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党報頭條 | 李桂發:被群眾留任的第一書記

4月6日, 在禹城市莒鎮董屯村溫室蔬菜大棚建設現場, 李桂發正向村民講解:“咱這個棚體多先進, 水泥板里加了三層泡沫板, 還有隔熱橋, 棚體內還要安裝移動立柱和自動導軌……”

43歲的市科協辦公室副主任李桂發, 2015年3月至2017年3月, 受組織選派, 先後到禹城市莒鎮社區和董屯村擔任第一書記, 期間出色完成了駐村幫包任務, 被評為第二輪市派第一書記標兵。 他駐村期間, 從嚴從實, 紮根基層, 全力為民。 群眾信任他、依賴他, 強烈要求他繼續留任。 市選派辦尊重群眾意願, 決定李桂發作為第三輪第一書記繼續在董屯村開展為期兩年的駐村幫包工作。

聽說組織來考察, 群眾呼啦一下圍了上來, “李書記帶領我們剛剛過上好日子, 村裡還有好多事情, 我們離不了他啊。 ”

59歲的董屯村黨支部書記程發軍和李桂發打交道最多, 兩個人幾乎形影不離。 程發軍打心底佩服李桂發:“說實話, 桂發剛來時, 我認為不過是‘鍍鍍金’, 沒想到他真抓真幹, 一身土一身泥, 幫村裡修路、修建活動場所, 調整農業種植結構, 辦起小型麵粉加工廠和榨油廠, 實事一件接一件, 全村群眾沒有一個不豎大拇指的。 ”

村文書王佃祥掰著手指給記者算帳, “去年董屯村在李書記發動下流轉500畝土地, 破天荒地種植了馬鈴薯、大豆和花生, 調整了農業種植結構。 今年他帶領全村幹部群眾進一步解放思想,

擴大土地流轉規模, 計畫建256個高標準智慧化蔬菜大棚, 讓每戶群眾都過上文明富裕的好日子。 ”

群眾的感情最樸實最真摯。 感動于李桂發為村莊發展付出的努力和汗水, 今年1月12日, 程發軍和群眾代表把寄託全村970名群眾情誼的寫有“為民解憂好書記, 一枝一葉總關情”和“情系三農解民憂, 政策到戶辦實事”的錦旗, 分別送到市選派辦和市科協。

兩年駐村幫包期滿, 3月10日, 市委組織部考察組到董屯村考察第一書記時, 發生了感人一幕, 按照要求, 20多名黨員和群眾代表參加考察座談, 但群眾聞訊後, 越聚越多, 來了80多名村民, 把會議室擠得滿滿當當, 大家就一個要求, 讓李桂發繼續留在董屯村擔任第一書記。

“我也是一名參加‘請願’的群眾, 為什麼大家不願意讓李桂發書記離開?因為李書記帶我們剛剛過上了好日子, 村裡還有好多事情讓他幹呢, 他可不能離開。 ”快人快語的村民楚桂英說。

“李桂發這樣從嚴從實的幹部到哪裡都搶手!”莒鎮人大主席溫光輝介紹說, 李桂發2015年3月至2016年4月, 在莒鎮社區任第一書記, 工作就十分出色, 註冊和建立了莒鎮三黃雞養殖協會和泰正慶苗木示範基地, 使三黃雞養殖規模從2萬隻擴大到15萬隻, 莒鎮社區幹部群眾當時也是極力挽留他, 至今在社區還保留著李桂發的辦公室。

鑒於董屯村群眾的強烈願望和心聲, 莒鎮黨委以紅頭文件的形式向上級請求李桂發繼續留任董屯村第一書記。

經市選派辦研究決定, 李桂發作為第三批市派第一書記繼續開展駐村幫包工作。 “老百姓的心聲, 就是我們的工作方向, 讓李桂發留任就是希望他能把第一書記品牌擦得更亮, 為幫包村做更多實事好事。 ”市選派辦同志這樣說。

只要把心交給群眾, 肯吃苦帶頭幹, 就能贏得群眾信任, 幹成許多大事

在董屯村中心有一處新建的村辦公服務場所, 寬敞整潔, 會議室、圖書室、黨員活動室等一應俱全。 “7間大瓦房, 208平方米, 僅投資9萬餘元, 平均每平方米投資384元, 用了一個多月時間建成, 這就是李桂發帶領群眾創造的奇跡。 ”程發軍介紹, 長期以來董屯村借用村外水利站的房子辦公, 十分不方便。 為解決這一難題, 李桂發帶頭捐款1000元,

村民積極回應, 有錢的出錢, 有力的出力, 短時間內湊足了資金, 一個多月時間, 李桂發和村民摸爬滾打在一起, 什麼活都幹, 手上磨得起了硬硬的繭子, 村民沒有一個不誇的。

“自李書記幫俺村把路修好後, 總算不吃顛破的雞蛋了。 ”村民程立齊幽默地說。 董屯村村內道路年久失修, 坑窪不平, 尤其一下雨, 泥濘的道路無法行走。 李桂發積極爭取協調有關部門, 在禹城市交通局和莒鎮黨委的大力支持下, 使原計劃2017年修繕的道路, 提前到2016年9月份修繕完畢。 董屯村是一個傳統的農業村莊, 村集體沒有收入, 致使許多工作無法開展。 面對這種情況, 李桂發下決心探索一條村民致富、村集體增收的路子。 經深入調研、廣泛徵求意見, 李桂發決定對董屯村農業種植結構進行調整,由黨員帶頭流轉了500畝土地,種植馬鈴薯、大豆、花生等經濟作物,“我們採取的是‘支部+協會+會員’的發展模式,收益20%留集體、50%用於擴大再生產、30%給村貧困戶會員分紅,在保證群眾收益最大化的同時增加村集體收入。”李桂發介紹說,2016年秋天,董屯村種植的馬鈴薯、花生、大豆喜獲豐收,大田馬鈴薯單產3000公斤,很快銷售一空,當年協會就給村集體上交了30500元。

趁熱打鐵,李桂發進一步發動董屯村幹部群眾解放思想,在市科協的大力支持下,投資8萬多元,購進麵粉和花生油加工設備,辦起了小型麵粉加工廠和榨油廠,生產優質原生態小麥麵粉和花生油,2017年元旦和春節期間,實現銷售收入26萬元,進一步壯大了集體經濟。

“剛開始,許多群眾對李桂發書記號召的事情持觀望態度,現在不同了,只要李書記動員的事情,幾乎沒有人反對,因為大家都知道他是一心為群眾著想,想讓大夥過上好日子。”村婦代會主任季秀英說。今年一開春,李桂發就和村“兩委”班子謀劃更大的發展藍圖,“我們計畫把董屯村1470畝土地全部流轉,採用水肥藥一體化種植模式,探索冷鏈物流、交易市場一體化銷售模式,建成高標準的現代化、規模化農業產業示範園區,為董屯及周邊村脫貧奔小康、實現可持續發展開闢新途徑。”李桂發充滿信心地說。

李桂發自掏腰包,為敬老院老人買棉衣、慰問品,連續兩個春節在敬老院陪老人

莒鎮敬老院的21位老人時常惦記李桂發,李桂發每逢節假日都會去看望老人,噓寒問暖,連續兩個大年三十中午他都在敬老院度過,自掏腰包為老人買棉衣、棉鞋、保暖內衣等,送上油面等過節物品,陪老人嘮嗑、包餃子。

今年80歲的王汝峰大爺和85歲的徐秀美大娘逢人就說李桂發的好話,老兩口是董屯村的貧困戶,李桂發只要有時間就去看望照顧,幫助老人流轉土地、增加收入。

莒鎮社區黨支部書記高興峰介紹說,李桂發為人正直作風好,在村裡堅持自己生火做飯,一律拒絕黨支部成員以及其他村民邀請吃飯,帶領支部成員外出學習參觀,開自己的車,出錢、出油,不向村集體報銷一分錢。

在李桂發擔任第一書記的莒鎮社區和董屯村,在街上隨便問一位群眾,他們都對李桂發十分熟悉,“李桂發是一位實幹家,一年365天至少有300多天都和我們村民在一起,一塊勞動一塊吃飯,風裡來雨裡去,我們看在眼裡,真心佩服。”董屯村村民司長安激動地堅起了大拇指。

市科協主席蔡文曉年初剛一到任,就聽說了李桂發的先進事蹟。2月7日蔡文曉拿出一天時間到董屯村進行專題調研,實地瞭解了李桂發的駐村幫包工作,“桂發同志的事蹟讓人感動,我詢問了許多群眾,他們對李桂發一致認同,稱讚他與大家同甘共苦、勞動在一線,把老八路的好作風帶了過來。”蔡文曉介紹說。今年市科協黨組第一個會議,就是專題研究第一書記駐村幫包工作,提出在2017年派駐第一書記工作中要“打好三張牌,做好三篇文章”,即打好科技牌,做好人才文章;打好環保牌,做好原生態文章;打好文化牌,做好英烈故土文章,全力支持李桂發開展工作。

李桂發的妻子董俊霞說起丈夫,在感到自豪的同時也禁不住要埋怨幾句,“從正月初八到現在,李桂發僅回家3次,回來後也是一直打電話聯繫事,家裡一點也不能指望他。”去年冬天李桂發5歲的兒子得了手口足病,發燒到40攝氏度,一周都不見好轉,考慮到李桂發工作忙,妻子一直沒有給他說,獨自承擔了下來。

記者 楊德林 李智群

李桂發決定對董屯村農業種植結構進行調整,由黨員帶頭流轉了500畝土地,種植馬鈴薯、大豆、花生等經濟作物,“我們採取的是‘支部+協會+會員’的發展模式,收益20%留集體、50%用於擴大再生產、30%給村貧困戶會員分紅,在保證群眾收益最大化的同時增加村集體收入。”李桂發介紹說,2016年秋天,董屯村種植的馬鈴薯、花生、大豆喜獲豐收,大田馬鈴薯單產3000公斤,很快銷售一空,當年協會就給村集體上交了30500元。

趁熱打鐵,李桂發進一步發動董屯村幹部群眾解放思想,在市科協的大力支持下,投資8萬多元,購進麵粉和花生油加工設備,辦起了小型麵粉加工廠和榨油廠,生產優質原生態小麥麵粉和花生油,2017年元旦和春節期間,實現銷售收入26萬元,進一步壯大了集體經濟。

“剛開始,許多群眾對李桂發書記號召的事情持觀望態度,現在不同了,只要李書記動員的事情,幾乎沒有人反對,因為大家都知道他是一心為群眾著想,想讓大夥過上好日子。”村婦代會主任季秀英說。今年一開春,李桂發就和村“兩委”班子謀劃更大的發展藍圖,“我們計畫把董屯村1470畝土地全部流轉,採用水肥藥一體化種植模式,探索冷鏈物流、交易市場一體化銷售模式,建成高標準的現代化、規模化農業產業示範園區,為董屯及周邊村脫貧奔小康、實現可持續發展開闢新途徑。”李桂發充滿信心地說。

李桂發自掏腰包,為敬老院老人買棉衣、慰問品,連續兩個春節在敬老院陪老人

莒鎮敬老院的21位老人時常惦記李桂發,李桂發每逢節假日都會去看望老人,噓寒問暖,連續兩個大年三十中午他都在敬老院度過,自掏腰包為老人買棉衣、棉鞋、保暖內衣等,送上油面等過節物品,陪老人嘮嗑、包餃子。

今年80歲的王汝峰大爺和85歲的徐秀美大娘逢人就說李桂發的好話,老兩口是董屯村的貧困戶,李桂發只要有時間就去看望照顧,幫助老人流轉土地、增加收入。

莒鎮社區黨支部書記高興峰介紹說,李桂發為人正直作風好,在村裡堅持自己生火做飯,一律拒絕黨支部成員以及其他村民邀請吃飯,帶領支部成員外出學習參觀,開自己的車,出錢、出油,不向村集體報銷一分錢。

在李桂發擔任第一書記的莒鎮社區和董屯村,在街上隨便問一位群眾,他們都對李桂發十分熟悉,“李桂發是一位實幹家,一年365天至少有300多天都和我們村民在一起,一塊勞動一塊吃飯,風裡來雨裡去,我們看在眼裡,真心佩服。”董屯村村民司長安激動地堅起了大拇指。

市科協主席蔡文曉年初剛一到任,就聽說了李桂發的先進事蹟。2月7日蔡文曉拿出一天時間到董屯村進行專題調研,實地瞭解了李桂發的駐村幫包工作,“桂發同志的事蹟讓人感動,我詢問了許多群眾,他們對李桂發一致認同,稱讚他與大家同甘共苦、勞動在一線,把老八路的好作風帶了過來。”蔡文曉介紹說。今年市科協黨組第一個會議,就是專題研究第一書記駐村幫包工作,提出在2017年派駐第一書記工作中要“打好三張牌,做好三篇文章”,即打好科技牌,做好人才文章;打好環保牌,做好原生態文章;打好文化牌,做好英烈故土文章,全力支持李桂發開展工作。

李桂發的妻子董俊霞說起丈夫,在感到自豪的同時也禁不住要埋怨幾句,“從正月初八到現在,李桂發僅回家3次,回來後也是一直打電話聯繫事,家裡一點也不能指望他。”去年冬天李桂發5歲的兒子得了手口足病,發燒到40攝氏度,一周都不見好轉,考慮到李桂發工作忙,妻子一直沒有給他說,獨自承擔了下來。

記者 楊德林 李智群

同類文章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