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健康>正文

斤、兩、錢、撮、分……困擾很多人的經方用量大總結!

都說“中醫不傳之秘在於量”, 依小編看來, 根本就是“中醫不解之謎在於量”啊!古籍裡記載的那些量詞, 什麼“錢、銖、撮……”根本讓人摸不著頭腦啊!

這個問題困擾了許多中醫人, 這不, 經方用量的問題在各方人士的孜孜不倦探索下, 漸漸有了眉目——

中醫學專科教材認為, 古代的一兩等於現在的30g, 一錢等於3g。 而經方的用量基本都是以斤兩為單位, 若照此換算過來的話, 量實在是太大, 其安全性令人擔憂。 可當教材中的經方用量換算成克時, 卻又不是按照一兩等於30g, 一錢等於3g的標準, 著實有點讓人摸不著頭腦。

柯雪帆先生考證:《傷寒論》中的一兩等於現在的15.625g。 若按此換算經方的用量, 還是太大。 誠如姜佐景所謂:“歷來學者考證達數十家, 比例各異, 莫知適從。 且古今煎法、服法懸殊, 古者若桂枝湯但取初煎之汁, 分之為三, 曰一服, 二服, 三服。 今則取初煎為一服, 次煎為二服, 是其間不無徑庭。 ”

觀眾多醫家處方, 藥物劑量大多為10g, 也不可取, 因為很多古方中藥與藥之間的用量是有比例的, 比例不同, 功效就不同。 如黃煌老師在《張仲景50味藥證》中提到:“麻黃配石膏能調節發汗的強弱。 越婢湯中麻黃、石膏的比例為6:8, 石膏用量大於麻黃, 則不發汗而退腫;大青龍湯中麻黃、石膏的比例為6:4, 麻黃用量大於石膏, 則重在發汗。 ”經方的用量換算問題長時間困擾著筆者,

直到大專畢業後看到曹穎甫先生的《經方實驗錄》一書, 才恍然大悟。 曹先生經方之用量, 大抵為原方的十分之一, 例如:桂枝、芍藥原作三兩者, 他常用三錢。 而近世章太炎先生以漢五株錢考證, 每兩約當今三錢, 則原方三兩, 相當於九錢, 再以分溫三服折算之, 每服亦僅得三錢耳。 由是觀之, 原方三兩, 今用三錢, 于古法相合也。

也就是說, 經方的用量, 古之一兩相當於今之9g, 古之一錢相當於今之3g, 這樣換算既考慮到了服用方法的變更, 且換算後的用量不會太大, 安全性基本可以得到保障。 觀黃煌老師的《中醫十大類方》及《張仲景50味藥證》這兩本書的經方用量基本都是這樣換算。

當然中醫之用量是活的, 而不是死的。 例如:經方中的桂枝、芍藥原作三兩者,

曹穎甫先生常用三錢;而姜佐景一般是視證之較輕者, 病之可疑者, 更減半用之, 例如桂、芍各用錢半是也。 以此為准, 利多弊少。

另摘錄漢代與現代處方劑量換算表以資參考(見民間中醫版《桂林古本傷寒雜病論》附錄):

1石=四鈞=29760g

1鈞=30斤=7440g

1斤=16兩=248g=液體250mL

1兩=24銖=15.625g

1圭=0.5g

1撮=2g

1方寸匕=金石類2.74g=藥末約2g=草木類藥末約lg

半方寸匕=一刀圭=一錢匕=1.5g

一錢匕=1.5~1.8g

一銖=0.65g=100個黍米的重量

一分=3.9~4.2g

1斛=10鬥=20000mL

1鬥=10升=2000mL

1升=10合=200mL

1合=2龠=20mL

1龠=5撮=lOmL

1撮=4圭=2mL

1圭=0.5mL

L引=10丈=2310cm

1丈=10尺=231cm

1尺=10寸=23.1cm

1寸=10分=2.31cm

1分=0.23lcm

梧桐子大=黃豆大

蜀椒一升=50g

葶藶子一升=60g

吳茱萸一升=50g

五味子一升=50g

半夏一升=130g

虻蟲一升=16g

附子大者1枚=20~30g

附子中者l枚=15g

烏頭l枚小者=3g

烏頭1枚大者=5~6g

杏仁大者10枚=4g

梔子平均10枚=15g

瓜蔞大小平均1枚=46g

枳實1枚≈14.4g

石膏如雞蛋大1枚≈40g

厚樸1尺≈30g

竹葉一握≈12g

這樣是不是就清楚多了?

好書推薦:

全書共分《師承與經方》《臨證與博采》《讀書與思考》三個部分。 《師承與經方》部分是作者拜訪名師良醫的記錄, 文字輕鬆活潑,很有現場感;《臨證與博采》部分內容較多,有驗案、有心得、有民間療法、有養生習俗,也有自己的思考;《讀書與思考》部分寫得精彩,特別是對脈學的思考尤為到位。對青年中醫的成長有借鑒作用。(詳情請點擊下方“瞭解更多”)

本文部分內容選自《從經方廟堂到民間江湖——一個青年中醫之路》(中國中醫藥出版社出版,黎崇裕著),最終解釋權歸原作者所有。未經授權,請勿轉載!

更多精彩內容,歡迎關注微信公眾號“悅讀中醫”(大眾喜愛的50個閱讀微信公眾號中唯一一個醫藥類公眾號),每日推送,及時獲取中醫藥知識和養生常識。

文字輕鬆活潑,很有現場感;《臨證與博采》部分內容較多,有驗案、有心得、有民間療法、有養生習俗,也有自己的思考;《讀書與思考》部分寫得精彩,特別是對脈學的思考尤為到位。對青年中醫的成長有借鑒作用。(詳情請點擊下方“瞭解更多”)

本文部分內容選自《從經方廟堂到民間江湖——一個青年中醫之路》(中國中醫藥出版社出版,黎崇裕著),最終解釋權歸原作者所有。未經授權,請勿轉載!

更多精彩內容,歡迎關注微信公眾號“悅讀中醫”(大眾喜愛的50個閱讀微信公眾號中唯一一個醫藥類公眾號),每日推送,及時獲取中醫藥知識和養生常識。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