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旅遊>正文

路在景中景在路上 路景相融美美與共

山水絕配

“路、景、產”三位一體, 實現交通供給側改革新突破。 赤水河穀旅遊公路項目要求轉變和提升原來公路建設的理念, 將公路建設充分與沿線產業開發、城鎮化建設、生態文明建設、扶貧開發等有機結合,

將旅遊公路、旅遊景點、風景名勝、沿線產業作為一個完整的旅遊景區來打造。 努力實現交通基礎設施從單純滿足出行功能向交通、生態、文化傳播、旅遊、消費等符合功能轉變。 沿著赤水河公路一路行駛, 鎮美、河靈、路奇。 陶醉其中, 樂享其中。

寧靜與青春 張曦 攝

鎮美 顯繁城百態

土城依山勢起伏而建。 從山腳往上看, 赤水河漫起的霧氣如同輕紗, 繚繞得整個古鎮如同在雲端。

七千年的建鎮歷史, 註定了土城如同它的古地名古滋, 古意深深、百味交集。

沁人心脾的酒香。 街頂宋窖酒廠經年散發的酒香, 把整條街浸潤得如同泡在酒甕裡, 街上的住戶、行人的臉上都掛著醉熏熏的微笑。

微笑中抽抽鼻翼, 甘醇的茶香隨之飄蕩過來。 這片原本生長于山野的香醇綠葉, 兩晉南北朝時期就載入了古書《華陽國志》。 那時, 土城的茶葉經由足跡踩踏出的山路, 銷往四川的瀘州和成都市場。 茶香綿長, 清朝時飄蕩到了國外,

越南商人穿越巴蜀來到土城收購茶葉。 光緒時期, 土城銷售茶葉的商戶達到了五百餘家, 土城十八幫中的茶幫就是在此時建立的。 時至而今, 隨便走進土城的任意一條街巷, 茶香仍然濃烈得讓人忘了歲月。

比茶香更為悠遠的是鹽漬。 1900多年前的東漢, 土城背鹽人踩踏出的跡印就銘刻在懸崖邊的羊腸小徑上。 清乾隆十年, 赤水河疏浚後, 土城航運才一躍成為川鹽入黔的重要轉運站和銷售站, 土城十八幫中的鹽幫、船幫應運而生。 鹽幫專銷貴州仁岸鹽, 資金龐大, 設有成金號、太和號、永盛隆、德謙裕四大號口。 川鹽入黔的運輸體制是以鹽運鹽。 自貢井鹽出廠打包時一袋重約200斤, 無論是經過水路還是陸路, 到土城鹽號時每袋必須達到145斤,

所耗的55斤便作為土城以下區域的運費。 從元厚運到土城, 每袋僅得鹽2-3斤維持生活。 那些在運輸途中損耗的鹽巴, 滲入了千里鹽路, 也滲入了赤水河邊的月亮台鹽碼頭。 鹽味太深太重, 船幫老大張半單的住宅門前懸掛的對聯“萬壑風清花世界, 雙河浪靜錦乾坤”在歷史的風中簌簌飄蕩時, 也散發著深重的鹹味。

走進“十八幫博物館”, 仿若走進了明清時期的土城。 “文明伊始”、“興商立市”、“繁城百態”、“走進行幫人家”四個展廳, 全面展現了明清時期土城商業的繁華。 尤其是那一個個模擬人物此起彼落的聲音和鮮活生動的場景佈置, 更讓人有身臨其境之感。 看到布幫店門口纖纖玉手遞過來的花布, 忍不住想上前摸摸料子;特別是見到茶幫經營的茶館裡栩栩如生地坐著喝茶的長辮子們,

忍不住坐到他們中間去, 和他們一起悠閒品茶, 隨性擺擺龍門陣……

醉美驛站

河靈 流光陰故事

一條河, 地理意義上是地質切割的結果, 可在人們心中, 它的意義顯然不一樣, 尤其是在當下。茅臺鎮的釀酒奇跡,不管是在昨天還是在今天,都足以令人興奮許久。四季飄溢著酒香的河谷,是一個怎樣的奇觀?只有親自到過茅臺,你才知道那種神秘的感覺。一瓶酒,當年晃晃蕩蕩搖到遙遠的巴拿馬,在那裡製造出一個在當時看來都甚覺驚奇的故事,於是時間之軸就誕生了一個沒有盡頭的傳頌,以至今天茅臺酒成為名滿天下的國酒。這得感謝那條河,它的流淌原來包藏著那麼多的故事因數,不管酒香飄到哪裡,人們都記得這瓶酒的根長在何處。記憶的核心,就是河水與泥巴,酒甑與高粱,它們從來都不可分割,這樣的對應關係,在赤水河谷一直是時空遞進的天然邏輯。

慕名而來一睹國酒產地芳容的人實在太多了,茅臺人說,乾脆就做旅遊吧!於是茅臺鎮成了以酒文化為主題的旅遊景點。出中樞鎮一直向下往河谷走,酒香就開始毫不猶豫地往車窗裡鑽,奮不顧身地往鼻孔裡拱,簡直就是一副融合、融化的架勢。沒有誰刻意渲染這種香氣,赤水河穀的特殊結構,才是挽留香氣的高手。那赤水河谷的古鎮,可以說是赤水河一手打造而成的,除了茅臺鎮,還有土城,還有丙安。在赤水的交通運輸史上,茅臺鎮碼頭應該是最遠的一站,它距離長江入口十分遙遠,但這擋不住當年人們的商貿夢想,川鹽照樣風雨無阻地抵達茅臺。

再往下,是丙安古鎮。丙安沒有土城這般風光,它基本上是赤水河過往船隻的一個歇腳所在,只是時間不斷流轉,這裡也因為生意人和腳夫的頻繁駐紮而形成一個小鎮,人聲鼎沸的時候,膽大的人可以向上游的土城叫板:瞧,我的熱鬧不比你差!那勁頭,不會讓人生厭,反倒勾起生意人和腳夫的一番感慨,幾許鄉愁。

商船裝滿的貨物偶爾被心懷不軌的人覬覦,但因為在巨石上可以一箭或一槍可以射穿腦袋,所以沒有人敢冒險一試。丙安的逐漸繁榮,與它的特殊地理位置密切相關,最後這裡成了一個鎮,成了文人墨客經常揮灑情緒的地方。

順著赤水河行走,貴州境內的最後一站便是赤水市區。如果說茅臺鎮、土城、丙安是赤水河穀一個個的地理節點,那麼赤水市區就是這些節點的最後綜述。當年,下行的、逆行的商船在此停靠,過夜歇腳,清理貨物,以迎接上游更為艱巨的逆行。

赤水市區不像上游的鎮子那樣建於偏坡之上,開闊的地勢,讓這裡得以迅速繁華,最後成為一個政治、商貿和文化中心。市區的對面就是四川的九支鎮,兩地頻繁密集的人與物的交流,成就赤水河谷的商貿盛景。從陸路的角度看,這裡遠離貴陽和成都,但就水路而言,從這裡出發到長江,線路最近。其實赤水河的能量一直存在,商貿的出現,使它得到空前的開發。在文明時代,開發意味著生存、生產、生活按下了快進鍵。

山水絕配

路奇 覽風光無限

清晨,我們從習水土城出發,經丙安古鎮,至赤水市區,一路風景如畫,美不勝收。常會看到公路兩旁的竹子相向而長形成交叉之狀,為我們路人搭成遮陽避雨的美觀竹頂;一座挨一座的青山腳下,赤水河順著山勢蜿蜒流淌,河面上不時出現大大小小的船隻,偶爾還會看到河邊停放的小木船,靜靜隨性著野渡無人舟自橫的愜意。就在我們行車的旅遊公路主線和赤水河之間,有一條紅色的自行車道,一路追隨綠水青山延伸,紅色的紗巾和綠色的玉帶,把青山、古鎮、村莊、農舍妝點得浪漫夢幻。

一路行來,山是景,水是景,船是景,路是景,古鎮是景,村莊是景,農舍是景,自行車道上飛馳而過或閒暇漫步的人也是景……美景令人應接不暇,此時方知赤水河穀旅遊公路“貴州第一、中國一流、世界知名”的定位分毫不虛。

土城時光

這樣的怡人美景中,沿路的每一個驛站,更是景中之景。

第一個張開雙臂迎接我們的,是九龍屯驛站。

此前就曾聽說過,九龍屯為軍事屯堡,修建於明代,有三道修建在山脊上的關隘,第一關、第二關均建在懸崖峭壁中的一處埡口上,最後一道關隘極少有人抵達,原有對聯“任勞任怨異日幾人稱樂土,議功議過他年萬姓依長城”。關後一塊空地,清代曾在此修建廟宇。九龍屯驛站位於習水縣和赤水市交界處,中國工農紅軍一渡赤水時期曾在這裡活動過。坡屋頂形狀,紅色丹霞石貼面並輔以小青磚、小青瓦裝飾,立面設有拱劵造型,據說這是對紅色年代時期建築的回應,以體現當地紅色文化和地域建築文化特色。

走進接待大廳,迎面是青春靚麗熱情的笑臉,遞過來的是熱氣騰騰的紅茶,坐在寬敞明亮大廳的舒適沙發上,喝一口暖心的茶,伸伸在車裡受了委屈的雙腳,旅途的疲累立即緩解。站起身轉一圈,只見餐廳、廚房、衛生間、浴室、客房、陽臺一應設施齊備,而且從不同層級的觀景平臺眺望出去,就會看到不一樣的景致,好一個集旅遊觀光、住宿憩息、休閒養神于一體的現代大型綜合驛站!聽說山上的九龍屯遺址尚存,礙於時間關係,我們抱憾離開了這片厚重的土地。

宋窖古窖池

接著在一路風景一路歌的赤水河穀旅遊公路前行,我們到達此行的第二個驛站——藺州驛站。

下了車,順石梯往下走幾步,就看到一塊高3米寬1.4米、正中行楷直書“黔中生佛”四個大字的青石碑,兩旁有楷書題記,走近細看字跡依稀。這是為原民國貴州省政府主席周西成歌功頌德的“德政碑”,是以赤水縣第四區的四民(士農工商)名義於1925年公立的,當時周西成尚在赤水。此碑1982年被列為赤水的縣級文物保護單位。

再往下走即為藺州驛站的臨河觀景棧道。站在寬闊的紅褐色木棧道上,前後都是蒼綠蔥翠的青山,上下即是赤水河。帆影點點,古樹森森,石板小橋,曲水流觴,好一處環境幽雅之地!

走進接待大廳,溫暖心靈的一張張笑臉,寬大明亮的咖啡廳,躺椅靜臥的觀景台,使人深感此處為休憩身心的佳所。令人眼前一亮的,是長相清秀的站長,用那套古色古香茶具表演的功夫茶……

車過“青山綠水丹霞情,俊美赤河不了戀”的風溪驛站——清代太平天國翼王石達開部西征、紅一軍團林彪部一渡赤水途經的地方後不久,我們來到了緊鄰赤水市遊客集散中心的復興驛站。這裡是赤水河穀旅遊公路的終(始)點驛站,設有自行車博物館、屋頂出發平臺,喜愛騎行的遊人來到這裡,可以在琳琅滿目的隊伍裡租一輛中意的自行車,從驛站屋頂沿室內坡道繞下,開啟騎行旅程。

赤水河穀之美,要沿著這條公路去細細品味。

(胡 靜 胡 彥 陸青劍 本報記者 鄧鉞潔)

尤其是在當下。茅臺鎮的釀酒奇跡,不管是在昨天還是在今天,都足以令人興奮許久。四季飄溢著酒香的河谷,是一個怎樣的奇觀?只有親自到過茅臺,你才知道那種神秘的感覺。一瓶酒,當年晃晃蕩蕩搖到遙遠的巴拿馬,在那裡製造出一個在當時看來都甚覺驚奇的故事,於是時間之軸就誕生了一個沒有盡頭的傳頌,以至今天茅臺酒成為名滿天下的國酒。這得感謝那條河,它的流淌原來包藏著那麼多的故事因數,不管酒香飄到哪裡,人們都記得這瓶酒的根長在何處。記憶的核心,就是河水與泥巴,酒甑與高粱,它們從來都不可分割,這樣的對應關係,在赤水河谷一直是時空遞進的天然邏輯。

慕名而來一睹國酒產地芳容的人實在太多了,茅臺人說,乾脆就做旅遊吧!於是茅臺鎮成了以酒文化為主題的旅遊景點。出中樞鎮一直向下往河谷走,酒香就開始毫不猶豫地往車窗裡鑽,奮不顧身地往鼻孔裡拱,簡直就是一副融合、融化的架勢。沒有誰刻意渲染這種香氣,赤水河穀的特殊結構,才是挽留香氣的高手。那赤水河谷的古鎮,可以說是赤水河一手打造而成的,除了茅臺鎮,還有土城,還有丙安。在赤水的交通運輸史上,茅臺鎮碼頭應該是最遠的一站,它距離長江入口十分遙遠,但這擋不住當年人們的商貿夢想,川鹽照樣風雨無阻地抵達茅臺。

再往下,是丙安古鎮。丙安沒有土城這般風光,它基本上是赤水河過往船隻的一個歇腳所在,只是時間不斷流轉,這裡也因為生意人和腳夫的頻繁駐紮而形成一個小鎮,人聲鼎沸的時候,膽大的人可以向上游的土城叫板:瞧,我的熱鬧不比你差!那勁頭,不會讓人生厭,反倒勾起生意人和腳夫的一番感慨,幾許鄉愁。

商船裝滿的貨物偶爾被心懷不軌的人覬覦,但因為在巨石上可以一箭或一槍可以射穿腦袋,所以沒有人敢冒險一試。丙安的逐漸繁榮,與它的特殊地理位置密切相關,最後這裡成了一個鎮,成了文人墨客經常揮灑情緒的地方。

順著赤水河行走,貴州境內的最後一站便是赤水市區。如果說茅臺鎮、土城、丙安是赤水河穀一個個的地理節點,那麼赤水市區就是這些節點的最後綜述。當年,下行的、逆行的商船在此停靠,過夜歇腳,清理貨物,以迎接上游更為艱巨的逆行。

赤水市區不像上游的鎮子那樣建於偏坡之上,開闊的地勢,讓這裡得以迅速繁華,最後成為一個政治、商貿和文化中心。市區的對面就是四川的九支鎮,兩地頻繁密集的人與物的交流,成就赤水河谷的商貿盛景。從陸路的角度看,這裡遠離貴陽和成都,但就水路而言,從這裡出發到長江,線路最近。其實赤水河的能量一直存在,商貿的出現,使它得到空前的開發。在文明時代,開發意味著生存、生產、生活按下了快進鍵。

山水絕配

路奇 覽風光無限

清晨,我們從習水土城出發,經丙安古鎮,至赤水市區,一路風景如畫,美不勝收。常會看到公路兩旁的竹子相向而長形成交叉之狀,為我們路人搭成遮陽避雨的美觀竹頂;一座挨一座的青山腳下,赤水河順著山勢蜿蜒流淌,河面上不時出現大大小小的船隻,偶爾還會看到河邊停放的小木船,靜靜隨性著野渡無人舟自橫的愜意。就在我們行車的旅遊公路主線和赤水河之間,有一條紅色的自行車道,一路追隨綠水青山延伸,紅色的紗巾和綠色的玉帶,把青山、古鎮、村莊、農舍妝點得浪漫夢幻。

一路行來,山是景,水是景,船是景,路是景,古鎮是景,村莊是景,農舍是景,自行車道上飛馳而過或閒暇漫步的人也是景……美景令人應接不暇,此時方知赤水河穀旅遊公路“貴州第一、中國一流、世界知名”的定位分毫不虛。

土城時光

這樣的怡人美景中,沿路的每一個驛站,更是景中之景。

第一個張開雙臂迎接我們的,是九龍屯驛站。

此前就曾聽說過,九龍屯為軍事屯堡,修建於明代,有三道修建在山脊上的關隘,第一關、第二關均建在懸崖峭壁中的一處埡口上,最後一道關隘極少有人抵達,原有對聯“任勞任怨異日幾人稱樂土,議功議過他年萬姓依長城”。關後一塊空地,清代曾在此修建廟宇。九龍屯驛站位於習水縣和赤水市交界處,中國工農紅軍一渡赤水時期曾在這裡活動過。坡屋頂形狀,紅色丹霞石貼面並輔以小青磚、小青瓦裝飾,立面設有拱劵造型,據說這是對紅色年代時期建築的回應,以體現當地紅色文化和地域建築文化特色。

走進接待大廳,迎面是青春靚麗熱情的笑臉,遞過來的是熱氣騰騰的紅茶,坐在寬敞明亮大廳的舒適沙發上,喝一口暖心的茶,伸伸在車裡受了委屈的雙腳,旅途的疲累立即緩解。站起身轉一圈,只見餐廳、廚房、衛生間、浴室、客房、陽臺一應設施齊備,而且從不同層級的觀景平臺眺望出去,就會看到不一樣的景致,好一個集旅遊觀光、住宿憩息、休閒養神于一體的現代大型綜合驛站!聽說山上的九龍屯遺址尚存,礙於時間關係,我們抱憾離開了這片厚重的土地。

宋窖古窖池

接著在一路風景一路歌的赤水河穀旅遊公路前行,我們到達此行的第二個驛站——藺州驛站。

下了車,順石梯往下走幾步,就看到一塊高3米寬1.4米、正中行楷直書“黔中生佛”四個大字的青石碑,兩旁有楷書題記,走近細看字跡依稀。這是為原民國貴州省政府主席周西成歌功頌德的“德政碑”,是以赤水縣第四區的四民(士農工商)名義於1925年公立的,當時周西成尚在赤水。此碑1982年被列為赤水的縣級文物保護單位。

再往下走即為藺州驛站的臨河觀景棧道。站在寬闊的紅褐色木棧道上,前後都是蒼綠蔥翠的青山,上下即是赤水河。帆影點點,古樹森森,石板小橋,曲水流觴,好一處環境幽雅之地!

走進接待大廳,溫暖心靈的一張張笑臉,寬大明亮的咖啡廳,躺椅靜臥的觀景台,使人深感此處為休憩身心的佳所。令人眼前一亮的,是長相清秀的站長,用那套古色古香茶具表演的功夫茶……

車過“青山綠水丹霞情,俊美赤河不了戀”的風溪驛站——清代太平天國翼王石達開部西征、紅一軍團林彪部一渡赤水途經的地方後不久,我們來到了緊鄰赤水市遊客集散中心的復興驛站。這裡是赤水河穀旅遊公路的終(始)點驛站,設有自行車博物館、屋頂出發平臺,喜愛騎行的遊人來到這裡,可以在琳琅滿目的隊伍裡租一輛中意的自行車,從驛站屋頂沿室內坡道繞下,開啟騎行旅程。

赤水河穀之美,要沿著這條公路去細細品味。

(胡 靜 胡 彥 陸青劍 本報記者 鄧鉞潔)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