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莊心珍 黑暗是上天額外的“賜禮”

71歲的新加坡藝術家莊心珍, 生命的一半是旅居、遊學、授課、繽紛的色彩, 另一半是無邊黑暗, 而她全部的歲月則獻給了藝術。 1975年到1985年,

在外遊學的莊心珍, 足跡遍及英、法、美等國, 最遠到過美國北部愛荷華, “我的同學還開玩笑說那邊很冷, 小心眼睛被凍壞”, 莊心珍沒想到一個不經意的玩笑幾年後一語成讖。

1988年因意外導致視力受損的莊心珍, 至今沒放棄對版畫的追求, 她在2017年第二屆國際殘疾人融合藝術展上創作了一幅名為《慧眼》的作品, 黑暗透過她的“慧眼”轉為一層層絢爛的色彩, 正如她所說自己所作“不過是用朦朧眼去探視大千世界, 然後用兩支筆, 畫畫與寫作的, 把內心體悟和感動表現出來, 與大家分享。 ”

世界那麼大, 我想去看看

1975年, 莊心珍已經在中小學執教中文超過十年, 終日裡教室和住所的兩點一線, 仿若一張不大不小的網, 把她縛在了大千世界的某個角落。

“要出去看看”的念頭在她心裡愈演愈烈。

轉念一想, 放著穩定且待遇又好的工作不做, 一個女孩子出去闖蕩, 暫且不說外面困難重重, 家裡人那關就過不去。 本身對美術很感興趣的她瞞著家裡人申請了英國伯明罕大學, 幾日後收到了申請被拒的消息。 “有點灰心, 不如乖乖留在新加坡教書吧。 ”

一封來自英國的信件徹底改變了莊心珍的後半生。 這位姓唐的陌生人來信說, 在伯明罕大學的辦公室看到莊心珍寄去的畫作, 水準是夠的, 只是英國的學校大多不承認她在新加坡的學歷, 可以申請英國聖馬丁學校的基礎班。 後來這名唐先生成為新加坡現代藝術的前衛畫家, 當時正好在伯明罕深造。

事情有了轉機, 莊心珍辦理了停薪留職, 踏上了飛往英國的飛機。 臨行前她灑脫地和友人打趣:“現在教的是中文, 回來了還能多教一門美術。 ”

到了倫敦, 莊心珍大開眼界。 “西方的藝術體系對我衝擊太大了”, 在倫敦大街小巷隨處可見的美術館、畫廊, 莊心珍參觀了一家又一家, 不知不覺被帶進了藝術的世界。

一年的基礎班結束, 想要繼續讀書要面臨選課的問題, “當時不是選純美術就是選設計。 想想純美術沒有‘錢’途, 就申請了設計。 ”讓莊心珍意外的是, 她的申請竟又被拒絕, 理由是英文太差。 在她萬分沮喪想要回國的時候, “二姐聯繫到我, 讓我一定要拿到文憑, 她肯幫我付學費。 後來又是那位唐先生, 幫我申請了英國赫爾高等教育學院。

”那時莊心珍一年的學費是400英鎊, 在1976年的新加坡也算一筆不小的開支。

為了生活, 莊心珍不得不同時打幾份工:廚師、接待員、打雜、清潔工……有一次她在中國餐館當服務員, 半天就被炒了魷魚, “因為剛創作完版畫就要趕去打工, 手都來不及洗, 手上全是髒兮兮的顏料, 顧客看到了提出意見, 於是工作就這麼沒了。 ”

後來她把這些都記錄在自己的小傳《早茶時候》中:“一個禮拜7鎊的住宿費, 也要靠打工勉強維持。 在巴黎曾做過一家人的女傭, 整天被嫌棄手腳太慢, 連男主人的底褲都要燙平整。 巴黎消費高, 每天只能買半個麵包當食物。 ”

有一次莊心珍在校園裡看到一名學長在創作, 起伏多彩的線條、開闔間不失技巧的筆法,

一下吸引了她, 詢問得知這是版畫。 她毫不猶豫主修了版畫專業, 沒想到版畫比較冷門, 整個專業只有兩個人, 另一個姓鐘的也是華裔。 似乎是在版畫方面有著獨到的天賦, 莊心珍剛一接觸就深深愛上了這門藝術, 隨著時間推移, 她在版畫上的造詣越來越高。

“很多年前版畫的材料裡有三種酸性物質, 是要嚴格按照順序調配的, 如果把水倒進去就會爆炸。 ”莊心珍現在想想有些後怕, 當時的作畫工具並沒有安全性高的替代品, 一不小心就會爆炸, 全憑著一股對藝術的熱誠, 根本沒考慮那麼多。

此後幾年間, 莊心珍又多次外出遊學。 在巴黎著名的“十七號版畫室”, 她師從版畫大師威廉·海特, 學會了一版多色的技法, “用很多個滾筒, 一遍一遍刷上不同的顏色,出來的效果色彩繽紛,非常漂亮。”她還和香港的一位詩人合作,對方寄詩來,她畫插圖。本身就有文學素養的莊心珍,讓詩歌在她的筆下化為了一幅幅靈動的畫作。

已故新加坡詩人劉思看過莊心珍的作品,評價她“心珍能文、擅畫、雅好雕塑、尤喜旅遊、目雖有障、心卻愈明、吸故獵新、自成格調、每有所作、粲然可觀”。

莊心珍作品《算算算了吧》。“我們所處的時代有很多的無奈,經常要有一顆能夠抗壓的強大內心,很多時候不要較真,就算算算了吧。”

莊心珍作品《禍兮福兮》。銅錢裡追逐名利的人們,金錢雖好,安知禍兮福兮?

失明後的十年反而是創作高峰

1988年8月,在新加坡拉薩爾藝術學院當版畫講師的莊心珍,帶著學生去歐洲觀光學習,未成想在故地倫敦發生了意外。上大巴的時候她不小心踩空,整個人向後跌倒,頭部受創,“當時沒什麼事,回來後幾個月突然間開始頭暈頭痛,越來越厲害。”醫生說她的腦膿腫已經到了“必須立刻手術”的地步。儘管經過手術脫離了生命危險,但視神經被壓迫,終是難以改變慢慢失明的結局。

已經42歲的莊心珍半生與色彩為伍,看過繁華世界,心底難以接受這種結果,終日以淚洗面,僅余的兩成視力很快降至不到一成。出院後的她在家裡半年時間足不出戶,無所事事,也曾動過自殺的念頭,這時又是二姐鼓勵她:“只是看不到而已,又不是世界末日。”

有很多學生來探望莊心珍,其中有一個學生告訴她教會裡有説明盲人的組織,還找來一名一家四口都是視障人士的盲人現身說法。他告訴莊心珍盲人怎樣適應生活,他們之間也可以戀愛、結婚,也可以很快樂。

“那個盲人有說有笑,我奇怪他看不到竟還笑得出來。”盲人協會的人員也找到莊心珍,給她提供手杖,教她怎麼搭車,“第一次拿起手杖百感交集”。莊母受不了,在旁泣不成聲,只要聽到有盲人來找女兒,就獨自落淚。

想著自己看不見了,莊心珍索性把工作都辭掉,在家賦閑,拉薩爾藝術學院的約瑟夫·麥納利修士來找她,希望她能回去教學,還可以安排一個學生當助教。“實際操作的部分我沒法教了,可是教技巧還是可以的,至少還能給他們一點建議。”一番猶豫後,莊心珍開始重新站上講臺,陸續教出了一批又一批學生,有的後來成為新加坡當代藝術的大家。

“我最近整理作品才發現,失明後的十年反而是創作高峰。”莊心珍之前的創作比較細膩,失明後很多時候是用“摸”的,想法和作品更天馬行空、不拘一格。她的教學生涯一直到1997年才結束,這時的莊心珍作為一名專職的藝術家開始出現在公眾視野裡。

朦朧眼去看世界

在國外的時候莊心珍發現外國人很喜歡《道德經》《易經》,於是也開始閱讀這些華文經典。在新墨西哥期間,她曾用《易經》作為主題進行創作,用版畫解釋卦象。“我用帆布拼成六十四卦,做成了裝置藝術,後來被新加坡國家美術館收藏,現在那裡收藏了我41件作品。”

遊學歸來後,新加坡最出名的兩家美術學院南洋美專和拉薩爾藝術學院邀請莊心珍去當講師,本以為一切順風順水的她沒想到自己的藝術理念並非人人都能接受認同。“很多人不理解,因為我在國外留學很久,作品比較抽象。”莊心珍在《一樁小事》裡記錄了和不同理念藝術家之間的筆仗。

早就過了該成家年紀的莊心珍坦承喜歡過人,卻一直沒能得到想要的愛情。“估計是上輩子得罪了丘比特。”後來索性一門心思撲在藝術上,還皈依了佛教,本名“淑珍”這才改成了“心珍”。她把對世事的感悟揉到了作品裡,有一件雕塑是一個籠子裡的一男一女,她討巧地取名為“你籠我籠”:愛得過火,就像把對方圈在了籠子裡。

2015年,“中國殘疾人雜誌社張和勇先生親自跑到新加坡找我,希望我能來參加國際殘疾人融合藝術展。”莊心珍驚訝於中國超前的殘疾人藝術理念,“美國第35任總統約翰·甘迺迪的妹妹珍·甘迺迪發起的特殊才藝協會,1993年才被引進新加坡。”

莊心珍曾隨特殊才藝協會赴多國交流,“看到很多情況比我糟糕的藝術家,但他們都很開朗,對我也是一種衝擊。”莊心珍遇到過一個從中美洲來的女畫家,是用腳作畫的,“她無論什麼時候都笑嘻嘻的,還給我們表演用腳化妝。”

世界各地懷抱著藝術夢想的殘疾人給了莊心珍很大啟發,“剛失明的時候很不適應,畫畫感覺無從下手,後來覺得想畫的時候不管內容是什麼,用什麼顏色好看,也不怕別人的指指點點,大膽去畫就好了。”

從老莊的思想到文學元素的融入,從由外向內看世界到內心的闡釋,莊心珍不斷嘗試著讓自己的作品更“接地氣”。“我有時會把現象做成作品,比如環保、社會新聞、政治等元素。”莊心珍有一個裝置藝術是一個把頭埋在沙裡的人,旁邊遍佈著可怕的新聞,“躲在裡面什麼都不看,像鴕鳥一樣。”她的不少作品中出現蘑菇雲的形狀,還有被擠壓變形的一層層人類頭顱,“因為對核武器戰爭的恐懼重新在歐美點燃,同時越來越多難民的消息接踵而來”,對世界和平的渴望,致使她創作了這一系列作品。

“29年在黑暗中創作的經歷,是上天額外賜給我的禮物。”莊心珍將遭受苦難時得到的幫助盡可能回饋他人,來向她請教的不管是不是自己的學生,她都悉心指導;2017年新加坡的兒童雙年展,她和學生一起現場創作,主辦方講她的故事給孩子們聽,“希望我的事能帶給他們力量,哪怕一點點都好。”

一遍一遍刷上不同的顏色,出來的效果色彩繽紛,非常漂亮。”她還和香港的一位詩人合作,對方寄詩來,她畫插圖。本身就有文學素養的莊心珍,讓詩歌在她的筆下化為了一幅幅靈動的畫作。

已故新加坡詩人劉思看過莊心珍的作品,評價她“心珍能文、擅畫、雅好雕塑、尤喜旅遊、目雖有障、心卻愈明、吸故獵新、自成格調、每有所作、粲然可觀”。

莊心珍作品《算算算了吧》。“我們所處的時代有很多的無奈,經常要有一顆能夠抗壓的強大內心,很多時候不要較真,就算算算了吧。”

莊心珍作品《禍兮福兮》。銅錢裡追逐名利的人們,金錢雖好,安知禍兮福兮?

失明後的十年反而是創作高峰

1988年8月,在新加坡拉薩爾藝術學院當版畫講師的莊心珍,帶著學生去歐洲觀光學習,未成想在故地倫敦發生了意外。上大巴的時候她不小心踩空,整個人向後跌倒,頭部受創,“當時沒什麼事,回來後幾個月突然間開始頭暈頭痛,越來越厲害。”醫生說她的腦膿腫已經到了“必須立刻手術”的地步。儘管經過手術脫離了生命危險,但視神經被壓迫,終是難以改變慢慢失明的結局。

已經42歲的莊心珍半生與色彩為伍,看過繁華世界,心底難以接受這種結果,終日以淚洗面,僅余的兩成視力很快降至不到一成。出院後的她在家裡半年時間足不出戶,無所事事,也曾動過自殺的念頭,這時又是二姐鼓勵她:“只是看不到而已,又不是世界末日。”

有很多學生來探望莊心珍,其中有一個學生告訴她教會裡有説明盲人的組織,還找來一名一家四口都是視障人士的盲人現身說法。他告訴莊心珍盲人怎樣適應生活,他們之間也可以戀愛、結婚,也可以很快樂。

“那個盲人有說有笑,我奇怪他看不到竟還笑得出來。”盲人協會的人員也找到莊心珍,給她提供手杖,教她怎麼搭車,“第一次拿起手杖百感交集”。莊母受不了,在旁泣不成聲,只要聽到有盲人來找女兒,就獨自落淚。

想著自己看不見了,莊心珍索性把工作都辭掉,在家賦閑,拉薩爾藝術學院的約瑟夫·麥納利修士來找她,希望她能回去教學,還可以安排一個學生當助教。“實際操作的部分我沒法教了,可是教技巧還是可以的,至少還能給他們一點建議。”一番猶豫後,莊心珍開始重新站上講臺,陸續教出了一批又一批學生,有的後來成為新加坡當代藝術的大家。

“我最近整理作品才發現,失明後的十年反而是創作高峰。”莊心珍之前的創作比較細膩,失明後很多時候是用“摸”的,想法和作品更天馬行空、不拘一格。她的教學生涯一直到1997年才結束,這時的莊心珍作為一名專職的藝術家開始出現在公眾視野裡。

朦朧眼去看世界

在國外的時候莊心珍發現外國人很喜歡《道德經》《易經》,於是也開始閱讀這些華文經典。在新墨西哥期間,她曾用《易經》作為主題進行創作,用版畫解釋卦象。“我用帆布拼成六十四卦,做成了裝置藝術,後來被新加坡國家美術館收藏,現在那裡收藏了我41件作品。”

遊學歸來後,新加坡最出名的兩家美術學院南洋美專和拉薩爾藝術學院邀請莊心珍去當講師,本以為一切順風順水的她沒想到自己的藝術理念並非人人都能接受認同。“很多人不理解,因為我在國外留學很久,作品比較抽象。”莊心珍在《一樁小事》裡記錄了和不同理念藝術家之間的筆仗。

早就過了該成家年紀的莊心珍坦承喜歡過人,卻一直沒能得到想要的愛情。“估計是上輩子得罪了丘比特。”後來索性一門心思撲在藝術上,還皈依了佛教,本名“淑珍”這才改成了“心珍”。她把對世事的感悟揉到了作品裡,有一件雕塑是一個籠子裡的一男一女,她討巧地取名為“你籠我籠”:愛得過火,就像把對方圈在了籠子裡。

2015年,“中國殘疾人雜誌社張和勇先生親自跑到新加坡找我,希望我能來參加國際殘疾人融合藝術展。”莊心珍驚訝於中國超前的殘疾人藝術理念,“美國第35任總統約翰·甘迺迪的妹妹珍·甘迺迪發起的特殊才藝協會,1993年才被引進新加坡。”

莊心珍曾隨特殊才藝協會赴多國交流,“看到很多情況比我糟糕的藝術家,但他們都很開朗,對我也是一種衝擊。”莊心珍遇到過一個從中美洲來的女畫家,是用腳作畫的,“她無論什麼時候都笑嘻嘻的,還給我們表演用腳化妝。”

世界各地懷抱著藝術夢想的殘疾人給了莊心珍很大啟發,“剛失明的時候很不適應,畫畫感覺無從下手,後來覺得想畫的時候不管內容是什麼,用什麼顏色好看,也不怕別人的指指點點,大膽去畫就好了。”

從老莊的思想到文學元素的融入,從由外向內看世界到內心的闡釋,莊心珍不斷嘗試著讓自己的作品更“接地氣”。“我有時會把現象做成作品,比如環保、社會新聞、政治等元素。”莊心珍有一個裝置藝術是一個把頭埋在沙裡的人,旁邊遍佈著可怕的新聞,“躲在裡面什麼都不看,像鴕鳥一樣。”她的不少作品中出現蘑菇雲的形狀,還有被擠壓變形的一層層人類頭顱,“因為對核武器戰爭的恐懼重新在歐美點燃,同時越來越多難民的消息接踵而來”,對世界和平的渴望,致使她創作了這一系列作品。

“29年在黑暗中創作的經歷,是上天額外賜給我的禮物。”莊心珍將遭受苦難時得到的幫助盡可能回饋他人,來向她請教的不管是不是自己的學生,她都悉心指導;2017年新加坡的兒童雙年展,她和學生一起現場創作,主辦方講她的故事給孩子們聽,“希望我的事能帶給他們力量,哪怕一點點都好。”

同類文章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