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大熊貓不再瀕危?中國學者提出不同意見

2016年, 世界自然保護聯盟稱, 在全球瀕危物種名單上, 大熊貓的受威脅等級從“瀕危”下調至“易危”。 此次調整的依據是2015年中國公佈的第四次大熊貓調查,

中國野生大熊貓數量達到1864只, 相比十年前的第三次調查增加了近17%。

然而中國科學院生態環境研究中心副主任歐陽志雲卻提出了自己的不同看法, 他認為大熊貓的數量雖然總體上升, 但是依然有很多因素威脅著大熊貓的生存繁衍, 目前, 大熊貓棲息地的情況甚至比大熊貓在1988年首次被列為瀕危物種時還要惡劣。 相關研究發表在9月的《自然》(Nature)雜誌上。

棲息地碎片化

日益壯大的人類, 侵佔著熊貓原來的低山地區的棲居地, 迫使它們一步步退縮到了青藏高原東緣的高山深谷中。 今天, 大熊貓僅倖存於中國西部6塊相互隔離的山區, 被高山隔離的大熊貓種群間沒有通訊方式、沒有交通工具, 只能望山興歎。

最東北部的分佈區即是秦嶺南坡, 這個大熊貓倖存地是人類對環境影響程度較輕的地方, 由於人類的農業生產活動限制在海拔1400米以下的山地暖溫帶和亞熱帶區域, 而1400米以上的山地溫帶和寒溫帶地區森林茂盛, 便成為秦嶺大熊貓最後的庇護所。

在大熊貓所在的6座山脈中, 僅包括30個孤立群組, 其中18個群組所含大熊貓數量不超過10只。 “如果一個群組中大熊貓不超過10只, 相對而言就比較危險。 ”歐陽志雲說。

40年的衛星資料顯示, 目前適合大熊貓的棲息地已經大幅減少, 歐陽志雲及其研究團隊進而研究了棲息地減少的原因。 他們發現, 自然因素和人為因素是棲息地減少的主要原因, 包括地震、人類侵佔、農業、修路和伐木導致大熊貓棲息地不斷分割為越來越小的區域,

這個過程被稱為“碎片化”。

因此, 歐陽志雲認為, 世界自然保護聯盟僅從大熊貓數量上的增加, 就判斷大熊貓的受威脅程度下降並不嚴謹。

為大熊貓建“天橋”

歐陽志雲及其團隊結合海拔、坡度和森林覆蓋率的遙感資料建構了模型, 對1976年至2013年間大熊貓棲息地所在地域進行綜合評估, 評估涉及棲息地地域範圍及品質狀況。 從1976年至2001年, 大熊貓的棲息地總面積減少了4.9%;2001年至2013年, 即使有汶川地震造成的損失, 棲息地總面積依然增加了0.4%。 棲息地面積雖然有所增加, 但是並沒有彌補過去的損失。

道路建設是造成棲息地減少和碎片化的一個重要因素, 大熊貓不會將家安在路邊。

2013年的道路密度是1976年的2.7倍, 受道路影響500米範圍內的棲息地數量增加了6.6倍, 被主要道路和河流隔離的棲息地數量在此期間增加了3倍。

不過, 在大熊貓必經之路上, 將道路建設改為隧道建設, 可以減少對大熊貓的影響。 比如, 最近在108國道秦嶺隧道附近發現了一些大熊貓活動的標誌, 大熊貓的糞便等物質。 108國道秦嶺隧道是1999年國家投資建設的, 在隧道上方的山脊上為野生動物讓出了一個天然通道。 在沒有這個隧道之前, 108國道將秦嶺大熊貓的興隆嶺居群與天華山居群隔離, 使原本一體的大熊貓棲息地遭到了人為的隔斷。 “但是, 建設道路還是隧道依然要考慮很多其他因素, 比如經濟因素。 ”歐陽志雲說。

大熊貓公園

近年來, 旅遊擴大到了大熊貓的生存區域, 遊客甚至會深入到自然保護區中嚴格控制的核心區域。 旅遊可能造成肉類的消耗, 增加大熊貓保護區內外的家畜放牧活動, 這也會帶來棲息地的減少。 最新提出的大熊貓國家公園將旅遊作為建設目標之一, 這將減少旅遊交通對大熊貓棲息地的影響。

《大熊貓國家公園體制試點方案》已于2017年印發, 2020年前建立國家公園體制總體方案, 結合試點進展情況, 研究正式設立大熊貓國家公園。 據歐陽志雲介紹, 大熊貓國家公園與傳統的自然保護區相比, 棲息地生態系統原真性和完整性更高, 保護面積更大, 保護力度更強。 在此基礎上, 可以恢復大熊貓棲息地之間的聯繫, 擴展大熊貓的生存空間。

與此同時,大熊貓國家公園還將圍繞以大熊貓為核心的生物多樣性保護、創新生態保護管理體制、探索可持續的社區發展機制、構建生態保護運行機制、開展生態體驗和科普宣教等5個方面進行試點。

與此同時,大熊貓國家公園還將圍繞以大熊貓為核心的生物多樣性保護、創新生態保護管理體制、探索可持續的社區發展機制、構建生態保護運行機制、開展生態體驗和科普宣教等5個方面進行試點。

同類文章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