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替老師洗碗叫培養勞動品質,以前就是這樣忽悠學生的

貴州畢節有小學生被迫成為“洗碗工”, 還要替老師洗碗, 家長對此頗有抱怨, 學校卻認為是培養學生的勞動品質。

其實, 上了一點年紀的人,

對此都似曾相識。 以前的學校, 就是這樣忽悠學生的。

記得我以前上學的時候, 從小學到初中, 每年都必須要“勤工儉學”。

雷打的動的慣例性“勤工儉學”每學期一次, 上半年是向學校交稻穗, 下半年是向學校交油茶籽。 這是規定了任務的。 好像低年級少一點, 高年級多一點。 好像沒有超過5斤。

零散的性的“勤工儉學”, 有挖地、種菜、挑木碳等。

老師在佈置這些“勤工儉學”任務時, 當然會教育我們, 要熱愛勞動, 在從小培養勞動品質。

可是, 在這些冠冕堂皇的說詞背後, 卻難以掩蓋學校老師利用學生勞動牟取私利的動機。

學生上交到學校的稻穗, 最終要分給老師。

學生上交到學校的油茶籽, 在榨油之後, 是要分給老師的。

當然,

老師也只是分了一部油, 因為學生還要將這些油送給上級單位和上級領導。

學生挑回來的木碳, 也是要分給老師的。 學生種的菜, 當然最後也到了學校伙食團, 最終成為老師的盤中餐。

學校要求學生“勤工儉學”, 最後成為老師的福利, 這些情況, 學生家長心知肚明, 不少學生也知道。

雖然如此, 老師在佈置“勤工儉學”任務時, 還是要說培養學生熱愛勞動的良好習慣。 學生只是背後議論, 一般不會當面揭穿老師的謊話。 學生家長, 雖然有所抱怨, 但也不會讓子女抗拒不做, 更不會到學校去糾纏。

我們讀書的時候, 就是這樣過來的。

當然, 我們讀書的時候, “勤工儉學”還不算搞得很厲害的。 要是再早幾年, 那時可是“半工半讀”, 那學生到學校,

可以說讀書的時間, 比給學校做“義務工”的時間都少, 幾乎學不到多少知識。

我們的教育方針, 是培養“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的人才。 德、智、體、美, 這四個方面一般不會有什麼異議。 但在“勞”一點上, 學校的想法與家長、學生的意願, 確實相差很大。 而且, 有時候學校的一些做法, 確實存在忽悠學生的傾向。

同類文章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