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故事>正文

武當山尋道,大道至簡,獨善一生!

武當三豐派十五代傳人, 顧師甯, 在武當山巔修煉。

武當山風雲變幻, 日落餘暉正落在山中騰起的雲霧上。

清晨的太陽跳出山際, 第一縷撒向武當祡霄廣場。 被掩在松竹山林裡的祡霄宮被照射得金光閃耀, 這裡是坤道修煉的地方。 通往祡霄大殿的台基上, 嫋嫋青煙從香爐騰起, 悠揚的絲竹道樂和著陰柔清亮的唱經聲從大殿內傳出, 坤道的集體早壇課拉開了道長們一天生活的序幕。

早課後, 道長統一於齋堂用齋, 飯後, 到各自上崗的殿堂值殿, 給玄武焚香進裱, 為香客祈福鳴罄。 坤道法師的法冠精緻華美, 只有在做法事、與神溝通的時候才會配戴。

與頭部法冠不同, 道長的十方鞋透露著節儉的生活習慣。 十方鞋上的十個孔, 代表十個方位。 配合腳上穿的雲襪, 寓意雲遊十方無量度人。

武當山祡霄宮舉辦超度法事。 一對道長在超度現場做法事,

其中一位卻不願被拍攝, 用法器遮住了臉。 在武當山修行的道長, 多數獨來獨往, 偶有相伴的, 也是師徒關係。

武當山是一個玄門大課堂, 又是一個包羅萬象的舞臺, 充滿了形形色色來尋道的人。 每天都有各路「英豪」彙聚武當, 其中不乏其它道派信徒和俗家弟子。 修道者多如牛毛,成道者鳳毛麟角。

日色漸晚,俗眾逐漸離開祡霄宮,也帶走了喧鬧。深秋的山霧在祡霄廣場彌漫,將靜謐返還給道長。

據說《道士下山》講了一個下了山,還會上山,上了山,亦會下山,人生就是上山下山的故事。既然人生如此ZUO無止盡,不如聽武當山上四位道長告訴你什麼是「大道至簡」。

中國傳統道教始于東漢。隋唐前,道人修煉主要靠外服丹藥,以期長生不死。到唐末五代,社會動亂,大量士大夫加入修道,主張以身體為丹爐,以體內「精」、「氣」為藥,運用「神」去燒煉,這就是我們常見的打坐。至金末元初,陝西隱士王重陽宣導「三教」歸一,即乙太上老子為祖,釋迦為宗,夫子為科牌,創建了一個具有完整教義、教理和規制的新教派---全真道。

西元1403年,燕王朱棣篡位,遷都北京修建祡禁城,6年後,敕建武當山諸宮觀,在金頂建造祡金城供奉玄天上帝,建築規制均為皇家級別,一北一南,皇宮與仙宮交相呼應。時至今日,武當山大量道觀雖已傾圮荒廢,但所存建築仍不失當年之輝煌。我的拍攝亦始於這裡,直至足跡踏遍武當山的所有宮觀岩廟。

我分別于四季來到武當山,住于道觀或農家,模仿著道長的生活方式吃齋學經。面對博大精深的道文化,玄妙神秘的道修煉,我只能獲取浮皮潦草的影像,藉以表達我在山上所見所感,假以四段拍攝日記來呈現我與武當山全真道教之間的點滴。

玄武大帝誕辰,小亓尋道出家

大霧有雨

小亓來自山東,大學出自名校,從業兩年,年紀輕輕,職務就做至中層管理,還出版了個人勵志集。小亓說,他厭倦了社會的浮華,拋家舍業為尋求內心一份清靜來到武當山,修行的同時,他打算潛心研究道教文化。

小亓性格開朗,文質彬彬,樂於助人,接觸過他的人很容易會喜歡他。他欣然接受了我的採訪。之前,我很難接近與道有關的人。我們相約在山谷。他先我到達,遠遠的,我看到他撐著雨傘眺望山谷,煢立的背影象極行吟詩人。他沒有察覺我已在身後,拍了數張,快門聲驚擾了他的靜默。他轉過身來,向我讚賞感歎著這座大山,仿佛只有他和山谷共存。

有皈依願望的人,都會先來到祡霄宮呈交手續,面談會長。留在武當渡過兩年的考察期才能正式出家。

幾日後,小亓接到會長通知,被調到乾道住廟的五龍宮修行。一同調離的還有先他幾天來到祡霄宮心存武俠情結帥氣的「大師兄」。有皈依願望的人,都會先來到祡霄宮呈交手續,面談會長,留下後渡過兩年的考察期方能正式出家。

小亓在道塔前祭拜前輩。

五龍宮是頹廢的古舊宮觀,挑糞種菜,洗衣做飯全靠自己,十足的農耕生活。「天將降大任與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勞其筋骨」,小亓與「大師兄」用這句話彼此互相勉勵。小亓和「大師兄」與道是否有緣,皆看在五龍宮的修煉了。

遠遠的,一身道袍的小亓在雨中眺望山谷。他並未察覺身邊有人,等回過神,他轉過身,稱讚起這座大山。

三季花,皆出木易之手

木易道長是祡霄宮的花匠。出家人不問前世,木易道長少言寡語,他的身世無人知曉,只知道,祡霄宮三季花開不敗,皆出自木易道長之手。

在武當山,每位道長都有一間丹房,但木易道長獨愛居住在他勞作的種花小院。小院如同一座花園,有花房和花圃,有貓舍和魚池,還有用木板和一些遺棄之物搭建的供木易起居的簡陋小屋。小屋雖簡,設計卻極其科學。就拿廁所來說,木易道長用竹杆框架,再覆上塑膠布,巧妙利用水沖排水原理,廁所毫無異味,用純自然的方式消解污穢。

這個小院容納了自然界的許多生物類別,花草樹木,飛鳥魚蟲。木易說,這是大地的厚德,給予了萬物平等生長之機。木易種花、練功、說話、吃飯不緊不慢,在山裡一個人來一個人去,與人很少言語,心游於萬物。

我在拍攝初期,阻礙極多,不免心情焦慮,一次機緣巧合下,我大膽向木易請教。我們在花園飲茶,他用濃重的方言為我講經,為我手抄經文段落。「道法自然,順應自然」,這座大山賦予的大「道」,攝影師一樣要遵循。

據說,木易道長用他的慈悲和智慧點化了無數曾迷茫困頓的生命,卻不求任何回報。他說,這是修行人的本分。

遊走山下,雁道長終回心靈之所

早上7點,雁道長在武當山的盤山公路上晨練,看到好看的景色,雁道長也會掏出手機拍照。

雁道長出家修行十五年了。少女時代的雁道長是位文靜內向的女孩,她喜歡把事情藏在心裡,和同學交流不多。高中時,在學校因和同學有分歧產生矛盾,就休學在家。

雁道長下山回家探親。

下山後,雁道長找了一處方便的地方,換上了俗裝,穿起小坎肩。

雁母信仰道教,那段日子,常去道觀念經拜神。雁道長便跟隨母親到道觀散心,慢慢學會了烹飪素齋,於是,她開始主動分擔道觀的些許雜事。雁道長曾經南下深圳打工,換了幾份工作,仍覺得不開心。如此這般,雁道長堅定選擇,續走母親之路,皈依了道門。

年過80,夏爺仍堅持執殿

在武當山,不論乾道、坤道,有德行的人,都被尊稱為「爺」,年過80的坤道夏爺,歲月之重已壓得她身軀佝僂、步履蹣跚,攀爬石階都要手扶欄杆,但她仍堅持在鐘樓值殿上班,為香客祈願敲鐘。

夏爺從小是孤兒,身世坎坷,嘗盡人間悲苦。皈依道門後,虔誠修道,全心善待眾生,施人方便。她雖認字不多,但思維敏捷,對傳道有自己的覺悟和認識,她認為到我到祡霄拍攝,是在為祖師爺做功德,是一種弘道的手段。

上午,坤道在祡霄廣場晨練,踢腳的不是別人,正是耄耋之年的夏爺。得力于常年打坐,夏爺的腿腳能踢得很高。

夏爺慈悲在心,幫助過許多有困難的人。日落後,夏爺來到攝影師的房間,挪動滑鼠,興致勃勃地觀看鏡頭裡的自己。面對在祡霄宮的拍攝,夏爺並不抗拒,一種順應自然的態度。她理解,這是在弘揚道法,為祖師爺做功德。

我拜訪她時,倘若碰上齋點,夏爺必留我用齋,從她的齋缽中給我撥出大半。生怕我不舍的吃,不停地把菜扒到我碗裡,高高堆出米飯。一片青菜滑出掉在地上,她沒有一點遲疑,伸出手撿起便放進嘴裡,我慌忙阻止,她一邊嚼著一邊用荊州話說,不怕,不怕,五穀出自泥土,皆乾淨。信仰的教化觸到內心深處,力量無形而巨大,那一頓,我吃淨碗裡所有飯菜,不剩湯米。

午後,夏爺倚在門邊閉目養神,一會醒來,精神俐落。出家人沒有退休之說,夏爺一直堅持傎殿。和其他道友一樣,自進入武當全真道門後,夏爺日復一日,年復一年,堅守清苦,不食葷,持戒守律,清心寡欲,青燈為伴,獨善一生。

一日黃昏,暮色漸起,武當山霧氣升騰,山巒疊嶂,浩然縹緲。同樣飄渺的還有說不清,道不明的道家哲學。從古至今,道家思想在中華歷史風雲中流淌,時至今日,「道法自然」的魅力仍然未減。

與其說我在拍攝,不如說這是一趟心靈之旅。來武當的修道者多如牛毛,成道者鳳毛麟角。修道是一個艱難清苦的過程。進入全真道門後,不能食葷,不能婚戀,須持戒守律,清心寡欲,青燈為伴,獨善一生。我雖皆盡身心,對於道教,仍如同管中窺豹。四位道長的道門生涯,也僅是玄門的滄海一粟。

修道者多如牛毛,成道者鳳毛麟角。

日色漸晚,俗眾逐漸離開祡霄宮,也帶走了喧鬧。深秋的山霧在祡霄廣場彌漫,將靜謐返還給道長。

據說《道士下山》講了一個下了山,還會上山,上了山,亦會下山,人生就是上山下山的故事。既然人生如此ZUO無止盡,不如聽武當山上四位道長告訴你什麼是「大道至簡」。

中國傳統道教始于東漢。隋唐前,道人修煉主要靠外服丹藥,以期長生不死。到唐末五代,社會動亂,大量士大夫加入修道,主張以身體為丹爐,以體內「精」、「氣」為藥,運用「神」去燒煉,這就是我們常見的打坐。至金末元初,陝西隱士王重陽宣導「三教」歸一,即乙太上老子為祖,釋迦為宗,夫子為科牌,創建了一個具有完整教義、教理和規制的新教派---全真道。

西元1403年,燕王朱棣篡位,遷都北京修建祡禁城,6年後,敕建武當山諸宮觀,在金頂建造祡金城供奉玄天上帝,建築規制均為皇家級別,一北一南,皇宮與仙宮交相呼應。時至今日,武當山大量道觀雖已傾圮荒廢,但所存建築仍不失當年之輝煌。我的拍攝亦始於這裡,直至足跡踏遍武當山的所有宮觀岩廟。

我分別于四季來到武當山,住于道觀或農家,模仿著道長的生活方式吃齋學經。面對博大精深的道文化,玄妙神秘的道修煉,我只能獲取浮皮潦草的影像,藉以表達我在山上所見所感,假以四段拍攝日記來呈現我與武當山全真道教之間的點滴。

玄武大帝誕辰,小亓尋道出家

大霧有雨

小亓來自山東,大學出自名校,從業兩年,年紀輕輕,職務就做至中層管理,還出版了個人勵志集。小亓說,他厭倦了社會的浮華,拋家舍業為尋求內心一份清靜來到武當山,修行的同時,他打算潛心研究道教文化。

小亓性格開朗,文質彬彬,樂於助人,接觸過他的人很容易會喜歡他。他欣然接受了我的採訪。之前,我很難接近與道有關的人。我們相約在山谷。他先我到達,遠遠的,我看到他撐著雨傘眺望山谷,煢立的背影象極行吟詩人。他沒有察覺我已在身後,拍了數張,快門聲驚擾了他的靜默。他轉過身來,向我讚賞感歎著這座大山,仿佛只有他和山谷共存。

有皈依願望的人,都會先來到祡霄宮呈交手續,面談會長。留在武當渡過兩年的考察期才能正式出家。

幾日後,小亓接到會長通知,被調到乾道住廟的五龍宮修行。一同調離的還有先他幾天來到祡霄宮心存武俠情結帥氣的「大師兄」。有皈依願望的人,都會先來到祡霄宮呈交手續,面談會長,留下後渡過兩年的考察期方能正式出家。

小亓在道塔前祭拜前輩。

五龍宮是頹廢的古舊宮觀,挑糞種菜,洗衣做飯全靠自己,十足的農耕生活。「天將降大任與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勞其筋骨」,小亓與「大師兄」用這句話彼此互相勉勵。小亓和「大師兄」與道是否有緣,皆看在五龍宮的修煉了。

遠遠的,一身道袍的小亓在雨中眺望山谷。他並未察覺身邊有人,等回過神,他轉過身,稱讚起這座大山。

三季花,皆出木易之手

木易道長是祡霄宮的花匠。出家人不問前世,木易道長少言寡語,他的身世無人知曉,只知道,祡霄宮三季花開不敗,皆出自木易道長之手。

在武當山,每位道長都有一間丹房,但木易道長獨愛居住在他勞作的種花小院。小院如同一座花園,有花房和花圃,有貓舍和魚池,還有用木板和一些遺棄之物搭建的供木易起居的簡陋小屋。小屋雖簡,設計卻極其科學。就拿廁所來說,木易道長用竹杆框架,再覆上塑膠布,巧妙利用水沖排水原理,廁所毫無異味,用純自然的方式消解污穢。

這個小院容納了自然界的許多生物類別,花草樹木,飛鳥魚蟲。木易說,這是大地的厚德,給予了萬物平等生長之機。木易種花、練功、說話、吃飯不緊不慢,在山裡一個人來一個人去,與人很少言語,心游於萬物。

我在拍攝初期,阻礙極多,不免心情焦慮,一次機緣巧合下,我大膽向木易請教。我們在花園飲茶,他用濃重的方言為我講經,為我手抄經文段落。「道法自然,順應自然」,這座大山賦予的大「道」,攝影師一樣要遵循。

據說,木易道長用他的慈悲和智慧點化了無數曾迷茫困頓的生命,卻不求任何回報。他說,這是修行人的本分。

遊走山下,雁道長終回心靈之所

早上7點,雁道長在武當山的盤山公路上晨練,看到好看的景色,雁道長也會掏出手機拍照。

雁道長出家修行十五年了。少女時代的雁道長是位文靜內向的女孩,她喜歡把事情藏在心裡,和同學交流不多。高中時,在學校因和同學有分歧產生矛盾,就休學在家。

雁道長下山回家探親。

下山後,雁道長找了一處方便的地方,換上了俗裝,穿起小坎肩。

雁母信仰道教,那段日子,常去道觀念經拜神。雁道長便跟隨母親到道觀散心,慢慢學會了烹飪素齋,於是,她開始主動分擔道觀的些許雜事。雁道長曾經南下深圳打工,換了幾份工作,仍覺得不開心。如此這般,雁道長堅定選擇,續走母親之路,皈依了道門。

年過80,夏爺仍堅持執殿

在武當山,不論乾道、坤道,有德行的人,都被尊稱為「爺」,年過80的坤道夏爺,歲月之重已壓得她身軀佝僂、步履蹣跚,攀爬石階都要手扶欄杆,但她仍堅持在鐘樓值殿上班,為香客祈願敲鐘。

夏爺從小是孤兒,身世坎坷,嘗盡人間悲苦。皈依道門後,虔誠修道,全心善待眾生,施人方便。她雖認字不多,但思維敏捷,對傳道有自己的覺悟和認識,她認為到我到祡霄拍攝,是在為祖師爺做功德,是一種弘道的手段。

上午,坤道在祡霄廣場晨練,踢腳的不是別人,正是耄耋之年的夏爺。得力于常年打坐,夏爺的腿腳能踢得很高。

夏爺慈悲在心,幫助過許多有困難的人。日落後,夏爺來到攝影師的房間,挪動滑鼠,興致勃勃地觀看鏡頭裡的自己。面對在祡霄宮的拍攝,夏爺並不抗拒,一種順應自然的態度。她理解,這是在弘揚道法,為祖師爺做功德。

我拜訪她時,倘若碰上齋點,夏爺必留我用齋,從她的齋缽中給我撥出大半。生怕我不舍的吃,不停地把菜扒到我碗裡,高高堆出米飯。一片青菜滑出掉在地上,她沒有一點遲疑,伸出手撿起便放進嘴裡,我慌忙阻止,她一邊嚼著一邊用荊州話說,不怕,不怕,五穀出自泥土,皆乾淨。信仰的教化觸到內心深處,力量無形而巨大,那一頓,我吃淨碗裡所有飯菜,不剩湯米。

午後,夏爺倚在門邊閉目養神,一會醒來,精神俐落。出家人沒有退休之說,夏爺一直堅持傎殿。和其他道友一樣,自進入武當全真道門後,夏爺日復一日,年復一年,堅守清苦,不食葷,持戒守律,清心寡欲,青燈為伴,獨善一生。

一日黃昏,暮色漸起,武當山霧氣升騰,山巒疊嶂,浩然縹緲。同樣飄渺的還有說不清,道不明的道家哲學。從古至今,道家思想在中華歷史風雲中流淌,時至今日,「道法自然」的魅力仍然未減。

與其說我在拍攝,不如說這是一趟心靈之旅。來武當的修道者多如牛毛,成道者鳳毛麟角。修道是一個艱難清苦的過程。進入全真道門後,不能食葷,不能婚戀,須持戒守律,清心寡欲,青燈為伴,獨善一生。我雖皆盡身心,對於道教,仍如同管中窺豹。四位道長的道門生涯,也僅是玄門的滄海一粟。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