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助貂蟬成功使用“美人計”的,竟是此物…………

金光燦燦的耳飾

不僅讓女子們搖曳多姿

更成為愛情的信物

《孔雀東南飛》裡的劉蘭芝

為何“耳著明月璫”?

“還君明珠雙淚垂, 恨不相逢未嫁時”

又講述了怎樣一段

因為耳飾發生的愛情故事?

《國寶檔案》帶您走進耳飾世界

探秘耳邊風情......

金色江南 — 耳邊風情

浙江省博物館舉辦的“金玉默守-湖北蘄春 明 荊藩王墓 珍寶”展, 展出了一批精美的明代藩王的珠寶首飾。 荊王, 是明代藩王之一, 世襲十代, 子孫繁衍。 這些華美的發飾、耳飾, 以及金光燦燦的酒器, 均來自于荊藩王的家族。

金累絲鑲玉 蝶趕梅耳墜, 現藏於湖北省蘄春縣博物館, 它曾經的主人是明代都昌王朱祁鑑jiàn的王妃袁氏。 因為是王妃所戴之物, 耳墜的裝飾部分非常華麗, 它的上部是一個金五爪提系, 提系下焊接一頂金累絲花葉傘蓋, 傘蓋下綴著金累絲鑲玉的裝飾物。

中國女性用耳飾的歷史由來已久, 遠古時期的先人戴耳飾, 是為了避邪驅魔, 保佑平安。 耳璫, 是古人曾經用過的耳飾, 其外形近似現代的腰鼓, 古代的女子們“頭安金步搖, 耳系明月璫”, 如同明月一般的耳飾, 讓臉龐顯得明亮多姿。 中國漢樂府民歌《陌上桑》裡, 有一位讓無數男子為之傾倒的美女, 名叫羅敷, 她“頭上倭墮髻, 耳中明月珠”的光彩形象, 給讀者留下了鮮明印象。

中國文學史上的第一篇敘事詩《孔雀東南飛》,

講述了發生在東漢時期的一個婚姻悲劇, 故事中的女主角劉蘭芝也是“腰若流紈素, 耳著明月璫”, 從這些古代詩歌中可以看出, 耳璫在當時非常流行。

從簡單樸素的耳璫, 演化成繁複多變的耳墜, 中間到底經歷了怎樣的演化呢?傳說, 耳墜的來歷, 還與三國時期的美人貂蟬有關。

貂蟬,原是東漢末年司徒王允的一名歌女,她相貌出眾、能歌善舞,很得王允的寵愛。當時,奸臣董卓專權,挾天子以令諸侯,大臣們對他恨之入骨,但都敢怒不敢言。王允也為此事悶悶不樂,終日不思茶飯。

貂蟬雖為一名弱女子,卻一心想做大事,替王允分憂。她察言觀色,瞅準時機向王允請願說:“只要老爺信得過我,奴婢願效犬馬之勞,即使赴湯蹈火,也心甘情願。” 王允聽了此話,頓時為貂蟬的仗義和氣魄所感動,當即認貂蟬為義女。後來,王允與貂蟬合議:先將貂蟬獻于董卓,再暗許于董卓的部將呂布,使用美人計離間董卓、呂布二人然後借呂布之手除掉董卓。

計議商定後,貂蟬在鏡中打量自己,著意裝扮。這一觀察不要緊,她發現自己美中不足,耳垂太小。她為此苦思冥想,終於想出了一條良策解決這個問題:在耳垂上掛一件裝飾物,不就可以把耳垂過小的缺陷掩飾過去嗎?

貂蟬拿了些碎銀子,請銀匠為自己打了一對銀耳墜,掛在耳垂上,漂亮搖曳的耳墜果然為她增添了姿色。姑娘們看到貂蟬戴著耳墜如此漂亮,也都紛紛效仿,從此,戴耳墜的風俗也就逐漸流傳開來。

隨著時間的遷移,耳飾逐漸變成了愛情的信物。男子向心愛的女子贈送耳飾,表示願意娶她為妻,永不離棄;如果女子拒絕了男子贈送的耳飾,則表示她不願意嫁給這名男子。唐代詩人張籍的詩“還君明珠雙淚垂,恨不相逢未嫁時”,講的就是一個已婚女子,流著眼淚把耳飾還給心愛男子的愛情故事。

有趣的是,耳墜的流行也是一波三折。到了宋代,女子們不知因何原因,都摘了耳墜,紛紛戴起了耳環。在出土的南宋耳飾中,會發現耳環的數量要遠遠大於耳墜,如蘄春博物館藏的盆蓮小景金耳環,金累絲瓶蓮耳環,金鳳銜瓜果耳墜,瓶蓮鴛鴦金耳環等。

到了明代,耳飾的流行趨勢更加豐富多彩,女子們既戴耳環,也用耳墜。也許有人疑惑,耳環與耳墜的外型都差不多,怎麼區別呢?

專家說,耳環用於插戴的細彎鉤,與裝飾部分直接相連,比如江蘇省江陰博物館的嵌寶石金耳環,蘄春博物館的金摺絲葫蘆耳環、金鑲寶鳳穿牡丹耳環等。細看它的連接部分,會發現由五隻小鳳凰和數朵牡丹花組成的裝飾部分,與細彎鉤連為一體,無法拆禦。

再看耳墜的細彎鉤,它以懸掛的方式與裝飾部分相連,比如金累絲鑲玉蝶趕梅耳墜,其裝飾部分可以隨便拆禦。富貴之家的婦女,往往擁有幾十副甚至數百副金耳墜,以根據不同場合、不同服裝隨時更換,更換時,只需要拆禦耳墜的裝飾部分即可。

在明朝時期的江南地區,女性的耳飾不僅變得空前豐富,而且空前流行,它幾乎成了女性的必備之物。女孩子往往在很小的時候,就開始紮耳朵眼兒,戴耳飾了。因此才有了後來那句俗話“臨上轎 現紮耳朵眼兒”,形象那些臨時抱佛腳的人。這背後到底有著怎樣的故事?

貂蟬,原是東漢末年司徒王允的一名歌女,她相貌出眾、能歌善舞,很得王允的寵愛。當時,奸臣董卓專權,挾天子以令諸侯,大臣們對他恨之入骨,但都敢怒不敢言。王允也為此事悶悶不樂,終日不思茶飯。

貂蟬雖為一名弱女子,卻一心想做大事,替王允分憂。她察言觀色,瞅準時機向王允請願說:“只要老爺信得過我,奴婢願效犬馬之勞,即使赴湯蹈火,也心甘情願。” 王允聽了此話,頓時為貂蟬的仗義和氣魄所感動,當即認貂蟬為義女。後來,王允與貂蟬合議:先將貂蟬獻于董卓,再暗許于董卓的部將呂布,使用美人計離間董卓、呂布二人然後借呂布之手除掉董卓。

計議商定後,貂蟬在鏡中打量自己,著意裝扮。這一觀察不要緊,她發現自己美中不足,耳垂太小。她為此苦思冥想,終於想出了一條良策解決這個問題:在耳垂上掛一件裝飾物,不就可以把耳垂過小的缺陷掩飾過去嗎?

貂蟬拿了些碎銀子,請銀匠為自己打了一對銀耳墜,掛在耳垂上,漂亮搖曳的耳墜果然為她增添了姿色。姑娘們看到貂蟬戴著耳墜如此漂亮,也都紛紛效仿,從此,戴耳墜的風俗也就逐漸流傳開來。

隨著時間的遷移,耳飾逐漸變成了愛情的信物。男子向心愛的女子贈送耳飾,表示願意娶她為妻,永不離棄;如果女子拒絕了男子贈送的耳飾,則表示她不願意嫁給這名男子。唐代詩人張籍的詩“還君明珠雙淚垂,恨不相逢未嫁時”,講的就是一個已婚女子,流著眼淚把耳飾還給心愛男子的愛情故事。

有趣的是,耳墜的流行也是一波三折。到了宋代,女子們不知因何原因,都摘了耳墜,紛紛戴起了耳環。在出土的南宋耳飾中,會發現耳環的數量要遠遠大於耳墜,如蘄春博物館藏的盆蓮小景金耳環,金累絲瓶蓮耳環,金鳳銜瓜果耳墜,瓶蓮鴛鴦金耳環等。

到了明代,耳飾的流行趨勢更加豐富多彩,女子們既戴耳環,也用耳墜。也許有人疑惑,耳環與耳墜的外型都差不多,怎麼區別呢?

專家說,耳環用於插戴的細彎鉤,與裝飾部分直接相連,比如江蘇省江陰博物館的嵌寶石金耳環,蘄春博物館的金摺絲葫蘆耳環、金鑲寶鳳穿牡丹耳環等。細看它的連接部分,會發現由五隻小鳳凰和數朵牡丹花組成的裝飾部分,與細彎鉤連為一體,無法拆禦。

再看耳墜的細彎鉤,它以懸掛的方式與裝飾部分相連,比如金累絲鑲玉蝶趕梅耳墜,其裝飾部分可以隨便拆禦。富貴之家的婦女,往往擁有幾十副甚至數百副金耳墜,以根據不同場合、不同服裝隨時更換,更換時,只需要拆禦耳墜的裝飾部分即可。

在明朝時期的江南地區,女性的耳飾不僅變得空前豐富,而且空前流行,它幾乎成了女性的必備之物。女孩子往往在很小的時候,就開始紮耳朵眼兒,戴耳飾了。因此才有了後來那句俗話“臨上轎 現紮耳朵眼兒”,形象那些臨時抱佛腳的人。這背後到底有著怎樣的故事?

同類文章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