覽區。水鎮將發展培育個體經商戶200戶,預計年接待遊客量200多萬,並為當地及周邊村民創造勞動就業崗位1000多個。通過全年運營及舉行的不同大型主題活動,吸引遊客,提升知名度和美譽度,增加當地特色產品的創收,最終實現“以旅扶貧,以旅富民”的產業功能。

特色:燕趙大地響堂有水鎮,美麗鄉村游富民。

榮譽:國家AAAA景區。

安徽省滁州市鳳陽縣小溪河鎮小崗村

景色圖集

目前,小崗村已開發形成的旅遊項目有:大包乾紀念館、小崗村葡萄採摘園、小崗村蘑菇大棚、小崗村高效生態農業示範園、小崗村鄉愁院子、小崗村麥田大地藝術園等景點。

一、第一產業發軔開啟改革大幕

1978年村民創造了“小崗精神”,拉開了中國改革開放的序幕。截至2008年,全村95%以上農戶都種植了葡萄,總面積達600畝,人均葡萄年收入超2000元;養殖業迅速發展,計畫養殖種雞150萬隻,以龍蝦為主的水產養殖面積已達200多畝。2013年,已流轉的土地面積有8400多畝,占小崗村可耕土地面積的44.2%。被集中起來用於發展蘑菇、花卉、葡萄規模種植及家禽家畜養殖,有寶迪10萬頭原種豬養殖基地、小崗村風味豬養殖場等項目。截至2015年,小崗村黑豆種植已有20多年歷史。黑豆種植面積約有5000畝,總產在2000噸左右。

二、第二產業吸引村民回鄉創業

2004年初,組建成立小崗村現代農業有限責任公司,打開小崗村工業經濟發展之門。小崗村大學生創業園、外來人員創業園等均初具規模。截至2012年,新建改建項目30個,完成固定資產投入6.9億元、較上年增長20%。

三、第三產業推動鄉村旅遊服務升級

2016年,全村旅遊接待量突破85萬人次。來自全國各地的參觀者、旅遊者絡繹不絕,日接待量1000多人,農家樂示範戶日接待近200人次,吃鄉村土菜、宿農家院、體驗農家樂,小崗旅遊日創收近2萬多元。

特色:改革開放第一村帶路,三產融合樂農家。

榮譽:中國十大名村、國家AAAA級旅遊景區、中國幸福村、中國鄉村紅色遺產名村、全國旅遊名村。

吉林省松原市前郭爾羅斯蒙古族自治縣查幹湖漁樂新村

景色圖集

前郭爾羅斯查幹湖漁樂新村,是查幹湖旅遊經濟開發區近幾年著力打造的美麗鄉村綜合體,涵蓋查幹湖周邊的多個漁村。漁獵新村通過查幹湖冬捕的品牌帶動,大力發展冬捕漁業經濟和冰雪旅遊經濟,用實際行動踐行習近平總書記提出的“冰天雪地也是金山銀山”的辯證思想理論。僅2016年一個冬捕季,來查幹湖漁獵新村觀冬捕、賞冰雪的遊客就達到兩百多萬人,旅遊收入達到3億多元。

特色:古法冰面捕魚傳承地,冰雪漁獵富鄉村。

榮譽:全國休閒漁業示範基地、全國最美漁村。

浙江省麗水市青田縣洞背村

景色圖集

洞背伯溫古村位於浙江省青田縣高市鄉,地處國家4A旅遊景區、國家森林公園─青田石門洞景區腹地,因劉基在石門書院求學時常來此地探古訪幽而得名。

一、景區腹地綠水青山藏古村

村內自然景觀風光秀麗,人文景點內涵豐富,生態環境良好,村莊面積3.5平方公里,耕地108畝,林地4552畝,常住人口170人。

二、整村改造發展村內旅遊

在美麗鄉村建設中,洞背村堅持“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發展理念,立足自身實際,弘揚劉基文化,推動洞背村旅遊發展,青田縣委、縣政府結合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以開發“伯溫懷古文化村”建設為主線,對全村的危舊房、泥瓦房,按照統一樣式進行了整村改造,所有民居按元明古民居風格和青田山區特色進行改造和新建,一個“錯落有致、特色鮮明、如詩如畫”的“伯溫古村”形成。逐步轉變為一個集觀光旅遊、休閒養生、文化體驗、尋幽探古、會務接待等多功能為一體的旅遊勝地,帶動著村民就業、拉動著村內旅遊經濟,成為全市乃至全省最具典型的一流典範。目前,全村共有農家樂、民宿11家,可一次供160多人住宿,800多人就餐,旅遊從業人員100多人,旅遊年收入700多萬元。

特色:尋幽探綠洞背伯溫古,村內旅遊如詩畫。

榮譽:農業部中國美麗休閒鄉村、省級農家樂特色村、麗水市首批美麗鄉村示範村。

河南省新密市超化鎮黃固寺村

景色圖集

黃固寺村位於鄭州市西南超化鎮境內,1990年党支書樊海風帶領村民走上致富路,黃固寺從一個貧困落後村發展成為新密市綜合實力三十強村。

一、創新務實繪生態藍圖

堅持以新型城鎮化建設、構建和諧社會為目的,深入實際,立足一個“創”字,落實一個“實”字,努力打造“宜居、宜業、宜遊”天藍地綠的生態觀光旅遊區。

二、產業培育重轉型,打造特色提內涵

為了迎合現代生活的基調,經過反復考察論證,黃固寺村積極調整農業產業結構,把產業定位在“生態、休閒、娛樂、旅遊”上,2008-2010年先後投資3千萬元建綠色生態養殖基地,改造集休閒度假、旅遊觀光於一體的微水湖遊覽區。以鄭州都市區為目標,致力於1小時經濟圈,使都市人能夠進得來、留得住、吃得好、玩得嗨。全村已初步形成兒童遊樂、手工編織、特色小吃、生態採摘四大品牌,總務工人數占全村勞動力的65%。此外,先後建成相關配套公益設施,將美麗鄉村建設融入超化全域旅遊大開發格局。以增體能、長見識為主題的兒童遊樂,以虛糕、毛頭丸子為代表地方風味小吃,以歷史傳統風味餐飲(新密十三花席),以香包、純棉童裝為主打的手工藝品,以美麗鄉村大舞臺、農民書畫院為品牌的文化展演,無時無刻不在彰顯著文化的內涵。

特色:巧手造就名吃名工藝,農旅結合匯藍圖。

榮譽:農業部美麗鄉村建設創建示範村、全國婦聯基層組織建設示範村;省“五個好”村黨支部、省農村基層黨風廉政建設先進集體、省新農村建設先進單位、省康居示範村、省十佳新村、省生態文明村、省文明村。

江蘇省徐州市睢甯縣官路社區

景色圖集

官路安置社區涉及4個行政村,安置區面積300畝,新增耕地1722.15畝,種有千畝油菜花,吸引萬名群眾前來觀賞。

一、千畝油菜花和鮮食玉米增收入,改善生活

3000畝鮮食玉米,從種植到生產,形成產業,增加村集體收入。綜合服務中心位於官路新型社區二期內,項目主體為4層框架結構,總建築面積2000余平方。設有人民代表工作站、便民服務中心、衛生室、老年活動中心、圖書室、舞蹈室等,為群眾提供優質、便捷的服務。2017年初官路村開建汙水處理廠,從源頭上治理地表水污染,保護生態。

二、移風易俗樹新風,文明鄉風潤民心

近年來以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為根本,革除陳規陋習。組織群眾寫家風、立家訓。制定村規民約,宣導文明新風。淨化社會風氣,勇於破舊立新。樹立艱苦奮鬥,勤儉節約的風尚。發揮典型作用,在傳承中創新,弘揚善行義舉,營造崇德向善、見賢思齊的新風尚。官路老年公寓總投資1100萬元,建築面積5300平方米,共建成63戶一室一廳一廚一衛一院的高標準老年公寓。以收養“五保”對象及我鎮老年人為重點,同時增加服務內容,擴大收養物件的範圍,改善老年人的生活條件,有效地解決了老年人精神文化娛樂方面的需求。

三、發揮典型作用,在傳承中創新

將移風易俗與美麗鄉村建設、脫貧攻堅工作有機結合,打造鄉風文明一條街,推廣一榜(善行義舉榜)、一錄(善行功德錄)、一喇叭(廣播喇叭),建立一堂(道德講堂)、一村史(村史館)一骨幹(鄉賢隊伍)“七個一”建設,大力傳播移風易俗,宣傳弘揚善行義舉,積極營造崇德向善、見賢思齊的新風尚。

特色:油菜花鮮玉米幫致富,官路老人笑開顏。

榮譽:省康居示範村、省級文明鎮村、先進集體。

山東省榮成市寧津鎮東楮島

景色圖集

東褚島是一個較為傳統的漁村,時時處處都體現著濃重的漁民氣息:出海打漁、海洋養殖、海鮮大餐等等,而最有風格最為特殊的要屬海草房。

一、海產豐富美麗海島,海草民居保存完好

威海榮成東楮島村位於石島灣省級旅遊度假區的北側,距石島港20公里,有著優美的自然環境、濃郁的地方民俗特色文化、眾多的民間傳說、豐富的海產資源、凝重的飲食文化。全村現有海草房144戶,是威海市保存較為完好的海草民居。

二、漁民發揮傳統特色,閒適海島游成漁村名片

不同于傳統北方村落用瓦片作屋頂,東褚島村的老漁民們以海為生,以海謀生,海洋的一切都是他們可利用的資源,海草就是其一寶貴資源。他們以海草來製作屋頂,營造出特色的海草房。閒適的生活節奏是這個小漁村的名片,連風都是嬌柔的,而東楮島冬暖夏涼的特色海草房民居、濃郁的漁家飲食、淳樸善良的漁家村民同樣讓人流連忘返。

特色:百年海草房保存完好,海島游帶富漁民。

榮譽:中國歷史文化名村。

雲南省西雙版納傣族自治州景洪市猛罕鎮曼遠村

景色圖集

曼遠村小組現有居民80戶439人,耕地面積831畝,橡膠種植面積2218畝,2014年農村經濟總收入549萬元,農民人均純收入達11426元。曼遠村依山傍水,綠樹成蔭,村容村貌整潔,古井、井塔形貌精美華麗,寨邊百年古樹蒼勁挺拔,記載著歷代居民對樹的敬仰。村寨至今盛傳“有樹才有水、有水才有田、有田才有糧、有糧才有人”的古訓。

一、古村落保存完好

這裡至今保留著傣族傳統的竜山文化,現存竜山面積35畝,是當地州的重點保護區域。2012年鎮上制定實施《猛罕鎮古樹名樹及風景林木保護管理辦法》,對古樹名樹進行GPS定位並分類登記造冊,禁止砍伐倒賣,曼遠傣族竜山古樹被納入保護範圍。

二、芒果聖物受遊客青睞

曼遠村的野生芒果林被當地人稱為“蒙搭”,就位於村裡的竜山腳下。雖然已經是600多歲的樹中“老壽星”了,但是這些野生芒果樹長得十分粗壯,最大的樹幹直徑3.2米,最高的大約有80米。透過它,能看到生態文化在景洪人血脈基因裡的沉澱。村民將這些老芒果樹看做是聖物,不敢輕易砍伐、破壞,而且這些芒果樹每年還會結芒果,過去是村裡孩子們喜歡的水果。現在,水果種類越來越多,慕名而來的遊客還是會摘幾個芒果吃,村民們也是極慷慨樂意的。

特色:彩雲之南古寨古樹高,芒果橡膠富曼遠。

榮譽:雲南省級重點建設村、雲南省級美麗鄉村千年芒果林。

福建省南平市建陽區麻沙鎮水南村

景色圖集

麻沙鎮水南村位於建陽區麻陽溪之南,故名“水南”。水南村始建于唐末,村內保存著眾多完好的古建築。“瑞樟書院”曾為宋代大儒朱熹讀書講學之地,村內蔡氏祠堂供奉著“蔡氏九儒”,在南宋時期,蔡氏祖孫四代處9大名儒,著書凡40餘種行世,素有“四師九儒家,五經三集注”之稱,海內外蔡氏後裔每年都要回鄉祭祖。

一、歷史悠久麻沙本聞名於世,總書記曾讚譽耕讀傳家

北宋年間,麻紗就以雕版印刷“建本”(即麻沙版書籍)著稱于世,曾是宋代全國三大印刷中心之一,被譽為“圖書之府”,與臨安的浙本、成都的蜀本齊名。當時多家著名刻書作坊分佈在水南村,這裡耶成為了書肆的集散地。2014年10月30日習總書記在福建調研時,曾親口讚譽建本:“福建自古就是耕讀傳家之地。宋代建陽書坊的雕版刻印書籍聞名於世,號稱‘圖書之府’。建陽出的叫‘麻沙本’,也叫‘建本’,與臨安的‘浙本’、成都的‘蜀本’齊名。”

二、風景怡人,山地葡萄第一村

境內風景秀麗,村後的岱峰山象一座巨大的金字塔,傍晚時分就能看到麻沙八景之首的“岱峰夕照”。村中近百畝北宋種植的楠木林構成一片獨特風景,拍過很多電視劇外景。而著名的楠木林葡萄更是名聞遐邇,成為山地葡萄第一村。2008年北京奧運會上,“楠木林”葡萄被列為奧運會推薦水果。

特色:耕讀傳家之地麻沙村,楠木林助葡萄紅。

榮譽:福建省鄉村旅遊特色村。

編輯:李雨楠 // 責編:劉思思 // 監製:汪群均

版權聲明:本文已注明來源,版權屬原作者所有。若涉及版權,請及時聯繫我們。

響堂水鎮地處響堂山腳下,滏陽河源頭。

一、以古文化構建鄉村田園綜合體

按照“旅遊+特色風情小鎮+美麗鄉村+民俗文化”模式將河道兩側居民房屋改造為仿古民俗商業坊,對河道水系進行生態治理,使響堂水鎮成為集民俗風情、飲食文化、親水體驗、生態旅遊為一體的生態特色和厚重的民俗文化水鎮。

二、三產融合產業模式打造鄉村游

水鎮街區以“水街、古街、美食街”三元素文化為靈魂,體現東和村歷史與民俗。向遊人展現老門頭、村史館、民俗商業小街、染坊等傳統民俗節點的同時,將傳統老宅和古建進行原貌修復,形成建築風貌獨特的民俗遊覽區。水鎮將發展培育個體經商戶200戶,預計年接待遊客量200多萬,並為當地及周邊村民創造勞動就業崗位1000多個。通過全年運營及舉行的不同大型主題活動,吸引遊客,提升知名度和美譽度,增加當地特色產品的創收,最終實現“以旅扶貧,以旅富民”的產業功能。

特色:燕趙大地響堂有水鎮,美麗鄉村游富民。

榮譽:國家AAAA景區。

安徽省滁州市鳳陽縣小溪河鎮小崗村

景色圖集

目前,小崗村已開發形成的旅遊項目有:大包乾紀念館、小崗村葡萄採摘園、小崗村蘑菇大棚、小崗村高效生態農業示範園、小崗村鄉愁院子、小崗村麥田大地藝術園等景點。

一、第一產業發軔開啟改革大幕

1978年村民創造了“小崗精神”,拉開了中國改革開放的序幕。截至2008年,全村95%以上農戶都種植了葡萄,總面積達600畝,人均葡萄年收入超2000元;養殖業迅速發展,計畫養殖種雞150萬隻,以龍蝦為主的水產養殖面積已達200多畝。2013年,已流轉的土地面積有8400多畝,占小崗村可耕土地面積的44.2%。被集中起來用於發展蘑菇、花卉、葡萄規模種植及家禽家畜養殖,有寶迪10萬頭原種豬養殖基地、小崗村風味豬養殖場等項目。截至2015年,小崗村黑豆種植已有20多年歷史。黑豆種植面積約有5000畝,總產在2000噸左右。

二、第二產業吸引村民回鄉創業

2004年初,組建成立小崗村現代農業有限責任公司,打開小崗村工業經濟發展之門。小崗村大學生創業園、外來人員創業園等均初具規模。截至2012年,新建改建項目30個,完成固定資產投入6.9億元、較上年增長20%。

三、第三產業推動鄉村旅遊服務升級

2016年,全村旅遊接待量突破85萬人次。來自全國各地的參觀者、旅遊者絡繹不絕,日接待量1000多人,農家樂示範戶日接待近200人次,吃鄉村土菜、宿農家院、體驗農家樂,小崗旅遊日創收近2萬多元。

特色:改革開放第一村帶路,三產融合樂農家。

榮譽:中國十大名村、國家AAAA級旅遊景區、中國幸福村、中國鄉村紅色遺產名村、全國旅遊名村。

吉林省松原市前郭爾羅斯蒙古族自治縣查幹湖漁樂新村

景色圖集

前郭爾羅斯查幹湖漁樂新村,是查幹湖旅遊經濟開發區近幾年著力打造的美麗鄉村綜合體,涵蓋查幹湖周邊的多個漁村。漁獵新村通過查幹湖冬捕的品牌帶動,大力發展冬捕漁業經濟和冰雪旅遊經濟,用實際行動踐行習近平總書記提出的“冰天雪地也是金山銀山”的辯證思想理論。僅2016年一個冬捕季,來查幹湖漁獵新村觀冬捕、賞冰雪的遊客就達到兩百多萬人,旅遊收入達到3億多元。

特色:古法冰面捕魚傳承地,冰雪漁獵富鄉村。

榮譽:全國休閒漁業示範基地、全國最美漁村。

浙江省麗水市青田縣洞背村

景色圖集

洞背伯溫古村位於浙江省青田縣高市鄉,地處國家4A旅遊景區、國家森林公園─青田石門洞景區腹地,因劉基在石門書院求學時常來此地探古訪幽而得名。

一、景區腹地綠水青山藏古村

村內自然景觀風光秀麗,人文景點內涵豐富,生態環境良好,村莊面積3.5平方公里,耕地108畝,林地4552畝,常住人口170人。

二、整村改造發展村內旅遊

在美麗鄉村建設中,洞背村堅持“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發展理念,立足自身實際,弘揚劉基文化,推動洞背村旅遊發展,青田縣委、縣政府結合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以開發“伯溫懷古文化村”建設為主線,對全村的危舊房、泥瓦房,按照統一樣式進行了整村改造,所有民居按元明古民居風格和青田山區特色進行改造和新建,一個“錯落有致、特色鮮明、如詩如畫”的“伯溫古村”形成。逐步轉變為一個集觀光旅遊、休閒養生、文化體驗、尋幽探古、會務接待等多功能為一體的旅遊勝地,帶動著村民就業、拉動著村內旅遊經濟,成為全市乃至全省最具典型的一流典範。目前,全村共有農家樂、民宿11家,可一次供160多人住宿,800多人就餐,旅遊從業人員100多人,旅遊年收入700多萬元。

特色:尋幽探綠洞背伯溫古,村內旅遊如詩畫。

榮譽:農業部中國美麗休閒鄉村、省級農家樂特色村、麗水市首批美麗鄉村示範村。

河南省新密市超化鎮黃固寺村

景色圖集

黃固寺村位於鄭州市西南超化鎮境內,1990年党支書樊海風帶領村民走上致富路,黃固寺從一個貧困落後村發展成為新密市綜合實力三十強村。

一、創新務實繪生態藍圖

堅持以新型城鎮化建設、構建和諧社會為目的,深入實際,立足一個“創”字,落實一個“實”字,努力打造“宜居、宜業、宜遊”天藍地綠的生態觀光旅遊區。

二、產業培育重轉型,打造特色提內涵

為了迎合現代生活的基調,經過反復考察論證,黃固寺村積極調整農業產業結構,把產業定位在“生態、休閒、娛樂、旅遊”上,2008-2010年先後投資3千萬元建綠色生態養殖基地,改造集休閒度假、旅遊觀光於一體的微水湖遊覽區。以鄭州都市區為目標,致力於1小時經濟圈,使都市人能夠進得來、留得住、吃得好、玩得嗨。全村已初步形成兒童遊樂、手工編織、特色小吃、生態採摘四大品牌,總務工人數占全村勞動力的65%。此外,先後建成相關配套公益設施,將美麗鄉村建設融入超化全域旅遊大開發格局。以增體能、長見識為主題的兒童遊樂,以虛糕、毛頭丸子為代表地方風味小吃,以歷史傳統風味餐飲(新密十三花席),以香包、純棉童裝為主打的手工藝品,以美麗鄉村大舞臺、農民書畫院為品牌的文化展演,無時無刻不在彰顯著文化的內涵。

特色:巧手造就名吃名工藝,農旅結合匯藍圖。

榮譽:農業部美麗鄉村建設創建示範村、全國婦聯基層組織建設示範村;省“五個好”村黨支部、省農村基層黨風廉政建設先進集體、省新農村建設先進單位、省康居示範村、省十佳新村、省生態文明村、省文明村。

江蘇省徐州市睢甯縣官路社區

景色圖集

官路安置社區涉及4個行政村,安置區面積300畝,新增耕地1722.15畝,種有千畝油菜花,吸引萬名群眾前來觀賞。

一、千畝油菜花和鮮食玉米增收入,改善生活

3000畝鮮食玉米,從種植到生產,形成產業,增加村集體收入。綜合服務中心位於官路新型社區二期內,項目主體為4層框架結構,總建築面積2000余平方。設有人民代表工作站、便民服務中心、衛生室、老年活動中心、圖書室、舞蹈室等,為群眾提供優質、便捷的服務。2017年初官路村開建汙水處理廠,從源頭上治理地表水污染,保護生態。

二、移風易俗樹新風,文明鄉風潤民心

近年來以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為根本,革除陳規陋習。組織群眾寫家風、立家訓。制定村規民約,宣導文明新風。淨化社會風氣,勇於破舊立新。樹立艱苦奮鬥,勤儉節約的風尚。發揮典型作用,在傳承中創新,弘揚善行義舉,營造崇德向善、見賢思齊的新風尚。官路老年公寓總投資1100萬元,建築面積5300平方米,共建成63戶一室一廳一廚一衛一院的高標準老年公寓。以收養“五保”對象及我鎮老年人為重點,同時增加服務內容,擴大收養物件的範圍,改善老年人的生活條件,有效地解決了老年人精神文化娛樂方面的需求。

三、發揮典型作用,在傳承中創新

將移風易俗與美麗鄉村建設、脫貧攻堅工作有機結合,打造鄉風文明一條街,推廣一榜(善行義舉榜)、一錄(善行功德錄)、一喇叭(廣播喇叭),建立一堂(道德講堂)、一村史(村史館)一骨幹(鄉賢隊伍)“七個一”建設,大力傳播移風易俗,宣傳弘揚善行義舉,積極營造崇德向善、見賢思齊的新風尚。

特色:油菜花鮮玉米幫致富,官路老人笑開顏。

榮譽:省康居示範村、省級文明鎮村、先進集體。

山東省榮成市寧津鎮東楮島

景色圖集

東褚島是一個較為傳統的漁村,時時處處都體現著濃重的漁民氣息:出海打漁、海洋養殖、海鮮大餐等等,而最有風格最為特殊的要屬海草房。

一、海產豐富美麗海島,海草民居保存完好

威海榮成東楮島村位於石島灣省級旅遊度假區的北側,距石島港20公里,有著優美的自然環境、濃郁的地方民俗特色文化、眾多的民間傳說、豐富的海產資源、凝重的飲食文化。全村現有海草房144戶,是威海市保存較為完好的海草民居。

二、漁民發揮傳統特色,閒適海島游成漁村名片

不同于傳統北方村落用瓦片作屋頂,東褚島村的老漁民們以海為生,以海謀生,海洋的一切都是他們可利用的資源,海草就是其一寶貴資源。他們以海草來製作屋頂,營造出特色的海草房。閒適的生活節奏是這個小漁村的名片,連風都是嬌柔的,而東楮島冬暖夏涼的特色海草房民居、濃郁的漁家飲食、淳樸善良的漁家村民同樣讓人流連忘返。

特色:百年海草房保存完好,海島游帶富漁民。

榮譽:中國歷史文化名村。

雲南省西雙版納傣族自治州景洪市猛罕鎮曼遠村

景色圖集

曼遠村小組現有居民80戶439人,耕地面積831畝,橡膠種植面積2218畝,2014年農村經濟總收入549萬元,農民人均純收入達11426元。曼遠村依山傍水,綠樹成蔭,村容村貌整潔,古井、井塔形貌精美華麗,寨邊百年古樹蒼勁挺拔,記載著歷代居民對樹的敬仰。村寨至今盛傳“有樹才有水、有水才有田、有田才有糧、有糧才有人”的古訓。

一、古村落保存完好

這裡至今保留著傣族傳統的竜山文化,現存竜山面積35畝,是當地州的重點保護區域。2012年鎮上制定實施《猛罕鎮古樹名樹及風景林木保護管理辦法》,對古樹名樹進行GPS定位並分類登記造冊,禁止砍伐倒賣,曼遠傣族竜山古樹被納入保護範圍。

二、芒果聖物受遊客青睞

曼遠村的野生芒果林被當地人稱為“蒙搭”,就位於村裡的竜山腳下。雖然已經是600多歲的樹中“老壽星”了,但是這些野生芒果樹長得十分粗壯,最大的樹幹直徑3.2米,最高的大約有80米。透過它,能看到生態文化在景洪人血脈基因裡的沉澱。村民將這些老芒果樹看做是聖物,不敢輕易砍伐、破壞,而且這些芒果樹每年還會結芒果,過去是村裡孩子們喜歡的水果。現在,水果種類越來越多,慕名而來的遊客還是會摘幾個芒果吃,村民們也是極慷慨樂意的。

特色:彩雲之南古寨古樹高,芒果橡膠富曼遠。

榮譽:雲南省級重點建設村、雲南省級美麗鄉村千年芒果林。

福建省南平市建陽區麻沙鎮水南村

景色圖集

麻沙鎮水南村位於建陽區麻陽溪之南,故名“水南”。水南村始建于唐末,村內保存著眾多完好的古建築。“瑞樟書院”曾為宋代大儒朱熹讀書講學之地,村內蔡氏祠堂供奉著“蔡氏九儒”,在南宋時期,蔡氏祖孫四代處9大名儒,著書凡40餘種行世,素有“四師九儒家,五經三集注”之稱,海內外蔡氏後裔每年都要回鄉祭祖。

一、歷史悠久麻沙本聞名於世,總書記曾讚譽耕讀傳家

北宋年間,麻紗就以雕版印刷“建本”(即麻沙版書籍)著稱于世,曾是宋代全國三大印刷中心之一,被譽為“圖書之府”,與臨安的浙本、成都的蜀本齊名。當時多家著名刻書作坊分佈在水南村,這裡耶成為了書肆的集散地。2014年10月30日習總書記在福建調研時,曾親口讚譽建本:“福建自古就是耕讀傳家之地。宋代建陽書坊的雕版刻印書籍聞名於世,號稱‘圖書之府’。建陽出的叫‘麻沙本’,也叫‘建本’,與臨安的‘浙本’、成都的‘蜀本’齊名。”

二、風景怡人,山地葡萄第一村

境內風景秀麗,村後的岱峰山象一座巨大的金字塔,傍晚時分就能看到麻沙八景之首的“岱峰夕照”。村中近百畝北宋種植的楠木林構成一片獨特風景,拍過很多電視劇外景。而著名的楠木林葡萄更是名聞遐邇,成為山地葡萄第一村。2008年北京奧運會上,“楠木林”葡萄被列為奧運會推薦水果。

特色:耕讀傳家之地麻沙村,楠木林助葡萄紅。

榮譽:福建省鄉村旅遊特色村。

編輯:李雨楠 // 責編:劉思思 // 監製:汪群均

版權聲明:本文已注明來源,版權屬原作者所有。若涉及版權,請及時聯繫我們。

同類文章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