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網友一行大西北之旅,領略漢唐邊賽風情

寫在前面:這是一篇思量很久卻遲遲無法動筆的文章, 因為很多情緒和心理上的小細節無法精確表達。 姑且寫之, 姑且看之。

電影《新龍門客棧》取景地 妹豆攝于長城第一墩景區

初入青海

我是一個寶雞人, 離家11年, 常有人問:你哪兒人啊?“陝西的, 我西北人。 ”若對方不再追問, 談話也就到這裡結束了, 我把自己定位在大西北上一個叫陝西的地方。 前26年的成長經驗中, 西北就應該是寶雞、西安的樣子, 是秦嶺以北、華山以西的地方。

直到2014年取道青藏公路去西藏的路上, 我第一次見到了大西北的另一個地方:青海。

天氣晴朗的時候, 青海湖格外誘人 妹豆攝于二郎劍景區

從海拔5231米積雪終年不化的念青唐古喇山口開始, 一路直逼青海。 起初還是“雪山、青草、美麗的喇嘛廟”, 接著是視野廣闊, 藏羚羊安逸吃草的可哥西裡, 沱沱河水在陽光下閃著微光, 想像斑頭雁飛過的時候, 高原上也有一片生機。 從沱沱河一路向北, 穿過植被矮小的可哥西裡, 向目的地格爾木進發。

從戈壁到沙漠 妹豆攝于鳴沙山景區

媽媽說:“一覺醒來, 感覺車沒有動過。 ”因為窗外荒涼的景觀一直沒有變過, 一望無際的黃色大地上零星長著的植物高度不過20公分, 植物的黃色甚至比綠色還多。 公路筆直、路況很好, 呆呆地望著窗外, 不覺就困倦了。 一覺醒來, 依然是筆直的公路, 看不見盡頭的蒼涼黃土地, “我覺得這裡看不見希望”我這樣說, 眼前看到的一切除了荒涼就是更廣袤的荒涼:“人生活在這裡永遠都不知道希望是什麼吧……”再睡、再醒,

眼前的景觀卻不曾變過, 偶爾看到一隻鳥飛過, 全車人居然一起歡呼起來, 就好像見到外星生物般驚喜。

漢長城遺址 妹豆攝于敦煌

明長城遺址 妹豆攝于嘉峪關

車輛快行至格爾木的時候, 一陣突然卷來的風沙, 給司機來了個猝不及防, 一瞬間, 能見度不足2米, 甚至可以聽到風沙拍車窗的聲音, 它們呼嘯著:讓我進來, 讓我進來!

我們在太陽偏西的時候駛入格爾木, 即使在車輛稀少的城郊, 能感受到人的氣息, 我就莫名感動和興奮。 突然想到電影《可哥西裡》中, 有的隊員常常一個人在無人區一住就是一兩個月,我隱隱感到了那種死一般的絕望。經過可哥西裡索南達傑紀念碑時的那個三鞠躬,在這一刻才更加肅穆和真實。

可哥西裡的藏羚羊 妹豆攝于可哥西裡

第二天從格爾木到青海湖黑馬河景區又恰逢陰天,青海湖完全不是網上那些照片上的樣子。湖面看上去比天空還灰暗,鳥兒在灰色湖水上起飛的時候,陰沉的天空狠狠地壓著它們飛起的高度。

西北,連鳥兒都那麼壓抑。

陰天的青海湖,連鳥兒都飛得壓抑 妹豆攝于黑馬河景區

文化引力

然而,西北有種莫名的吸引力,吸引著我再次前往。伴著拉麵的味道,分別在2016年2月和9月,兩入甘肅,從甘南直到古羅布泊邊緣。

古羅布泊的雅丹地貌 妹豆攝于敦煌

春節在伏羲廟祭祖的人們說著各地的語言;崆峒山上手腳並用爬天梯的小夥兒;莫高窟裡一聲聲的驚歎……我一直在思索,為何荒涼的西北卻能為宗教文化提供沃土?除了蜚聲中外的莫高窟,麥積山上的多彩的佛造像和崆峒山的三教共榮都是證明。在甘肅的鄉村走一遭,香火繁盛的大小寺廟、道觀幾乎村村都有。

麥積山精美的佛造像 妹豆攝于麥積山

我並不想從歷史角度來探討分析中國佛教繁榮的淵源,只是想起《文學回憶錄》中木心的一個觀點:“宗教是父母,藝術是孩子。藝術脫胎於宗教、而又獨立於宗教。”地處沙洲之中的莫高窟裡,大量精緻生動的經變畫就是最好的證明。要說有什麼遺憾,便是中國封建歷史上重皇權輕個人的文化,以及民間工匠長期的低社會地位,導致這些藝術瑰寶沒能留下作者的姓名。想像中,無數粗布麻衣的老百姓在這裡鑿壁開窟、塑像作畫,文化和藝術的繁榮,往往不是依靠一兩個名家來完成的,而是整個民間。

陽關遺址 妹豆攝于陽關

文化的繁榮並不僅僅在古代,現在西北方言中依然保留著大量古語,比如陝西人至今仍然把“豬”叫做“彘”;甘肅人形容事情辦停當了會說“倭也”,“倭”在古語中就是平順的意思,“也”就是文言文中的虛詞。這樣的例子還有很多。

青海塔爾寺的喇嘛 妹豆攝于塔爾寺

青海塔爾寺一角 妹豆攝于塔爾寺

黃河回首

當我站在蘭州黃河鐵橋上,口中,馬有布老字型大小牛肉拉麵考究的餘味還沒散去,耳機裡響著的,是野孩子的《黃河謠》:

黃河的水不停地流

流過了家,流過了蘭州

遠方的親人啊

聽我唱支黃河謠

黃河鐵橋 妹豆攝于蘭州

當黃河水流過,亙古不變的,是這片土地的血脈。

祁連山腳下,一路行至河西走廊的最北端——玉門關,在這個連春風都對它不屑一顧的地方,漢長城留下的烽火臺顯得孤獨,當年漢武帝據兩關列四郡的雄風如今所剩無多,在中原與匈奴長期戰亂、邊境動盪的年代,邊關的戰士便是駐守在這裡,想必寒冷的冬季最是難熬,連鳥兒都不肯光顧的戈壁大漠邊,沒有人知道,哪一個勝仗之後他們才能班師回朝。手持節杖,出使匈奴的蘇武形象在眼前清晰起來,雖隔千年,在這裡,我看得到他的背影。

眺望玉門關外 妹豆攝于玉門關景區

一路走來,從漢長城到明長城,從隔壁到沙漠,這片邊塞之地曾經是整個西北的佛教中心和經貿中心,更是大西北的軍政要地。衛青、霍去病、李廣在這裡征戰,坐在書房中的後輩,永遠不能感受塞外戰場上馬革裹屍的悲壯,只有親自站在這裡,你才能理解他們的平生,才知道那些邊塞詩人的詩歌裡,為什麼會自帶豪情萬丈。

從嘉峪關城牆的瞭望口看出去,是一片綠洲 妹豆攝于嘉峪關

行程結束的時候,我問哈利:西北好麼?她說:“好!牛肉拉麵好吃,鳴沙山的沙也好,烤肉也好,孜然好像不要錢。我還吃到了這輩子吃過最甜的哈密瓜。”她指指天空:“陽關的星空,那樣的銀河,我看哭了。”

牛肉拉麵是到蘭州一定要品嘗的 妹豆攝于蘭州

張掖平山湖大峽谷 妹豆攝于張掖

有的隊員常常一個人在無人區一住就是一兩個月,我隱隱感到了那種死一般的絕望。經過可哥西裡索南達傑紀念碑時的那個三鞠躬,在這一刻才更加肅穆和真實。

可哥西裡的藏羚羊 妹豆攝于可哥西裡

第二天從格爾木到青海湖黑馬河景區又恰逢陰天,青海湖完全不是網上那些照片上的樣子。湖面看上去比天空還灰暗,鳥兒在灰色湖水上起飛的時候,陰沉的天空狠狠地壓著它們飛起的高度。

西北,連鳥兒都那麼壓抑。

陰天的青海湖,連鳥兒都飛得壓抑 妹豆攝于黑馬河景區

文化引力

然而,西北有種莫名的吸引力,吸引著我再次前往。伴著拉麵的味道,分別在2016年2月和9月,兩入甘肅,從甘南直到古羅布泊邊緣。

古羅布泊的雅丹地貌 妹豆攝于敦煌

春節在伏羲廟祭祖的人們說著各地的語言;崆峒山上手腳並用爬天梯的小夥兒;莫高窟裡一聲聲的驚歎……我一直在思索,為何荒涼的西北卻能為宗教文化提供沃土?除了蜚聲中外的莫高窟,麥積山上的多彩的佛造像和崆峒山的三教共榮都是證明。在甘肅的鄉村走一遭,香火繁盛的大小寺廟、道觀幾乎村村都有。

麥積山精美的佛造像 妹豆攝于麥積山

我並不想從歷史角度來探討分析中國佛教繁榮的淵源,只是想起《文學回憶錄》中木心的一個觀點:“宗教是父母,藝術是孩子。藝術脫胎於宗教、而又獨立於宗教。”地處沙洲之中的莫高窟裡,大量精緻生動的經變畫就是最好的證明。要說有什麼遺憾,便是中國封建歷史上重皇權輕個人的文化,以及民間工匠長期的低社會地位,導致這些藝術瑰寶沒能留下作者的姓名。想像中,無數粗布麻衣的老百姓在這裡鑿壁開窟、塑像作畫,文化和藝術的繁榮,往往不是依靠一兩個名家來完成的,而是整個民間。

陽關遺址 妹豆攝于陽關

文化的繁榮並不僅僅在古代,現在西北方言中依然保留著大量古語,比如陝西人至今仍然把“豬”叫做“彘”;甘肅人形容事情辦停當了會說“倭也”,“倭”在古語中就是平順的意思,“也”就是文言文中的虛詞。這樣的例子還有很多。

青海塔爾寺的喇嘛 妹豆攝于塔爾寺

青海塔爾寺一角 妹豆攝于塔爾寺

黃河回首

當我站在蘭州黃河鐵橋上,口中,馬有布老字型大小牛肉拉麵考究的餘味還沒散去,耳機裡響著的,是野孩子的《黃河謠》:

黃河的水不停地流

流過了家,流過了蘭州

遠方的親人啊

聽我唱支黃河謠

黃河鐵橋 妹豆攝于蘭州

當黃河水流過,亙古不變的,是這片土地的血脈。

祁連山腳下,一路行至河西走廊的最北端——玉門關,在這個連春風都對它不屑一顧的地方,漢長城留下的烽火臺顯得孤獨,當年漢武帝據兩關列四郡的雄風如今所剩無多,在中原與匈奴長期戰亂、邊境動盪的年代,邊關的戰士便是駐守在這裡,想必寒冷的冬季最是難熬,連鳥兒都不肯光顧的戈壁大漠邊,沒有人知道,哪一個勝仗之後他們才能班師回朝。手持節杖,出使匈奴的蘇武形象在眼前清晰起來,雖隔千年,在這裡,我看得到他的背影。

眺望玉門關外 妹豆攝于玉門關景區

一路走來,從漢長城到明長城,從隔壁到沙漠,這片邊塞之地曾經是整個西北的佛教中心和經貿中心,更是大西北的軍政要地。衛青、霍去病、李廣在這裡征戰,坐在書房中的後輩,永遠不能感受塞外戰場上馬革裹屍的悲壯,只有親自站在這裡,你才能理解他們的平生,才知道那些邊塞詩人的詩歌裡,為什麼會自帶豪情萬丈。

從嘉峪關城牆的瞭望口看出去,是一片綠洲 妹豆攝于嘉峪關

行程結束的時候,我問哈利:西北好麼?她說:“好!牛肉拉麵好吃,鳴沙山的沙也好,烤肉也好,孜然好像不要錢。我還吃到了這輩子吃過最甜的哈密瓜。”她指指天空:“陽關的星空,那樣的銀河,我看哭了。”

牛肉拉麵是到蘭州一定要品嘗的 妹豆攝于蘭州

張掖平山湖大峽谷 妹豆攝于張掖

同類文章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