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新年到,眾人皆醉我獨活?22種好玩的中藥名字

1、狼毒

又名粉團花、斷腸草。 狼毒是多年生瑞香科草本植物, 根系發達。 初夏萌生, 6-7月間開花, 耐旱力強。 在東北、內蒙古、西北的草原上廣泛分佈, 在退化草地上大量生長。

狼毒花——其外表美豔, 內在卻有大毒, 絕對能名列前三甲。 人、畜絕對不能食用。

哪裡的草原出現大面積狼毒花, 哪裡的土地正在沙化,

所以狼毒花是草原荒漠化的一種災難性的警示, 一種生態趨於惡化的潛在指標。

中醫說狼毒:味苦;辛;性平, 有大毒。 歸肺經。 瀉水逐飲;破積殺蟲。 水腫腹脹;痰食蟲積;心腹疼痛;症瘕積聚;結核;疥癬。

並說明, 狼毒大毒,

非恒用之品。

2、雷公藤

雷公藤為衛矛科植物雷公藤的根, 又叫黃藤、黃臘藤、菜蟲藥、紅藥、水莽草, 其毒性是比較大的, 如誤服雷公藤嫩芽、葉、莖等都會中毒。 其表現也為噁心、嘔吐、腹痛、腹瀉還會導致對消化道、心血管、神經系統及泌尿系統的直接損傷。

雷公藤味苦、辛,

性涼, 大毒。 歸肝、腎經。 功效祛風除濕、通絡止痛、消腫止痛、解毒殺蟲。 用於濕熱結節、癌瘤積毒, 臨床上用其治療麻風反應、類風濕性關節炎等, 藥理研究也表明其有抗腫瘤、抗炎等作用。 但其有大毒, 應須謹慎。

雷公藤對各種動物毒性不同, 它對人、犬、豬及昆蟲的毒性很大, 可以發生中毒甚至死亡, 但是對羊、兔、貓、鼠、魚卻無毒性。 雷公藤對機體的作用有二:一為對胃腸道局部的刺激作用;二為吸收後對中樞神經系統(包括視丘、中腦、延髓、小腦及脊髓)的損害, 及引起肝、心的出血與壞死, 。  

3、曼陀羅

曼陀羅又叫醉心花、狗核桃、洋金花、楓茄花、萬桃花、鬧羊花、洋金花、大喇叭花、山茄子等, 原產印度。 被明朝李時珍引入中國。

曼陀羅是梵語的譯音, 意為悅意花, 被稱為佛教的靈潔聖物, 只有天生的幸運兒才有機會見著她, 見到它能給人帶來無止息的幸福。

在古印度, 曼陀羅花既是情欲之門的門環, 又是構造盛景的基地, 它被攤開, 成為了宏大的曼佗羅道場。 作為“天使(魔鬼)的號角”的曼陀羅花,

人們甘心以昏迷的方式, 抵押理智而成為感覺的俘虜, 把自己負載于一片花葉上, 以抵達神諭的玄機。

白色曼陀羅——情花, 如用酒吞服, 會使人發笑, 有麻醉作用。 是天上開的花, 白色而柔軟, 見此花者, 惡自去除。

曼陀羅中所含藥用成分可使肌肉鬆弛, 汗腺分泌受抑制, 因此古人將此花所制的違規詞語取名為“違規詞語”。 傳說中華佗的麻醉方劑麻沸散中便含有曼陀羅的成分。 曼陀羅花不僅可用於麻醉, 而且還可用於治療疾病。 其葉、花、籽均可入藥, 味辛性溫, 有大毒。 花能去風濕, 止喘定痛, 可治驚癇和寒哮, 煎湯洗治諸風頑痹及寒濕腳氣。 花瓣的鎮痛作用尤佳, 可治神經痛等。 葉和籽可用於鎮咳鎮痛。 曼陀羅花屬劇毒,

曼陀羅花、根、果實等含有的天仙子堿等生物鹼具有很強的鎮靜效果, 但如使用劑量太大, 就會精神錯亂、意識模糊產生幻覺、昏迷麻痹等等的中毒反應。 國家限制銷售, 特需時必經有關醫生處方定點控制使用。

曼陀羅種子、果實、葉、花, 其主要成分為山莨菪堿、阿托品及東莨菪堿等。 上述成分具有興奮中樞神經系統, 阻斷M-膽鹼反應系統, 對抗和麻痹副交感神經的作用。 臨床主要表現為口、咽喉發幹, 吞咽困難, 聲音嘶啞、脈快、瞳孔散大、譫語幻覺、抽搐等, 嚴重者進一步發生昏迷及呼吸、心臟衰竭而死亡。

4、天仙子

名字讓人產生一種錯覺,讓人以為是個貌若天仙、傾國傾城的佳人。實際上是一味有毒的中藥。

天仙子為茄科植物莨菪乾燥成熟種子。

性味與歸經:苦、辛,溫;有大毒。歸心、胃、肝經。

功能與主治:解痙止痛,安神定痛。用於胃痙攣疼痛,喘咳,癲狂。

仙子是致幻植物中的佼佼者,始見《神農本草經》,中有“多食令人狂走。久服輕身,走及奔馬,強志,益力,通神。”天仙子的致幻部位是它的種子,天仙子的種子中含有豐富的莨菪堿、阿托品、東莨菪堿等,使天仙子的種子具有很強的致幻作用。

5、獨活

獨活二字,令我過目不忘。

世上有千萬種蔥籠的植物,千姿百態、異彩紛呈。

各有各的繁華,各有各的熱鬧,為何你偏偏孤獨的活著?超然世外,離群索居,遺世獨立?

獨活為傘形科植物重齒毛當歸的乾燥根。

陶弘景《神農本草經》:羌活形細而多節軟潤,氣息極猛烈。出益州北部西川為獨活,色微白,形虛大,為用亦相似而小不如,其一莖直上,不為風搖,故名獨活。

性味歸經:辛、苦,微溫。歸肝、腎、膀胱經。

功能主治:祛風勝濕;散寒止痛。用於風寒濕痹;腰膝疼痛;少陰伏風頭痛,頭痛齒痛。

獨活的花清麗秀雅,身姿也纖小柔弱,與想像中的鋼強不太一樣。

6、桑寄生

獨活,寄生。兩個讓人歎喟的藥名。

一個孤獨而活,一個寄人籬下。

總是有些無奈的人生況味。

宋 吳潛《浪淘沙》中有一句:浮生何必寄萍蓬,得似滿庭芳一曲,美酒千鍾。

桑寄生入藥始載于《神農本草經》,名“桑上寄生”,列入上品。《名醫別錄》雲:“一名蔦,生弘農川穀桑樹上,三月三日采莖葉,陰乾。”

《新修本草》載:“此多生槲、櫸、柳、水楊、楓等樹上,子黃,大如小棗子。惟虢州有桑上者,子汁甚粘,核大似小豆;葉無陰陽,如細柳葉而厚;晚莖粗短。

桑寄生為桑寄生科常綠小灌木植物桑寄生或槲寄生的帶葉莖枝。又名桃樹寄生,苦楝寄生,廣寄生,相思樹寄生、槐花寄生。

大概是因為寄生的樹種不同,名就不同吧。

歸經:歸肝、腎經。

功能主治:祛風濕,補肝腎,強筋骨,安胎。用於風濕痹痛,腰膝酸軟,胎動不安。

說道寄生的植物,大家都會想到像菟絲子、列當或者肉蓯蓉等,但這些植物沒有一點綠色,不能進行光合作用,生長所需要的物質要全部從寄主身上獲得,這種植物叫全寄生植物。而桑寄生卻是一種寄生在其它喬木上的灌木,它的莖葉中含有葉綠素,自身能製造光合產物,而生長所需要的水份和礦物質則全部來自寄主,故稱為半寄生植物。

桑寄生能夠寄生得益于它聰明的欺騙術。每年的深秋時節,桑寄生的果實成熟,橙黃色的果實綴滿枝頭,鳥兒被他的果實所吸引,紛紛前來啄食。由於果皮內有一層粘性膠質的物質,鳥兒一經啄食,果實便牢牢地粘在了鳥嘴上。為了擺脫它,鳥兒不得不飛到周圍的樹枝上又摔又擦。就這樣,粘性的果皮連同種子便粘到枝條的表面上,找到了生命的溫床。翌年,種子在溫度和濕度適宜的條件下萌發,生出吸附根侵入寄主皮層,長出莖葉,與寄主融為一體。其實即使鳥兒將果實吞下,它也只能消化一小部分,粘性的液體並不被消化,所以在排便時,也會在它的屁股上粘著,所以它就把桑寄生的果實排泄到樹幹上就可以粘到樹幹上了。

看到那些高大的樹幹上寄生的一簇簇蓬勃的生命,有種無法言說的感動。

7、毛莨

又名波斯毛莨,為雙子葉植物木蘭綱毛莨科毛莨屬多年生宿根草本植物,原產歐洲南部和亞洲西南部,喜涼爽濕潤的半陰環境, 花毛莨花大而美麗,花單生或數朵頂生,花瓣質薄,富有光澤,有單、重瓣之分,顏色多樣, 顏色有紅、白、粉、黃、橙、紫、綠等多色。

藥用為毛莨科植物毛莨的全草及根。

辛、微苦,溫。有毒。利濕,消腫,止痛,退翳,截瘧,殺蟲。

主治:胃痛(作品搗爛敷胃俞、腎俞等穴位,局部有灼熱感時棄去),黃疸(外敷手臂三角肌下),瘧疾(於發作前6小時敷大椎穴,局部有灼熱感時棄去,如發生水泡用消毒紗布覆蓋),淋巴結結核(敷局部),翼狀鐸肉、角膜雲翳(敷手腕脈門處,左眼敷右,右眼敷左,雙眼敷雙手,至起水泡止,然後挑破水泡,外敷消炎藥膏防止感染),滅蛆,殺蟲。

本品不能內服。如誤食可致口腔灼熱,隨後腫脹,咀嚼困難,劇烈腹瀉,脈搏緩慢,呼吸困難,瞳孔散大,嚴重者可致死亡。

8、罌粟

罌粟是罌粟科罌粟屬草本植物。

罌粟花絢爛華美,在陽光下搖曵,花朵妖嬈豔冶,嫵媚而動人。

個人覺得,一片一望無際的罌粟海,比一片紫色的薰衣草田要漂亮千倍萬倍,可惜,這景色不容易看到。

《本草》言他功極繁茂,三四月抽花莖,結青苞,花開則苞脫,大如爺盞,罌在花中,須蕊裹之。花大而豔麗,有大紅、桃紅、紅紫、純紫、純白色,一種而具數色。花開三日即謝,而罌在莖頭,上有蓋下有蒂,宛然如酒罌,中有白米極細。又名米囊花、禦米花。古人詠罌粟多從其又名米囊花著筆。

中醫以罌粟殼入藥,處方又名“禦米殼”或“罌殼”。

在夏季“割煙”後採收,去蒂頭和種子,曬乾醋炒或蜜炙備用。罌粟殼性平味酸澀,有毒,內含嗎啡、可待因、那可汀、罌粟堿等30多種生物鹼,為鎮痛、止咳、止瀉藥,用於肺虛久咳不止、胸腹筋骨各種疼痛、久痢常瀉不止;也用於腎虛引起的遺精、滑精等症。

罌粟的種子罌粟籽是重要的食物產品,種子含油50%,可以榨油。其中含有對健康有益的油脂,廣泛應用於世界各地的沙拉中。

在古埃及,罌粟被人稱之為“神花”。古希臘人為了表示對罌粟的讚美,讓執掌農業的司谷女神手拿一枝罌粟花。古希臘神話中也流傳著罌粟的故事,有一個統管死亡的魔鬼之神叫做許普諾斯,其兒子瑪非斯手裡拿著罌粟果,守護著酣睡的父親,以免他被驚醒。

人類的祖先很早就認識了罌粟。考古學家說,罌粟是新石器時代的人們在地中海東海岸的群山中游歷時偶然發現的。5000多年前的蘇美爾人曾虔誠地把它稱為“快樂植物”,認為是神靈的賜予。古埃及人也曾把它當作治療嬰兒夜哭症的靈藥。西元前三世紀,古希臘和羅馬的書籍中就出現了對鴉片的詳細描述。大詩人荷馬稱它為“忘憂草”,維吉爾稱它為“催眠藥”,有的奴隸主還種植了一些罌粟,當然只是為了欣賞它美麗的花朵。

罌粟學名“somniferum”的意思是“催眠”,其提取物也是多種鎮靜劑的來源,如嗎啡、蒂巴因、可待因、罌粟堿、那可丁。

罌粟臭名昭著,是因為它是提取毒品海洛因的主要毒品源植物,長期應用容易成癮,慢性中毒,嚴重危害身體,成為民間常說的“鴉片鬼”。嚴重的還會因呼吸困難而送命。它和大麻,古柯並稱為三大毒品植物。

十九世紀中下葉,大英帝國在它緬甸的殖民地,發現了一個種植鴉片的好所在。從此,在世界的版圖上逐漸形成了一個被後人稱作“金三角”的地方。

“金三角”位於緬甸、泰國、老撾三國交界處,其大部分位於緬甸撣邦東部。1852年,大英帝國發動了第二次英緬戰爭,佔領下緬甸,他們很快發現緬北山區適合種植鴉片,於是,英國殖民者在“金三角”強迫當地的土著人種植罌粟,提煉鴉片,然後把它銷往別的地方。今天,“金三角”已成了全世界聲討的焦點。那些無處不在的販毒集團,在高額利潤的引誘下,一個集團投降了,又一個集團頂上來……在陽光燦爛的金三角,罌粟花還在怒放,古柯葉仍在搖曳,從“快樂植物”到“魔鬼之花”的嬗變,是罌粟花的不幸還是人類的悲劇?

9、當歸

當歸這兩個字,老讓我想起《詩經》裡那句:試微 試微 胡不歸?

當歸,當歸,“應當歸來”的意思,正如唐詩所雲:“胡麻好種無人種,正是歸時又不歸。”

民間有一則謎語:“五月底,六月初,佳人買紙糊窗戶,丈夫出門三年整,寄來書信一字無.”

謎底是四種中藥:半夏、防風、當歸、白芷。

其中“丈夫出門三年整”一句,打的就是當歸,丈夫出門已三年,應當趕快歸來。

《本草綱目》:“當歸調血,為女人要藥,有思夫之意,故有當歸之名。”此外,當歸還有另一種意義,即宋代陳承《本草別說》雲:“使氣血各有所歸。恐當歸之名,必因此出也。”兩種說法均通,後者尤為貼切。

當歸為傘形科植物當歸的根。全當歸根略呈圓柱形,根上端稱“歸頭”,主根稱“歸身”或“寸身”。支根稱“歸尾”或“歸腿”,全體稱“全歸”。全當歸補血活血,當歸身補血,當歸尾活血;

當歸味甜、微苦、略有麻舌感,歸肝、心、脾和大腸經,有補血活血、調經止痛、潤腸通便等主要功能。此外,當歸還可用於心律失常、缺血性中風等。

當歸有種使人受不了的濃烈的味道,傘形科植物如川芎、當歸、獨活,小茴香,芫荽等都有個共同特點,氣味芳香濃厚。

10、烏頭

毛茛科,烏頭屬植物。別名:五毒根

名字很毫不起眼,一聽就不是什麼好東西,看到卻會為之驚豔。

沒錯,毛莨科的植物總是美得讓人驚心動魄。

烏頭為散寒止痛要藥,既可祛經絡之寒,又可散臟腑之寒。然其有大毒,用之宜慎。

烏頭母根叫烏頭,為鎮痙劑,冶風庳,風濕神經痛。側根(子根)入藥,叫附子。有回陽、逐冷、祛風濕的作用。治大汗亡陽、四肢厥逆、霍亂轉筋、腎陽衰弱的腰膝冷痛、形寒愛冷、精神不振以及風寒濕痛、腳氣等症。

古人很早就發現了烏頭有劇毒,並將其加以利用——先采其莖取汁,經過日曬之後塗在箭頭上製成毒箭,以用來射殺獵物或作戰使用。據有關考證,《三國演義》中刮骨療毒的故事中,關羽所中的箭毒即為烏頭毒。

服用烏頭後,有的患者可出現眩暈、嘔吐、肢體麻木等,此為藥已中病的“瞑眩”反應,故烏頭桂枝湯方後雲“其知者,如醉狀,得吐者,為中病”。但此時患者的心跳、脈搏、呼吸、血壓均正常,方為藥後之中病反應,否則,即為烏頭中毒反應,當儘快救治。

烏頭堿能通過消化道或破損皮膚吸收,主要經腎臟及唾液排出。因吸收快,故中毒極為迅速,可於數分鐘內出現中毒症狀。烏頭堿主要作用於神經系統,使之先 興奮後抑制,甚至麻痹;感覺神經、橫紋肌、血管運動中樞和呼吸中樞可麻痹。烏頭堿還可直接作用於心肌,並興奮迷走神經中樞,致使心律失常及心動過緩等。

11、遠志

遠志,多麼大氣的名字,胸懷遠志的青年,壯志未酬,志向高遠。

遠志又名小草。莖細,葉子互生,線形,總狀花序,花淡紫綠白色,蒴果卵圓形。根入藥,有安神、化痰的功效。

南朝 宋劉義慶 《世說新語.排調32》謝公始有東山之志,後嚴命屢臻,勢不獲已,始就桓公司馬。于時人有餉桓公藥草,中有「遠志」。公取以問謝:「此藥又名『小草』,何一物而有二稱?」謝未即答。時郝隆在坐,應聲答曰:「此甚易解:處則為遠志,出則為小草。」謝甚有愧色。桓公目謝而笑曰:「郝參軍此過乃不惡,亦極有會。」

明李時珍 《本草綱目.草一.遠志》:“此草服之能益智強志,故有遠志之稱。”

遠志,最早記載于《神農本草經》,列為上品,並被視為養命要藥,來源於遠志科植物遠志的乾燥根。

性溫,味苦、辛,具有安神益智、祛痰、消腫的功能,用於心腎不交引起的失眠多夢、健忘驚悸,神志恍惚,咳痰不爽,瘡瘍腫毒,乳房腫痛。臨床應用生遠志、制遠志和蜜遠志三種飲片規格,但以制遠志為主。

莖細,葉子互生,線形,總狀花序,花綠白色,蒴果卵圓形。根入藥,有安神、化痰的功效。又名小草。

南朝 宋劉義慶 《世說新語•排調》:“ 謝公 始有 東山 之志,後嚴命屢臻,勢不獲已,始就 桓公司馬 。于時人有餉 桓公 藥草,中有遠志,公取以問 謝 ,此藥又名小草,何一物而有二稱。” 明 李時珍 《本草綱目•草一•遠志》:“此草服之能益智強志,故有遠志之稱。”

性味歸經:苦、辛,微溫。歸心、腎、肺經。

功能主治:安神益智,祛痰,消腫。用於心腎不交引起的失眠多夢,健忘驚悸,神志恍惚,咳痰不爽,瘡瘍腫毒,乳房腫痛。

【應用】

1.失眠多夢,心悸怔忡,健忘。本品苦辛性溫,性善宣洩通達,既能開心氣而寧心安神、又能通腎氣而強志不忘,為交通心腎、安定神志、益智強識之佳品。主治心腎不交之心神不寧、失眠、驚悸等症,常與茯神、龍齒、朱砂等鎮靜安神藥同用,如遠志丸(《張氏醫通》);治健忘證,常與人參、茯苓、菖蒲同用,如開心散(《千金方》),若方中再加茯神,即不忘散(《證治準繩》)。

2.癲癇驚狂。本品味辛通利,能利心竅,逐痰涎,故可用治痰阻心竅所致之癲癇抽搐,驚風發狂等症。用於癲癇昏僕、痙攣抽搐者,可與半夏、天麻、全蠍等化痰、息風藥配伍;治療驚風狂證發作,常與菖蒲、郁金、白礬等祛痰、開竅藥同用。

12、半夏

到現在不知道半夏這個名字因何而來。難道它知能活半個夏天?

該物種為中國植物圖譜資料庫收錄的有毒植物,其毒性為全株有毒,塊莖毒性較大,生食0.1—1.8g即可引起中毒。對口腔、喉頭、消化道粘膜均可引起強烈刺激;服少量可使口舌麻木,多量則燒痛腫脹、不能發聲、流涎、嘔吐、全身麻木、呼吸遲緩而不整、痙攣、呼吸困難,最後麻痹而死。有因服生半夏多量而永久失音者。

半夏是我國中藥寶庫中的一種重要藥材,產地只有亞洲的中國和日本。它的功能是燥濕化痰,和胃止嘔,主治痰濕水飲,嘔吐,咳喘等症。

半夏有水生和陸生兩種,即所謂的水半夏和旱半夏。旱半夏的藥用價值強似水半夏。

潛江產半夏有“潛半夏”之譽。老一代的中醫在處方上寫“潛半夏”,猶之乎“貝露”冠之以“川”字而成“川貝”,“潛半夏”也是名聞遐邇,成為行銷海內外的名貴中草藥。

性味:性溫,味辛;有毒。

功能主治 燥濕化痰,降逆止嘔,消痞散結。用於痰多咳喘、痰飲眩悸、內痰眩暈、痰厥頭痛、嘔吐反胃、胸脘痞悶、梅核氣症;生用外治癰腫痰核。

生半夏:取原藥材,除去雜質,洗淨,乾燥,用時搗碎。有毒,多外用,以消腫止痛為主。

清半夏:白礬浸泡或煮或醃制。消除了辛辣刺喉的副作用,降低了毒性,以燥濕化痰為主。類圓形或腎形厚片,直徑6~18mm,表面乳白色,周邊黃棕色,中間隱現黃白色筋脈點。氣微辣澀。

姜半夏:薑礬煮或醃制或蒸制,或薑炒。溫中化痰,降逆止嘔為主。形如清半夏,薄片,表面有光澤,透明,片面灰黃色或淡黃色,角質樣,質脆。微有辣味,微具薑氣。

法半夏:石灰制半夏。治寒痰、濕痰為主,同時具有調脾和胃的作用。形如生半夏,內外皆呈黃色或淡黃白色,粉性足,質鬆脆,氣微,味淡。

竹瀝半夏:半夏或法半夏,竹瀝拌透陰乾。溫燥大減,適於胃熱嘔吐,肺熱痰黃稠粘,痰熱內閉中風不語。

半夏曲:

生半夏浸泡曬乾研粉,薑汁、麵粉調勻,發酵製成。化濕健脾,消食止瀉。

功用主治:本品辛散溫燥有毒,主入脾胃兼入肺,能行水濕,降逆氣,而善祛脾胃濕痰。水濕去則脾健而痰涎自消,逆氣降則胃和而痞滿嘔吐自止,故為燥濕化痰,降逆止嘔,消痞散結之良藥。既主治脾濕痰壅之痰多咳喘氣逆,如二陳湯、小青龍湯,又治濕痰上犯之眩暈心悸失眠,如半夏白術天麻湯,還可治風痰吐逆,頭痛肢麻,半身不遂,口眼歪斜等症,如玉壺丸。

本品善燥濕降逆止嘔,又性溫兼散寒,主治胃寒及痰飲嘔吐,如小半夏湯。若治療其他原因所致的嘔惡,當據情配伍它藥。

13、天南星

天南星,總讓人想起夜空中閃閃發光的星斗。

北斗星,天南星,似乎一南一北在寂寞的夜空各執一方。

曾經和一個朋友用中藥名字鬥嘴玩:使君子,胸懷遠志,必摘天南星。

天南星有羽狀的葉也,的花白色,乍一看,有點像馬蹄蓮。

後來才注意到馬蹄蓮為天南星科、馬蹄蓮屬花卉。

《南方主要有毒植物》》:“天南星,全株有毒。含毒成分:根頭含有毒的生物鹼;根、葉、莖都含苛辣性毒素。中毒症狀:皮膚與之接觸發生瘙癢;誤食後舌、喉發癢而灼熱,腫大,嚴重的以致窒息,呼吸停止。食五錢可引起中毒。

天南星為天南星科植物狗爪半夏,藥用部分為其塊莖。燥濕化痰、祛風定驚,治中風痰壅,口、眼斜,半身不遂,破傷風,外用散結消腫。

天南星有祛風定驚、消腫散結的功效。主治中風半身不遂、癲癇、驚風、破傷風、跌打損傷、或蟲蟻咬傷等病症。

處方中寫南星、陳南星、天南星均指制天南星。制天南星又稱制南星、薑制天南星、姜南星。

天南性經加工炮製後毒性及燥性降低,化痰作用增強。膽制南星又稱膽南星、膽星。為生天南星研末,與牛膽汁混合經發酵加工成小方塊或圓柱狀入藥者。性味苦涼,功偏清熱化痰,息風定驚。

14、莬絲子

說實話,不太喜歡莬絲子這種植物。

古人常用常用莬絲子形容女性的柔弱,看似柔弱無依,那是假像。糾結,纏繞,死纏爛打,一旦碰到寄宿主便不放過,纏死為止是這種植物的本性。它過著不勞而獲的寄生生活,又蔓延迅速,會危害豆科、菊科、藜科等植物,尤其是大豆、亞麻、棉藥、土豆等,而成為農作物的大敵。

菟絲子是一種生理構造特別的寄生植物,其組成的細胞中沒有葉綠體,利用爬藤狀構造攀附在其他植物,並且從接觸宿主的部位伸出尖刺,戳入宿主直達韌皮部,吸取養分以維生,更進一步還會儲存成澱粉粒於組織中。

中藥菟絲子為雙子葉植物藥旋花科植物菟絲子、南方菟絲子、金燈藤等的種子,具有補腎益精、養肝明目、固胎止泄之功效。

莬絲子,亦稱“莬絲”,又名黃絲藤、無根草。旋藥科。一年生緾繞寄生草本。莖細柔,呈絲狀,隨處生有吸盤附著寄主。葉退化或無。渾身橙黃色,底下無根。夏秋開花,花小,白色,常簇生於莖側。

種子在土中萌發,長出淡黃色細絲狀的幼苗。隨後不斷生長,藤莖上端部分作旋轉向四周伸出,當碰到寄主(如龍眼樹)時,便緊貼在上纏繞,不久在其與寄主的接觸處形成吸盤,並伸入寄主體內吸取水分和養料。常寄生於豆科、菊科、藜科等植物上。

傳說從前,江南有個養兔成癖的財主,雇了一名長工為他養兔 子,並規定,如果死一隻兔子,要扣掉他四分之一的工錢。一天,長工不慎將一隻兔子的脊骨打傷。他怕財主知道,便偷偷地把傷兔藏進了豆地。事後,他卻意外地發現傷兔並沒有死,並且傷也好了。為探個究竟,長工又故意將一隻兔子打傷放入豆地,並細心觀察,他看見傷兔經常啃一種纏在豆秸上的野生黃絲藤。長工大悟,原來是黃絲藤治好了兔子的傷。於是,他便用這種黃絲藤煎湯給有腰傷的爹喝,爹的腰傷也好了。又通過幾個病人的試用,斷定黃絲藤可冶腰傷病。不久,這位長工辭去了養兔的活計,當上了專治腰傷的醫生。後來,他把這藥乾脆就叫“兔絲子”。由於它是草藥,後人又在兔字頭上面冠以草字頭,便叫成“菟絲子”。

菟絲子,有“續絕傷、補不足、益健人”之功。《名醫別錄》謂其有“養肌強陰、堅筋骨”的作用。祖國醫學認為,菟絲子味辛甘,性平,入肝、腎二經。具有補腎益精、養肝明目、安胎的功效。可用於腰膝酸痛、陽痿、早洩、遺精、遺尿、尿頻餘瀝、耳鳴、頭眩眼花、視力減退、先兆流產、帶下等症。

15、馬錢子

馬錢科馬錢子屬。

別名番木鼈、苦實把豆兒。苦,寒,有毒。生馬錢子毒性特大,用須格外小心。

入藥時必需經過炮製減互性。治咽喉痹痛,癰疽腫毒,風痹疼痛,骨折,面神經麻痹,重症肌無力。1.通絡止痛:用治風濕頑痹或拘攣麻木。2,消腫散結:用治外傷瘀腫疼痛及癰疽腫痛。近年用治多種癌腫,有一定療效。3.治療小兒麻痹後遺症,腰椎間盤突出症,三叉神經痛,類風濕性關節炎,跌打損傷、瘀血疼痛,風寒濕痹、全身關節拘急、麻木,癌腫等。

馬錢子中毒後,人的頭部會開始抽搐,最後與足部拘摟相接而死,狀似牽機,所以起名叫“牽機藥”。

這藥的出名之處在於它毒死了南唐李後主。

中毒症狀:最初出現頭痛、頭暈、煩躁、呼吸增強、肌肉抽筋感,咽下困難,呼吸加重,瞳孔縮小、胸部脹悶、呼吸不暢,全身發緊,然後伸肌與屈肌同時作極度收縮、對聽、視、味、感覺等過度敏感,繼而發生典型的士的寧驚厥症狀,最後呼吸肌強直窒息而死。

16、薜荔

薜荔,在楚辭中,是美好的品德的象徵。

采薜荔兮水中,搴芙蓉兮木末。(湘君)

罔薜荔兮為惟,擗蕙櫋兮既張。(湘夫人)

若有人兮山之阿,被薜荔兮帶女羅。(山鬼)

到底薜荔是種什麼樣的植物,讓屈原對它讚賞有加。

一直沒見過薜荔是什麼樣子。在我心目中,神秘而遙不可及。

薜荔別名 薛、牡贊、木蓮、木蓮藤、過水龍、辟萼、石壁蓮、木瓜藤、膨泡樹、壁石虎、木壁蓮、爬牆虎等。

薜荔俗稱涼粉果、木饅頭。為桑科常綠攀援或匍匐灌木植物,含乳汁。《植物名實圖考》:“木蓮即薛荔,自江而南,皆曰木饅頭。俗以其實中子浸汁為涼粉,以解暑。”

薜荔生於曠野樹上或村邊殘牆破壁上或石灰岩山坡上。所攀附的樹種,凡人們常見的樹種上都或多或少有薜荔生存,尤以樟、柏、楓香、楓楊、木荷、苦櫧、苦楝、烏柏等樹種多見,皂莢、黃連木、杉、松等次之。

魯迅曾在《百草園和三味書屋書》書描述:何首烏藤和木蓮藤纏繞著,木蓮有蓮房般的果實,何首烏有臃腫的根。

好不容易到紹興,曾到百草園興致勃勃找木蓮的模樣,始終沒有看到。

薜荔莖、葉供藥用,有祛風除濕、活血通絡作用,用來治腰腿痛、乳痛、瘡節等。近代藥理表明,它所含的B-穀留醇有一定的抗腫瘤作用。薜荔果對宮頸癌、乳腺癌、大腸癌、食道癌、惡性淋巴瘤等患者尤為適宜。

17、合歡

合歡,總讓人想到男歡女愛,想到美滿的婚姻。想到合歡酒,合歡被。

合歡又名絨花樹、夜合花.因晝開夜合故名夜合。

合歡是豆科合歡屬含羞草亞科植物。

夜合枝頭別有春,坐含風露入清晨,任他明月能想照,斂盡芳心不向人。

《古詩十九首.客從遠方來》:“文采雙鴛鴦,裁為合懽被。”

唐 白居易 :“不如縫作合歡被,寤寐相思如對君。”

唐 溫庭筠 《織錦詞》:“為君裁破合歡被,星斗迢迢共千里。”

合歡皮、花皆可入藥 別名: 合昏皮、夜台皮、合歡木皮 甘、平、無毒。

《養生論》也說:“合歡蠲怒,萱草忘憂。”合歡味甘,性平。歸心、肝經。

合歡花含有合歡甙,鞣質,解鬱安神,理氣開胃,活絡止痛,用於心神不安、憂鬱失眠。治鬱結胸悶,失眠,健忘,風火眼,能安五臟,和心志,悅顏色,有較好的強身、鎮靜、安神、美容的作用,也是治療神經衰弱的佳品。

漢 班婕妤 《怨歌行》:新裂齊紈素,皎潔如霜雪。裁為合歡扇,團團似明月。

18、含笑

含笑和合歡一樣,使人覺得美好而有情的名字。

美人風中嫣然一笑的美態,嫵媚動人。

宋代詩人鄧潤甫詩句

自有嫣然態,風前欲笑人。涓涓朝露泣,盎盎夜生春。

即使含笑“泣淚”時也楚楚動人,它清晨含苞泣露,入夜盎然芬芳。

含笑是木蘭科白蘭花屬一種植物,常綠灌木或小喬木。花香襲人,浸人心脾,有香蕉的氣味,這種花不常開全,有如含笑之美人。

含笑花具有安神解鬱作用。能鬆弛緊張的神經,有助於鎮靜身心、去除緊張、安撫煩躁的情緒,恢復身心的平衡。振奮精神,激發活力,消除疲勞。涼血解毒,護膚養顏。

19、鎖陽

又名不老藥,一種寄生植物,藥物別名地毛球、鏽鐵棒、鎖嚴子。

野生於沙漠戈壁,零下20℃生長最宜,生長之處不積雪、地不凍。

明代作家陶宗儀在他的《輟耕錄》卷十描述:“韃靼地野馬或與蛟龍交,遺精人地。久之,發起如筍,上豐下儉,鱗甲櫛比,筋脈連絡,其形絕類男陰,名曰鎖陽。即肉蓯蓉之類。或謂裡婦之淫者就合之,一得陽氣,勃然怒長。土人掘取,洗滌去皮,薄切曬乾,以充藥貨,功力百倍於蓯蓉也。”

鎖陽是一種寄生植物,寄生于白刺的根部。白刺生於西部戈壁和沙漠。鎖陽的繁衍過程不同於一般植物,與人和動物極為相似。

每年五、六月份,鎖陽開始露出地面,至七、八月份開始成熟。同株的雄性和雌性部分相互授粉、結籽。鎖陽籽極小,顯微鏡下觀察其形狀似人體受精卵,千粒重僅為2克左右。由於鎖陽頭部佈滿鱗甲,因而種籽被包裹的十分嚴實,無法脫落。這時,從鎖陽根部會生出一種白色的小蟲,專家將其命名為鎖陽蟲。鎖陽蟲開始從底部沿鎖陽內部逐漸向上,一點一點吃空鎖陽,直至頂部。這時鎖陽內部就形成空洞,鎖陽籽沿洞掉入鎖陽底部。隨著倒流的鎖陽內部水份,通過鎖陽和白刺連結的約2毫米左右粗細的通道進入白刺根部。在白刺根部沿著水分的流動進入到適合其寄存的部位。

關於鎖陽,先秦就有文字記載,漢代始入藥,為歷代名醫名案所珍重。

《本草綱目》:"甘、溫、無毒。大補陰氣,益精血,利大便。潤燥養筋,治痿弱。"有補腎潤腸、治陽痿,尿血等功效。 

20、肉蓯蓉

肉蓯蓉和鎖陽一樣屬沙漠寄生植物,相貌相似,藥用效果也差多。

總之看到鎖陽我便想起肉蓯蓉,看到肉蓯蓉便會想到鎖陽,兩兄弟一樣。

肉蓯蓉屬列當科瀕危種,它也是古地中海殘遺植物。

肉蓯蓉別名大芸、寸芸、蓯蓉、查幹告亞(蒙語)。肉蓯蓉是一種寄生在梭梭、紅柳根部的寄生植物。

分佈于內蒙古、寧夏、甘肅和新疆,素有“沙漠人參”之美譽,具有極高的藥用價值,是我國傳統的名貴中藥材,也是歷代補腎壯陽類處方中使用頻度最高的補益藥物之一。

肉蓯蓉性味 甘、咸,溫。歸腎、大腸經。

功能主治:補腎陽,益精血,潤腸通便。用於陽痿,不孕,腰膝酸軟,筋骨無力,腸燥便秘。

用於腎虛陽痿,遺精早洩及腰膝冷痛,筋骨痙弱。治腎虛陽痿、遺精、早洩等症,配熟地黃、菟絲子、山萸肉等;治腰膝冷痛、筋骨痿弱,配續斷、補骨脂等。

用於腸燥便秘。與火麻仁. 柏子仁等藥同用。

肉蓯蓉由於被大量採挖,其數量已急劇減少。據調查,每千株寄生植物梭梭中,僅有7株肉蓯蓉。又因梭梭是駱駝的優良飼料和當地群眾的燃料,因此過度放牧和大量砍挖梭梭,也促使肉蓯蓉處於臨危的境地。

21、豆蔻

古代所稱的“豆蔻”是指女孩的年齡段(十三四歲)

杜牧 《贈別》詩:“娉娉嬝嬝十三餘,豆蔻梢頭二月初。春風十裡揚州路,卷上珠簾總不如。”

杜牧在三十多歲時“落魄揚州”,時作冶遊,在百無聊賴中寫下這首詩贈給一位少年妓女,詩中的“十三餘”明白無誤地確定為十三四歲的少女,一如豆蔻的含苞待放,可見豆蔻這種花有多美。

《唐本草》:豆蔻,苗似山姜,花黃白,苗根及子亦似杜若。

豆蔻是薑科草本植物。別名:白豆蔻、草果、圓豆蔻、原豆蔻、扣米、紫蔻、十開蔻、漏蔻、草果、草蔻、大草蔻、偶子、草蔻仁、飛雷子、彎子。

性味:辛,溫。

歸經:歸肺經、脾經、胃經。

功能:化濕消痞,行氣溫中,開胃消食。

主治:用於濕濁中阻,不思飲食,濕溫初起,胸悶不饑,寒濕嘔逆,胸腹脹痛,食積不消。

它還出現在調味料裡,叫草果。火鍋鍋底,囟肉的時候,放幾顆草果,味道很香。

豆蔻的花很美,含而不露,又稱含胎花,附合古人的審美情趣。

而今天的人認識豆蔻的人很少,它的名字,只是出現在中藥裡,或調味的作料裡。

沒有人知道,它年輕的時候,如何風姿綽約,如何風華絕代。

22、莪術

莪術原名蓬莪荗。又名:山薑黃、綠薑。

《藥性論》馬志謂:“蓬莪荗生西戎及廣南諸州。葉似襄荷,子似幹椹,荗在根下並生,一好一惡,惡者有毒”。蘇頌謂:“根如生薑,而荗在根下,似雞鴨卵,大小不常。九月采,削去粗皮,蒸熟暴幹用”。

莪術是薑科植物,和豆蔻、郁金、野姜花是姐妹花。莪術的花更像蓮花,花瓣半透明,顏色有純白、粉紅,那種美,讓人心肝顫顫的。

性味歸經 辛、苦,溫。歸肝、脾經。

功效主治

破血行氣止痛:本品功效與三棱相似,但溫通力較大,可治療血滯經閉腹痛、腹部包塊、積聚。

積散結:本品能行氣消積止痛,用於飲食積滯、胸腹滿悶作痛。

破血祛瘀,婦女閉經,或痰濕淤血凝結而成的症瘕癖塊。

行氣止痛:適於飲食失調,脘腹漲滿疼痛之證。

4、天仙子

名字讓人產生一種錯覺,讓人以為是個貌若天仙、傾國傾城的佳人。實際上是一味有毒的中藥。

天仙子為茄科植物莨菪乾燥成熟種子。

性味與歸經:苦、辛,溫;有大毒。歸心、胃、肝經。

功能與主治:解痙止痛,安神定痛。用於胃痙攣疼痛,喘咳,癲狂。

仙子是致幻植物中的佼佼者,始見《神農本草經》,中有“多食令人狂走。久服輕身,走及奔馬,強志,益力,通神。”天仙子的致幻部位是它的種子,天仙子的種子中含有豐富的莨菪堿、阿托品、東莨菪堿等,使天仙子的種子具有很強的致幻作用。

5、獨活

獨活二字,令我過目不忘。

世上有千萬種蔥籠的植物,千姿百態、異彩紛呈。

各有各的繁華,各有各的熱鬧,為何你偏偏孤獨的活著?超然世外,離群索居,遺世獨立?

獨活為傘形科植物重齒毛當歸的乾燥根。

陶弘景《神農本草經》:羌活形細而多節軟潤,氣息極猛烈。出益州北部西川為獨活,色微白,形虛大,為用亦相似而小不如,其一莖直上,不為風搖,故名獨活。

性味歸經:辛、苦,微溫。歸肝、腎、膀胱經。

功能主治:祛風勝濕;散寒止痛。用於風寒濕痹;腰膝疼痛;少陰伏風頭痛,頭痛齒痛。

獨活的花清麗秀雅,身姿也纖小柔弱,與想像中的鋼強不太一樣。

6、桑寄生

獨活,寄生。兩個讓人歎喟的藥名。

一個孤獨而活,一個寄人籬下。

總是有些無奈的人生況味。

宋 吳潛《浪淘沙》中有一句:浮生何必寄萍蓬,得似滿庭芳一曲,美酒千鍾。

桑寄生入藥始載于《神農本草經》,名“桑上寄生”,列入上品。《名醫別錄》雲:“一名蔦,生弘農川穀桑樹上,三月三日采莖葉,陰乾。”

《新修本草》載:“此多生槲、櫸、柳、水楊、楓等樹上,子黃,大如小棗子。惟虢州有桑上者,子汁甚粘,核大似小豆;葉無陰陽,如細柳葉而厚;晚莖粗短。

桑寄生為桑寄生科常綠小灌木植物桑寄生或槲寄生的帶葉莖枝。又名桃樹寄生,苦楝寄生,廣寄生,相思樹寄生、槐花寄生。

大概是因為寄生的樹種不同,名就不同吧。

歸經:歸肝、腎經。

功能主治:祛風濕,補肝腎,強筋骨,安胎。用於風濕痹痛,腰膝酸軟,胎動不安。

說道寄生的植物,大家都會想到像菟絲子、列當或者肉蓯蓉等,但這些植物沒有一點綠色,不能進行光合作用,生長所需要的物質要全部從寄主身上獲得,這種植物叫全寄生植物。而桑寄生卻是一種寄生在其它喬木上的灌木,它的莖葉中含有葉綠素,自身能製造光合產物,而生長所需要的水份和礦物質則全部來自寄主,故稱為半寄生植物。

桑寄生能夠寄生得益于它聰明的欺騙術。每年的深秋時節,桑寄生的果實成熟,橙黃色的果實綴滿枝頭,鳥兒被他的果實所吸引,紛紛前來啄食。由於果皮內有一層粘性膠質的物質,鳥兒一經啄食,果實便牢牢地粘在了鳥嘴上。為了擺脫它,鳥兒不得不飛到周圍的樹枝上又摔又擦。就這樣,粘性的果皮連同種子便粘到枝條的表面上,找到了生命的溫床。翌年,種子在溫度和濕度適宜的條件下萌發,生出吸附根侵入寄主皮層,長出莖葉,與寄主融為一體。其實即使鳥兒將果實吞下,它也只能消化一小部分,粘性的液體並不被消化,所以在排便時,也會在它的屁股上粘著,所以它就把桑寄生的果實排泄到樹幹上就可以粘到樹幹上了。

看到那些高大的樹幹上寄生的一簇簇蓬勃的生命,有種無法言說的感動。

7、毛莨

又名波斯毛莨,為雙子葉植物木蘭綱毛莨科毛莨屬多年生宿根草本植物,原產歐洲南部和亞洲西南部,喜涼爽濕潤的半陰環境, 花毛莨花大而美麗,花單生或數朵頂生,花瓣質薄,富有光澤,有單、重瓣之分,顏色多樣, 顏色有紅、白、粉、黃、橙、紫、綠等多色。

藥用為毛莨科植物毛莨的全草及根。

辛、微苦,溫。有毒。利濕,消腫,止痛,退翳,截瘧,殺蟲。

主治:胃痛(作品搗爛敷胃俞、腎俞等穴位,局部有灼熱感時棄去),黃疸(外敷手臂三角肌下),瘧疾(於發作前6小時敷大椎穴,局部有灼熱感時棄去,如發生水泡用消毒紗布覆蓋),淋巴結結核(敷局部),翼狀鐸肉、角膜雲翳(敷手腕脈門處,左眼敷右,右眼敷左,雙眼敷雙手,至起水泡止,然後挑破水泡,外敷消炎藥膏防止感染),滅蛆,殺蟲。

本品不能內服。如誤食可致口腔灼熱,隨後腫脹,咀嚼困難,劇烈腹瀉,脈搏緩慢,呼吸困難,瞳孔散大,嚴重者可致死亡。

8、罌粟

罌粟是罌粟科罌粟屬草本植物。

罌粟花絢爛華美,在陽光下搖曵,花朵妖嬈豔冶,嫵媚而動人。

個人覺得,一片一望無際的罌粟海,比一片紫色的薰衣草田要漂亮千倍萬倍,可惜,這景色不容易看到。

《本草》言他功極繁茂,三四月抽花莖,結青苞,花開則苞脫,大如爺盞,罌在花中,須蕊裹之。花大而豔麗,有大紅、桃紅、紅紫、純紫、純白色,一種而具數色。花開三日即謝,而罌在莖頭,上有蓋下有蒂,宛然如酒罌,中有白米極細。又名米囊花、禦米花。古人詠罌粟多從其又名米囊花著筆。

中醫以罌粟殼入藥,處方又名“禦米殼”或“罌殼”。

在夏季“割煙”後採收,去蒂頭和種子,曬乾醋炒或蜜炙備用。罌粟殼性平味酸澀,有毒,內含嗎啡、可待因、那可汀、罌粟堿等30多種生物鹼,為鎮痛、止咳、止瀉藥,用於肺虛久咳不止、胸腹筋骨各種疼痛、久痢常瀉不止;也用於腎虛引起的遺精、滑精等症。

罌粟的種子罌粟籽是重要的食物產品,種子含油50%,可以榨油。其中含有對健康有益的油脂,廣泛應用於世界各地的沙拉中。

在古埃及,罌粟被人稱之為“神花”。古希臘人為了表示對罌粟的讚美,讓執掌農業的司谷女神手拿一枝罌粟花。古希臘神話中也流傳著罌粟的故事,有一個統管死亡的魔鬼之神叫做許普諾斯,其兒子瑪非斯手裡拿著罌粟果,守護著酣睡的父親,以免他被驚醒。

人類的祖先很早就認識了罌粟。考古學家說,罌粟是新石器時代的人們在地中海東海岸的群山中游歷時偶然發現的。5000多年前的蘇美爾人曾虔誠地把它稱為“快樂植物”,認為是神靈的賜予。古埃及人也曾把它當作治療嬰兒夜哭症的靈藥。西元前三世紀,古希臘和羅馬的書籍中就出現了對鴉片的詳細描述。大詩人荷馬稱它為“忘憂草”,維吉爾稱它為“催眠藥”,有的奴隸主還種植了一些罌粟,當然只是為了欣賞它美麗的花朵。

罌粟學名“somniferum”的意思是“催眠”,其提取物也是多種鎮靜劑的來源,如嗎啡、蒂巴因、可待因、罌粟堿、那可丁。

罌粟臭名昭著,是因為它是提取毒品海洛因的主要毒品源植物,長期應用容易成癮,慢性中毒,嚴重危害身體,成為民間常說的“鴉片鬼”。嚴重的還會因呼吸困難而送命。它和大麻,古柯並稱為三大毒品植物。

十九世紀中下葉,大英帝國在它緬甸的殖民地,發現了一個種植鴉片的好所在。從此,在世界的版圖上逐漸形成了一個被後人稱作“金三角”的地方。

“金三角”位於緬甸、泰國、老撾三國交界處,其大部分位於緬甸撣邦東部。1852年,大英帝國發動了第二次英緬戰爭,佔領下緬甸,他們很快發現緬北山區適合種植鴉片,於是,英國殖民者在“金三角”強迫當地的土著人種植罌粟,提煉鴉片,然後把它銷往別的地方。今天,“金三角”已成了全世界聲討的焦點。那些無處不在的販毒集團,在高額利潤的引誘下,一個集團投降了,又一個集團頂上來……在陽光燦爛的金三角,罌粟花還在怒放,古柯葉仍在搖曳,從“快樂植物”到“魔鬼之花”的嬗變,是罌粟花的不幸還是人類的悲劇?

9、當歸

當歸這兩個字,老讓我想起《詩經》裡那句:試微 試微 胡不歸?

當歸,當歸,“應當歸來”的意思,正如唐詩所雲:“胡麻好種無人種,正是歸時又不歸。”

民間有一則謎語:“五月底,六月初,佳人買紙糊窗戶,丈夫出門三年整,寄來書信一字無.”

謎底是四種中藥:半夏、防風、當歸、白芷。

其中“丈夫出門三年整”一句,打的就是當歸,丈夫出門已三年,應當趕快歸來。

《本草綱目》:“當歸調血,為女人要藥,有思夫之意,故有當歸之名。”此外,當歸還有另一種意義,即宋代陳承《本草別說》雲:“使氣血各有所歸。恐當歸之名,必因此出也。”兩種說法均通,後者尤為貼切。

當歸為傘形科植物當歸的根。全當歸根略呈圓柱形,根上端稱“歸頭”,主根稱“歸身”或“寸身”。支根稱“歸尾”或“歸腿”,全體稱“全歸”。全當歸補血活血,當歸身補血,當歸尾活血;

當歸味甜、微苦、略有麻舌感,歸肝、心、脾和大腸經,有補血活血、調經止痛、潤腸通便等主要功能。此外,當歸還可用於心律失常、缺血性中風等。

當歸有種使人受不了的濃烈的味道,傘形科植物如川芎、當歸、獨活,小茴香,芫荽等都有個共同特點,氣味芳香濃厚。

10、烏頭

毛茛科,烏頭屬植物。別名:五毒根

名字很毫不起眼,一聽就不是什麼好東西,看到卻會為之驚豔。

沒錯,毛莨科的植物總是美得讓人驚心動魄。

烏頭為散寒止痛要藥,既可祛經絡之寒,又可散臟腑之寒。然其有大毒,用之宜慎。

烏頭母根叫烏頭,為鎮痙劑,冶風庳,風濕神經痛。側根(子根)入藥,叫附子。有回陽、逐冷、祛風濕的作用。治大汗亡陽、四肢厥逆、霍亂轉筋、腎陽衰弱的腰膝冷痛、形寒愛冷、精神不振以及風寒濕痛、腳氣等症。

古人很早就發現了烏頭有劇毒,並將其加以利用——先采其莖取汁,經過日曬之後塗在箭頭上製成毒箭,以用來射殺獵物或作戰使用。據有關考證,《三國演義》中刮骨療毒的故事中,關羽所中的箭毒即為烏頭毒。

服用烏頭後,有的患者可出現眩暈、嘔吐、肢體麻木等,此為藥已中病的“瞑眩”反應,故烏頭桂枝湯方後雲“其知者,如醉狀,得吐者,為中病”。但此時患者的心跳、脈搏、呼吸、血壓均正常,方為藥後之中病反應,否則,即為烏頭中毒反應,當儘快救治。

烏頭堿能通過消化道或破損皮膚吸收,主要經腎臟及唾液排出。因吸收快,故中毒極為迅速,可於數分鐘內出現中毒症狀。烏頭堿主要作用於神經系統,使之先 興奮後抑制,甚至麻痹;感覺神經、橫紋肌、血管運動中樞和呼吸中樞可麻痹。烏頭堿還可直接作用於心肌,並興奮迷走神經中樞,致使心律失常及心動過緩等。

11、遠志

遠志,多麼大氣的名字,胸懷遠志的青年,壯志未酬,志向高遠。

遠志又名小草。莖細,葉子互生,線形,總狀花序,花淡紫綠白色,蒴果卵圓形。根入藥,有安神、化痰的功效。

南朝 宋劉義慶 《世說新語.排調32》謝公始有東山之志,後嚴命屢臻,勢不獲已,始就桓公司馬。于時人有餉桓公藥草,中有「遠志」。公取以問謝:「此藥又名『小草』,何一物而有二稱?」謝未即答。時郝隆在坐,應聲答曰:「此甚易解:處則為遠志,出則為小草。」謝甚有愧色。桓公目謝而笑曰:「郝參軍此過乃不惡,亦極有會。」

明李時珍 《本草綱目.草一.遠志》:“此草服之能益智強志,故有遠志之稱。”

遠志,最早記載于《神農本草經》,列為上品,並被視為養命要藥,來源於遠志科植物遠志的乾燥根。

性溫,味苦、辛,具有安神益智、祛痰、消腫的功能,用於心腎不交引起的失眠多夢、健忘驚悸,神志恍惚,咳痰不爽,瘡瘍腫毒,乳房腫痛。臨床應用生遠志、制遠志和蜜遠志三種飲片規格,但以制遠志為主。

莖細,葉子互生,線形,總狀花序,花綠白色,蒴果卵圓形。根入藥,有安神、化痰的功效。又名小草。

南朝 宋劉義慶 《世說新語•排調》:“ 謝公 始有 東山 之志,後嚴命屢臻,勢不獲已,始就 桓公司馬 。于時人有餉 桓公 藥草,中有遠志,公取以問 謝 ,此藥又名小草,何一物而有二稱。” 明 李時珍 《本草綱目•草一•遠志》:“此草服之能益智強志,故有遠志之稱。”

性味歸經:苦、辛,微溫。歸心、腎、肺經。

功能主治:安神益智,祛痰,消腫。用於心腎不交引起的失眠多夢,健忘驚悸,神志恍惚,咳痰不爽,瘡瘍腫毒,乳房腫痛。

【應用】

1.失眠多夢,心悸怔忡,健忘。本品苦辛性溫,性善宣洩通達,既能開心氣而寧心安神、又能通腎氣而強志不忘,為交通心腎、安定神志、益智強識之佳品。主治心腎不交之心神不寧、失眠、驚悸等症,常與茯神、龍齒、朱砂等鎮靜安神藥同用,如遠志丸(《張氏醫通》);治健忘證,常與人參、茯苓、菖蒲同用,如開心散(《千金方》),若方中再加茯神,即不忘散(《證治準繩》)。

2.癲癇驚狂。本品味辛通利,能利心竅,逐痰涎,故可用治痰阻心竅所致之癲癇抽搐,驚風發狂等症。用於癲癇昏僕、痙攣抽搐者,可與半夏、天麻、全蠍等化痰、息風藥配伍;治療驚風狂證發作,常與菖蒲、郁金、白礬等祛痰、開竅藥同用。

12、半夏

到現在不知道半夏這個名字因何而來。難道它知能活半個夏天?

該物種為中國植物圖譜資料庫收錄的有毒植物,其毒性為全株有毒,塊莖毒性較大,生食0.1—1.8g即可引起中毒。對口腔、喉頭、消化道粘膜均可引起強烈刺激;服少量可使口舌麻木,多量則燒痛腫脹、不能發聲、流涎、嘔吐、全身麻木、呼吸遲緩而不整、痙攣、呼吸困難,最後麻痹而死。有因服生半夏多量而永久失音者。

半夏是我國中藥寶庫中的一種重要藥材,產地只有亞洲的中國和日本。它的功能是燥濕化痰,和胃止嘔,主治痰濕水飲,嘔吐,咳喘等症。

半夏有水生和陸生兩種,即所謂的水半夏和旱半夏。旱半夏的藥用價值強似水半夏。

潛江產半夏有“潛半夏”之譽。老一代的中醫在處方上寫“潛半夏”,猶之乎“貝露”冠之以“川”字而成“川貝”,“潛半夏”也是名聞遐邇,成為行銷海內外的名貴中草藥。

性味:性溫,味辛;有毒。

功能主治 燥濕化痰,降逆止嘔,消痞散結。用於痰多咳喘、痰飲眩悸、內痰眩暈、痰厥頭痛、嘔吐反胃、胸脘痞悶、梅核氣症;生用外治癰腫痰核。

生半夏:取原藥材,除去雜質,洗淨,乾燥,用時搗碎。有毒,多外用,以消腫止痛為主。

清半夏:白礬浸泡或煮或醃制。消除了辛辣刺喉的副作用,降低了毒性,以燥濕化痰為主。類圓形或腎形厚片,直徑6~18mm,表面乳白色,周邊黃棕色,中間隱現黃白色筋脈點。氣微辣澀。

姜半夏:薑礬煮或醃制或蒸制,或薑炒。溫中化痰,降逆止嘔為主。形如清半夏,薄片,表面有光澤,透明,片面灰黃色或淡黃色,角質樣,質脆。微有辣味,微具薑氣。

法半夏:石灰制半夏。治寒痰、濕痰為主,同時具有調脾和胃的作用。形如生半夏,內外皆呈黃色或淡黃白色,粉性足,質鬆脆,氣微,味淡。

竹瀝半夏:半夏或法半夏,竹瀝拌透陰乾。溫燥大減,適於胃熱嘔吐,肺熱痰黃稠粘,痰熱內閉中風不語。

半夏曲:

生半夏浸泡曬乾研粉,薑汁、麵粉調勻,發酵製成。化濕健脾,消食止瀉。

功用主治:本品辛散溫燥有毒,主入脾胃兼入肺,能行水濕,降逆氣,而善祛脾胃濕痰。水濕去則脾健而痰涎自消,逆氣降則胃和而痞滿嘔吐自止,故為燥濕化痰,降逆止嘔,消痞散結之良藥。既主治脾濕痰壅之痰多咳喘氣逆,如二陳湯、小青龍湯,又治濕痰上犯之眩暈心悸失眠,如半夏白術天麻湯,還可治風痰吐逆,頭痛肢麻,半身不遂,口眼歪斜等症,如玉壺丸。

本品善燥濕降逆止嘔,又性溫兼散寒,主治胃寒及痰飲嘔吐,如小半夏湯。若治療其他原因所致的嘔惡,當據情配伍它藥。

13、天南星

天南星,總讓人想起夜空中閃閃發光的星斗。

北斗星,天南星,似乎一南一北在寂寞的夜空各執一方。

曾經和一個朋友用中藥名字鬥嘴玩:使君子,胸懷遠志,必摘天南星。

天南星有羽狀的葉也,的花白色,乍一看,有點像馬蹄蓮。

後來才注意到馬蹄蓮為天南星科、馬蹄蓮屬花卉。

《南方主要有毒植物》》:“天南星,全株有毒。含毒成分:根頭含有毒的生物鹼;根、葉、莖都含苛辣性毒素。中毒症狀:皮膚與之接觸發生瘙癢;誤食後舌、喉發癢而灼熱,腫大,嚴重的以致窒息,呼吸停止。食五錢可引起中毒。

天南星為天南星科植物狗爪半夏,藥用部分為其塊莖。燥濕化痰、祛風定驚,治中風痰壅,口、眼斜,半身不遂,破傷風,外用散結消腫。

天南星有祛風定驚、消腫散結的功效。主治中風半身不遂、癲癇、驚風、破傷風、跌打損傷、或蟲蟻咬傷等病症。

處方中寫南星、陳南星、天南星均指制天南星。制天南星又稱制南星、薑制天南星、姜南星。

天南性經加工炮製後毒性及燥性降低,化痰作用增強。膽制南星又稱膽南星、膽星。為生天南星研末,與牛膽汁混合經發酵加工成小方塊或圓柱狀入藥者。性味苦涼,功偏清熱化痰,息風定驚。

14、莬絲子

說實話,不太喜歡莬絲子這種植物。

古人常用常用莬絲子形容女性的柔弱,看似柔弱無依,那是假像。糾結,纏繞,死纏爛打,一旦碰到寄宿主便不放過,纏死為止是這種植物的本性。它過著不勞而獲的寄生生活,又蔓延迅速,會危害豆科、菊科、藜科等植物,尤其是大豆、亞麻、棉藥、土豆等,而成為農作物的大敵。

菟絲子是一種生理構造特別的寄生植物,其組成的細胞中沒有葉綠體,利用爬藤狀構造攀附在其他植物,並且從接觸宿主的部位伸出尖刺,戳入宿主直達韌皮部,吸取養分以維生,更進一步還會儲存成澱粉粒於組織中。

中藥菟絲子為雙子葉植物藥旋花科植物菟絲子、南方菟絲子、金燈藤等的種子,具有補腎益精、養肝明目、固胎止泄之功效。

莬絲子,亦稱“莬絲”,又名黃絲藤、無根草。旋藥科。一年生緾繞寄生草本。莖細柔,呈絲狀,隨處生有吸盤附著寄主。葉退化或無。渾身橙黃色,底下無根。夏秋開花,花小,白色,常簇生於莖側。

種子在土中萌發,長出淡黃色細絲狀的幼苗。隨後不斷生長,藤莖上端部分作旋轉向四周伸出,當碰到寄主(如龍眼樹)時,便緊貼在上纏繞,不久在其與寄主的接觸處形成吸盤,並伸入寄主體內吸取水分和養料。常寄生於豆科、菊科、藜科等植物上。

傳說從前,江南有個養兔成癖的財主,雇了一名長工為他養兔 子,並規定,如果死一隻兔子,要扣掉他四分之一的工錢。一天,長工不慎將一隻兔子的脊骨打傷。他怕財主知道,便偷偷地把傷兔藏進了豆地。事後,他卻意外地發現傷兔並沒有死,並且傷也好了。為探個究竟,長工又故意將一隻兔子打傷放入豆地,並細心觀察,他看見傷兔經常啃一種纏在豆秸上的野生黃絲藤。長工大悟,原來是黃絲藤治好了兔子的傷。於是,他便用這種黃絲藤煎湯給有腰傷的爹喝,爹的腰傷也好了。又通過幾個病人的試用,斷定黃絲藤可冶腰傷病。不久,這位長工辭去了養兔的活計,當上了專治腰傷的醫生。後來,他把這藥乾脆就叫“兔絲子”。由於它是草藥,後人又在兔字頭上面冠以草字頭,便叫成“菟絲子”。

菟絲子,有“續絕傷、補不足、益健人”之功。《名醫別錄》謂其有“養肌強陰、堅筋骨”的作用。祖國醫學認為,菟絲子味辛甘,性平,入肝、腎二經。具有補腎益精、養肝明目、安胎的功效。可用於腰膝酸痛、陽痿、早洩、遺精、遺尿、尿頻餘瀝、耳鳴、頭眩眼花、視力減退、先兆流產、帶下等症。

15、馬錢子

馬錢科馬錢子屬。

別名番木鼈、苦實把豆兒。苦,寒,有毒。生馬錢子毒性特大,用須格外小心。

入藥時必需經過炮製減互性。治咽喉痹痛,癰疽腫毒,風痹疼痛,骨折,面神經麻痹,重症肌無力。1.通絡止痛:用治風濕頑痹或拘攣麻木。2,消腫散結:用治外傷瘀腫疼痛及癰疽腫痛。近年用治多種癌腫,有一定療效。3.治療小兒麻痹後遺症,腰椎間盤突出症,三叉神經痛,類風濕性關節炎,跌打損傷、瘀血疼痛,風寒濕痹、全身關節拘急、麻木,癌腫等。

馬錢子中毒後,人的頭部會開始抽搐,最後與足部拘摟相接而死,狀似牽機,所以起名叫“牽機藥”。

這藥的出名之處在於它毒死了南唐李後主。

中毒症狀:最初出現頭痛、頭暈、煩躁、呼吸增強、肌肉抽筋感,咽下困難,呼吸加重,瞳孔縮小、胸部脹悶、呼吸不暢,全身發緊,然後伸肌與屈肌同時作極度收縮、對聽、視、味、感覺等過度敏感,繼而發生典型的士的寧驚厥症狀,最後呼吸肌強直窒息而死。

16、薜荔

薜荔,在楚辭中,是美好的品德的象徵。

采薜荔兮水中,搴芙蓉兮木末。(湘君)

罔薜荔兮為惟,擗蕙櫋兮既張。(湘夫人)

若有人兮山之阿,被薜荔兮帶女羅。(山鬼)

到底薜荔是種什麼樣的植物,讓屈原對它讚賞有加。

一直沒見過薜荔是什麼樣子。在我心目中,神秘而遙不可及。

薜荔別名 薛、牡贊、木蓮、木蓮藤、過水龍、辟萼、石壁蓮、木瓜藤、膨泡樹、壁石虎、木壁蓮、爬牆虎等。

薜荔俗稱涼粉果、木饅頭。為桑科常綠攀援或匍匐灌木植物,含乳汁。《植物名實圖考》:“木蓮即薛荔,自江而南,皆曰木饅頭。俗以其實中子浸汁為涼粉,以解暑。”

薜荔生於曠野樹上或村邊殘牆破壁上或石灰岩山坡上。所攀附的樹種,凡人們常見的樹種上都或多或少有薜荔生存,尤以樟、柏、楓香、楓楊、木荷、苦櫧、苦楝、烏柏等樹種多見,皂莢、黃連木、杉、松等次之。

魯迅曾在《百草園和三味書屋書》書描述:何首烏藤和木蓮藤纏繞著,木蓮有蓮房般的果實,何首烏有臃腫的根。

好不容易到紹興,曾到百草園興致勃勃找木蓮的模樣,始終沒有看到。

薜荔莖、葉供藥用,有祛風除濕、活血通絡作用,用來治腰腿痛、乳痛、瘡節等。近代藥理表明,它所含的B-穀留醇有一定的抗腫瘤作用。薜荔果對宮頸癌、乳腺癌、大腸癌、食道癌、惡性淋巴瘤等患者尤為適宜。

17、合歡

合歡,總讓人想到男歡女愛,想到美滿的婚姻。想到合歡酒,合歡被。

合歡又名絨花樹、夜合花.因晝開夜合故名夜合。

合歡是豆科合歡屬含羞草亞科植物。

夜合枝頭別有春,坐含風露入清晨,任他明月能想照,斂盡芳心不向人。

《古詩十九首.客從遠方來》:“文采雙鴛鴦,裁為合懽被。”

唐 白居易 :“不如縫作合歡被,寤寐相思如對君。”

唐 溫庭筠 《織錦詞》:“為君裁破合歡被,星斗迢迢共千里。”

合歡皮、花皆可入藥 別名: 合昏皮、夜台皮、合歡木皮 甘、平、無毒。

《養生論》也說:“合歡蠲怒,萱草忘憂。”合歡味甘,性平。歸心、肝經。

合歡花含有合歡甙,鞣質,解鬱安神,理氣開胃,活絡止痛,用於心神不安、憂鬱失眠。治鬱結胸悶,失眠,健忘,風火眼,能安五臟,和心志,悅顏色,有較好的強身、鎮靜、安神、美容的作用,也是治療神經衰弱的佳品。

漢 班婕妤 《怨歌行》:新裂齊紈素,皎潔如霜雪。裁為合歡扇,團團似明月。

18、含笑

含笑和合歡一樣,使人覺得美好而有情的名字。

美人風中嫣然一笑的美態,嫵媚動人。

宋代詩人鄧潤甫詩句

自有嫣然態,風前欲笑人。涓涓朝露泣,盎盎夜生春。

即使含笑“泣淚”時也楚楚動人,它清晨含苞泣露,入夜盎然芬芳。

含笑是木蘭科白蘭花屬一種植物,常綠灌木或小喬木。花香襲人,浸人心脾,有香蕉的氣味,這種花不常開全,有如含笑之美人。

含笑花具有安神解鬱作用。能鬆弛緊張的神經,有助於鎮靜身心、去除緊張、安撫煩躁的情緒,恢復身心的平衡。振奮精神,激發活力,消除疲勞。涼血解毒,護膚養顏。

19、鎖陽

又名不老藥,一種寄生植物,藥物別名地毛球、鏽鐵棒、鎖嚴子。

野生於沙漠戈壁,零下20℃生長最宜,生長之處不積雪、地不凍。

明代作家陶宗儀在他的《輟耕錄》卷十描述:“韃靼地野馬或與蛟龍交,遺精人地。久之,發起如筍,上豐下儉,鱗甲櫛比,筋脈連絡,其形絕類男陰,名曰鎖陽。即肉蓯蓉之類。或謂裡婦之淫者就合之,一得陽氣,勃然怒長。土人掘取,洗滌去皮,薄切曬乾,以充藥貨,功力百倍於蓯蓉也。”

鎖陽是一種寄生植物,寄生于白刺的根部。白刺生於西部戈壁和沙漠。鎖陽的繁衍過程不同於一般植物,與人和動物極為相似。

每年五、六月份,鎖陽開始露出地面,至七、八月份開始成熟。同株的雄性和雌性部分相互授粉、結籽。鎖陽籽極小,顯微鏡下觀察其形狀似人體受精卵,千粒重僅為2克左右。由於鎖陽頭部佈滿鱗甲,因而種籽被包裹的十分嚴實,無法脫落。這時,從鎖陽根部會生出一種白色的小蟲,專家將其命名為鎖陽蟲。鎖陽蟲開始從底部沿鎖陽內部逐漸向上,一點一點吃空鎖陽,直至頂部。這時鎖陽內部就形成空洞,鎖陽籽沿洞掉入鎖陽底部。隨著倒流的鎖陽內部水份,通過鎖陽和白刺連結的約2毫米左右粗細的通道進入白刺根部。在白刺根部沿著水分的流動進入到適合其寄存的部位。

關於鎖陽,先秦就有文字記載,漢代始入藥,為歷代名醫名案所珍重。

《本草綱目》:"甘、溫、無毒。大補陰氣,益精血,利大便。潤燥養筋,治痿弱。"有補腎潤腸、治陽痿,尿血等功效。 

20、肉蓯蓉

肉蓯蓉和鎖陽一樣屬沙漠寄生植物,相貌相似,藥用效果也差多。

總之看到鎖陽我便想起肉蓯蓉,看到肉蓯蓉便會想到鎖陽,兩兄弟一樣。

肉蓯蓉屬列當科瀕危種,它也是古地中海殘遺植物。

肉蓯蓉別名大芸、寸芸、蓯蓉、查幹告亞(蒙語)。肉蓯蓉是一種寄生在梭梭、紅柳根部的寄生植物。

分佈于內蒙古、寧夏、甘肅和新疆,素有“沙漠人參”之美譽,具有極高的藥用價值,是我國傳統的名貴中藥材,也是歷代補腎壯陽類處方中使用頻度最高的補益藥物之一。

肉蓯蓉性味 甘、咸,溫。歸腎、大腸經。

功能主治:補腎陽,益精血,潤腸通便。用於陽痿,不孕,腰膝酸軟,筋骨無力,腸燥便秘。

用於腎虛陽痿,遺精早洩及腰膝冷痛,筋骨痙弱。治腎虛陽痿、遺精、早洩等症,配熟地黃、菟絲子、山萸肉等;治腰膝冷痛、筋骨痿弱,配續斷、補骨脂等。

用於腸燥便秘。與火麻仁. 柏子仁等藥同用。

肉蓯蓉由於被大量採挖,其數量已急劇減少。據調查,每千株寄生植物梭梭中,僅有7株肉蓯蓉。又因梭梭是駱駝的優良飼料和當地群眾的燃料,因此過度放牧和大量砍挖梭梭,也促使肉蓯蓉處於臨危的境地。

21、豆蔻

古代所稱的“豆蔻”是指女孩的年齡段(十三四歲)

杜牧 《贈別》詩:“娉娉嬝嬝十三餘,豆蔻梢頭二月初。春風十裡揚州路,卷上珠簾總不如。”

杜牧在三十多歲時“落魄揚州”,時作冶遊,在百無聊賴中寫下這首詩贈給一位少年妓女,詩中的“十三餘”明白無誤地確定為十三四歲的少女,一如豆蔻的含苞待放,可見豆蔻這種花有多美。

《唐本草》:豆蔻,苗似山姜,花黃白,苗根及子亦似杜若。

豆蔻是薑科草本植物。別名:白豆蔻、草果、圓豆蔻、原豆蔻、扣米、紫蔻、十開蔻、漏蔻、草果、草蔻、大草蔻、偶子、草蔻仁、飛雷子、彎子。

性味:辛,溫。

歸經:歸肺經、脾經、胃經。

功能:化濕消痞,行氣溫中,開胃消食。

主治:用於濕濁中阻,不思飲食,濕溫初起,胸悶不饑,寒濕嘔逆,胸腹脹痛,食積不消。

它還出現在調味料裡,叫草果。火鍋鍋底,囟肉的時候,放幾顆草果,味道很香。

豆蔻的花很美,含而不露,又稱含胎花,附合古人的審美情趣。

而今天的人認識豆蔻的人很少,它的名字,只是出現在中藥裡,或調味的作料裡。

沒有人知道,它年輕的時候,如何風姿綽約,如何風華絕代。

22、莪術

莪術原名蓬莪荗。又名:山薑黃、綠薑。

《藥性論》馬志謂:“蓬莪荗生西戎及廣南諸州。葉似襄荷,子似幹椹,荗在根下並生,一好一惡,惡者有毒”。蘇頌謂:“根如生薑,而荗在根下,似雞鴨卵,大小不常。九月采,削去粗皮,蒸熟暴幹用”。

莪術是薑科植物,和豆蔻、郁金、野姜花是姐妹花。莪術的花更像蓮花,花瓣半透明,顏色有純白、粉紅,那種美,讓人心肝顫顫的。

性味歸經 辛、苦,溫。歸肝、脾經。

功效主治

破血行氣止痛:本品功效與三棱相似,但溫通力較大,可治療血滯經閉腹痛、腹部包塊、積聚。

積散結:本品能行氣消積止痛,用於飲食積滯、胸腹滿悶作痛。

破血祛瘀,婦女閉經,或痰濕淤血凝結而成的症瘕癖塊。

行氣止痛:適於飲食失調,脘腹漲滿疼痛之證。

同類文章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