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米未的年輕人:“騷浪賤”、“90後”和今天的內容從業者

以90為主體的公司需要學會與年輕人相處, 答案只有兩種:如果不能改變自己, 那就改變這群年輕人對自己的看法。

作者 | 黃雲騰

採訪 | 黃雲騰 尹航

手繪作者 | 米未90後導演小灰灰

超超有的時候會相信“命中註定”。

2015年的一個晚上, 她猶豫再三, 最終放棄了去香港讀書的想法。 就在當天晚上的工作中, 她犯了一個錯誤。 “我那個PPT做的有多爛?爛到我交給我的領導之後, 我的領導當天晚上幾乎沒有睡覺, 幫我改了一整晚。 ”

回顧職場生涯的第一次挫敗, 超超說她現在“還會想哭”。

超超

和大多數加入米未的年輕人一樣, 超超或許難以忘記領導“完全沒有批評”的態度, 和因此感到某種需要做出補償的必要。

超超把手放在桌子上, 說這句話的時候雙手會微微擺動。 這可能不太符合超出人們對米未這家公司員工的想像。 作為國內重要的互聯網平臺內容提供者,

長期以來, 這家公司以產出大量的年輕內容和擁有眾多年輕員工而著稱。

米未旗下擁有最受年輕人歡迎的節目:《奇葩說》、《奇葩大會》和《飯局的誘惑》, 和高達60%的90後員工比例。 因為前面幾檔節目的標籤化和IP化, 這家公司的出鏡員工大都被視為這種精神的另一種形態。

創始人馬東在《十三邀》上提出“70後帶80後給90後做節目不靠譜”以前, 這家公司就一直維持著相當大比重的年輕員工比例, 以便時刻保持與年輕群體處於同一頻道。

年輕人難免會對企業造成許多影響和新變化。 特別是在內容產業, 年輕人長期以來被認為擁有豁免權。 他們懂得內容, 靠近使用者, 在某種程度上更熟悉如何讓內容在最大範圍內得到傳播, 也成為許多公司實現年輕化的最快通道。

以90為主體的公司需要學會與年輕人相處, 答案只有兩種:如果不能改變自己, 那就改變這群年輕人對自己的看法。 “我反而覺得脫去外界覺得說大家騷浪賤, 大家有趣, 玩得開這種外衣。 米未真正大家待下來, 有成長的那些人, 反而其實是反過來的。 ”

米未傳媒現在有200名左右的員工。 在大學畢業後, 超超目前仍然在這裡工作, 這是她的第一份工作, 她現在的身份是米未市場部內容組行銷的專案經理。

年輕人對這家聚集了一群“大噴子”、自詡“騷浪賤”的公司意味著什麼?走進米未位於三樓的辦公室, 你會看到答案, 以牆上貼著大量年輕員工的照片、每隔一段時間做一次更換的方式顯現。

“我才能有被大家認識的機會”

過去一年, 米未推出了《奇葩說》第四季、《飯局的誘惑》等幾檔綜藝節目, 也在知識付費和短視頻方面分別孵化了《好好說話》和《透明人》、《說說而已》等新產品。

以公司成長速度來看, 米未正在成為網生內容領域中絕對的頭部公司, 並且在內容和藝人方面具有識別度。 這對於初入職場中的年輕人也更具吸引力, 但如果要把員工的忠誠歸功於公司現在的規模壯大, 顯然不符合時間變化。

和大多數年輕的創業公司一樣, 米未的故事開始於一個微小的想法, 團隊中的大多數人甚至在一開始就近似于為未來下賭注。

欣悅是在2014年加入導演組的。 “《奇葩說》這個項目在招人, 我當時還沒有看過《奇葩說》, 只是播了海選三四集。

”她當時還是中國傳媒大學的學生, 因為收到同校師姐的推送而決定“試試”《奇葩說》節目組。

欣悅

現任米未傳媒聯合創始人、CCO的牟頔在當時親自面試了她。 面試過程很順利, 她隨後和另外幾名實習生一起被選進後期組, 並在第二天開始參與制作節目花字。 “可能那個時候也比較缺人”。欣悅這樣總結自己被錄用的原因。

在這檔日後成為現象級的網綜節目組,最早期的人員構成分為兩部分,有著中國傳媒大學求學北京的人員和牟頔此前在央視所帶的團隊成員。這使得當時的工作模式在某種程度上更接近於校園內的項目實踐,主要團隊都是中傳的大三大四學生,牟頔本人就是中傳畢業,團隊當時平均年齡為23歲。

相比其餘行業或創業領域,年輕化對整個文娛行業更具影響力和重要性。“今天的90後,他們的視野更開闊,思考問題的方式、對待成功和金錢的態度,跟我們有很大不同。我從他們身上學到好多,我正努力把自己變成一個90後。”馬東曾經如此談到。

以年輕化團隊去操作一檔節目未必能保證其收穫流量,但在製作過程中可以獲得新的觀察視角,也更便於獲得從用戶中獲得直接回饋。例如,年輕的團隊構成幫助米未迅速從《奇葩說》中吸取經驗,甚至構成對90後新的理解。

2017年,馬東在《十三邀》中曾經談及他對90後的看法,“本質上沒有什麼不太一樣的。其實他們所關心的事是一樣的,只是他們語境不一樣,就是他們用的語言和描述方式不一樣。”他甚至把社會對90的標籤化視為溝通上的不通暢,“因為中國三十年的變化是別人兩到三百年,所以其實代差對於年輕人來說,你就是古人,就等於他的父母比他大一百歲。所以他怎麼交流?你也不知道他說什麼,他也不知道你說什麼,所以他就懶得跟你說。”

這種理解的具體展現是,在過去兩年,米未的內容產品形態的多元化,更接近年輕群體的對話體系。2016年,米未推出電商業務,以“米未小賣部”為品牌進行零食售賣。

May

May是在電商部成立兩個月後加入米未的,這對她來說是重新理解這項業務的本源和出發點,“大家每天都在學習新的東西,比如說現在雙十一要來了,我每天在看很多直播的教程,看很多雙十一到底要怎麼玩,大資料的分析就很陌生,但是在那個學習的過程當中,你就一直會覺得有個東西在牽制自己,而且不斷的去更新自己的觀念。”

而由姜思達擔任製片人的《透明人》在2017年10月底的時候宣佈拿到了超過千萬的商業贊助。在很早以前,這檔節目就以“先鋒的短視頻採訪節目”在米未內部進行孵化,牟頔和馬東親自把關內容審核。

“我原來來說,自己沒有太在乎所謂的生產週期,更大方向上的東西,我生活的偏自娛自樂。”姜思達這樣對《三聲》(微信公號ID:tosansheng)解釋米未對他的影響,“米未給我的影響可能是讓我更快更高效率的熟悉這個行業吧,對我的創作工作來講是這樣,但對於我的身份,在節目上這當然和公司的關係離不開,有這樣一個創作團隊才有我能被大家認識的機會。”

“盡可能地走得快一點”

“只要是有趣的事物我們都會盡可能的嘗試,這也是我們每個人的特質。”顏如晶是另一檔短視頻節目《說說而已》的製片人。

這檔節目被冠以首檔網路懟人短視頻節目的稱號,在顏如晶看來是某種米未價值觀的線上延伸,“我們希望它通過’懟人’這一形式,讓觀眾感受到‘爽’,也能賦予大家足夠的思考的空間。”

在外界看來,米未傳媒在此前可能更近似於一個“騷浪賤”的公司。這也是米未樂於加諸在自己身上的標籤。

2017年9月份,米未旗下的新媒體公號“東七門”發送了一篇名為《你們,是米未之所以是米未的全部理由》的文章。文章以米未二周年的睡衣趴作為開頭,講述了一個近似于年輕人烏托邦的內容公司形象:這家公司平等、博愛,創始人馬東會放下架子與員工合影、參與各種互動,以及所有人都“又拼又優秀”,“在這裡,’平等’這件事,從來不是一句口號,但每個人相處時,卻無處不在。”

“我覺得’騷’就是特別外放,特別有活力,特別青春、年輕,‘浪’就是我們對這個世界都特別感興趣,我們都特別想瞭解這個世界,對這個世界也有一些自己的態度,‘賤’就是我們願意去表達,我們不怕別人說什麼,這是我理解的‘騷浪賤’。”同樣在導演組,查查直到去年12月份才加入米未,“騷浪賤”三個字因此存在被公司價值體系重構的可能性,在某種程度上也存在更強的指向和標籤意義。

查查

在公司層面而言,當員工的群體意識或凝聚力超過一定程度,管理層便需要加強企業文化,梳理企業價值體系,實現員工與公司發展同步。特別是90後與70、80後在某種程度上接近“斷聯”,公司更需要在話語體系上做到與90後高度匹配。

在加入《奇葩說》以前,宗政在央視《喜樂街》實習,“跟著藝人幫他們拿水,他們渴了給他們遞水,他們需要擦手的時候給他們遞紙”,《奇葩說》等於給了以他為代表的嚮往央視等平臺的中傳畢業生一個以前沒有想到的機會。“這邊特別給新人機會,我當時才來了三四個月,就可以讓我做責編,我自己做的那期片子反響也非常非常好。”宗政強調的是,“到現在我大學很多同學還在台裡,也有幹的不開心的,可能現在離職了。我從那一步到現在,迄今為止我對我的人生非常滿意。”

宗政

相比其餘具有不同基因的內容公司,年輕化註定擁有更大的迴旋餘地和商業價值。而對於公司本身而言,年輕員工的高數字意味著同樣高超的管理藝術,機遇與風險並存。

重點是,如果說對年輕人的孵化在早期是創業公司的必選項,目前則已成為米未自我分裂的重要手段。以姜思達、顏如晶等為首的年輕藝人在過去一年成為米未內容的主力軍,在很大程度上緩解了外界對米未“馬東之後”的焦慮,也讓米未的內容價值得到多角度呈現。

而在另一方面,米未和其餘內容公司正在不斷強化自己對年輕人的理解。“我要的就是他們不服我。他們全服我,我要他們幹嘛?他不服我,我得到的更多嘛。”更多走進米未的年輕人的自我認知正在幫助馬東堅定這一判斷。

就像查查說的,“在米未這個公司,個人的成長要想跟得上公司成長速度是一件很困難的事情,我們必須要讓自己盡可能地走得快一點,盡可能步子邁得更大一點,這樣我們才能跟上公司整個的成長速度,我甚至覺得整個公司的氛圍其實真的會讓個人有壓力,就是覺得自己還不夠好。”

“可能那個時候也比較缺人”。欣悅這樣總結自己被錄用的原因。

在這檔日後成為現象級的網綜節目組,最早期的人員構成分為兩部分,有著中國傳媒大學求學北京的人員和牟頔此前在央視所帶的團隊成員。這使得當時的工作模式在某種程度上更接近於校園內的項目實踐,主要團隊都是中傳的大三大四學生,牟頔本人就是中傳畢業,團隊當時平均年齡為23歲。

相比其餘行業或創業領域,年輕化對整個文娛行業更具影響力和重要性。“今天的90後,他們的視野更開闊,思考問題的方式、對待成功和金錢的態度,跟我們有很大不同。我從他們身上學到好多,我正努力把自己變成一個90後。”馬東曾經如此談到。

以年輕化團隊去操作一檔節目未必能保證其收穫流量,但在製作過程中可以獲得新的觀察視角,也更便於獲得從用戶中獲得直接回饋。例如,年輕的團隊構成幫助米未迅速從《奇葩說》中吸取經驗,甚至構成對90後新的理解。

2017年,馬東在《十三邀》中曾經談及他對90後的看法,“本質上沒有什麼不太一樣的。其實他們所關心的事是一樣的,只是他們語境不一樣,就是他們用的語言和描述方式不一樣。”他甚至把社會對90的標籤化視為溝通上的不通暢,“因為中國三十年的變化是別人兩到三百年,所以其實代差對於年輕人來說,你就是古人,就等於他的父母比他大一百歲。所以他怎麼交流?你也不知道他說什麼,他也不知道你說什麼,所以他就懶得跟你說。”

這種理解的具體展現是,在過去兩年,米未的內容產品形態的多元化,更接近年輕群體的對話體系。2016年,米未推出電商業務,以“米未小賣部”為品牌進行零食售賣。

May

May是在電商部成立兩個月後加入米未的,這對她來說是重新理解這項業務的本源和出發點,“大家每天都在學習新的東西,比如說現在雙十一要來了,我每天在看很多直播的教程,看很多雙十一到底要怎麼玩,大資料的分析就很陌生,但是在那個學習的過程當中,你就一直會覺得有個東西在牽制自己,而且不斷的去更新自己的觀念。”

而由姜思達擔任製片人的《透明人》在2017年10月底的時候宣佈拿到了超過千萬的商業贊助。在很早以前,這檔節目就以“先鋒的短視頻採訪節目”在米未內部進行孵化,牟頔和馬東親自把關內容審核。

“我原來來說,自己沒有太在乎所謂的生產週期,更大方向上的東西,我生活的偏自娛自樂。”姜思達這樣對《三聲》(微信公號ID:tosansheng)解釋米未對他的影響,“米未給我的影響可能是讓我更快更高效率的熟悉這個行業吧,對我的創作工作來講是這樣,但對於我的身份,在節目上這當然和公司的關係離不開,有這樣一個創作團隊才有我能被大家認識的機會。”

“盡可能地走得快一點”

“只要是有趣的事物我們都會盡可能的嘗試,這也是我們每個人的特質。”顏如晶是另一檔短視頻節目《說說而已》的製片人。

這檔節目被冠以首檔網路懟人短視頻節目的稱號,在顏如晶看來是某種米未價值觀的線上延伸,“我們希望它通過’懟人’這一形式,讓觀眾感受到‘爽’,也能賦予大家足夠的思考的空間。”

在外界看來,米未傳媒在此前可能更近似於一個“騷浪賤”的公司。這也是米未樂於加諸在自己身上的標籤。

2017年9月份,米未旗下的新媒體公號“東七門”發送了一篇名為《你們,是米未之所以是米未的全部理由》的文章。文章以米未二周年的睡衣趴作為開頭,講述了一個近似于年輕人烏托邦的內容公司形象:這家公司平等、博愛,創始人馬東會放下架子與員工合影、參與各種互動,以及所有人都“又拼又優秀”,“在這裡,’平等’這件事,從來不是一句口號,但每個人相處時,卻無處不在。”

“我覺得’騷’就是特別外放,特別有活力,特別青春、年輕,‘浪’就是我們對這個世界都特別感興趣,我們都特別想瞭解這個世界,對這個世界也有一些自己的態度,‘賤’就是我們願意去表達,我們不怕別人說什麼,這是我理解的‘騷浪賤’。”同樣在導演組,查查直到去年12月份才加入米未,“騷浪賤”三個字因此存在被公司價值體系重構的可能性,在某種程度上也存在更強的指向和標籤意義。

查查

在公司層面而言,當員工的群體意識或凝聚力超過一定程度,管理層便需要加強企業文化,梳理企業價值體系,實現員工與公司發展同步。特別是90後與70、80後在某種程度上接近“斷聯”,公司更需要在話語體系上做到與90後高度匹配。

在加入《奇葩說》以前,宗政在央視《喜樂街》實習,“跟著藝人幫他們拿水,他們渴了給他們遞水,他們需要擦手的時候給他們遞紙”,《奇葩說》等於給了以他為代表的嚮往央視等平臺的中傳畢業生一個以前沒有想到的機會。“這邊特別給新人機會,我當時才來了三四個月,就可以讓我做責編,我自己做的那期片子反響也非常非常好。”宗政強調的是,“到現在我大學很多同學還在台裡,也有幹的不開心的,可能現在離職了。我從那一步到現在,迄今為止我對我的人生非常滿意。”

宗政

相比其餘具有不同基因的內容公司,年輕化註定擁有更大的迴旋餘地和商業價值。而對於公司本身而言,年輕員工的高數字意味著同樣高超的管理藝術,機遇與風險並存。

重點是,如果說對年輕人的孵化在早期是創業公司的必選項,目前則已成為米未自我分裂的重要手段。以姜思達、顏如晶等為首的年輕藝人在過去一年成為米未內容的主力軍,在很大程度上緩解了外界對米未“馬東之後”的焦慮,也讓米未的內容價值得到多角度呈現。

而在另一方面,米未和其餘內容公司正在不斷強化自己對年輕人的理解。“我要的就是他們不服我。他們全服我,我要他們幹嘛?他不服我,我得到的更多嘛。”更多走進米未的年輕人的自我認知正在幫助馬東堅定這一判斷。

就像查查說的,“在米未這個公司,個人的成長要想跟得上公司成長速度是一件很困難的事情,我們必須要讓自己盡可能地走得快一點,盡可能步子邁得更大一點,這樣我們才能跟上公司整個的成長速度,我甚至覺得整個公司的氛圍其實真的會讓個人有壓力,就是覺得自己還不夠好。”

同類文章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