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我今天才知道1918年西班牙大流感,4千萬生命啊,誰來祈禱啊!

導讀:我今天才知道1918年西班牙大流感, 4千萬生命啊, 誰來祈禱啊!

我是今天才知道, 人類歷史上, 有過這麼一次災難的。 我看見天才畫家席勒就是死在這場自然浩劫之中的。 搜了一些這個消息, 久久不能平靜。 想起了一戰, 想起了二戰, 想起了非典時期, 想起了汶川地震。

而且今天跟我母親視頻聊天, 她說我們那裡【陝西綏德縣】學生提前放假了。 都不去上學了, 就是因為好多學生發燒, 感冒, 嘔吐。 所以停學了。 縣城醫院人滿為患, 住不下。 在這裡我希望頭條的朋友們, 冬天注意流感, 一定穿暖, 勤快洗手, 不在人群密集處停留。

祝大家健康。

給大家介紹一下當時的情況吧。

1918年3月4日一處位於美國堪薩斯州的軍營發生流感, 接著中國、西班牙、英國都發生了流感。 當時的症狀只有頭痛、高燒、肌肉酸痛和食欲不振而已。 但到了1918年秋季則在全球大量爆發, 至1920年春季,

在全世界造成約10億人感染, 近4000萬人死亡。 其名字來源, 因為當時西班牙有800萬人感染了流感, 甚至連西班牙國王也感染了此病, 所以被稱為西班牙型流行性感冒。

西班牙型流行性感冒是人類歷史上最致命的傳染病, 在1918~1919年曾經造成全世界約10億人感染,

2千5百萬到4千萬人死亡(當時世界人口約17億人);其全球平均致死率約為2.5%-5%, 和一般流感的0.1%比較起來較為致命。

各位按4千萬人計算, 大家看看二戰的情況:二戰是歷史上死傷人數最多的戰爭, 共有5500萬-6000萬人死亡, 1.3億人受傷, 合計死傷1.9億人。 而這次流感的感染人數, 達到了10億的規模。

流感流行全程三波段

西班牙型流感可以簡單分為三波。

第一波發生於1918年春季, 基本上只是普通的流行性感冒;

第二波發生於1918年秋季, 是死亡率最高的一波;

第三波發生於1919年冬季至1920年年春季, 死亡率介於第一波和第二波之間。

關於第一波:第一波有記錄的流感,

發生於1918年3月4日一處位於美國堪薩斯州的軍營(Camp Funston, Kansas), 但當時的症狀只有頭痛、高燒、肌肉酸痛和食欲不振而已。

然而, 在當時的則有說法指出, 這波流感是源於中國南部, 由1917年中國支援歐戰的勞工所傳播, 但並無相關證據。

在這一年的4月, 正處於第一次世界大戰的法國也傳出流感, 3月中國、5月西班牙、6月英國, 都相繼發生病情, 但都不嚴重。

關於第二波:1918年8月, 剛離開西非國家獅子山的英國船上, 發生了致命的流感, 在該船抵達英國之前, 75%的船員被感染, 7%的船員死亡, 另外多艘船隻也發生了類似的情況。

另一說, 第二波的源頭是當時蘇聯的阿什哈巴特(1918年8月初波斯的麥什德(Meshed)便發生了高死亡率的流感, 據說是由阿什哈巴特所傳出,但因俄國內戰而無法確認)。

8月27日,流感傳入美國,並在波士頓的碼頭工人間傳播,而法國的布萊斯特(Brest)也在幾乎同一時間爆發了流感;9月開始在歐洲和美國普遍傳播,並在數星期內傳到世界各地。

第二波流感和過去的流行性感冒不同,在20~35歲的青壯年族群中死亡率特別高,其症狀除了高燒、頭痛之外,還有臉色發青和咳血等;流感往往引發併發症而導致死亡,以肺炎最多。許多城市限制市民前往公共場所,電影院、舞廳、運動場所等都被關閉長達超過一年。西雅圖的電車服務員拒絕沒有口罩的乘客搭乘。

同年10月是美國歷史上最黑暗的一個月,20萬美國人在這個月死去,1918年美國的平均壽命因此比平常減少了12年。

關於第三波:第三波流感在大約1919年冬季開始,在許多地方出現,而1920年春季起,便逐漸神秘地消失。在澳大利亞,流感延續到了1919年8月 (南半球的冬季);至於在夏威夷,則是延續到了1920年3月。

流行的範圍和影響:此流感漫延全球,從阿拉斯加的愛斯基摩部落到太平洋中央的薩摩亞島,無一倖免;許多愛斯基摩部落是一村一村的死絕,在薩摩亞死亡率更高達25%。亞馬遜河口的馬拉若島是當時世界上唯一沒有感染報告的人類聚集地。

這一波的大流感也傳入臺灣,在當時造成約4萬餘人的死亡。第一波流感於1918年6月初在基隆開始出現,然後蔓延全島,至9月下旬消失,沒有特別顯著的死亡率。10月下旬,第二波流感又開始從基隆出現,並順著縱貫鐵路往南擴散至新竹、台中、台南、打狗、阿緱等地,並借由海運傳入花蓮港和澎湖,至12月中旬結束,造成約77萬人感染,25,394人死亡。1919年12月,第三波流感又從基隆開始出現,1920年2月底結束,造成約14余萬人感染,19,244人死亡。日本人社群最先爆發疫情,再傳給臺灣人;先在城鎮發生,再往鄉村擴散。當時臺灣醫療資源缺乏,在臺灣367萬人中,只有732名受過4年醫學教育的西醫師。日本人患者受到較好的醫療照顧,因此死亡率較低,死亡率為1.1%;臺灣漢人為3.3%、臺灣原住民則為3.5%。

西班牙流感奪去2千5百萬到4千萬(一說7千萬或一億)條生命,比第一次世界大戰的死亡人數還多,成為第一次世界大戰提早結束的原因之一,因為各國都已經沒有額外的兵力作戰。

原因分析與假設:這次流感一個重要現象,是在青壯年死亡率較高。對此,有兩種假說:一是老年人口已經經歷過流感,因此已有抗體,所以對流感比較有抵抗力。二是青壯年免疫系統較好,在消滅外來病毒的過程中,其所產生的發燒、發炎現象也較嚴重;免疫系統過度反應可能會導致細胞激素風暴(Cytokine storm),造成人體組織或器官受損;如果發生在肺部,則可能造成患者呼吸困難而死亡。

西班牙型流感在18個月內便完全消失,而其病株從來都沒有被真正的辨認。

在當時,人們還不清楚流行性感冒是由什麼病原體造成。直到1933年,英國科學家 Wilson Smith 、 Christopher Andrewes 及 Patrick Laidlaw 才分離出第一個人類流感病毒,並命名為H1N1,從此人們才知道流行性感冒是由流感病毒所造成。由於人們是到後來才知道致病原因,以及當時絕大多數的死者遺體為防傳染都已經焚毀,加上重新合成病毒的危險性,此後數十年,人們對於該流感病毒所知一直很有限。

在1997年,美國科學家傑佛瑞·陶貝格爾(J. Taubenberger)在《科學》週刊上發表了他與同事利用遺傳學技術得出的研究成果,認為1918年的流感病毒與豬流感病毒十分相似,是一種與甲型(A型)流感病毒(H1N1)密切相關的病毒。至今,仍然可以在某些國家的豬體內發現這種病毒。

1998年2月,美國國防病理中心(AFIP)轄下所屬的分子病理部門在阿拉斯加的 Brevig Mission附近發現了一具被完整冰封近80年的愛斯基摩女子的屍體。Brevig Mission 在1918年11月由於流感失去了85%的人口。4件樣本的其中之一含有一些1918病毒的基因物質。這個樣本給予科學家第一手資料來研究這個病毒。

據2001年10月英國媒體報導,英國科學家正力圖根據10名死於1918年大流感的倫敦人的遺體,找到引起這場流感的病毒樣本或碎片,分析其基因組特徵,研究它為什麼具有這麼強的殺傷力和傳染性。

2002年10月,美國國防病理中心與紐約西奈山醫學院的微生物學家合作,開始嘗試重建病毒。在一個實驗中,他們成功製造了一個有兩個1918病毒基因的病毒。而這個病毒和其他流感病毒比較起來,對老鼠較致命。

2004年2月6日,《科學》雜誌報導了兩支隊伍,英國國家醫學研究院(National Institute for Medical Research)和美國斯克利普斯研究院(Scripps Research Institute),重建了1918流感的紅血球凝集素(hemagglutinin;HA 糖蛋白),並從中瞭解該蛋白分子如何改變形狀來允許其從鳥類移到人類身上。

最後以一首我在高中時候2008年,汶川地震後寫的詩歌,來作為本章結尾。2008年是艱難的一年。我記得冬天有汶川地震,凍雨,西藏暴亂等。當時溫家寶總理說:“多難興邦”。我很喜歡這個詞,就以這個為題,寫了這個詩歌。寫的很稚嫩,但算是誠實。

《多難興邦》

——靈遁者

近些年演繹了許多感動

許多感動帶著淚水

風雪不是寒冷——是溫暖

地震不是死亡——是生的欲望

分裂不是分裂——是團結的力量

……

我們一路前行

鮮血壘築的數字不是不驚人

嚴寒穿透的呻吟不是不歎息

是不相信

是不服氣——

所有的爆發都如此突然

所有的請求都如此雷同

這也是磨練——

讓所有習慣光明的人習慣黑暗

讓所有冷漠嫁給上帝

而我們

隨便找個肩膀哭泣

自然的相擁不再生澀

於是所有的一切都輕了

於是所有的聲音都哽咽了

……任誰都無法沉默

這一幕幕的感動——是湧動的熱潮

會向所有的世人傳遞一個信念——多難興邦!

【2008年末作此文】靈讀者相學書籍《相觀天下》在靈遁者淘寶有。

摘自獨立學者,詩人,作家,國學起名師靈遁者詩歌。

交流互動:lingdunzhe。

據說是由阿什哈巴特所傳出,但因俄國內戰而無法確認)。

8月27日,流感傳入美國,並在波士頓的碼頭工人間傳播,而法國的布萊斯特(Brest)也在幾乎同一時間爆發了流感;9月開始在歐洲和美國普遍傳播,並在數星期內傳到世界各地。

第二波流感和過去的流行性感冒不同,在20~35歲的青壯年族群中死亡率特別高,其症狀除了高燒、頭痛之外,還有臉色發青和咳血等;流感往往引發併發症而導致死亡,以肺炎最多。許多城市限制市民前往公共場所,電影院、舞廳、運動場所等都被關閉長達超過一年。西雅圖的電車服務員拒絕沒有口罩的乘客搭乘。

同年10月是美國歷史上最黑暗的一個月,20萬美國人在這個月死去,1918年美國的平均壽命因此比平常減少了12年。

關於第三波:第三波流感在大約1919年冬季開始,在許多地方出現,而1920年春季起,便逐漸神秘地消失。在澳大利亞,流感延續到了1919年8月 (南半球的冬季);至於在夏威夷,則是延續到了1920年3月。

流行的範圍和影響:此流感漫延全球,從阿拉斯加的愛斯基摩部落到太平洋中央的薩摩亞島,無一倖免;許多愛斯基摩部落是一村一村的死絕,在薩摩亞死亡率更高達25%。亞馬遜河口的馬拉若島是當時世界上唯一沒有感染報告的人類聚集地。

這一波的大流感也傳入臺灣,在當時造成約4萬餘人的死亡。第一波流感於1918年6月初在基隆開始出現,然後蔓延全島,至9月下旬消失,沒有特別顯著的死亡率。10月下旬,第二波流感又開始從基隆出現,並順著縱貫鐵路往南擴散至新竹、台中、台南、打狗、阿緱等地,並借由海運傳入花蓮港和澎湖,至12月中旬結束,造成約77萬人感染,25,394人死亡。1919年12月,第三波流感又從基隆開始出現,1920年2月底結束,造成約14余萬人感染,19,244人死亡。日本人社群最先爆發疫情,再傳給臺灣人;先在城鎮發生,再往鄉村擴散。當時臺灣醫療資源缺乏,在臺灣367萬人中,只有732名受過4年醫學教育的西醫師。日本人患者受到較好的醫療照顧,因此死亡率較低,死亡率為1.1%;臺灣漢人為3.3%、臺灣原住民則為3.5%。

西班牙流感奪去2千5百萬到4千萬(一說7千萬或一億)條生命,比第一次世界大戰的死亡人數還多,成為第一次世界大戰提早結束的原因之一,因為各國都已經沒有額外的兵力作戰。

原因分析與假設:這次流感一個重要現象,是在青壯年死亡率較高。對此,有兩種假說:一是老年人口已經經歷過流感,因此已有抗體,所以對流感比較有抵抗力。二是青壯年免疫系統較好,在消滅外來病毒的過程中,其所產生的發燒、發炎現象也較嚴重;免疫系統過度反應可能會導致細胞激素風暴(Cytokine storm),造成人體組織或器官受損;如果發生在肺部,則可能造成患者呼吸困難而死亡。

西班牙型流感在18個月內便完全消失,而其病株從來都沒有被真正的辨認。

在當時,人們還不清楚流行性感冒是由什麼病原體造成。直到1933年,英國科學家 Wilson Smith 、 Christopher Andrewes 及 Patrick Laidlaw 才分離出第一個人類流感病毒,並命名為H1N1,從此人們才知道流行性感冒是由流感病毒所造成。由於人們是到後來才知道致病原因,以及當時絕大多數的死者遺體為防傳染都已經焚毀,加上重新合成病毒的危險性,此後數十年,人們對於該流感病毒所知一直很有限。

在1997年,美國科學家傑佛瑞·陶貝格爾(J. Taubenberger)在《科學》週刊上發表了他與同事利用遺傳學技術得出的研究成果,認為1918年的流感病毒與豬流感病毒十分相似,是一種與甲型(A型)流感病毒(H1N1)密切相關的病毒。至今,仍然可以在某些國家的豬體內發現這種病毒。

1998年2月,美國國防病理中心(AFIP)轄下所屬的分子病理部門在阿拉斯加的 Brevig Mission附近發現了一具被完整冰封近80年的愛斯基摩女子的屍體。Brevig Mission 在1918年11月由於流感失去了85%的人口。4件樣本的其中之一含有一些1918病毒的基因物質。這個樣本給予科學家第一手資料來研究這個病毒。

據2001年10月英國媒體報導,英國科學家正力圖根據10名死於1918年大流感的倫敦人的遺體,找到引起這場流感的病毒樣本或碎片,分析其基因組特徵,研究它為什麼具有這麼強的殺傷力和傳染性。

2002年10月,美國國防病理中心與紐約西奈山醫學院的微生物學家合作,開始嘗試重建病毒。在一個實驗中,他們成功製造了一個有兩個1918病毒基因的病毒。而這個病毒和其他流感病毒比較起來,對老鼠較致命。

2004年2月6日,《科學》雜誌報導了兩支隊伍,英國國家醫學研究院(National Institute for Medical Research)和美國斯克利普斯研究院(Scripps Research Institute),重建了1918流感的紅血球凝集素(hemagglutinin;HA 糖蛋白),並從中瞭解該蛋白分子如何改變形狀來允許其從鳥類移到人類身上。

最後以一首我在高中時候2008年,汶川地震後寫的詩歌,來作為本章結尾。2008年是艱難的一年。我記得冬天有汶川地震,凍雨,西藏暴亂等。當時溫家寶總理說:“多難興邦”。我很喜歡這個詞,就以這個為題,寫了這個詩歌。寫的很稚嫩,但算是誠實。

《多難興邦》

——靈遁者

近些年演繹了許多感動

許多感動帶著淚水

風雪不是寒冷——是溫暖

地震不是死亡——是生的欲望

分裂不是分裂——是團結的力量

……

我們一路前行

鮮血壘築的數字不是不驚人

嚴寒穿透的呻吟不是不歎息

是不相信

是不服氣——

所有的爆發都如此突然

所有的請求都如此雷同

這也是磨練——

讓所有習慣光明的人習慣黑暗

讓所有冷漠嫁給上帝

而我們

隨便找個肩膀哭泣

自然的相擁不再生澀

於是所有的一切都輕了

於是所有的聲音都哽咽了

……任誰都無法沉默

這一幕幕的感動——是湧動的熱潮

會向所有的世人傳遞一個信念——多難興邦!

【2008年末作此文】靈讀者相學書籍《相觀天下》在靈遁者淘寶有。

摘自獨立學者,詩人,作家,國學起名師靈遁者詩歌。

交流互動:lingdunzhe。

同類文章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