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朋友圈裡有政治

作者:廖建江

近日媒體報導, 中央紀委監察部網站《懺悔與剖析》欄目推出3年來, 已經披露了22名違紀違法者的懺悔錄, 其中有12人在懺悔錄中將交友不慎作為自己腐敗的原因之一, 占比達到54.5%。

誠如報導所言, 許多貪官的墮落軌跡中, 都能發現“朋友”推波助瀾的身影。 這其中, 不乏相交多年的“夥計”、趣味相投的“玩伴”、互幫互助的“同鄉”……人們從中可以發現這樣一個普遍現象, 在所謂的官場, 一個“官”春風得意、大權在握時, “朋友”是紛至遝來;隨著他退居二線, 到齡“下崗”, “朋友”就逐漸遠去;若是東窗事發、身陷囹圄, “朋友”更是難覓蹤影。

由此問題來了, 官員和這些人是“朋友”麼?《辭海》中對“朋友”的釋義是, 指在特定條件下由雙方都認可的認知模式聯繫在一起的不分年齡、性別、地域、種族、社會角色和宗教信仰的相互尊重、相互分享美好事物、可以在對方需要的時候自覺給予力所能及的幫助的人及其持久的關係, 其最高境界是知己。 由此觀之, 這種“以利相聚”“利盡人散”的交往, 談不上什麼“朋友”關係, 充其量不過是“利用”關係。

這一點不少落馬者也是心知肚明的。 國家發改委原副主任, 執掌國家能源局大權的劉鐵男在法庭庭審時就說:“我們之所以成朋友, 說穿了不過是他們看重我的位置、我的權, 我看重他們的圈子、他們的錢”。 他們之間哪有什麼“朋友”之誼,

簡直就是赤裸裸的利用與被利用關係。

當然, 領導幹部也不是孤家寡人, 同樣需要來自方方面面的朋友。 從目前來看, 幹部怎麼交友, 交怎樣的友, 來自外部監督的作用還比較有限。 因為, 交朋友畢竟是私生活, 一方面組織和他人介入不深, 另一方面, 沒有實質證據也只能點到為止, 一旦有了實質證據, 恐怕又是亡羊補牢。 所以從這個意義上講, 交友還得靠自身的“心明眼亮”。 也就是, 要有“一顆明白的心”和“一雙銳利的眼”。

所謂“一顆明白的心”, 其實就是當官要有當官的抱負, 明白為官之本、為官之理、為官之德、為官之義。 2015年1月, 習近平總書記在與全國第一期縣委書記研修班學員交流“縣委書記經”時, 說得再透徹不過了:“當官發財兩條道,

當官就不要發財, 發財就不要當官。 ”“選擇從政就不要在從政中發財, 選擇發財就去合法發財。 ”正如教師把“桃李滿天下”作為最高追求一樣, 從政就得把“苟非吾之所有, 雖一毫而取”作為畢生自律, 當官發財涇渭分明, 永遠不要也永遠不能把當官作為發財的“捷徑”。 做不到這點的“官”還是早些退出為好, 于民于人于已都有利。

所謂“一雙銳利的眼”, 就是要有準確識別“益友”和“損友”的眼光。 東晉的蘇浚在《雞鳴偶記》中按不同的交友方式把朋友分成四類, 告誡世人要交那些能夠互相砥礪品行、直言規勸過失的“畏友”和以心相交、生死與共的“密友”, 而不要交只能同享富貴、一味吃喝玩樂的“昵友”和平日裡巧言令色、危難時卻落井下石的“賊友”。

在現實交往中, 哪些人在踏實工作、哪些在人討機取巧, 哪些人是敢言直言、哪些人是巴結討好, 哪些是正當交往、哪些是利益輸送, 幹部們還是能分得出八九分的。 只不過願不願睜開眼、想不想擦亮眼的問題。 所以, 領導幹部不想被所謂的朋友“拖下水”“送進去”, 眼睛可要睜大了、看准了。 (廖建江)

同類文章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