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揭開佛門多高夀的秘密:佛門養生八法,讀一讀能長壽!

編者按:虛雲法師一百二十歲示寂, 可謂長壽, 也活到了《黃帝內經·素問》中的“上古之人”的年歲。 自古僧人多高夀, 難道有什麼秘訣麼?本文試著分析, 與各位分享。

《黃帝內經·素問》中黃帝問天師岐伯:“余聞上古之人, 春秋皆度百歲, 而動作不衰。 ”按照黃帝內經所說, 人類如果能夠按照一定規律生活的話, 是可以活到120歲的。 可是雖然人均壽命在建國後逐年提高, 到目前已經提高到了73歲, 可是距離120歲也就是剛剛過半。

佛教追求解脫, 不追求長壽, 可是自古僧人多高夀。 根據史料記載, 自三國至清朝的1652年間, 佛教高僧平均壽命達76.4歲, 比歷代皇帝的平均壽命高36.1歲, 更不要提普通人了。 佛家的壽命超出皇帝和一般人, 可見佛法中隱藏著長壽的因數, 這種因數在滋養著佛教信徒的身心, 最終使他們的普遍高夀。

一、慈悲為懷, 以善立世。

佛家宣導“慈悲為懷, 普渡眾生”,

即以悲憫之心來善待眾生。 美國密西根大學曾對一個慈善機構的自願者進行資料採樣, 發現他們唾液裡免疫球蛋白A的數量比一般要高11%, 而這種免疫蛋白能防止呼吸道感染, 增強免疫系統。 在另一項實驗中還發現, 一個常常對他人懷著敵意的人, 其心臟冠狀動脈堵塞的程度往往較大, 血壓較容易處於高峰狀態。

所以說, 一個心胸狹窄, 心懷惡意, 沒有慈悲心的人, 身體免疫機能弱, 尤其是心腦血管方面容易出現疾病, 這往往是致命的。 世界衛生組織“十條長壽之道”的第一條“心胸開朗, 慈善寬厚”, 這恰恰與佛家“慈悲為懷, 以善立世”的觀點不謀而合。

二、飲食清淡, 不食葷腥。

佛經《楞伽經》雲:“菩薩大慈大悲, 不忍心食眾生肉”, 因此形成中國佛教的特色——素食, 是我國漢傳佛教飲食文化的核心內容。 佛學大師南懷瑾先生也曾說:“飲食之道就是牢記四個字:少吃多餐, 其次是清淡。 ”

佛教的素食文化也是長壽文化中非常重要的一項內容。 臺灣台大醫院曾對臺灣四十多座寺院裡的出家人做身體及血液跟蹤分析,

並與相應的葷食者進行比較, 發現素食者體內膽固醇含量非常低, 而低膽固醇者正是少發“高血壓、心臟病或其他血管方面的疾病的群體。

而世界五大長壽區的主食以粗制米麵及薯類為主, 副食多吃蔬菜水果, 該地區死於心肌梗塞的比例比其他地區低24%。 素食, 攝取低能量食物有利於長壽。 佛家的素食文化, 乃長壽飲食文化。

三、禪茶一味, 品茗悟道。

在佛教中, 有喝禪茶的習慣。 史料中記載:唐宣宗曾問一位130歲高僧長壽之道, 和尚答:少時家貧, 無藥可服, 一生惟愛喝茶, 日飲百碗亦不厭多。 趙州禪師甚至把飲茶上升到“禪”的高度。 創立了“禪茶一味”之說, 意指禪味與茶味相通。 原中國佛教協會會長趙朴老更愛喝茶,

曾詩雲:“七碗愛至味, 一壺得真趣, 空持百千偈, 不如吃茶去。 ”

茶有清火、解毒、抗癌、消炎、止渴、利尿等功能, 口感清新芳香, 提神醒腦而不興奮, 茶葉中的茶多酚具有強抗氧化性和生理活性, 是清除人體代謝後產生的自由基的利器, 所以茶被稱為長壽飲品。

反觀現代人, 喝添加了各種化學調味劑的碳酸飲料, 或吸煙、嗜酒, 如何能得長壽之道呢?

四、動靜結合,一張一弛。

佛教禪宗六祖惠能三世徒百丈懷海的曾為禪宗立下規矩,就是《百丈清規》,在這本佛經中有“農禪並舉”和“一日不作,一日不食”的戒規。虛雲法師在一百多歲高齡的時候,還參與寺廟中的僧侶勞作,六祖慧能也曾在碓房內幹過雜活。因為禪宗認為,穿衣吃飯、砍柴挑水,日常勞動,都是佛法。

靜修,是佛教的根本。要想長壽,不僅要動,更需要靜,南懷瑾說:“世界上的人們拼命消耗能源和資源,拼命追求享受,等於在加快消耗生命。所以,保持健康長壽,必須要學會‘靜’。”

實行農禪並舉,一靜一動,不僅有利於身心健康,還能使佛法、世法相融合。

五、晨鐘暮鼓,起居有常。

《黃帝內經·素問》:“上古之人,其知道者,法於陰陽,和於術數,食飲有節,起居有常,不妄作勞,故能形與神俱,而盡終其天年,度百歲乃去。”

寺院中的僧人的生活極其有規律,每日晨鐘、早課開始,暮鼓、打板熄燈休息。科學研究發現長期信守有規律的生活,會使身體各組織器官趨向規律化,進而使大腦在生活中產生預見性和適應性,保證身體健康、獲得最佳的生理效應。

如果生活雜亂無章,毫無規律,就會感到疲憊和勞累,並且抵抗力下降,易生病。所以說,起居有常的生活是僧人長壽的重要原因,是長壽的根本。

六、和合為尚,和諧生活。

一個“和”字,包含了中華文化博大精深的內涵;和為貴,和氣生財,家和萬事興,這些都說明了其重要性。而佛家更是講求“和”,“和尚”的本意就是“和合為尚”的意思。佛陀住世時,曾立下《六和敬》為攝眾:“身和共住,口和無爭,意和同悅,戒和同修,見和同解,利和同均”。

和諧的人際關係能使人心情舒暢、精神愉快、情緒穩定。相反,不良的人際關係則會干擾人的情緒,使人產生焦慮、不安和抑鬱,嚴重的會使人驚恐、痛苦、憎恨或憤怒,特別嚴重的人際關係還會使人失去安全感。經常處於憂慮、擔心、害怕狀態的人容易產生內分泌紊亂,精神分裂。和諧能降低人們的心理壓力,化解心理障礙,有利於心理健康。

七、心無掛礙,清心寡欲。

“淡泊者健,寧靜者壽”。《般若波羅蜜多心經》開示:“以無所得故,菩提薩埵。依般若波羅蜜多故,心無掛礙;無掛礙故,無有恐怖,遠離顛倒夢想,究竟涅槃。”

佛教認為“四大皆空”即:“地、水、火、風”都是虛幻的,佛家提倡“不執著”,《金剛經》說:“一切有為法,如夢幻泡影,如露亦如電,應做如是觀。” 認為“一切皆為虛妄”,因此“心無掛礙”成為僧侶的心靈追求。

佛教史上最一個著名的公案《寒山問拾得》。一天,寒山問拾得:“世間謗我、欺我、辱我、笑我、輕我、賤我、騙我,如何處置?”拾得笑道:“只要忍他、讓他、避他、由他、耐他、敬他、不要理他、再過幾年,你且看他。”佛家就是這樣“於人無爭,於世無求”。夠做到與世無爭,自然就能夠“無爭自安,享命百歲”了。

八、養神靜氣,習書作畫。

在中國藝術史上,佛家僧人佔有重要的地位,智永、懷素、石濤這樣的僧人書法家和畫家都在各自的領域獲得了歎為觀止的成就。我國的書法,具有陶冶情操、靜心養氣的作用。自古長壽的書畫家不在少數,唐代歐陽詢、虞世南、柳公權都活到80多歲,明代的文征明90歲;現代書畫家中,黃賓虹、何香凝、齊白石、林散之、肖嫻等藝術大師的壽命都在90歲以上!而僧人自古就有習字作畫的習慣與愛好,因此他們的壽命普遍高於世人,與常常習字作畫不無關係。

長壽之道,從古至今都是人們所追求的目標,從黃帝之時就開始探討如何長壽。佛教的長壽之道,並非佛學範疇內的研究課題,卻是我們尋常百姓所關注的話題。

四、動靜結合,一張一弛。

佛教禪宗六祖惠能三世徒百丈懷海的曾為禪宗立下規矩,就是《百丈清規》,在這本佛經中有“農禪並舉”和“一日不作,一日不食”的戒規。虛雲法師在一百多歲高齡的時候,還參與寺廟中的僧侶勞作,六祖慧能也曾在碓房內幹過雜活。因為禪宗認為,穿衣吃飯、砍柴挑水,日常勞動,都是佛法。

靜修,是佛教的根本。要想長壽,不僅要動,更需要靜,南懷瑾說:“世界上的人們拼命消耗能源和資源,拼命追求享受,等於在加快消耗生命。所以,保持健康長壽,必須要學會‘靜’。”

實行農禪並舉,一靜一動,不僅有利於身心健康,還能使佛法、世法相融合。

五、晨鐘暮鼓,起居有常。

《黃帝內經·素問》:“上古之人,其知道者,法於陰陽,和於術數,食飲有節,起居有常,不妄作勞,故能形與神俱,而盡終其天年,度百歲乃去。”

寺院中的僧人的生活極其有規律,每日晨鐘、早課開始,暮鼓、打板熄燈休息。科學研究發現長期信守有規律的生活,會使身體各組織器官趨向規律化,進而使大腦在生活中產生預見性和適應性,保證身體健康、獲得最佳的生理效應。

如果生活雜亂無章,毫無規律,就會感到疲憊和勞累,並且抵抗力下降,易生病。所以說,起居有常的生活是僧人長壽的重要原因,是長壽的根本。

六、和合為尚,和諧生活。

一個“和”字,包含了中華文化博大精深的內涵;和為貴,和氣生財,家和萬事興,這些都說明了其重要性。而佛家更是講求“和”,“和尚”的本意就是“和合為尚”的意思。佛陀住世時,曾立下《六和敬》為攝眾:“身和共住,口和無爭,意和同悅,戒和同修,見和同解,利和同均”。

和諧的人際關係能使人心情舒暢、精神愉快、情緒穩定。相反,不良的人際關係則會干擾人的情緒,使人產生焦慮、不安和抑鬱,嚴重的會使人驚恐、痛苦、憎恨或憤怒,特別嚴重的人際關係還會使人失去安全感。經常處於憂慮、擔心、害怕狀態的人容易產生內分泌紊亂,精神分裂。和諧能降低人們的心理壓力,化解心理障礙,有利於心理健康。

七、心無掛礙,清心寡欲。

“淡泊者健,寧靜者壽”。《般若波羅蜜多心經》開示:“以無所得故,菩提薩埵。依般若波羅蜜多故,心無掛礙;無掛礙故,無有恐怖,遠離顛倒夢想,究竟涅槃。”

佛教認為“四大皆空”即:“地、水、火、風”都是虛幻的,佛家提倡“不執著”,《金剛經》說:“一切有為法,如夢幻泡影,如露亦如電,應做如是觀。” 認為“一切皆為虛妄”,因此“心無掛礙”成為僧侶的心靈追求。

佛教史上最一個著名的公案《寒山問拾得》。一天,寒山問拾得:“世間謗我、欺我、辱我、笑我、輕我、賤我、騙我,如何處置?”拾得笑道:“只要忍他、讓他、避他、由他、耐他、敬他、不要理他、再過幾年,你且看他。”佛家就是這樣“於人無爭,於世無求”。夠做到與世無爭,自然就能夠“無爭自安,享命百歲”了。

八、養神靜氣,習書作畫。

在中國藝術史上,佛家僧人佔有重要的地位,智永、懷素、石濤這樣的僧人書法家和畫家都在各自的領域獲得了歎為觀止的成就。我國的書法,具有陶冶情操、靜心養氣的作用。自古長壽的書畫家不在少數,唐代歐陽詢、虞世南、柳公權都活到80多歲,明代的文征明90歲;現代書畫家中,黃賓虹、何香凝、齊白石、林散之、肖嫻等藝術大師的壽命都在90歲以上!而僧人自古就有習字作畫的習慣與愛好,因此他們的壽命普遍高於世人,與常常習字作畫不無關係。

長壽之道,從古至今都是人們所追求的目標,從黃帝之時就開始探討如何長壽。佛教的長壽之道,並非佛學範疇內的研究課題,卻是我們尋常百姓所關注的話題。

同類文章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