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國家中心城市已經過時?上海要做卓越的全球城市!

撰文|張銀銀

轉載自公眾帳號杠杆遊戲(ZhangYinyin0903)

當不少城市還在以被列入國家中心城市(為目標)為傲時, 上海的眼光已經是卓越的全球城市。

因為她是上海, 和香港、北京一樣, 中國最國際化的城市。

最新版的上海總規批復, 隻字未提國家中心城市, 也不再強調上海之於中國的經濟、金融地位, 目標一步到位:卓越的全球城市和社會主義現代化國際大都市。

關心城市發展和房產投資的朋友, 肯定都注意到昨天(12月25日), 中央政府網站發佈的《國務院關於上海市城市總體規劃(2017—2035年)的批復》。

除了上海定位的全球眼光之外,

最受關注的還有, 當下, 上海建設用地規模和常住人口, 已經逼近未來規劃。

按照最新版的上海總規, 到2035年, 上海市常住人口控制在2500萬左右, 建設用地總規模不超過3200平方公里。 而2016年末, 上海常住人口已經達2419.70萬人, 2015年上海全市建設用地總規模達到3145平方公里。

若此, 一個新人要在上海, 這座以卓越的全球城市為目標的城市立足、買房, 難度可以想見。

借此機會, 杠杆遊戲來談談上海近些年的總規, 回顧其全球城市之路。

1

上海城市性質和目標的跨越:從太平洋西岸最大的經濟貿易中心之一, 到邁向卓越的全球城市

改革開放後, 國務院共批復過3次上海總規。 分別是1986版、2001版、2017版本。

1986版上海總規批復的目標年限, 是到2000年。

當時國務院對上海的城市性質定位為:我國最重要的工業基地之一, 我國最大的港口和重要的經濟、科技、貿易、金融、資訊、文化中心。 彼時上海也很重要, 但遠沒有重要到今天的地位。

當時, 首先強調上海的竟然是工業。 不過加了“最重要”幾個字, 足見上海之地位。

不過, 後面又加了個“之一”。

因為上海方方面面重要, 所以當時國務院的總規批復要求, 上海應當更好地為全國的現代化建設服務。

不僅如此, 當時國務院批復的第十點是這麼表述的:國務院同意成立上海城鄉規劃建設委員會。 委員會由上海市人民政府、國家計委、國家經委、城鄉建設環境保護部、上海經濟區規劃辦公室、駐滬部隊等單位的負責同志組成, 上海市市長擔任主任。

多麼顯赫的城市地位。

同時除了上述性質、目標定位外, 當時總規上海最高目標是:“還應當把上海建設成為太平洋西岸最大的經濟貿易中心之一”。

希望通過幾十年的努力, 把上海建設成為經濟繁榮、科技先進、文化發達、佈局合理、交通便捷、資訊靈敏、環境整潔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城市, 在我國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中發揮“重要基地”和“開路先鋒”作用。

到了2001版的上海總規(1999年至2020年), 國務院對上海城市性質和定位首先說, 上海市是我國直轄市之一, 全國重要的經濟中心。

這一次不再那麼強調工業。

而是明確, 要以技術創新為動力, 全面推進產業結構優化、升級, 重點發展以金融保險業為代表的服務業和以資訊產業為代表的高新技術產業, 不斷增強城市功能, 把上海市建設成為經濟繁榮、社會文明、環境優美的國際大都市, 國際經濟、金融、貿易、航運中心之一。

這一次, 國務院把上海的全球目標從太平洋西岸再次擴大, 明確上海國際大都市目標, 而且要在經濟、金融、貿易、航運四個方面都做國際中心之一。

到了這次最新2017版的上海總規(2017—2035年), 國務院對上海城市性質和定位, 又有了變化, 強調歷史文化名城和創新。

國務院的批復原文為:上海是我國直轄市之一、國家歷史文化名城, 國際經濟、金融、貿易、航運、科技創新中心。

這次,不僅要求上海為全國改革發展穩定大局作出更大貢獻。還要求著力提升城市功能,塑造特色風貌,改善環境品質,優化管理服務,努力把上海建設成為創新之城、人文之城、生態之城,卓越的全球城市和社會主義現代化國際大都市。

注意,上海在自身國際、國家戰略目標中再晉級:卓越的全球城市和社會主義現代化國際大都市!而大背景是,中國在全球的地位和影響力與日俱增。

2

發展模式之變:從調整好工業結構到充分發揮上海中心城市作用,構建上海大都市圈,打造具有全球影響力的世界級城市群

1986版的上海總規,國務院批復要求上海調整好工業結構,進行合理佈局。上海市是上海經濟區的中心城市,也是全國的經濟中心之一,應當從整個經濟區和全國著眼,結合經濟區範圍內的城鎮特點,進行合理佈局。

當時國務院對上海經濟地位的定位,只是上海經濟區的中心城市,之於全國只是經濟中心之一。

但即便如此,國務院已經要求上海,應著重發展知識密集、技術密集型的高精尖新興工業,用新技術改造量大面廣的傳統工業。耗能多、占地多、運量大、污染嚴重、勞動密集型的工業項目,一般不要在市內,尤其不要在中心城區安排。

對一般產品,應積極組織向郊縣、上海經濟區的城鎮或其它省市擴散。要妥善解決好里弄工廠的遷、並、轉工作,職工可以轉向發展第三產業。

上海畢竟是上海。彼時,全國鄉鎮工業還在大幹快上,上海已經在要求工業結構調整。

而到了2001版上海總規(1999年至2020年),國務院批復要求上海,合理規劃產業佈局和用地佈局。這一次對三產明顯更加重視。

要求上海在內環線以內要以發展第三產業為主,增強中央商務區的功能。

不過,上海畢竟是中國最大的工業城市,國務院批復依舊要求,上海內外環線之間的工業佈局,以發展高科技、高附加值、無污染的工業為重點。在外環線以外地區,要結合新城、中心鎮的建設,集中建設一批市級工業區,形成若干製造業中心。

此外,亮點還有,要求上海積極發展現代化農業和郊區旅遊業。

到了此次最新2017版的上海總規(2017—2035年),在經濟上的著墨已經很少,上海已經過了大幹快上拼經濟、拼規模的階段。

總規批復對上海提出的是更高的要求,上海要立足國際國內和本地實際,主動服務“一帶一路”建設、長江經濟帶發展等重大戰略,切實在全面深化改革、創新驅動發展、優化經濟結構等方面下功夫,在深化自由貿易試驗區改革上有新作為,繼續當好全國改革開放排頭兵、創新發展先行者,為全國改革發展穩定大局作出更大貢獻。

努力把上海建設成為創新之城、人文之城、生態之城,卓越的全球城市和社會主義現代化國際大都市。

從長江三角洲區域整體協調發展的角度,充分發揮上海中心城市作用,加強與周邊城市的分工協作,構建上海大都市圈,打造具有全球影響力的世界級城市群。

3

上海人口和城市規模:一直在嚴控,但規劃總是跟不上實際發展

1986版的上海總規,國務院批復明確要求上海,嚴格控制人口規模,採取綜合治理措施,保持良好的環境。

國務院認為,當時上海城市人口過分密集,要在做好計劃生育工作的同時,嚴格控制人口的機械增長。到二○○○年,該市人口規模控制在一千三百萬人左右。

當時要求上海加強衛星城和郊縣小城鎮建設,結合產業結構和工業佈局的調整,把不適宜設在中心城區的企事業單位搬遷出去。

甚至要求上海結合農業區劃,搞好農村集鎮的規劃和建設,盡可能就地消化農村剩餘勞動力,避免農村人口大批湧入市區,以創造一個城鄉結合的良好環境。

批復要求上海城市用地要為二○○○年以後的發展留有餘地,並在佈局上使之銜接,以適應全市經濟和社會發展的需要,改變中心區過分擁擠的狀況。

結果大家都知道,上海人口增長遠超總規要求。2000年人口普查時達到1673.77萬人。

2001版上海總規(1999年至2020年)批復,再次強調嚴格控制上海城市人口和建設用地規模,保護耕地、節約用地。

要求到2005年,中心城實際居住人口要控制在815萬人以內、建設用地控制在507平方公里以內;到2020年,中心城實際居住人口要控制在800萬人以內、建設用地控制在600平方公里以內。

而今離2020還有3年,上海什麼是中心城,什麼是非中心城,或許每個人心中還是有別。但上海城市已經大到令很多人不敢想像。

國務院對2017版的上海總規(2017—2035年)批復,措辭更加嚴厲:堅持規劃建設用地總規模負增長,牢牢守住人口規模、建設用地、生態環境、城市安全四條底線,著力治理“大城市病”,積極探索超大城市發展模式的轉型途徑。

到2035年,上海市常住人口控制在2500萬左右,建設用地總規模不超過3200平方公里。

可2016年末,上海常住人口已經2419.70萬人。這還是近幾年嚴格控制後的結果。2015年上海全市建設用地總規模,也已經達到3145平方公里。

正是因此,很多分析認為,上海房子買到就是賺到。因為這個城市可以用的土地越來越少,而舊改、廠改難度不小,且成本擺在那裡,地價便宜不了。

到底未來上海地怎麼來?國務院批復要求,加大存量用地挖潛力度,合理開發利用城市地下空間資源,提高土地利用效率。

根據2017上半年發佈的《上海市土地資源利用和保護“十三五”規劃》,明確表示,到“十三五”期末,上海全市建設用地總規模不突破3185平方公里,其中工業用地比重要從目前的27%,降低到17%左右。

地不就來出來了嗎?

正如國務的總規批復所言,要求構建空間留白機制和動態調整機制,提高規劃的適應性。

有觀點認為,目前上海建設用地占該市陸域面積比重已達45%,逼近現有資源環境承載能力極限。也遠高於很多國際大都市20%-30%的水準。

不過,人類城市化的進程是擋不住,中國城市化更是尚未結束。上海這個地位的城市,繼續發展、擴大,按說是正常的。

最後值得一說的是,此前本輪上海總規規劃年限一般認為是,2016-2040年。甚至在2016年公示和上報時,媒體一直是這麼說的。

但此次國務院的批復,卻改為了《上海市城市總體規劃(2017—2035年)》。

這次,不僅要求上海為全國改革發展穩定大局作出更大貢獻。還要求著力提升城市功能,塑造特色風貌,改善環境品質,優化管理服務,努力把上海建設成為創新之城、人文之城、生態之城,卓越的全球城市和社會主義現代化國際大都市。

注意,上海在自身國際、國家戰略目標中再晉級:卓越的全球城市和社會主義現代化國際大都市!而大背景是,中國在全球的地位和影響力與日俱增。

2

發展模式之變:從調整好工業結構到充分發揮上海中心城市作用,構建上海大都市圈,打造具有全球影響力的世界級城市群

1986版的上海總規,國務院批復要求上海調整好工業結構,進行合理佈局。上海市是上海經濟區的中心城市,也是全國的經濟中心之一,應當從整個經濟區和全國著眼,結合經濟區範圍內的城鎮特點,進行合理佈局。

當時國務院對上海經濟地位的定位,只是上海經濟區的中心城市,之於全國只是經濟中心之一。

但即便如此,國務院已經要求上海,應著重發展知識密集、技術密集型的高精尖新興工業,用新技術改造量大面廣的傳統工業。耗能多、占地多、運量大、污染嚴重、勞動密集型的工業項目,一般不要在市內,尤其不要在中心城區安排。

對一般產品,應積極組織向郊縣、上海經濟區的城鎮或其它省市擴散。要妥善解決好里弄工廠的遷、並、轉工作,職工可以轉向發展第三產業。

上海畢竟是上海。彼時,全國鄉鎮工業還在大幹快上,上海已經在要求工業結構調整。

而到了2001版上海總規(1999年至2020年),國務院批復要求上海,合理規劃產業佈局和用地佈局。這一次對三產明顯更加重視。

要求上海在內環線以內要以發展第三產業為主,增強中央商務區的功能。

不過,上海畢竟是中國最大的工業城市,國務院批復依舊要求,上海內外環線之間的工業佈局,以發展高科技、高附加值、無污染的工業為重點。在外環線以外地區,要結合新城、中心鎮的建設,集中建設一批市級工業區,形成若干製造業中心。

此外,亮點還有,要求上海積極發展現代化農業和郊區旅遊業。

到了此次最新2017版的上海總規(2017—2035年),在經濟上的著墨已經很少,上海已經過了大幹快上拼經濟、拼規模的階段。

總規批復對上海提出的是更高的要求,上海要立足國際國內和本地實際,主動服務“一帶一路”建設、長江經濟帶發展等重大戰略,切實在全面深化改革、創新驅動發展、優化經濟結構等方面下功夫,在深化自由貿易試驗區改革上有新作為,繼續當好全國改革開放排頭兵、創新發展先行者,為全國改革發展穩定大局作出更大貢獻。

努力把上海建設成為創新之城、人文之城、生態之城,卓越的全球城市和社會主義現代化國際大都市。

從長江三角洲區域整體協調發展的角度,充分發揮上海中心城市作用,加強與周邊城市的分工協作,構建上海大都市圈,打造具有全球影響力的世界級城市群。

3

上海人口和城市規模:一直在嚴控,但規劃總是跟不上實際發展

1986版的上海總規,國務院批復明確要求上海,嚴格控制人口規模,採取綜合治理措施,保持良好的環境。

國務院認為,當時上海城市人口過分密集,要在做好計劃生育工作的同時,嚴格控制人口的機械增長。到二○○○年,該市人口規模控制在一千三百萬人左右。

當時要求上海加強衛星城和郊縣小城鎮建設,結合產業結構和工業佈局的調整,把不適宜設在中心城區的企事業單位搬遷出去。

甚至要求上海結合農業區劃,搞好農村集鎮的規劃和建設,盡可能就地消化農村剩餘勞動力,避免農村人口大批湧入市區,以創造一個城鄉結合的良好環境。

批復要求上海城市用地要為二○○○年以後的發展留有餘地,並在佈局上使之銜接,以適應全市經濟和社會發展的需要,改變中心區過分擁擠的狀況。

結果大家都知道,上海人口增長遠超總規要求。2000年人口普查時達到1673.77萬人。

2001版上海總規(1999年至2020年)批復,再次強調嚴格控制上海城市人口和建設用地規模,保護耕地、節約用地。

要求到2005年,中心城實際居住人口要控制在815萬人以內、建設用地控制在507平方公里以內;到2020年,中心城實際居住人口要控制在800萬人以內、建設用地控制在600平方公里以內。

而今離2020還有3年,上海什麼是中心城,什麼是非中心城,或許每個人心中還是有別。但上海城市已經大到令很多人不敢想像。

國務院對2017版的上海總規(2017—2035年)批復,措辭更加嚴厲:堅持規劃建設用地總規模負增長,牢牢守住人口規模、建設用地、生態環境、城市安全四條底線,著力治理“大城市病”,積極探索超大城市發展模式的轉型途徑。

到2035年,上海市常住人口控制在2500萬左右,建設用地總規模不超過3200平方公里。

可2016年末,上海常住人口已經2419.70萬人。這還是近幾年嚴格控制後的結果。2015年上海全市建設用地總規模,也已經達到3145平方公里。

正是因此,很多分析認為,上海房子買到就是賺到。因為這個城市可以用的土地越來越少,而舊改、廠改難度不小,且成本擺在那裡,地價便宜不了。

到底未來上海地怎麼來?國務院批復要求,加大存量用地挖潛力度,合理開發利用城市地下空間資源,提高土地利用效率。

根據2017上半年發佈的《上海市土地資源利用和保護“十三五”規劃》,明確表示,到“十三五”期末,上海全市建設用地總規模不突破3185平方公里,其中工業用地比重要從目前的27%,降低到17%左右。

地不就來出來了嗎?

正如國務的總規批復所言,要求構建空間留白機制和動態調整機制,提高規劃的適應性。

有觀點認為,目前上海建設用地占該市陸域面積比重已達45%,逼近現有資源環境承載能力極限。也遠高於很多國際大都市20%-30%的水準。

不過,人類城市化的進程是擋不住,中國城市化更是尚未結束。上海這個地位的城市,繼續發展、擴大,按說是正常的。

最後值得一說的是,此前本輪上海總規規劃年限一般認為是,2016-2040年。甚至在2016年公示和上報時,媒體一直是這麼說的。

但此次國務院的批復,卻改為了《上海市城市總體規劃(2017—2035年)》。

同類文章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