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旅遊>正文

江南古村|無錫古村“堯歌裡”,1300多年歷史,從窯窩到堯歌,軍嶂山下千年雅韻的桃花源

從2008年開始, 近10年時間無數次造訪無錫南部軍嶂山腳下的古村堯歌裡, 拍攝了很多照片, 也從村裡老鄉那裡聽到了不少關於堯歌裡的故事, 最近在整理無錫鄉村系列遊記, 感覺堯歌裡雖然沒有無錫上榜的那些名村如雷貫耳, 家喻戶曉, 但她低調內斂, 樸實無華, 原汁原味, 民風淳樸, 保留了很多江南傳統和習俗, 老百姓的幸福指數很高, 是一個未加雕琢的原生態古村, 所以,

就把這些年來耳聞目睹的堯歌裡的故事寫成了這篇文章, 與朋友們一起分享。

1

堯歌裡的位置

位於無錫市濱湖區山水東路西邊的堯歌裡古村, 是無錫市濱湖區雪浪街道許舍社區下轄的一個自然村, 堯歌裡坐落在軍嶂山的中麓, 村莊的東邊是有“太湖第一峰”美譽的雪浪山和國家級濕地保護區“長廣溪濕地”,

西面是太湖, 南部與江南古鎮南方泉、許舍村、葛埭村等接壤, 是一個有著1300多年歷史的古村。

沿著許舍村西邊的山水東路一路往南, 過了具區路就可以看到路邊一塊雕刻著“堯歌裡”字樣的巨石,

我們就到了堯歌裡古村。 一千三百年前, 陸氏先祖就從新安湖頭遷徙來這裡居住, 從此這裡便有了陸姓人口。 堯歌因四面群山環抱, 峰峰重疊, 中間地勢低而平坦, 地形極為像一個鳥窩, 又像一個燒磚的窯, 所以古時稱這裡為“窯窩”, 單從名字說, 古時的窯窩怎麼變成現在的堯歌?

2

堯歌裡的傳說

窯窩與堯歌

關於堯歌裡村名的來歷有兩個說法, 第一個說法是, 我國古代帝王有號陶唐氏史稱堯帝, 他死後由舜繼位, 相傳上古時的聖君唐堯曾到這裡, 登上上東山的仙人墩, 對這裡的青山綠水讚歎不已, 擊節而歌:“堯舜天下, 歌唱太平”, 於是就有了堯歌的村名。 第二個說法是, 1942年, 村中鄉紳陸鴻聲先生在創辦公立小學時, 他感到“窯窩”的名字欠雅,

便想到古詩中有“堯舜天下, 歌唱太平”的句子, 因這兩句第一個字“堯”和“歌”與窯窩是諧音, 便取校名為堯歌小學, 村名也同時更名為堯歌村, 一直沿用到今天。

路蓋塘蓋住了一個“火”字

在堯歌裡古村, 流傳著一個路蓋塘蓋住了一個“火”字的神奇傳說。 從嶺下往堯歌村走去,在路南路北的山上各有一個仙人墩,走上嶺頭,一條通往上頭上巷,另一條路通往堯歌前巷,路型像一個“火”字,先祖們認為“火”字對堯歌村不吉利,後來就開了一個山塘,大家叫它“路蓋塘”,正好在“火”字的腳跟旁個,上頭巷也開了一個山塘,叫後底塘,這樣前面的路被路蓋塘蓋住,後邊路被後底塘鎮住了。每逢正月十五的晚上,村民用從山上鋸下來的三棵筆直的松樹,紮成一個三腳架,架在塘下田裡,把每家每戶收來的稻草茅柴,一一堆到三腳架上,引火點燃,同時還要敲鑼打鼓熱熱鬧鬧,鬧上一個時辰,晚飯後家家戶戶還要做圓子,在家祭奠火神,祈求年年吉利,永保太平,祭奠完成後,村民會說吉利話,今年又是一個太平年,也鎮住了火。

楝城的傳說

在堯歌裡村裡還流傳著一個“楝城”的神奇傳說。據《錫金識小錄·舊跡》上曾記載:“許舍山多虎,童男女晝夜不出戶。尤待制叔保居之,使人拾楝樹子數十斛,製作大繩,以楝子置繩股中,埋於山之四周。不四五年,楝大成城,土人呼為楝城,乃作四門,時其啟閉,虎不敢入。”,大體的意思就是說,古時村裡先民為防山中的虎患,在此開園築亭,挖池建館,又用高大粗壯的楝樹籽置於大繩股中,埋於村莊四周,並設有出入口,形成一個穩固的“楝城”。堯歌裡的“楝樹之城”首創了人類與自然共同休養生息、和諧相處的先例,從而載入了無錫地方史的豐碑。自清朝末年後,虎患不再,但這種編織樹木保護村莊的思維依然存在于村民的生活之中。

3

堯歌裡的古遺跡

白石土地堂

進入堯歌裡村之後,傳說小路右邊有一所“白石土地堂”,堂前地上橫臥著一塊陽山石的牌坊柱,上面還刻有雲鶴紋。白石土地堂建於1848年,另有碑文一塊,原土地堂中兩個土地神七彩紋身,高大,旁有小菩薩,有兩塊匾額,一塊寫著“通天達地”,另一塊寫著“善惡分明”,土地堂山門上方還有“澤周黎庶”四個大字。

樓蓋塘

繼續往西走,就看見堯歌裡村口的那座池塘,這個池塘的名字叫“樓蓋塘”,面積有3000多平方米,相當於半個足球場的大小,據說這個池塘從宋朝時一直用到現在,因為以前的房屋都是有飛簷,“蓋”在了池塘的水面上,所以叫“樓蓋塘”。樓蓋塘有點類似安徽宏村的月沼,但是又不是非常圓整,岸邊有幾處深入水中的臺階和石板駁岸,既是小碼頭,也是村民們洗刷的地方,一汪碧水,非常宜人的風景。

陸氏人家

前面說了,一千多年前陸氏先祖就到了堯歌裡這個地方生活,世世代代,生生不息,所以堯歌裡姓陸的人家最多,當地陸發根老先生編著的鄉村志《堯歌》中收錄了這樣一個故事:西元1861年,太平軍向窯窩村襲來,村民紛紛逃難,陸浩準備帶了出生不久的兒子陸義貞往山裡逃,誰知兒子哇哇哭個不停,陸浩擔心兒子的哭鬧會暴露村民的躲藏地點,影響大家的生命安全,於是選擇了拋棄愛子。他把陸義貞放在一隻缸內,蓋上木蓋,用一塊磚擱起蓋子透氣。兩天后,“長毛”過境了,陸浩急忙回村察看那只缸,誰知兒子陸義貞竟還活著,於是搶回去餵奶,撿回了兒子一條命。

雨花庵

據《開化鄉志》記載,堯歌裡舊時還有一座雨花庵,在無錫縣西南30公里湯村嶺東,1617年邑紳趙士禎捐資修建,在開挖幸福水庫時,雨花庵牆門上的磚刻被保存了下來,這就是清乾隆丁醜年秦蕙田書寫的“水月涵心”磚刻,刻在四塊方磚上,上方為乾隆歲次丁醜嘉平谷旦,即1755年12月,下方為秦蕙田書及印章。說到秦蕙田,無錫人應該不陌生,秦蕙田就是擁有寄暢園的無錫望族秦家的一員,他的父親秦道然、祖父秦松齡都曾為皇帝寫起居注,是涉及皇權核心機密的人物。就在秦蕙田隨乾隆帝南巡的這年,他為堯歌裡的雨花庵題寫了“水月涵心”四字,又請皇帝品嘗了雪浪山的茶。這個茶葉就是今天我們熟知的“太湖翠竹”。

4

堯歌裡的古樹

樹,是許多人鄉愁記憶裡最重要的符號,在堯歌裡,每一棵古樹都銘刻著古老的舊時光,每一棵古樹都訴說著一段傳奇:楝樹治虎患的傳說、280年相擁的夫妻樹、百年古銀杏......,樹木圍繞的水塘、水庫,見證男耕女織的樸實平靜的生活,也浸潤著堯歌千年歷史的積澱。

在堯歌村裡,有兩棵280年以上樹齡的苦櫧樹,是堯歌裡古村最標誌性的符號之一。苦櫧是國家二級保護植物,是山毛櫸目,樹幹通直,樹冠濃密,葉片較厚,革質,耐火,萌芽力強,因此苦櫧是營造生物防火林帶工程理想的樹種,堯歌裡古村這兩棵樹相依相伴,枝繁葉茂,被村民稱作矢志不渝的夫妻樹和情同手足的姐妹樹。

苦櫧樹的果實經過加工處理,還是餐桌上味道獨特的美食,由於苦櫧堅果含澱粉,浸水脫澀後可做苦櫧豆腐、苦櫧粉皮、苦櫧粉絲、苦櫧糕等多種原生態食品,深受人們青睞,苦櫧通氣解暑,去滯化淤,特別是對痢疾和止瀉有獨到的療效,腹瀉只要喝上一碗苦櫧羹,基本上都能夠止住腹瀉。堯歌裡的老鄉告訴我,他們用苦櫧樹結的果實製作粉皮,方法是先把苦櫧粉皮放入溫水中泡半小時左右,後放油炒至軟化,放作料即可食用,或炒後煮食,或與魚,肉,石雞,豬腳等一起燉煮食用,還可以做火鍋食品。

楝(liàn)樹,楝樹長得很快的,就因為是速生樹種被堯歌先民看中,古時為防虎患,在沿山周圍給楝樹籽置於大繩腹股中,埋於村莊四周,四五年後迅速地長出來後老虎就進不了村莊,現在走在堯歌裡村裡也會看到不少楝樹,但這個季節樹葉已經落光,枝頭掛滿了黃色的果子。

5

堯歌裡的鄉土風情

說到堯歌裡的鄉土風情,歷史最長,名氣最大的就是“行香會”。陰曆三月初三是軍嶂山地區朝山進香的日子,當地老百姓把三月三看的比春節都重要。這一天,臨近各村都會組織香火隊,扮演各種戲文,吸引路旁的遊客,其中,堯歌裡的香火隊可算是最大的。堯歌裡“走高蹺”是小有名氣的,高蹺有1.6米高,他們行走平穩,邊跳邊唱,活潑多樣,香火隊中還有絲竹隊,笛聲清脆,簫聲悠揚,悅耳動聽。“抬閣”均是由童男童女扮演成戲文,慢慢前進,還有在手臂下皮膚內懸掛銅羅,邊走邊敲,輪車隊和刀叉隊,靠巧手作出各種動作。

聽老人講,堯歌裡在1958年大躍進的年代,村裡辦起了集體食堂,那時候吃飯不要錢,社員家裡的灶頭也全部拆除,“放開肚子吃飯、鼓足幹勁生產”、高喊“畝產雙千斤”,大躍進的結果,卻是大家“想盡辦法偷懶”,直到農田中的雜草長得像山上的毛柴,顆粒無收,呵呵,那個年代,令人唏噓。

6

堯歌裡的特產

堯歌裡村民對大自然的感恩之心,得到了豐厚的回報。春日下的堯歌裡滿眼蔥翠,翠竹鬱鬱密層層,杉木蔥蔥成森林,茶園翠綠香噴鼻,其中堯歌牌向陽綠茶系列是無錫地區的名牌暢銷產品,當年乾隆皇帝曾經品嘗過的“太湖翠竹”也在此間走向了茶客。今天的堯歌裡在林間營造高標準茶畦,生產無公害綠色茶葉的同時,還建立優質楊梅園、豐產橘園、筍竹兩用林、速生杉木林等。

堯歌裡因為地處軍嶂山腳下,有著得天獨厚的地理環境,常年氣候溫和,雨水豐盈,空氣濕潤,土壤肥沃,空氣清新,負氧離子濃度高達2200個以上,特別適合茶葉和果樹的生長。

堯歌裡的茶樹和竹林間隔種植,有利於茶樹的生長和保持竹葉獨特的清香,清明前後,堯歌裡的茶農就開始一年中最忙碌的採茶季,堯歌村泡茶的水取自山中的臥龍潭泉水,或山腳下的幸福水庫的水,燒開泡茶更為神靈。

堯歌裡除了太湖翠竹的綠茶,水蜜桃也小有名氣,堯歌的水蜜桃皮薄肉厚,吃到嘴裡滿口甜汁,並含有豐富的蛋白質,含量比蘋果和葡萄高一倍,比梨高七倍,鐵的含量也比蘋果多三倍,比梨多五倍,被稱為果中之王。

說到堯歌裡的特產,不得不說說堯歌裡的“松花粉”,堯歌村的山上有茂密的松樹,每到清明前後,山中的松樹梢頭就會綻放出嫩黃色的松花粉,老鄉們用松花粉做松花糯米飯團,也可以放在小孩腿的兩側,使其乾燥吸毒,現在松花粉還被做成保健品和美容霜,被稱為“國珍”。

白櫟粉皮也是堯歌裡古村的一道著名特產,堯歌山上生長著很多白櫟樹,它的果實可做白櫟粉皮,佐以蔥薑蒜和辣椒,成為別具口味的佳餚。白櫟粉皮一時吃不完,還可以切成薄片,冬天讓其自然冰凍,再曬乾,儲藏備吃。或送人。

7

堯歌裡的山間古道

軍嶂山位於無錫南部太湖之濱長廣溪畔,是環太湖群山中海拔最高的山,軍嶂山現在還保留著800年歷史的“軍嶂古道”,全長20公里+,堯歌裡是軍嶂古道的中段,穿越軍嶂古道堯歌裡是必經之路,我們每次穿越軍嶂古道經過堯歌裡的時候,都會放慢腳步,欣賞幸福水庫和山中茶林的美景。

軍嶂古道半程穿越的起點堯歌裡幸福水庫,一幫驢友在水庫旁集結後開始出發了。

軍嶂古道堯歌裡村這一段,從堯歌裡村的西邊環繞,樹高林密,十分幽靜,加上大片的竹子和茶林,走在山間的小道上,感覺很爽。因為穿越軍嶂古道的人挺多,堯歌裡村還有專門的消防護林員,大媽很負責任,我們見面也都熱情的打著招呼。

8

堯歌裡的幸福水庫

幸福水庫在堯歌裡村的北面,軍嶂山和許舍山的環抱之中,建成於上世紀五六十年代,當年的這個水庫曾有效地蓄水、調水,保障了當地數百畝良田的年年豐收,當地老百姓深感幸福,便以“幸福”二字命名。不過說起當年修建這個水庫,故事也不少。1960年4月,幸福水庫開工挖土時,人們發現了一座600年歷史的古墓,出土了許多金銀玉器、絲織品以及珍貴的紙幣,在青石墓誌銘上,寫有“大元故處士錢公墓”,這就是後來以出土珍貴文物而聞名的元代錢裕墓,錢裕是元代時期無錫的豪門富戶。

據介紹,當時出土的一件高足金杯,是錢裕墓出土文物中最重的一件金器,重達191克。這件金器做工精緻、圖案精美,堪稱元代金銀器中的一件精品,也是國家一級文物。另一件國家一級文物“春水”玉帶飾,以及和它配套的一個玉帶鉤,也是不多見的稀世珍品。

幾十年過去了,如今幸福水庫的灌溉功能已經逐漸消失,因為有山有水,風景秀麗,空氣清新,這裡成了市民休閒的好地方,週末可以看到不少垂釣者,另外,對於穿越軍嶂古道的驢友,幸福水庫還是中間歇腳點,一般都會在這裡調整,然後穿越為軍嶂古道的後半段。

9

堯歌裡的民居和村民的生活

自打一千三百年前,陸氏先祖從新安湖頭遷徙來堯歌裡居住,這裡便有了陸姓人口,現在堯歌裡古村也以陸姓居多。堯歌裡村子不大,人口也不多,但這裡的自然環境得天獨厚,世世代代生活在這裡的村民一直享用著來自大自然的饋贈,吃著自己種的綠色蔬菜,喝著清香的太湖翠竹,住著兩層磚混結構的房子,天氣好的時候,老鄉們喜歡坐在房前的院子裡,聊天摘菜曬太陽,過著田園一樣的生活。

堯歌裡村中的池塘,正在洗衣服的老鄉。

“樓蓋塘”邊的村舍和茂密高大的樹木,雖然看不到古時房屋飛簷遮蓋池塘的景象,但一池碧水,樹影婆娑,靜謐安詳。

在地裡幹完活回家的婦女,隨便帶些蔬菜,準備中午的飯菜。

堯歌裡村民的午飯一般吃的較早,11點多就坐在房前的院子裡邊聊天便開始吃飯了。

一口老井,一個洗衣台,婦女們一邊聊天,一邊洗衣服,

洗完衣服的小姑娘,正在準備把洗淨的衣服晾曬在房前的竹竿上。

其實,走在堯歌裡古村裡,每一條巷子,每一家屋前,每一個拐角,都有村民普通生活的畫面,就像翻開一頁頁老書,看似平淡,去饒有味道。

房前院子的空地上,老鄉們把儲藏的飯團攤開晾曬,一邊幹活,一邊嘮嗑,很生活的畫面。

老百姓屋前晾曬的蔬菜,蔬菜也可以風乾晾曬,天氣冷的時候的再拿出來食用。

堯歌裡和許舍村都有製作麵條的歷史,以前是“以麥換面”,現在生活好了,村裡的小面店和農戶也可以製作麵條,一部分出售,一部分自己食用。老鄉們把集中手工製作的麵條攤開放到笸籮裡,在陽光下晾曬,在麵條幹透後便於收藏,這種乾麵條也是我的主食,下鍋煮上很短的時間就會熟了,而且不糊榻不纏繞,筋斗兒,有味道。

堯歌裡還能看到不少有村民居住的老房子,粉牆黛瓦,漏窗小閣,透著古樸滄桑。

走在堯歌裡古村,經常會看到老鄉家的狗狗和茂密,見到外來人,小傢伙也會搖頭晃尾,和你打著招呼,十分可愛。

老宅屋頂上,兩隻嬉戲的貓咪。

這位堯歌裡的老奶奶,已經90多歲了,身體很好,慈祥健談,我每次去堯歌裡都會看看老人,坐在她家屋前的小馬紮上,和老人聊聊天,聽她講堯歌裡的故事,離開的時候,老人都會揮著手和我說再見,歡迎再來堯歌裡“白相相”(白相相是無錫話,是玩的意思)。

浸潤千年歷史的堯歌裡古村落,山清水秀,土地肥襖,鳥語花香,空氣清新,是一個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美麗而充滿詩意的江南原生態小山村,邂逅一座古村,戀上一條老巷,我們希望,歲月更替,時光流轉,在樹影光華裡,千年雅韻的的堯歌裡明天會更美好。

穿山甲1268,高級攝影師,旅行攝影自媒體知名作者,專欄作家,旅行家,汽車旅行達人。穿山甲旅行攝影公眾號發佈的文章圖片均為穿山甲1268原創,歡迎個人和機構微信圈轉發,任何媒體、紙媒和公眾號在未經得本人同意和授權情況下,不得擅自使用本公眾號發佈的圖片和文字,感謝朋友們的關注、支持和愛護,謝謝大家。

從嶺下往堯歌村走去,在路南路北的山上各有一個仙人墩,走上嶺頭,一條通往上頭上巷,另一條路通往堯歌前巷,路型像一個“火”字,先祖們認為“火”字對堯歌村不吉利,後來就開了一個山塘,大家叫它“路蓋塘”,正好在“火”字的腳跟旁個,上頭巷也開了一個山塘,叫後底塘,這樣前面的路被路蓋塘蓋住,後邊路被後底塘鎮住了。每逢正月十五的晚上,村民用從山上鋸下來的三棵筆直的松樹,紮成一個三腳架,架在塘下田裡,把每家每戶收來的稻草茅柴,一一堆到三腳架上,引火點燃,同時還要敲鑼打鼓熱熱鬧鬧,鬧上一個時辰,晚飯後家家戶戶還要做圓子,在家祭奠火神,祈求年年吉利,永保太平,祭奠完成後,村民會說吉利話,今年又是一個太平年,也鎮住了火。

楝城的傳說

在堯歌裡村裡還流傳著一個“楝城”的神奇傳說。據《錫金識小錄·舊跡》上曾記載:“許舍山多虎,童男女晝夜不出戶。尤待制叔保居之,使人拾楝樹子數十斛,製作大繩,以楝子置繩股中,埋於山之四周。不四五年,楝大成城,土人呼為楝城,乃作四門,時其啟閉,虎不敢入。”,大體的意思就是說,古時村裡先民為防山中的虎患,在此開園築亭,挖池建館,又用高大粗壯的楝樹籽置於大繩股中,埋於村莊四周,並設有出入口,形成一個穩固的“楝城”。堯歌裡的“楝樹之城”首創了人類與自然共同休養生息、和諧相處的先例,從而載入了無錫地方史的豐碑。自清朝末年後,虎患不再,但這種編織樹木保護村莊的思維依然存在于村民的生活之中。

3

堯歌裡的古遺跡

白石土地堂

進入堯歌裡村之後,傳說小路右邊有一所“白石土地堂”,堂前地上橫臥著一塊陽山石的牌坊柱,上面還刻有雲鶴紋。白石土地堂建於1848年,另有碑文一塊,原土地堂中兩個土地神七彩紋身,高大,旁有小菩薩,有兩塊匾額,一塊寫著“通天達地”,另一塊寫著“善惡分明”,土地堂山門上方還有“澤周黎庶”四個大字。

樓蓋塘

繼續往西走,就看見堯歌裡村口的那座池塘,這個池塘的名字叫“樓蓋塘”,面積有3000多平方米,相當於半個足球場的大小,據說這個池塘從宋朝時一直用到現在,因為以前的房屋都是有飛簷,“蓋”在了池塘的水面上,所以叫“樓蓋塘”。樓蓋塘有點類似安徽宏村的月沼,但是又不是非常圓整,岸邊有幾處深入水中的臺階和石板駁岸,既是小碼頭,也是村民們洗刷的地方,一汪碧水,非常宜人的風景。

陸氏人家

前面說了,一千多年前陸氏先祖就到了堯歌裡這個地方生活,世世代代,生生不息,所以堯歌裡姓陸的人家最多,當地陸發根老先生編著的鄉村志《堯歌》中收錄了這樣一個故事:西元1861年,太平軍向窯窩村襲來,村民紛紛逃難,陸浩準備帶了出生不久的兒子陸義貞往山裡逃,誰知兒子哇哇哭個不停,陸浩擔心兒子的哭鬧會暴露村民的躲藏地點,影響大家的生命安全,於是選擇了拋棄愛子。他把陸義貞放在一隻缸內,蓋上木蓋,用一塊磚擱起蓋子透氣。兩天后,“長毛”過境了,陸浩急忙回村察看那只缸,誰知兒子陸義貞竟還活著,於是搶回去餵奶,撿回了兒子一條命。

雨花庵

據《開化鄉志》記載,堯歌裡舊時還有一座雨花庵,在無錫縣西南30公里湯村嶺東,1617年邑紳趙士禎捐資修建,在開挖幸福水庫時,雨花庵牆門上的磚刻被保存了下來,這就是清乾隆丁醜年秦蕙田書寫的“水月涵心”磚刻,刻在四塊方磚上,上方為乾隆歲次丁醜嘉平谷旦,即1755年12月,下方為秦蕙田書及印章。說到秦蕙田,無錫人應該不陌生,秦蕙田就是擁有寄暢園的無錫望族秦家的一員,他的父親秦道然、祖父秦松齡都曾為皇帝寫起居注,是涉及皇權核心機密的人物。就在秦蕙田隨乾隆帝南巡的這年,他為堯歌裡的雨花庵題寫了“水月涵心”四字,又請皇帝品嘗了雪浪山的茶。這個茶葉就是今天我們熟知的“太湖翠竹”。

4

堯歌裡的古樹

樹,是許多人鄉愁記憶裡最重要的符號,在堯歌裡,每一棵古樹都銘刻著古老的舊時光,每一棵古樹都訴說著一段傳奇:楝樹治虎患的傳說、280年相擁的夫妻樹、百年古銀杏......,樹木圍繞的水塘、水庫,見證男耕女織的樸實平靜的生活,也浸潤著堯歌千年歷史的積澱。

在堯歌村裡,有兩棵280年以上樹齡的苦櫧樹,是堯歌裡古村最標誌性的符號之一。苦櫧是國家二級保護植物,是山毛櫸目,樹幹通直,樹冠濃密,葉片較厚,革質,耐火,萌芽力強,因此苦櫧是營造生物防火林帶工程理想的樹種,堯歌裡古村這兩棵樹相依相伴,枝繁葉茂,被村民稱作矢志不渝的夫妻樹和情同手足的姐妹樹。

苦櫧樹的果實經過加工處理,還是餐桌上味道獨特的美食,由於苦櫧堅果含澱粉,浸水脫澀後可做苦櫧豆腐、苦櫧粉皮、苦櫧粉絲、苦櫧糕等多種原生態食品,深受人們青睞,苦櫧通氣解暑,去滯化淤,特別是對痢疾和止瀉有獨到的療效,腹瀉只要喝上一碗苦櫧羹,基本上都能夠止住腹瀉。堯歌裡的老鄉告訴我,他們用苦櫧樹結的果實製作粉皮,方法是先把苦櫧粉皮放入溫水中泡半小時左右,後放油炒至軟化,放作料即可食用,或炒後煮食,或與魚,肉,石雞,豬腳等一起燉煮食用,還可以做火鍋食品。

楝(liàn)樹,楝樹長得很快的,就因為是速生樹種被堯歌先民看中,古時為防虎患,在沿山周圍給楝樹籽置於大繩腹股中,埋於村莊四周,四五年後迅速地長出來後老虎就進不了村莊,現在走在堯歌裡村裡也會看到不少楝樹,但這個季節樹葉已經落光,枝頭掛滿了黃色的果子。

5

堯歌裡的鄉土風情

說到堯歌裡的鄉土風情,歷史最長,名氣最大的就是“行香會”。陰曆三月初三是軍嶂山地區朝山進香的日子,當地老百姓把三月三看的比春節都重要。這一天,臨近各村都會組織香火隊,扮演各種戲文,吸引路旁的遊客,其中,堯歌裡的香火隊可算是最大的。堯歌裡“走高蹺”是小有名氣的,高蹺有1.6米高,他們行走平穩,邊跳邊唱,活潑多樣,香火隊中還有絲竹隊,笛聲清脆,簫聲悠揚,悅耳動聽。“抬閣”均是由童男童女扮演成戲文,慢慢前進,還有在手臂下皮膚內懸掛銅羅,邊走邊敲,輪車隊和刀叉隊,靠巧手作出各種動作。

聽老人講,堯歌裡在1958年大躍進的年代,村裡辦起了集體食堂,那時候吃飯不要錢,社員家裡的灶頭也全部拆除,“放開肚子吃飯、鼓足幹勁生產”、高喊“畝產雙千斤”,大躍進的結果,卻是大家“想盡辦法偷懶”,直到農田中的雜草長得像山上的毛柴,顆粒無收,呵呵,那個年代,令人唏噓。

6

堯歌裡的特產

堯歌裡村民對大自然的感恩之心,得到了豐厚的回報。春日下的堯歌裡滿眼蔥翠,翠竹鬱鬱密層層,杉木蔥蔥成森林,茶園翠綠香噴鼻,其中堯歌牌向陽綠茶系列是無錫地區的名牌暢銷產品,當年乾隆皇帝曾經品嘗過的“太湖翠竹”也在此間走向了茶客。今天的堯歌裡在林間營造高標準茶畦,生產無公害綠色茶葉的同時,還建立優質楊梅園、豐產橘園、筍竹兩用林、速生杉木林等。

堯歌裡因為地處軍嶂山腳下,有著得天獨厚的地理環境,常年氣候溫和,雨水豐盈,空氣濕潤,土壤肥沃,空氣清新,負氧離子濃度高達2200個以上,特別適合茶葉和果樹的生長。

堯歌裡的茶樹和竹林間隔種植,有利於茶樹的生長和保持竹葉獨特的清香,清明前後,堯歌裡的茶農就開始一年中最忙碌的採茶季,堯歌村泡茶的水取自山中的臥龍潭泉水,或山腳下的幸福水庫的水,燒開泡茶更為神靈。

堯歌裡除了太湖翠竹的綠茶,水蜜桃也小有名氣,堯歌的水蜜桃皮薄肉厚,吃到嘴裡滿口甜汁,並含有豐富的蛋白質,含量比蘋果和葡萄高一倍,比梨高七倍,鐵的含量也比蘋果多三倍,比梨多五倍,被稱為果中之王。

說到堯歌裡的特產,不得不說說堯歌裡的“松花粉”,堯歌村的山上有茂密的松樹,每到清明前後,山中的松樹梢頭就會綻放出嫩黃色的松花粉,老鄉們用松花粉做松花糯米飯團,也可以放在小孩腿的兩側,使其乾燥吸毒,現在松花粉還被做成保健品和美容霜,被稱為“國珍”。

白櫟粉皮也是堯歌裡古村的一道著名特產,堯歌山上生長著很多白櫟樹,它的果實可做白櫟粉皮,佐以蔥薑蒜和辣椒,成為別具口味的佳餚。白櫟粉皮一時吃不完,還可以切成薄片,冬天讓其自然冰凍,再曬乾,儲藏備吃。或送人。

7

堯歌裡的山間古道

軍嶂山位於無錫南部太湖之濱長廣溪畔,是環太湖群山中海拔最高的山,軍嶂山現在還保留著800年歷史的“軍嶂古道”,全長20公里+,堯歌裡是軍嶂古道的中段,穿越軍嶂古道堯歌裡是必經之路,我們每次穿越軍嶂古道經過堯歌裡的時候,都會放慢腳步,欣賞幸福水庫和山中茶林的美景。

軍嶂古道半程穿越的起點堯歌裡幸福水庫,一幫驢友在水庫旁集結後開始出發了。

軍嶂古道堯歌裡村這一段,從堯歌裡村的西邊環繞,樹高林密,十分幽靜,加上大片的竹子和茶林,走在山間的小道上,感覺很爽。因為穿越軍嶂古道的人挺多,堯歌裡村還有專門的消防護林員,大媽很負責任,我們見面也都熱情的打著招呼。

8

堯歌裡的幸福水庫

幸福水庫在堯歌裡村的北面,軍嶂山和許舍山的環抱之中,建成於上世紀五六十年代,當年的這個水庫曾有效地蓄水、調水,保障了當地數百畝良田的年年豐收,當地老百姓深感幸福,便以“幸福”二字命名。不過說起當年修建這個水庫,故事也不少。1960年4月,幸福水庫開工挖土時,人們發現了一座600年歷史的古墓,出土了許多金銀玉器、絲織品以及珍貴的紙幣,在青石墓誌銘上,寫有“大元故處士錢公墓”,這就是後來以出土珍貴文物而聞名的元代錢裕墓,錢裕是元代時期無錫的豪門富戶。

據介紹,當時出土的一件高足金杯,是錢裕墓出土文物中最重的一件金器,重達191克。這件金器做工精緻、圖案精美,堪稱元代金銀器中的一件精品,也是國家一級文物。另一件國家一級文物“春水”玉帶飾,以及和它配套的一個玉帶鉤,也是不多見的稀世珍品。

幾十年過去了,如今幸福水庫的灌溉功能已經逐漸消失,因為有山有水,風景秀麗,空氣清新,這裡成了市民休閒的好地方,週末可以看到不少垂釣者,另外,對於穿越軍嶂古道的驢友,幸福水庫還是中間歇腳點,一般都會在這裡調整,然後穿越為軍嶂古道的後半段。

9

堯歌裡的民居和村民的生活

自打一千三百年前,陸氏先祖從新安湖頭遷徙來堯歌裡居住,這裡便有了陸姓人口,現在堯歌裡古村也以陸姓居多。堯歌裡村子不大,人口也不多,但這裡的自然環境得天獨厚,世世代代生活在這裡的村民一直享用著來自大自然的饋贈,吃著自己種的綠色蔬菜,喝著清香的太湖翠竹,住著兩層磚混結構的房子,天氣好的時候,老鄉們喜歡坐在房前的院子裡,聊天摘菜曬太陽,過著田園一樣的生活。

堯歌裡村中的池塘,正在洗衣服的老鄉。

“樓蓋塘”邊的村舍和茂密高大的樹木,雖然看不到古時房屋飛簷遮蓋池塘的景象,但一池碧水,樹影婆娑,靜謐安詳。

在地裡幹完活回家的婦女,隨便帶些蔬菜,準備中午的飯菜。

堯歌裡村民的午飯一般吃的較早,11點多就坐在房前的院子裡邊聊天便開始吃飯了。

一口老井,一個洗衣台,婦女們一邊聊天,一邊洗衣服,

洗完衣服的小姑娘,正在準備把洗淨的衣服晾曬在房前的竹竿上。

其實,走在堯歌裡古村裡,每一條巷子,每一家屋前,每一個拐角,都有村民普通生活的畫面,就像翻開一頁頁老書,看似平淡,去饒有味道。

房前院子的空地上,老鄉們把儲藏的飯團攤開晾曬,一邊幹活,一邊嘮嗑,很生活的畫面。

老百姓屋前晾曬的蔬菜,蔬菜也可以風乾晾曬,天氣冷的時候的再拿出來食用。

堯歌裡和許舍村都有製作麵條的歷史,以前是“以麥換面”,現在生活好了,村裡的小面店和農戶也可以製作麵條,一部分出售,一部分自己食用。老鄉們把集中手工製作的麵條攤開放到笸籮裡,在陽光下晾曬,在麵條幹透後便於收藏,這種乾麵條也是我的主食,下鍋煮上很短的時間就會熟了,而且不糊榻不纏繞,筋斗兒,有味道。

堯歌裡還能看到不少有村民居住的老房子,粉牆黛瓦,漏窗小閣,透著古樸滄桑。

走在堯歌裡古村,經常會看到老鄉家的狗狗和茂密,見到外來人,小傢伙也會搖頭晃尾,和你打著招呼,十分可愛。

老宅屋頂上,兩隻嬉戲的貓咪。

這位堯歌裡的老奶奶,已經90多歲了,身體很好,慈祥健談,我每次去堯歌裡都會看看老人,坐在她家屋前的小馬紮上,和老人聊聊天,聽她講堯歌裡的故事,離開的時候,老人都會揮著手和我說再見,歡迎再來堯歌裡“白相相”(白相相是無錫話,是玩的意思)。

浸潤千年歷史的堯歌裡古村落,山清水秀,土地肥襖,鳥語花香,空氣清新,是一個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美麗而充滿詩意的江南原生態小山村,邂逅一座古村,戀上一條老巷,我們希望,歲月更替,時光流轉,在樹影光華裡,千年雅韻的的堯歌裡明天會更美好。

穿山甲1268,高級攝影師,旅行攝影自媒體知名作者,專欄作家,旅行家,汽車旅行達人。穿山甲旅行攝影公眾號發佈的文章圖片均為穿山甲1268原創,歡迎個人和機構微信圈轉發,任何媒體、紙媒和公眾號在未經得本人同意和授權情況下,不得擅自使用本公眾號發佈的圖片和文字,感謝朋友們的關注、支持和愛護,謝謝大家。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