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三字經》的歷史架構:不足500字 朝代未遺漏

作者:劉黎平

中國的孩子, 自小就接受歷史的教育、培養大歷史觀、中華觀, 乃至全球觀。 這方面的教育方式, 一是講歷史故事, 一是背誦。 背誦方面, 倒是古代童蒙讀物有優勢, 因為古代讀物講究語言形式的對仗, 講究韻律, 且簡練, 《三字經》在這方面有一定優勢。

我們來看看《三字經》裡的歷史部分。

《三字經》的歷史架構:

篇幅不夠五百字

每個朝代都沒有漏掉

我們小時候, 關於中國歷史有一句簡略的口訣:“夏商周秦漢, 唐宋元明清。 ”簡練是做到了, 卻是漏洞百出, 誤人子弟。 十個字, 把隋朝、魏晉南北朝全扔掉了。

為培養孩子的歷史觀, 古代有不少這方面的普及讀物, 例如《鑒略》。 讀過魯迅《朝花夕拾》的人應該有印象, 在《五猖會》這篇文章裡, 魯迅正想興高采烈地去參加“五猖會”, 他的父親卻叫住他, 要他背誦一部書, 這部書就是《鑒略》。

《鑒略》可以說是一本五字版中國通史, 又叫《五字鑒》, 極其詳細, 從遠古講到元明, 清朝人稱它是一部二十一史提要。 雖然是提要, 卻也有萬余字, 其實不適合現代的小朋友閱讀。

《三字經》也有相當一部分篇幅是講述中國通史的, 卻簡略多了, 加上清朝的篇幅還不足五百字。 其實在《三字經》剛問世的宋末, 篇幅還不足四百字, 但框架基本上清楚了, 每個重要的朝代都沒有漏掉。 例如最讓人容易混淆的南北朝, 在這裡講得清清楚楚:“宋齊繼,

梁陳承。 為南朝, 都金陵。 北元魏, 分東西。 宇文周, 興高齊。 ”二十四個字, 把南邊的宋齊梁陳, 北邊從北魏到東魏、西魏, 再到北周、北齊的發展線索, 全交代清楚了, 行文又不複雜, 而且作為韻文, 十分方便記憶。

所以, 個人認為, 把“三字經”中關於通史的部分獨立出來記憶, 也可以培養小朋友完整有序的歷史觀。

《三字經》的歷史觀:

比較客觀冷靜

宋以後歷史的闡述稍嫌囉嗦

傳說《三字經》的作者是王應麟, 他經歷了宋亡的慘痛, 隱居不仕, 按理來說, 應該帶著很深的情緒來述說歷史的脈絡, 然而, 他沒有這樣做, 他筆下的歷史是平靜而客觀的。 例如講秦史, “嬴秦氏, 始兼併。 傳二世, 楚漢爭”, 沒有對秦朝做價值判斷, 只講兩個事實:兼併六國,

傳承兩代。 只交代所然, 不交代所以然, 符合簡明歷史課本的要求。 因為一旦在半路停下來做判斷、做評價, 就影響整體結構的流暢。

在保持行文簡略流暢方面, 作者似乎是做了不少取捨的, 例如講漢朝歷史的是這麼幾句:“高祖興, 漢業建。 至孝平, 王莽篡。 ”本來, 在高祖之後, 還有很多要點可以講的, 諸如文景之治, 漢武拓邊, 張騫出使, 董仲舒提倡獨尊儒術, 然而, 作者跳過這些, 直接進入王莽篡位, 敢於刪減, 就是對大歷史有充足的把握。

而後人所加的部分, 就顯得稍微囉嗦。 例如王應麟筆下的唐朝:“唐高祖, 起義師。 除隋亂, 創國基。 二十傳, 三百載。 ”二十四個字概括近三百年, 而時間差不多的明朝, 則用了三十六個字,

稍嫌囉嗦。

尤其是清史部分, “清世祖, 膺景命。 靖四方, 克大定。 由康雍, 曆乾嘉。 民安富, 治績誇。 道鹹間, 變亂起。 始英法, 擾都鄙。 同光後, 宣統弱。 傳九帝, 滿清歿。 ”西漢二百多年, 只用了十二個字, 清朝不過多幾十年, 卻用了48個字, 囉嗦了不只一點點, 例如講康雍乾盛世的“民富安, 治績誇”, 完全是累贅。

當然, 也不能怪後來的編者有所偏重, 其實, 任何編者都會有這麼一個困惑, 對於和自己相近的朝代, 總是難以取捨, 覺得這也重要, 那也重要。 古代的容易簡化, 近代的則看不清了, 這和歷史視野有關係。

有路可循

提供了學習歷史的

正確途徑

在將近五百字的微縮版中國通史之後, 難能可貴的是, 《三字經》還提供了如何系統掌握中國歷史, 如何閱讀中國歷史典籍的路徑——“史雖繁,

讀有次。 史記一, 漢書二。 後漢三, 國志四。 兼證經, 參通鑒。 ”

中國史籍確實浩瀚如海, 一一細讀不太現實, 所以主張“讀有次”。 首先, 有四部經典要掌握, 即前四史:《史記》、《前漢書》、《後漢書》、《三國志》, 這是寫得最好的紀傳體史書。 再怎麼簡略也不能簡略這四部。 後面的十幾部紀傳體通斷代史實在難以一一閱讀, 那就靠《資治通鑒》。

《資治通鑒》在今天都已經成了令人望而生畏的大部頭經典, 其實, 當時司馬遷在編撰它時, 是作為幹部歷史讀本來編的, 是給讀書人省麻煩的。 曾國藩給子弟的讀史建議也如此, 前四史必須讀, 後面的就靠《資治通鑒》這樣的“簡明讀本”了。

當然, 今天的孩子, 是不太可能要求他們系統閱讀學習前四史和“資治通鑒”了, 該怎麼辦?

怎樣消化袖珍通史?

靠故事講述

來填充歷史大框架

我們的家長、老師,都會通過講述故事來給孩子樹立歷史觀點。這樣的方式有它的長處,但也有局限,主要就是很難培養整體有序的歷史觀,可能小腦袋裡記住的歷史故事會打架,不知道岳飛與唐太宗孰前孰後,幾個朝代間互相扯皮。

所以,很有必要撐開一個編年式的歷史大結構,在這個結構下給孩子講歷史故事,這不只是準確掌握歷史資訊的問題,也是培養清晰邏輯思維的必經之道。

諸如我們可以按照“嬴秦氏,始兼併。傳二世,楚漢爭”的框架,將秦統一天下、陳勝吳廣起義、巨鹿之戰、十面埋伏等故事有序地講述下來,讓孩子心中有一個有序的歷史觀念,有了有序的歷史觀念,也就有了有序的人生觀念,不要輕視這個過程,將來有大格局的人,都是有大歷史觀的人。專題撰文/記者劉黎平

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習相遠

苟不教性乃遷教之道貴以專

昔孟母擇鄰處子不學斷機杼

竇燕山有義方教五子名俱揚

養不教父之過教不嚴師之惰

子不學非所宜幼不學老何為

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學不知義

該怎麼辦?

怎樣消化袖珍通史?

靠故事講述

來填充歷史大框架

我們的家長、老師,都會通過講述故事來給孩子樹立歷史觀點。這樣的方式有它的長處,但也有局限,主要就是很難培養整體有序的歷史觀,可能小腦袋裡記住的歷史故事會打架,不知道岳飛與唐太宗孰前孰後,幾個朝代間互相扯皮。

所以,很有必要撐開一個編年式的歷史大結構,在這個結構下給孩子講歷史故事,這不只是準確掌握歷史資訊的問題,也是培養清晰邏輯思維的必經之道。

諸如我們可以按照“嬴秦氏,始兼併。傳二世,楚漢爭”的框架,將秦統一天下、陳勝吳廣起義、巨鹿之戰、十面埋伏等故事有序地講述下來,讓孩子心中有一個有序的歷史觀念,有了有序的歷史觀念,也就有了有序的人生觀念,不要輕視這個過程,將來有大格局的人,都是有大歷史觀的人。專題撰文/記者劉黎平

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習相遠

苟不教性乃遷教之道貴以專

昔孟母擇鄰處子不學斷機杼

竇燕山有義方教五子名俱揚

養不教父之過教不嚴師之惰

子不學非所宜幼不學老何為

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學不知義

同類文章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