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社會>正文

楊風申案:判決雖有情,普法應先行

胡晉瑜(鄭州大學)

——本文系紅網第三屆全國大學生“評論之星”選拔賽參賽作品

2016年, 河北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人楊風申, 因制作古火會所需要的煙花,

被趙縣人民檢察院以涉嫌非法製造爆炸物罪提起公訴, 並被判處有期徒刑四年零六個月, 一度引發輿論爭議。 今年12月29日, 河北省石家莊市中級人民法院在趙縣人民法院就此案二審宣判, 79歲楊風申犯製造爆炸物罪, 但免予刑事處罰。 (12月29日 新華社)

這對於當事人楊風申老人來說是個好消息, 但網上仍有不少人對這姍姍來遲的“公正”頗有怨言與微詞, 認為“雖然免於刑事處罰, 卻仍然有罪。 傳承非物質文化遺產有什麼錯?” “有罪的事誰來幹啊, 楊風申唯一的弟子都被嚇跑了, 這非物質文化遺產誰來保護?”

面對網友的不滿, 當地的公安司法部門應該也很無奈。 公安幹警于楊申風老人處查獲了用於製造“梨花瓶”的煙火藥15千克、“梨花瓶”成品200個。

且經鑒定, 查獲的煙火藥均具有爆燃性。 製作如此大量的爆燃物, 顯然已經危險到了公眾的生命財產安全, 拘留、起訴、判刑實屬依法辦事。

一面是傳承流傳幾百年亟需保護的傳統技藝, 一面是公眾群眾神聖不可侵犯的生命財產安全, 孰是孰非, 究竟又由誰是說了算了呢?當然, 是法律說了算。

《中華人民共和國刑法(修訂)》第一百二十五條規定:“非法製造、買賣、運輸、郵寄、儲存槍支、彈藥、爆炸物的, 處三年以上十年以下有期徒刑;情節嚴重的, 處十年以上有期徒刑、無期徒刑或者死刑。 ”楊風申老人的行為確實已經觸犯了刑法, 趙縣人民法院一審判決, 在司法程式上並無不當之處。 既然如此,

那為什麼石家莊中院最終會“法外開恩”, 做出有罪但不予處罰的終審判決呢?可以將此判決結果分成兩個部分進行審視。

首先, 有罪但不予處罰是具有合理性的。 楊申風老人年滿79周歲, 符合《刑法》規定的75歲以上犯罪者, 可以從輕或者減輕處罰的條例, 且其犯罪行為主觀上無惡意, 客觀上沒有造成危害後果, 也滿足從輕處罰的量刑條件, 但這仍不足以使其免去刑事處罰。 在筆者看來, 法院之所以會作出不予處罰的判決, 關鍵在於審慎地把握住了情與法的倫理關係:“法”作為客觀物質生活條件制約下的人的主觀意志的反映, 要反映事物發展的客觀規律, 這裡的“規律”便是公理性與主觀性、公意性與意志性的高度統一,

因此, 法律的真正力量不僅是其背後所體現的物理強制力, 而更體現為其內在的說服力。 簡單來說, 法律一般不應超出人的道德情感底線, 法律儘管威嚴, 但更應讓公眾在司法的判決中感受到公平與正義, 進而由衷地信服、敬畏、恪守法律法規。 顯而易見, 在此案中, “五道古火會”被列入非遺項目, 因涉及爆炸物危險品, 相應的法律告知並未出臺——一邊鼓勵人們傳承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 一邊又抓他們進行處罰, 顯然難以服眾。 因此, 考慮到實際情況, 加之種種從輕處罰的條件, 對老人不予處罰, 于情於法都較為合理。

其次, 不處罰但仍判罪同樣具有合理性。 在筆者看來, 如果判其無罪無疑是給非法製作、儲存爆炸物找了一個最好的藉口。

試想, 如果犯罪分子假借“保護非遺”打掩護, 成功避開了公安部門的調查, 進而製成了爆炸物並用於之後的犯罪活動, 其後果將是我們不可預料也無法承受的。 此外, 有罪的判決從某種意義上說, 也是一種震懾與警告, 是對仍心存邪念妄圖以身試法的人以心理層面的阻勸。 所以, 讓非遺保護者背上罪名, 誠然不盡如人意, 但也是在尊重法律、維護法律權威的基礎上最妥帖的做法。

事實上, 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與遵守法律, 並不存在絕對的衝突。 “古火會”若想繼續製作燃放梨花瓶, 老人可以向非遺保護的部門機構尋求幫助, 以機構的名義到安監及公安部門辦理相關手續, 取得合法資質以後方可繼續製作。 由此可見,如果楊申風老人能夠事先主動瞭解相關條例,此類風波是完全可以避免的,民眾如果明白事件背後的法律常識,肯定也更能體諒、理解公安、司法部門的行為。

《中華人民共和國非物質文化遺產法》自2011年6月1日正式施行,但相較“刑法”而言,它似乎仍是個晚輩,兩部法律的磨合與銜接仍需要經歷更多的司法實踐與探索。在這一過程當中,繼續全面推進依法治國,加大法治宣傳教育力度,提升公民法律素質,讓不知法者知法,讓知法者守法,讓非法者服法,或許是今後解決這類案件的關鍵所在。

由此可見,如果楊申風老人能夠事先主動瞭解相關條例,此類風波是完全可以避免的,民眾如果明白事件背後的法律常識,肯定也更能體諒、理解公安、司法部門的行為。

《中華人民共和國非物質文化遺產法》自2011年6月1日正式施行,但相較“刑法”而言,它似乎仍是個晚輩,兩部法律的磨合與銜接仍需要經歷更多的司法實踐與探索。在這一過程當中,繼續全面推進依法治國,加大法治宣傳教育力度,提升公民法律素質,讓不知法者知法,讓知法者守法,讓非法者服法,或許是今後解決這類案件的關鍵所在。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