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EMBA圈子:如果您想去北方請先朝南走

返校讀MBA/EMBA是一種社交行為

有人把社會比成是一個圓錐, 每個人都在圓錐上面爬。 你和同等水準、不同領域的人的距離就是你所處平面圓的半徑。 你所處的位置越高, 你接觸別的領域的人的距離就越短。 博士剛畢業的學術菜鳥認識一個基層政府科員的難度較大, 但是院士可以很方便跟省長握手言歡。 所以, 你接觸人的多少不重要, 圈子內外不重要, 實力高低才重要。 決定你有效人脈的不是你接觸範圍有多廣, 而是你自身的水準實力有多強。

然而, 提升實力, 談何容易!中國科學院和中國工程院的院士總數1600名左右,

中國每年招收的博士數量不少於5萬人。 一個學術菜鳥成長為院士不是努力就可以做到的。 當然即便當不了院士, 可以通過努力提升學術影響力, 發牛文章, 當教授, 當有名望的教授, 也可以提升圈層。

中國人的社會關係特別重視關係基礎與既存的關係, 親緣(親戚關係)、地緣(老鄉關係)、業緣(同學同事關係)成為人際關係及其網路的主要基礎。 同窗求學形成的業緣關係由於其積累人脈資源的作用越來越得到人們的認可, 吸引了一些職場人士回歸校園加入職業導向的學位專案, 返校讀書, 特別是讀MBA/EMBA課程被視為一種社交行為。

官員禁讀了, EMBA還值嗎

EMBA同學圈, 已經看成是高官、富豪、明星聚集的俱樂部。 2014年組織部禁令頒發後,

官員不允許讀EMBA了, 有些人開始犯愁:讀EMBA還有用嗎?

讀EMBA拓展視野、系統提升經營決策/管理能力等不在本文討論的範疇, 本文僅討論讀EMBA是不是具有提升社會資本的功效。

筆者曾經調查了幾個近年畢業的EMBA, 他們這樣說:

“學校招生的篩選讓具備同樣訴求的人走到一起, 很容易找到有共鳴的學友, 同學期間大家對彼此人品、興趣和行業的瞭解, 實際上是又一次篩選, 所以最終能加在自己圈子裡的人, 真的是難得的財富。 ”

“同學之間的交往可以說是隨時隨地的, 不管財富差距多大, 大家交往很單純、很輕鬆。 大家聚會方式多種多樣, 有大型的活動, 也有密友小型聚會, 聚餐、喝茶、打球、爬山等。 畢業2年, 發現交往最多還是EMBA同學。

“有同學關係做基礎, 建立在信任基礎上, 合作起來更順暢, 少了一些環節。 當然, 我個人也主張不純以感情用事, 幫助同學也是要結合自己的業務需求。 ”

EMBA們對於沒有官員做同學的EMBA圈子還是表達了認可。

社會學者邊燕傑將中國社會中人脈資源分為“資訊”和“人情”, “資訊”指關係人提供有價值的資訊, “人情”指關係人利用職權對結果施加了影響。 官員可以施加“影響”, 沒有官員的同學圈應該“資訊”的作用多於“人情”的作用吧。

EMBA同學圈還需要維護嗎

學友關係需要經常維護, 網路關係才會從弱關係變為強關係。 在學友圈裡, 提倡非功利交友, 不論自己是否需要幫助, 都要力所能及給予別人幫助, 貢獻自己的價值。 在班級裡, 三類同學是受歡迎的:能力強, 能影響和說服別人的人;行業專家, 提供行業諮詢的人;助理型, 熱心腸、樂於承擔班級事務的人。

興趣和行業是同學間的社交語言。 同學社交需要分享資訊, 交流思想, 以共同的交往內容和語言作為交往的基礎。 無論多強大的人脈關係,

最裡層的往往是核心價值觀相近, 以共同的興趣的和愛好為交往的基礎。 以自己的興趣特長和行業功底為依託, 和外界具有相同興趣的人互相交流, 既可以分享自己的知識, 也可以共用他人的知識。 從交往人中尋找榜樣, 在社交中互相學習和彼此獲益。

有一位名校畢業的EMBA 這樣說:“人際交往是需要以交流內容作為支撐的, 如果你沒有思想、不能分享經驗和見解, 是不會接觸有價值的人脈。 首先先要努力讓自己更優秀, 打造自己就等於是打造人脈。 ” 可見, 即便是業緣關係, 打鐵也要自身硬。

“如果您想去北方, 請朝南走”對於要讀EMBA的精英而言, 中國佛教禪宗的這句古老諺語確實有道理。

同類文章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