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新加坡名校和住房類型已促成社會分化?網友們開炸了

最近, 新加坡國立大學李光耀公共政策學院政策研究所完成了一項調查, 結果顯示:教育背景和住房類型已成為社會斷層線, “名校生”和“非名校生”傾向呆在自己的小圈子中, 居住在私宅者也較少同組屋居民有密切交往, 階級分界愈發固化。

據說, 調查時間從去年1月份到今年10月, 調查樣本為3000人, 其中有82.2%是新加坡公民, 其餘是永久居民。 調查顯示, 新加坡似乎較難跨越教育背景和住房類型差異所造成的社會分化。 例如在調查中, 至少有一半的人只會和自己同組別的人關係比較密切, 也就是說, 一個居住在組屋的人, 他的密友當中可能沒有一個是私宅居民。

不僅僅住房類型對這有影響, 就連“名校生”和“非名校生”同樣也是如此。

對於這種現象, 參與這項研究的李光耀公共政策學院政策研究所副所長許林珠博士表示, 同個社群的人聚集在一起是一種自然傾向,

並不見得是壞事, 因為社群可集合資源以相互説明。 他也認為, 一些較成熟的社會甚至已將階級分化視為理所當然, 不會嘗試克服它, 但新加坡是個年輕的國家, 我們堅信應建設一個平等公正的社會。

對此, 不少網友持有各種認同或者不認同的聲音, 一起來看看他們都是怎麼說的吧!

表示站隊的網友:

“那是組屋和私宅設施不同導致的, 其實組屋完全可以和私宅有一樣的設施, 不就個水塘嘛!

不一樣的是私宅市場定價, 組屋政府定價。 目前的情況是政府大力引進國外有錢人首次購房者雖然多加10八仙的ABSD但是對於剛需的富裕外來者來說並沒有負面作用, 畢竟全球將越來越平, 新加坡政策上的友好是全球富裕階層的財富港灣。 新加坡作為一個微型社會在大的政策背景下底層民眾將很難持續上升。 因為本地居民財富的上升速度是無法和全球精英階層帶來的財富相抗衡, 導致的結果是本地居民消費不起私宅而進一步導致融合的困難。

“這是一個富裕成熟社會的自然現象, 如何更改?

富裕與名校出身的家庭成員, 掌握更多社會資源, 他們必需與同樣家庭的人交往, 才能保持加強這種優勢。 ”

“住同一個block, 一個月要見上幾面都不容易, 這就是當今的生活形態!”

“正所謂“木門対木門, 竹門對竹門“一點都不假!可悲……”

“物以類聚, 人以群分, 人性在所有社會發揮的作用比各種政策大, 例如在號稱無產階級的社會以出身分等級, 特講究身份, 國家的證策是儘量開導人民, 家長對孩子的實范才是關鍵。 人不以學校住房分, 還會以有車沒車, 西洋車亞洲車, 轎車跑車, 十一號對電動兩輪, 身材高低胖瘦分, 總之, 我感覺比你好就爽”

也有網友懷疑, 應該沒有那麼誇張吧~

“斷層?不會吧?很多住公寓的人, 家人有些是住HDB的, 他們經常有往來。

新加坡住公寓或有地私宅的人, 很多也是曾經住過HDB的。

如果一個人自卑感作祟, 就會覺得矮人一截, 不是人家瞧不起你, 而是你自己先瞧不起自己。 ”

“不要這樣講。 我看比起統一族群的國家, 我們新加坡算是很和平安逸的啦。 ”

對此,不知道大家怎麼看?

對此,不知道大家怎麼看?

同類文章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