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2018,又有大量紙媒即將退市,其實離場的不是報而是“紙”

(▲平臺之變)

紙媒有冬天嗎?

文|馬滌明

明導讀

而全媒體時代, 傳統紙媒的名字仍有意義, 不僅是媒體的符號, 更是一種品牌, 拿《紐約時報》來說,

即便有一天它一張報紙都不生產, 這家媒體仍可能還叫《紐約時報》, 永遠叫《紐約時報》。 於此而言, 眼下一批又一批紙媒的退市, 實際上與“紙”的關係不是很大, 更應反思的, 是媒體創新力、市場競爭力的問題。 都市報也好, 晚報也好, 如果新聞做得好, 完全可以換一種媒體工具生存。

2017年的年末, 竟成了國內不少紙媒的告別時刻。 除了目前已知道的《渤海早報》《假日100》《采風報》《球迷》《北京娛樂信報》《台州商報》《大別山晨報》《皖南晨刊》《無錫商報》《西涼晚刊》《白銀晚報》《西部開發報》《北部灣晨報》《上海譯報》等宣佈將要休刊, 還有不少紙媒也在近期表示將縮減出版週期, 以應對紙媒寒冬。

紙媒進入寒冬, 是因為看報紙的人越來越少, 電腦特別是手機等新型媒介工具對報紙的替代, 註定了報紙價值的式微。 然而, 報紙不過是媒體的一種產品, 報紙休刊或停刊, 不應代表媒體的退市;如果媒體是有潛力的, 即便這家媒體的報紙沒了, 其旗下的新媒體仍可以繼續活躍在媒體界。 這方面, 不論國內國外,

都不乏成功的例子。

2011年年底, 《紐約時報》CEO珍妮特·羅賓森宣佈離職, 這對於當時已處在傳統紙媒困境下的這家老牌媒體來說, 又多了一層陰影, 更加動搖著報界的信心, 業界紛紛猜測, CEO的突然離職, 預示著紙媒嚴寒的加劇, 這種形勢下, 這家老牌紙媒還能走多遠?

但現在, 《紐約時報》不但活得很好, 依然健康, 且“年輕”——新媒體成了主打產品和發展方向, 儘管紙質產品生產量下降, 但數位媒體使用者不斷增加, 到2016年底, 數字媒體訂閱使用者達到150萬, 數字媒體獲得5億美元的營收。

資訊時代時代的媒體的生命力, 首先由新聞傳播水準、新聞品質決定, 而不是傳播工具, 因為誰都有條件搭上新媒體的快車。 新聞的速度、深度、角度等方面, 誰做得更好、誰的影響力大、誰更能贏得受眾, 誰就贏了。

而全媒體時代, 傳統紙媒的名字仍有意義, 不僅是媒體的符號, 更是一種品牌, 拿《紐約時報》來說, 即便有一天它一張報紙都不生產, 這家媒體仍可能還叫《紐約時報》, 永遠叫《紐約時報》。 於此而言,

眼下一批又一批紙媒的退市, 實際上與“紙”的關係不是很大, 更應反思的, 是媒體創新力、市場競爭力的問題。 都市報也好, 晚報也好, 如果新聞做得好, 完全可以換一種媒體工具生存。

同類文章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