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環保促轉型丨鐵腕環保重塑經濟綠色發展之路 藍天保衛背水一戰(華夏時報網)

“北京風光, 千里朦朧, 萬里塵飄, 望三環內外, 濃霧莽莽, 鳥巢上下, 陰霾滔滔!車舞灰蛇, 煙鎖跑道, 欲上六環把車飆, 需晴日, 將車身內外盡洗掃。 空氣如此糟糕, 引無數美女戴口罩, 惜白化妝了!唯露雙眼, 難判風騷。 一代天驕, 央視褲衩, 唯見後座不見腰。 塵入肺, 有不要命者, 還做早操。 ”

2013年的歷史, 是從一場霧霾開始的, 網路上流行一時的這首《沁園春·霾》即是它的注解。

這一年的9月, 國務院印發《大氣污染防治行動計畫》, 簡稱“大氣十條”, 規定了治霾的量化目標:到2017年, 全國地級及以上城市PM10濃度要比2012年下降10%以上, 京津冀、長三角、珠三角等區域PM2.5濃度分別要下降25%、20%、15%左右,

北京市的PM2.5年均濃度更是要控制在60微克/立方米左右。

“大氣十條”的頒佈, 宣告了一場藍天保衛戰的開始。 經歷了2014年的短暫喜悅, 2015年和2016年的壓抑, 這場戰鬥終於在2017年迎來了收官之戰, 並最終交出了滿意的答卷。

這其中, 有環保責任壓實的原因, 也有科學治霾方法的對路, 還有氣象因素的轉變, 不管怎麼說, 這場藍天保衛戰終於打贏了。

與此同時, 它還成了一個抓手, 為一場轟轟烈烈的環保供給側改革埋下了伏筆。 環境成本回歸, 落後產能淘汰, 經濟結構轉型, 我國經濟真正從由高速增長階段轉向了高品質發展的康莊大道上。

十九大報告提出, 加快生態文明體制改革, 建設美麗中國。

2035年, 要使生態環境品質根本好轉, 美麗中國目標基本實現。 經過了幾個嚴冬的灰霾緊鎖, 2017年的冬天我們終於可以摘掉口罩, 仰望藍天, 盡情呼吸一口冬天的陽光。

藍天保衛背水一戰

環保圈有一個共識:以重化工為主的產業結構、以煤炭為主的能源結構、以公路運輸為主的交通結構, 是壓在區域空氣品質改善頭上的“三座大山”。 2017年的藍天保衛戰, 就是從這“三座大山”開始的。

春節剛過, 環保部就發出通知, 年底秋冬季的時候, 鋼鐵、電解鋁、化工類等行業要實行錯峰生產。

“本來就超過環境容量了, 冬季採暖又要增加30%的污染物排放, 而居民供暖又是剛性需求, 所以要讓工業錯峰生產, 給剛性的居民取暖讓出環境容量, 這樣可以使冬季污染物增加不那麼快。

”環保部副部長趙英民解釋說。

4月5日, 環保部決定從全國抽調5600名環境執法人員, 開展為期一年的大氣污染防治強化督查。 時間從2017年4月7日持續到2018年3月31日, 督查對像是京津冀大氣污染傳輸通道確定的“2+26”城市。

5600人!這是環境保護有史以來, 國家層面直接組織的最大規模行動。

這麼多人撒下去, 效果立竿見影。 僅僅第一輪, 28個督查組就檢查了4077家企業, 其中有2808家都存在環境問題, 占了被檢查企業的68.87%。

管住大小企業, 產業結構這座“大山”算是初步搞定了。 接下來是第二座, 解決方案是散煤治理, 以氣代煤、以電代煤。 然後是第三座, “環保取證, 公安執法”, 重型柴油車限制上路……

不得不說, 藍天保衛戰, 真不是環保部門一家的事情。

北京終於迎來了“無霾月”。 2017年3-11月, 北京市連續8個月的PM2.5月均濃度達到歷史同期最低, 4月以來的PM2.5月均濃度一直低於60微克/立方米的“大氣十條”考核目標, 12月份的空氣優良率更是高達89%。

過去, 市民楊晶每次看到藍天白雲, 都會忍不住拍幾張照片, 發到朋友圈裡“曬一曬”。 2017年入冬以後, 她卻很少這麼做了。

“這幾個月天天都是藍天, 已經不是什麼稀罕事兒了, 放上朋友圈也沒多少人點贊了。 ”她說。

環保供給側改革攻堅

如果說藍天保衛戰是一場戰鬥, 那麼環保供給側改革就是一場戰役。

“型材角漲50, 工槽漲幅過百, 螺紋盤漲70, 線材漲60, 帶鋼漲80-100……”進入8月, 鋼材價格就一直都在上漲。 以成品材為例, 8月6日價格還是4080元/噸, 到了8月7日就漲到4180元/噸,

一天時間每噸就上漲了100塊錢。

鋼材大漲, 與8月5日河北環保廳發佈的一則《河北省重污染天氣應對及採暖季錯峰生產專項實施方案》有關。 按照要求, 2017年採暖季, 河北省將對鋼鐵企業實施錯峰生產, 石家莊、唐山、邯鄲等重點地區採暖季鋼鐵產能限產50%。

“錯峰生產的要求上半年就出來了, 只不過當時市場沒有充分解讀。 到了2017年下半年, 距離採暖季越來越近了, 這一消息才得到比較充分的發酵。 ”一位鋼鐵業人士分析說, “在此前取締‘地條鋼’的背景下, 市場本來就存在恐慌心理, 這個檔又恰好在此時下發, 結果就點燃了整個市場的情緒。 ”

從短期看, 環境保護淘汰了一批環保不達標、污染嚴重的落後企業, 減少了低水準和無效的供給, 為好企業騰出了空間。

而從長期看,環境保護還優化了投資環境,增強了綜合競爭力,發展了一批生態型特色產業和資源能源高效利用產業,培育了新的增長點,為經濟健康可持續發展夯實了基礎。

企業違反排汙可以連續處罰,目的就是倒逼企業儘快整改到位,實現達標排放。

一方面加大技術上的升級投入。淘汰嚴重污染環境的落後工藝,優先使用清潔能源、資源利用率高、污染物排放量少的工藝和設備,優先採用廢棄物綜合利用、污染物無害化處理技術。另一方面,加大污染防治上的投入。嚴格執行“三同時”,即同時設計、同時施工、同時投產使用,正常運行污染防治設施,重點企業安裝監測設備並正常運行,提高環境事故應急能力。

其實,早在2016年4月,環保部就印發了《關於積極發揮環境保護作用促進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指導意見》,其中明確指出,環保供給側改革的實質就是發揮環境保護作用對供給側結構性改革促進的作用,通過打好大氣、水、土壤污染防治三大戰役,積極促進經濟結構轉型升級,提高經濟發展品質和效益,從而為人民群眾提供更多優質生態產品,推動形成人與自然和諧發展的現代化建設新格局。

改善生態環境,本身就是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重要內容。

這場改革的核心,在於“回歸”,包括常態化環保守法意識的回歸,以及環保成本在企業生產成本中應有地位的回歸。只有讓污染者為污染埋單了,才能談得上真正的公平,避免“劣幣驅逐良幣”。

事實證明,通過環保供給側改革這局大棋,2014年以來,我國單位GDP的能耗降幅大大增加,粗銅、鋼、燒鹼、水泥、火力發電等行業產品的單位能耗都呈現出逐年下降之勢。

“鋼鐵去產能超額完成全年5000萬噸目標任務,1.4億噸‘地條鋼’全面出清。其中,河北、江蘇、山東等省份和有關中央企業成績突出,合計粗鋼壓減量約占全國的75%。”工信部部長苗圩說。

在山東臨沂,2015年曾經因為“鐵腕治汙”導致163家企業停產,近400家企業限期整改。但風雨過後,環保倒逼產業轉型升級的效果開始顯現,臨沂市的GDP增速從2015年的7.1%,提高到了2016年的7.6%,以及2017年上半年的8.1%。

“環境保護具有規範效應,可以增加稅基,增強市場集中度,改善優質大企業盈利能力,從而拉動工業環保投資需求,進而增加財政收入。”經濟專家分析稱。

環保產業更是直接受益者,2017年前三季度,81家環保上市企業的營收同比增長了32.7%,淨利潤則同比增長27.4%。

上面這些還都是經濟賬,別忘了,乾淨的空氣,以及它給人們健康帶來的好處,可是統計數字裡顯示不出來的。

千年大計

2017年底,“大氣十條”第一階段的藍天保衛戰就要打完了。接下來,怎麼辦?

2018年1月1日起,《中華人民共和國環境保護稅法》將正式開始實施,對直接向環境排放大氣污染物、水污染物、固體廢物和雜訊應稅污染物的企業事業單位和其他生產經營者徵收環保稅。

開徵環保稅,一方面可促進地方政府承擔更多的環境治理以及監督企業減少污染物排放的職責,另一方面將為國家環保投資提供充足的資金來源,利好環保政策、標準的執行,同時將促使企業主動追求節能減排,加速環保投資。

環保風暴來襲,從製造業到普通餐飲業,無一例外。越來越嚴格的環保舉措,正在影響著企業的運營。它給企業帶來的,不僅僅是成本壓力下的管理變革,更驅動著企業商業模式的轉型。

12月12日,天津市北辰區青光鎮劉家碼頭村,南曹鐵路的兩側已是大片大片的荒地,只有一根根殘留的電線杆和電線杆上依稀可見的小廣告,顯示這裡曾經有人居住。

2017年4月以前,劉家碼頭村還是一片人煙稠密的村子。4月4日,環保部檢查發現這裡化工廢料堆積如山,小作坊違規生產,當場對北辰區提出通報批評。隨後,北辰區調動120餘人和5台挖掘機、垃圾清運車,對這裡進行了突擊清整,清理取締了“散亂汙”企業110餘家。

“你去看過就知道,‘散亂汙’企業真的是不能要了,很多都是上世紀80-90年代建的,工藝設備落後,管理水準差,很多都難以為繼了。”天津市環保局局長溫武瑞說,天津市做過一個統計,北辰區淘汰了1600多家小企業,平均每個企業占地兩畝多,納稅是3.2萬/年,一畝地一年的稅收還不到2萬元,“還不如種大棚”。

可是,小企業都關了,地方經濟怎麼辦?居民就業怎麼辦?

答案其實並不遠,就在離劉家碼頭村不到10公里的地方。天津市南洋胡氏傢俱製造有限公司的廠房裡,6套碩大的VOC處理裝置正在不停地運轉,傢俱噴漆環節產生的揮發性有機物經過它的處理,就能夠達標排放了,不再成為霧霾的“幫兇”,車間裡再也聞不到刺鼻的油漆味了。

“6套VOC處理設備950萬元,再加上配套工程,總計投資了1100萬元。”董事長胡也國算帳說,不過,產品的賣價也提升了,因為北辰區600多家傢俱企業裡,500多家都被關停了,只保留了他們幾家規模大的。

“現在的形勢是‘馬太效應’,強者越強,弱者越弱。”胡也國喃喃自語道。

中央經濟工作會議指出,我國經濟發展已經進入了新時代,過去那種依靠環境成本獲取發展空間,影響市場正常秩序,阻礙技術進步,降低了創新發展動力,最終形成“劣幣驅逐良幣”的局面,已經成為當前最大的問題之一。

而環保供給側改革,就是要把環境資源也作為影響經濟發展的內生變數,與勞動力、土地、資本、技術和制度等因素一樣納入生產要素之中。

剛剛結束的中央經濟工作會議已經給出答案:未來3年,重點仍是打贏藍天保衛戰,調整產業結構,淘汰落後產能,調整能源結構,加大節能力度和考核,調整運輸結構。

污染防治,也和防範化解重大風險、精准脫貧一起,被列為今後3年要重點抓好的決勝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三大攻堅戰”之一。

“總之,今後3年的污染治理力度不會減弱。”中央財經領導小組辦公室副主任楊偉民說,“如果說治霾影響了經濟增長,影響的就是那些我們不想要的‘黑色增長’。”

趨勢表明,“環保”會越來越更深刻地影響到企業。企業只有加大投入,進行技術改造,在轉產、搬遷方面爭取國家政策支持,提高企業管理水準,甚至轉變商業模式,才能適應當前新的環境要求。

“十九大”將生態文明建設定義為“千年大計”,進而達到了新高度,同時將“兩山論”、“最嚴格的環保制度”寫入黨章,環保制度嚴格性、長效性已形成。

近期重點文章推薦

為好企業騰出了空間。

而從長期看,環境保護還優化了投資環境,增強了綜合競爭力,發展了一批生態型特色產業和資源能源高效利用產業,培育了新的增長點,為經濟健康可持續發展夯實了基礎。

企業違反排汙可以連續處罰,目的就是倒逼企業儘快整改到位,實現達標排放。

一方面加大技術上的升級投入。淘汰嚴重污染環境的落後工藝,優先使用清潔能源、資源利用率高、污染物排放量少的工藝和設備,優先採用廢棄物綜合利用、污染物無害化處理技術。另一方面,加大污染防治上的投入。嚴格執行“三同時”,即同時設計、同時施工、同時投產使用,正常運行污染防治設施,重點企業安裝監測設備並正常運行,提高環境事故應急能力。

其實,早在2016年4月,環保部就印發了《關於積極發揮環境保護作用促進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指導意見》,其中明確指出,環保供給側改革的實質就是發揮環境保護作用對供給側結構性改革促進的作用,通過打好大氣、水、土壤污染防治三大戰役,積極促進經濟結構轉型升級,提高經濟發展品質和效益,從而為人民群眾提供更多優質生態產品,推動形成人與自然和諧發展的現代化建設新格局。

改善生態環境,本身就是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重要內容。

這場改革的核心,在於“回歸”,包括常態化環保守法意識的回歸,以及環保成本在企業生產成本中應有地位的回歸。只有讓污染者為污染埋單了,才能談得上真正的公平,避免“劣幣驅逐良幣”。

事實證明,通過環保供給側改革這局大棋,2014年以來,我國單位GDP的能耗降幅大大增加,粗銅、鋼、燒鹼、水泥、火力發電等行業產品的單位能耗都呈現出逐年下降之勢。

“鋼鐵去產能超額完成全年5000萬噸目標任務,1.4億噸‘地條鋼’全面出清。其中,河北、江蘇、山東等省份和有關中央企業成績突出,合計粗鋼壓減量約占全國的75%。”工信部部長苗圩說。

在山東臨沂,2015年曾經因為“鐵腕治汙”導致163家企業停產,近400家企業限期整改。但風雨過後,環保倒逼產業轉型升級的效果開始顯現,臨沂市的GDP增速從2015年的7.1%,提高到了2016年的7.6%,以及2017年上半年的8.1%。

“環境保護具有規範效應,可以增加稅基,增強市場集中度,改善優質大企業盈利能力,從而拉動工業環保投資需求,進而增加財政收入。”經濟專家分析稱。

環保產業更是直接受益者,2017年前三季度,81家環保上市企業的營收同比增長了32.7%,淨利潤則同比增長27.4%。

上面這些還都是經濟賬,別忘了,乾淨的空氣,以及它給人們健康帶來的好處,可是統計數字裡顯示不出來的。

千年大計

2017年底,“大氣十條”第一階段的藍天保衛戰就要打完了。接下來,怎麼辦?

2018年1月1日起,《中華人民共和國環境保護稅法》將正式開始實施,對直接向環境排放大氣污染物、水污染物、固體廢物和雜訊應稅污染物的企業事業單位和其他生產經營者徵收環保稅。

開徵環保稅,一方面可促進地方政府承擔更多的環境治理以及監督企業減少污染物排放的職責,另一方面將為國家環保投資提供充足的資金來源,利好環保政策、標準的執行,同時將促使企業主動追求節能減排,加速環保投資。

環保風暴來襲,從製造業到普通餐飲業,無一例外。越來越嚴格的環保舉措,正在影響著企業的運營。它給企業帶來的,不僅僅是成本壓力下的管理變革,更驅動著企業商業模式的轉型。

12月12日,天津市北辰區青光鎮劉家碼頭村,南曹鐵路的兩側已是大片大片的荒地,只有一根根殘留的電線杆和電線杆上依稀可見的小廣告,顯示這裡曾經有人居住。

2017年4月以前,劉家碼頭村還是一片人煙稠密的村子。4月4日,環保部檢查發現這裡化工廢料堆積如山,小作坊違規生產,當場對北辰區提出通報批評。隨後,北辰區調動120餘人和5台挖掘機、垃圾清運車,對這裡進行了突擊清整,清理取締了“散亂汙”企業110餘家。

“你去看過就知道,‘散亂汙’企業真的是不能要了,很多都是上世紀80-90年代建的,工藝設備落後,管理水準差,很多都難以為繼了。”天津市環保局局長溫武瑞說,天津市做過一個統計,北辰區淘汰了1600多家小企業,平均每個企業占地兩畝多,納稅是3.2萬/年,一畝地一年的稅收還不到2萬元,“還不如種大棚”。

可是,小企業都關了,地方經濟怎麼辦?居民就業怎麼辦?

答案其實並不遠,就在離劉家碼頭村不到10公里的地方。天津市南洋胡氏傢俱製造有限公司的廠房裡,6套碩大的VOC處理裝置正在不停地運轉,傢俱噴漆環節產生的揮發性有機物經過它的處理,就能夠達標排放了,不再成為霧霾的“幫兇”,車間裡再也聞不到刺鼻的油漆味了。

“6套VOC處理設備950萬元,再加上配套工程,總計投資了1100萬元。”董事長胡也國算帳說,不過,產品的賣價也提升了,因為北辰區600多家傢俱企業裡,500多家都被關停了,只保留了他們幾家規模大的。

“現在的形勢是‘馬太效應’,強者越強,弱者越弱。”胡也國喃喃自語道。

中央經濟工作會議指出,我國經濟發展已經進入了新時代,過去那種依靠環境成本獲取發展空間,影響市場正常秩序,阻礙技術進步,降低了創新發展動力,最終形成“劣幣驅逐良幣”的局面,已經成為當前最大的問題之一。

而環保供給側改革,就是要把環境資源也作為影響經濟發展的內生變數,與勞動力、土地、資本、技術和制度等因素一樣納入生產要素之中。

剛剛結束的中央經濟工作會議已經給出答案:未來3年,重點仍是打贏藍天保衛戰,調整產業結構,淘汰落後產能,調整能源結構,加大節能力度和考核,調整運輸結構。

污染防治,也和防範化解重大風險、精准脫貧一起,被列為今後3年要重點抓好的決勝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三大攻堅戰”之一。

“總之,今後3年的污染治理力度不會減弱。”中央財經領導小組辦公室副主任楊偉民說,“如果說治霾影響了經濟增長,影響的就是那些我們不想要的‘黑色增長’。”

趨勢表明,“環保”會越來越更深刻地影響到企業。企業只有加大投入,進行技術改造,在轉產、搬遷方面爭取國家政策支持,提高企業管理水準,甚至轉變商業模式,才能適應當前新的環境要求。

“十九大”將生態文明建設定義為“千年大計”,進而達到了新高度,同時將“兩山論”、“最嚴格的環保制度”寫入黨章,環保制度嚴格性、長效性已形成。

近期重點文章推薦

同類文章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