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擁抱2018,盤點中國2017年最具影響力的科學事件

13個月的2017即將關上大門, 投入2018的懷抱。 在此, 恭祝大家新年開心又健康。 這兩天, 小夥伴們都在追憶曾經的18歲。 汽航島也來蹭下熱鬧,

追憶下2017年我們的科學家給我們帶來了哪些科學技術成果。 在2017年, 中國曝光的科學技術成果數目, 力壓科學技術強國美國, 令世界刮目相看。

“悟空”號暗物質衛星得到的高精度宇宙射線電子能譜(紅色資料點), 藍色點為美國的衛星資料。

2017年中國最具影響力科學事件有九項,

分別是:中國可燃冰試采產成功、幹熱岩開採成功、C919試飛成功、量子電腦問世、神威超級計算能力奪取全球雙冠軍、新一代人工智慧晶片問世、量子通信實驗成功、探測到了宇宙引力波, 以及暗物質。 這些科學成果的實現, 說明大中國的科技領域正處於井噴階段。

9月, 南海首次發現了裸露的“可燃冰”

除了以上九項成績外, 還有兩項嘗試性的科學實驗成果, 還存在很大的爭議。 它們分別是:重慶交大的沙漠變良田實驗、哈爾濱醫科大的換頭手術實驗。 這兩大被冠以黑科技的實驗成果, 被一些學者看作成是科學炒作。 不過, 在筆者有限的知識認為, 宇宙洪荒, 需以科學維度看世界。 科學在於嘗試與實踐, 不在於意識的主觀。 對於偌大的宇宙, 我們人類是何其的渺小。 未來科學時代, 不知還有多少難題等著科學家們去嘗試。 因此, 不必在意途中的點滴。 有些時候, 科學的激進或預言, 並不是什麼壞事。 至少能夠給予我們人類未來的文明提供一種參考性的建議或方向,

這並不違背科學求真求實的邏輯精神。

沙漠土壤化試驗:增加植物纖維黏合劑後, 沙粒堆可以儲水

不過, 在2017年, 也出現了一些因科學技術不成熟而失敗的事件。 比如, 原定2017年11月送擁有“雙程票”(地月去返)的嫦娥五號飛船前往月球的長征五號(胖五),

由於在7月發射任務中, 出現技術故障問題, 不得以而延遲。 根據科學家初步分析, 技術故障可能因渦輪泵引起。 2017我們已經在路上, 2018仍需努力。 朋友們, 明年見!

長征五號火箭運載因技術故障, 嫦娥五號登月延遲

同類文章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