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漫畫公司如何賺錢?

ACGN 領域最具影響力的產業新媒體

訪問三文娛網站3wyu.com查看產業必讀文章

12月21日, 三文娛舉辦了第二屆二次元未來峰會, 邀請到68位行業大咖一起探討動漫公司的變現, 以及行業的未來趨勢。

其中, 在內容分會場的漫畫變現圓桌論壇上, 愛奇藝漫畫頻道主編鄒凱、分子互動CEO徐博、快看漫畫合夥人羅澤波、漫畫島聯合創始人劉慧敏、網易漫畫總監楊仲偉、小明太極聯合創始人饒陽明、有鹿文化CEO蔡勁等7位重量級嘉賓, 以及主持人樂遊資本高級投資經理索垚琪, 共同就“漫畫公司如何賺錢”這一話題進行了探討。

做內容, 也就是做投資。 投資的是趨勢, 贏得的是未來。 ——鄒凱

變現不等於付費, 粉絲在消費時追求更好的體驗。 調動粉絲參與性的多元化變現手段會愈加重要。 ——徐博

長遠來看, 漫畫產業需要建立一種更複合型的收入結構。 點擊付費的模式可以創新, 廣告植入也要性感。 ——羅澤波

作品的商業化核心就是回歸本源、圍繞內容本身進行深耕和細化。 付費漫畫是趨勢, 也為平臺和CP實現自我造血。 ——劉慧敏

爭論“流量向、付費向”這樣一個作品的分界, 其實是一個偽命題。 如果作品受到歡迎, 那就有機會成為IP向。 重點在於下游如何把這個作品包裝成適合下游媒介展現的方式。 ——楊仲偉

做內容付費不能狹隘的只盯著漫畫本身, 純粹點播付費對於用戶而言,

並不是好的體驗。 消費者不是不樂意消費, 但是看中消費方式以及消費結果。 ——饒陽明

作品本身並不具備特定的頭銜或者標籤。 只是隨著本土文化的興起, 接地氣的作品在影視化方面更有受眾基礎。 ——蔡勁

以下是圓桌論壇文字實錄。

漫畫公司如何賺錢?

索垚琪:現階段漫畫CP、或者漫畫家的收入情況是怎樣的?

楊仲偉:網易漫畫是一個剛成立兩年的漫畫平臺, 基於平臺對漫畫家的照顧而言, 稿費有些類似於工資。 一般漫畫家的稿費是編輯的幾倍工資, 畢竟, 安心創作就要讓漫畫家在生活方面沒有後顧之憂。 真正比較大的獲利點還是在IP改編這一部分, 不過這是作品出來之後再探討的問題。

鄒凱:作為平臺方而言, 不論是作者還是CP, 收入基本有三種構成。 簽約之後作品的保底金或者稿費、付費漫畫的點擊分成、以及版權方面的授權收入或者衍生品收入, 這三塊。

愛奇藝漫畫正式運營不過三個季度, 但是依託愛奇藝平臺, 整體資源充沛, 發展比較迅速,

也有自己獨特的模式。 整體上, 與我們合作的作品或者CP收入都很不錯, 比編輯強。

羅澤波:對於一個作品而言, 確實如鄒總所說言, 就是那三大塊收入。 目前快看平臺, 頭部作者年收入破百萬的不在少數, 作者平均收入高於工薪階層。

饒陽明:小明太極此前一直做資源整合, 在網路媒體變現這塊做的比較晚, 目前還沒有具體的資料。 但是在紙媒這塊, 一個漫畫家的收入由好幾部分構成。 稿費是第一部分, 然後是單行本的版稅, 再是衍生品收入。

就小明太極參股的《知音動漫》《颯漫畫》的旗下簽約漫畫家而言, 頭部作者收入高的有上千萬, 比如周洪濱。 對於普通漫畫家而言, 稿費是主要收入方向, 是基本生活的保障。 至於動畫、電影、遊戲方面的跨媒體開發,

則又是一塊收入來源。

徐博:我從漫畫家與公司兩個層面來談談這個問題。 從漫畫家角度而言, 在作品成熟前, 團隊體系中的漫畫家的生活會更有保障。 在職業生涯發展上, 漫畫家依賴團隊依賴公司, 出優秀作品的概率會更大一些。 然後, 成熟的作品才能實現更持久的變現。

然後從公司層面而言, 分子互動一開始就是朝著互聯網IP的思路去創作的。 收入來源主要分三個方面。 一是內容本身, 書的版稅, 內容本身的稿費, 相應的分發, 以及後續的所有改編權。 二是角色的形象授權, 衍生品製作。 三是分子互動主打社交媒體, 自帶新媒體廣告的價值, 很大一部分收入來源於自己的廣告收入。

蔡勁:前幾天參加騰訊動漫的年會,主題是“脫貧致富”,今天參加三文娛分論壇,主題“怎麼掙錢”,感覺不論是媒體還是平臺都開始關注一線從業者的生活狀態。

有鹿文化從網路文學轉到漫畫行業已有2年。作為一個純內容端而言,比起網文的市場規模,漫畫市場現在遠不能及。這一點,在收入方面也能有所體現。這說明漫畫市場還非常有挖掘的空間,以後頭部的漫畫作者的收入能夠達到千萬級,甚至於一個更高的水準。

劉慧敏:從漫畫家收入的構成等級來看,不同級別的漫畫家收入肯定有所不同。尤其是近兩年,漫畫家的收入呈現多元化的趨勢。從早期的稿費+版稅、以及IP開發等方式;轉化成現在,除了基礎稿費、還會有各大平臺的分成、甚至有些平臺還有打賞等。且IP開發也因互聯網的催化作用,讀者群體呈現爆發性增長,大大節省了運作的時間成本。

漫畫島除了關注頭部作者,還為新人作者、中部作者推出了一套依託資料的篩選機制,希望能為漫畫家創作一個更好的發展環境。根據資料分析,不同階段的作者會接到來自漫畫島不同層級的資金、資源的扶持。

索垚琪:平臺方平臺如何在IP打造以及漫畫付費之間保持平衡?

蔡勁:從我們的角度而言,也是很困惑“流量漫畫”這個概念是怎麼來的。作品本身是不具備特定的頭銜的,我們只是順應市場發展,力求貼近現在的年輕人而已。

不論是漫畫、小說、影視,它的核心都是“故事”。隨著80後逐漸老去,90後00後開始涉足動漫圈之後,會發現日式二次元的痕跡其實越來越少了,取而代之的是本土文化的興起。

讀者更廣泛,更包容,接受程度也更高。所以從CP方的角度而言,我們只是用心去做,比如《王牌校草》《霸情惡少》,順應現在的消費者需求而已。同時,由於是有本土特色的內容,所以在影視變現方面不太有障礙。

劉慧敏:漫畫市場的整體走勢和當年的小說市場十分相像。小說付費開創于起點中文網,而漫畫近兩年也在沿用這套方式。

一個企業要往前發展,最重要的就是實現自我造血。平臺首先需要的是活下去,比如通過漫畫付費的方式;然後才是推出大IP,活出精彩來。在這個過程中,漫畫島會根據企業發展的不同階段,來決定付費漫畫與IP之間的投入配比。例如漫畫島的頭部作品《剃頭匠》,不僅收入穩居前三,影視化等IP開發形式也已在推進中。

隨著付費漫畫的興起,對平臺而言,這部分收入占比會過半。比如,從去年掌閱和騰訊披露的資料來看,付費閱讀占到整體收入的90%以上。漫畫也在朝這個方面發展,到了一定階段,做大IP只會是水到渠成的事情。

羅澤波:快看今年5月1日才正式上線付費系統,是各大平臺裡面比較沉得住氣的。因為我們不清楚整個市場到底有沒有到成熟的階段?付費會不會過早收割?會不會影響到粉絲積累、IP的前期打造?

但是需要知道的是,一個IP養成可能要3年5年甚至10年。對於大量的腰部IP來講,付費仍然是變現半徑比較短的方法。所以,快看還是推出了付費漫畫。不過整體數量偏少,考慮到粉絲的接受程度,儘量避免突然大規模地推進付費化。同時在付費模式上也採取了一些創新。

比如推出了“搶先看”系統。如果想提前看,那就付費,但是不付費也沒有關係,等幾天平臺就會開放資源。力求保證IP的基礎閱讀量,減少損傷。我覺得這是一個很重要的創新。

這一代的市場環境變了,消費者養成了非常好的正版意識以及消費習慣。基於此,我們內部判斷,在未來的3年內,付費一定大有可為。我相信這也是對所有CP的一個利好消息。

鄒凱:從趨勢上來說,付費毫無疑問。但就目前而言,實際上能夠付費的作品、題材還是有限的。大家願意花錢去看的作品還是局限在某幾類題材裡的,這一點確實必須承認。

作為平臺來說,付費收入肯定是一個基礎。但是能做IP孵化的作品,有些其實和付費相悖。所以我覺得兩者會是一個交錯過度再到融合的過程。同時,打造IP也不一定要靠流量變現,這可以說是一個舊模式。

比如說愛奇藝漫畫,平臺發展三個季度,作品上線才三、四個月。如果單論人氣值或者點擊量的話,相對而言資料並不是很誇張,但是已經孵化成網大和網劇了。這不是單純的平臺用資源強行去推動,它背後還有很多付出的努力,還有很多複雜的因素都包含在裡面。

楊仲偉:回答問題之前,我們首先需要明白流量向與IP向的作品是如何界定的?如果參考歐美日的模式可以發現,最早的時候內容本身也是可以賣錢的。賣到一個程度之後,不論是作品本身的銷售量、還是知名度的提升,內容才開始轉變成IP的。

所以爭論“流量向、付費向”這樣一個作品的分界,其實是一個偽命題。如果作品受到歡迎,那就有機會成為IP向。只是說,作品從原來的付費流量轉變成IP的過程中,下游如何把這個作品包裝成適合下游媒介展現的方式,這才是重點。

對於網易漫畫平臺而言,各種付費功能都很齊全。旗下除了有自己的簽約作品之外,也有各個CP方、合作方的作品。但是就付費目前的表現來說,我們依舊需要再觀望一下。網易漫畫非常樂見付費市場被培養起來,但是對於一個大而全的平臺來說,慎重也必不可少。

索垚琪:明後年漫畫變現最大的機會來自於哪裡?付費漫畫的未來市場如何?

羅澤波:漫畫變現方面,快看短期會以漫畫付費以及廣告植入為主。快看具有很濃的年輕化潮流化屬性,所以接的也都是品牌向廣告,可能是劇情植入,可能是虛擬偶像代言。我們的堅持是不主推效果類廣告,那種不是做增值,只是純賣流量,不夠性感。

長遠來看,漫畫產業需要建立一種更複合型的收入結構。漫畫付費、有趣的廣告變現、遊戲、周邊、以及長期的影視開發等,IP產業鏈應該是一個全方位的系統。

徐博:在我看來,變現不等於付費。付費是變現一個比較狹義的理解。它的核心追求其實是內容的獲得。與此相對,更多更廣義的付費,我覺得可以理解成消費者在追求一種榮譽感,或者說一個更好的體驗。所以粉絲們會參與眾籌,參與預售,參與到行銷活動當中。

比如《非人哉》最近與必勝客的多元聯動,涉及漫畫的定制廣告、動畫的定制廣告、線下主題店、聯名周邊等。充分調動粉絲參與性,回饋極其良好。對於我們而言,廣義的付費非常重要的變現手段。未來,我覺得變現的手段也會更加多元化。

蔡勁:關於未來漫畫變現的風口,內容方依舊認為是在後端。IP如果只是局限於某一個維度的變現的話,生命週期可能只有兩三年。然而對於一個公司而言,需要的是長達十年甚至更久的規劃。精品IP的長期商業化運作才是變現的重頭戲。

未來幾年前端付費的發展與機會,和IP的商業運營是密不可分的。有鹿在商業運作上也進行了積極的嘗試,通過打造更多元化、多維度的作品,來伴隨使用者的成長。比如頭部IP《王牌校草》《絕品透視》,已經進入到了網劇的拍攝階段,就寄希望於能夠通過自己的嘗試,把漫畫的影視變現更明朗的展示出來。

劉慧敏:我認為變現最終還是要回歸到本源,也就是內容本身。中國漫畫市場上,作品數量還很少,所以大家會發現能帶來收入的也就幾種類別。但是如果參考網文市場可以發現,同樣是單一的類別,比如女性向,隨著發展也會細分成許多子類別,如古代言情、現代言情、青春校園、穿越重生等等。所以我認為,內容本身還需要我們去深耕,這是核心。

然後在發行方面,除了基礎的、在各個平臺進行分發之外,影視、遊戲、周邊等IP開發也需要同步考慮。比如目前漫畫島正在推進的《剃頭匠》《拂曉的花嫁》等頭部作品,其商業化核心就是圍繞內容本身進行再開發和深化。

對比韓國市場,中國付費漫畫未來幾年保守估計在30~50億以上,我們作為動漫從業者對此很有信心。

漫畫市場有百億的量級,但是源於互聯網誕生之初的分享精神,網漫市場的基因就是免費。幾年了付費率也不過5%左右,整個市場還沒有得到充分的開發。所以我十分看好漫畫市場的前景!

鄒凱:毫無疑問,付費是市場趨勢。變現也是有理可尋的,簡單來說就是“內容+運營+商務”的模式。運營、商務方面各家自有神通,但是內容源頭的輸出則相對比較簡單。我作為製作人,多年的內容製作經驗概括起來也不過是,“做內容,也就是做投資”。

為什麼說是投資呢?因為我們投入兩樣成本。一個很簡單,是金錢成本。還有一個成本則非常重要,那就是時間。時間成本不論是對企業還是個人而言,都是不可逆的。一旦走錯了方向,耗費了時間,就沒有回頭路,付出的成本也將會是正常情況下的N倍。那麼,付出這兩個成本是來投資什麼呢?

趨勢!我們投資的是內容,更是趨勢。投資趨勢就是為了贏得將來。這個投資要把握的細節東西很多,但是不影響我看好中國的內容市場以及付費市場。

索垚琪:簡單總結一下,大家都非常看好付費市場。就樂遊資本而言,整個漫畫行業還處在一個築基期,漫畫付費這個領域也是今年才打開視窗。對於內容方、CP方,不論是做付費漫畫還是後端的IP漫畫,核心競爭力還是在內容的打造能力,這一點非常重要。

蔡勁:前幾天參加騰訊動漫的年會,主題是“脫貧致富”,今天參加三文娛分論壇,主題“怎麼掙錢”,感覺不論是媒體還是平臺都開始關注一線從業者的生活狀態。

有鹿文化從網路文學轉到漫畫行業已有2年。作為一個純內容端而言,比起網文的市場規模,漫畫市場現在遠不能及。這一點,在收入方面也能有所體現。這說明漫畫市場還非常有挖掘的空間,以後頭部的漫畫作者的收入能夠達到千萬級,甚至於一個更高的水準。

劉慧敏:從漫畫家收入的構成等級來看,不同級別的漫畫家收入肯定有所不同。尤其是近兩年,漫畫家的收入呈現多元化的趨勢。從早期的稿費+版稅、以及IP開發等方式;轉化成現在,除了基礎稿費、還會有各大平臺的分成、甚至有些平臺還有打賞等。且IP開發也因互聯網的催化作用,讀者群體呈現爆發性增長,大大節省了運作的時間成本。

漫畫島除了關注頭部作者,還為新人作者、中部作者推出了一套依託資料的篩選機制,希望能為漫畫家創作一個更好的發展環境。根據資料分析,不同階段的作者會接到來自漫畫島不同層級的資金、資源的扶持。

索垚琪:平臺方平臺如何在IP打造以及漫畫付費之間保持平衡?

蔡勁:從我們的角度而言,也是很困惑“流量漫畫”這個概念是怎麼來的。作品本身是不具備特定的頭銜的,我們只是順應市場發展,力求貼近現在的年輕人而已。

不論是漫畫、小說、影視,它的核心都是“故事”。隨著80後逐漸老去,90後00後開始涉足動漫圈之後,會發現日式二次元的痕跡其實越來越少了,取而代之的是本土文化的興起。

讀者更廣泛,更包容,接受程度也更高。所以從CP方的角度而言,我們只是用心去做,比如《王牌校草》《霸情惡少》,順應現在的消費者需求而已。同時,由於是有本土特色的內容,所以在影視變現方面不太有障礙。

劉慧敏:漫畫市場的整體走勢和當年的小說市場十分相像。小說付費開創于起點中文網,而漫畫近兩年也在沿用這套方式。

一個企業要往前發展,最重要的就是實現自我造血。平臺首先需要的是活下去,比如通過漫畫付費的方式;然後才是推出大IP,活出精彩來。在這個過程中,漫畫島會根據企業發展的不同階段,來決定付費漫畫與IP之間的投入配比。例如漫畫島的頭部作品《剃頭匠》,不僅收入穩居前三,影視化等IP開發形式也已在推進中。

隨著付費漫畫的興起,對平臺而言,這部分收入占比會過半。比如,從去年掌閱和騰訊披露的資料來看,付費閱讀占到整體收入的90%以上。漫畫也在朝這個方面發展,到了一定階段,做大IP只會是水到渠成的事情。

羅澤波:快看今年5月1日才正式上線付費系統,是各大平臺裡面比較沉得住氣的。因為我們不清楚整個市場到底有沒有到成熟的階段?付費會不會過早收割?會不會影響到粉絲積累、IP的前期打造?

但是需要知道的是,一個IP養成可能要3年5年甚至10年。對於大量的腰部IP來講,付費仍然是變現半徑比較短的方法。所以,快看還是推出了付費漫畫。不過整體數量偏少,考慮到粉絲的接受程度,儘量避免突然大規模地推進付費化。同時在付費模式上也採取了一些創新。

比如推出了“搶先看”系統。如果想提前看,那就付費,但是不付費也沒有關係,等幾天平臺就會開放資源。力求保證IP的基礎閱讀量,減少損傷。我覺得這是一個很重要的創新。

這一代的市場環境變了,消費者養成了非常好的正版意識以及消費習慣。基於此,我們內部判斷,在未來的3年內,付費一定大有可為。我相信這也是對所有CP的一個利好消息。

鄒凱:從趨勢上來說,付費毫無疑問。但就目前而言,實際上能夠付費的作品、題材還是有限的。大家願意花錢去看的作品還是局限在某幾類題材裡的,這一點確實必須承認。

作為平臺來說,付費收入肯定是一個基礎。但是能做IP孵化的作品,有些其實和付費相悖。所以我覺得兩者會是一個交錯過度再到融合的過程。同時,打造IP也不一定要靠流量變現,這可以說是一個舊模式。

比如說愛奇藝漫畫,平臺發展三個季度,作品上線才三、四個月。如果單論人氣值或者點擊量的話,相對而言資料並不是很誇張,但是已經孵化成網大和網劇了。這不是單純的平臺用資源強行去推動,它背後還有很多付出的努力,還有很多複雜的因素都包含在裡面。

楊仲偉:回答問題之前,我們首先需要明白流量向與IP向的作品是如何界定的?如果參考歐美日的模式可以發現,最早的時候內容本身也是可以賣錢的。賣到一個程度之後,不論是作品本身的銷售量、還是知名度的提升,內容才開始轉變成IP的。

所以爭論“流量向、付費向”這樣一個作品的分界,其實是一個偽命題。如果作品受到歡迎,那就有機會成為IP向。只是說,作品從原來的付費流量轉變成IP的過程中,下游如何把這個作品包裝成適合下游媒介展現的方式,這才是重點。

對於網易漫畫平臺而言,各種付費功能都很齊全。旗下除了有自己的簽約作品之外,也有各個CP方、合作方的作品。但是就付費目前的表現來說,我們依舊需要再觀望一下。網易漫畫非常樂見付費市場被培養起來,但是對於一個大而全的平臺來說,慎重也必不可少。

索垚琪:明後年漫畫變現最大的機會來自於哪裡?付費漫畫的未來市場如何?

羅澤波:漫畫變現方面,快看短期會以漫畫付費以及廣告植入為主。快看具有很濃的年輕化潮流化屬性,所以接的也都是品牌向廣告,可能是劇情植入,可能是虛擬偶像代言。我們的堅持是不主推效果類廣告,那種不是做增值,只是純賣流量,不夠性感。

長遠來看,漫畫產業需要建立一種更複合型的收入結構。漫畫付費、有趣的廣告變現、遊戲、周邊、以及長期的影視開發等,IP產業鏈應該是一個全方位的系統。

徐博:在我看來,變現不等於付費。付費是變現一個比較狹義的理解。它的核心追求其實是內容的獲得。與此相對,更多更廣義的付費,我覺得可以理解成消費者在追求一種榮譽感,或者說一個更好的體驗。所以粉絲們會參與眾籌,參與預售,參與到行銷活動當中。

比如《非人哉》最近與必勝客的多元聯動,涉及漫畫的定制廣告、動畫的定制廣告、線下主題店、聯名周邊等。充分調動粉絲參與性,回饋極其良好。對於我們而言,廣義的付費非常重要的變現手段。未來,我覺得變現的手段也會更加多元化。

蔡勁:關於未來漫畫變現的風口,內容方依舊認為是在後端。IP如果只是局限於某一個維度的變現的話,生命週期可能只有兩三年。然而對於一個公司而言,需要的是長達十年甚至更久的規劃。精品IP的長期商業化運作才是變現的重頭戲。

未來幾年前端付費的發展與機會,和IP的商業運營是密不可分的。有鹿在商業運作上也進行了積極的嘗試,通過打造更多元化、多維度的作品,來伴隨使用者的成長。比如頭部IP《王牌校草》《絕品透視》,已經進入到了網劇的拍攝階段,就寄希望於能夠通過自己的嘗試,把漫畫的影視變現更明朗的展示出來。

劉慧敏:我認為變現最終還是要回歸到本源,也就是內容本身。中國漫畫市場上,作品數量還很少,所以大家會發現能帶來收入的也就幾種類別。但是如果參考網文市場可以發現,同樣是單一的類別,比如女性向,隨著發展也會細分成許多子類別,如古代言情、現代言情、青春校園、穿越重生等等。所以我認為,內容本身還需要我們去深耕,這是核心。

然後在發行方面,除了基礎的、在各個平臺進行分發之外,影視、遊戲、周邊等IP開發也需要同步考慮。比如目前漫畫島正在推進的《剃頭匠》《拂曉的花嫁》等頭部作品,其商業化核心就是圍繞內容本身進行再開發和深化。

對比韓國市場,中國付費漫畫未來幾年保守估計在30~50億以上,我們作為動漫從業者對此很有信心。

漫畫市場有百億的量級,但是源於互聯網誕生之初的分享精神,網漫市場的基因就是免費。幾年了付費率也不過5%左右,整個市場還沒有得到充分的開發。所以我十分看好漫畫市場的前景!

鄒凱:毫無疑問,付費是市場趨勢。變現也是有理可尋的,簡單來說就是“內容+運營+商務”的模式。運營、商務方面各家自有神通,但是內容源頭的輸出則相對比較簡單。我作為製作人,多年的內容製作經驗概括起來也不過是,“做內容,也就是做投資”。

為什麼說是投資呢?因為我們投入兩樣成本。一個很簡單,是金錢成本。還有一個成本則非常重要,那就是時間。時間成本不論是對企業還是個人而言,都是不可逆的。一旦走錯了方向,耗費了時間,就沒有回頭路,付出的成本也將會是正常情況下的N倍。那麼,付出這兩個成本是來投資什麼呢?

趨勢!我們投資的是內容,更是趨勢。投資趨勢就是為了贏得將來。這個投資要把握的細節東西很多,但是不影響我看好中國的內容市場以及付費市場。

索垚琪:簡單總結一下,大家都非常看好付費市場。就樂遊資本而言,整個漫畫行業還處在一個築基期,漫畫付費這個領域也是今年才打開視窗。對於內容方、CP方,不論是做付費漫畫還是後端的IP漫畫,核心競爭力還是在內容的打造能力,這一點非常重要。

同類文章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