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具有活化石之稱的非洲肺魚,在我們想像不到的艱難環境中生存著

上次發過一篇關於非洲肺魚的文章後, 很多人質疑是泥鰍。 竟然忍不住想科普一下。

1、非洲肺魚

生活在淡水中, 除了以鰓呼吸外,還能以鰾代肺呼吸,

即使是在枯水時期, 它們鑽入淤泥之中進行夏眠, 眠期可達數月之久。 但有時間的限制。 肺魚之所以能在水外生活, 正如它的名字所顯示的, 它可以用"肺"來呼吸。

它們的鰾很發達, 整個鰾的前端部分合併為單室, 長度很短, 隨即分開成對, 達體腔後端;鰾內中央腔的側壁形成許多大小不等的小氣室(肺泡), 各小氣室又複分為許多小氣囊(肺小泡),構造與陸生動物的肺十分相近。

非洲肺魚之所以有兩套呼吸系統是因為長期適應了非洲熱帶草原氣候。

2、泥鰍

泥鰍喜歡棲息于靜水的底層, 常出沒於湖泊、池塘、溝渠和水田底部富有植物碎屑的淤泥表層, 對環境適應力強。 泥鰍不僅能用鰓和皮膚呼吸, 還具有特殊的腸呼吸功能;當天氣悶熱或池底淤泥、腐植質等物質腐爛, 引起嚴重缺氧時, 泥鰍也能躍出水面, 或垂直上升到水面, 用口直接吞入空氣, 而由腸壁輔助呼吸, 當它轉頭緩緩下潛時, 廢氣則由肛門排出。 每逢此時, 整個水體中的泥鰍都上升至水面吸氣,

此起彼伏, 故西歐人對它有“氣候魚”之稱。 冬季寒冷, 水體乾涸, 泥鰍便鑽入泥土中, 依靠少量水分使皮膚不致乾燥, 並全靠腸呼吸維持生命。 待翌年水漲, 又出外活動。 由於泥鰍忍耐低溶氧的能力遠遠高於一般魚類, 故離水後存活時間較長。 在乾燥的桶裡, 全長4-5釐米的泥鰍幼魚能存活1小時, 而全長12釐米的成魚可存活6小時, 並且將它們放回水中仍能活動正常。 泥鰍多在晚上出來捕食浮游生物、水生昆蟲、甲殼動物、水生高等植物碎屑以及藻類等, 有時亦攝取水底腐植質或泥渣。 泥鰍2冬齡即發育成熟, 每年4月開始繁殖(水溫18℃), 產卵在水深不足30釐米的淺水草叢中, 產出的卵粒粘附在水草或被水淹沒的旱草上面。 孵出的仔魚,
常分散生活, 並不結成群體。

3、肺魚與泥鰍的區別

一個最主要的區別肺魚在相對乾旱的時候可以用鰓像肺一樣呼吸因此得名, 而泥鰍就是一種用鰓呼吸的魚相對乾旱的時候因缺水而死亡。
4、為什麼要保護肺魚?

肺魚是人類古老的旁系親戚。 魚類進化過程中, 一個有肺的分支, 逐漸分化, 其中一部分變為肺魚, 另一部分, 逐漸長出了四肢, 經過兩栖類~爬行類~獸類~猿類~人類逐漸進化。 長出四肢的這個分支, 非常成功, 統治了地球。 而肺魚其實也有一點四肢的跡象, 但它們這一族, 滿足于勉強求生度日, 沒有進一步進化, 所以到現在還是幾億年前的模樣!

非洲肺魚有著一億兩千多萬年的漫長生命進化史, 這種“活化石”有著與其近親澳洲肺魚、美洲肺魚等迥然不同的體貌特徵。

非洲肺魚的身體渾圓粗長, 呈飄帶狀, 既像特大號的泥鰍, 又像小一號的龍魚。
非洲肺魚分佈廣泛, 但鑒於非洲大河大湖稀缺, 渠塘溝汊等“小水窪”就成了絕大部分非洲肺魚的棲息地, 這也就決定了它們的生命隨時要受到自然的嚴酷考驗。


非洲肺魚有著與生俱來的旺盛活力,無論在多小的水域裡,它們也不放棄任何的成長機會,努力活出自己的精彩。從小魚開始,它們就拼命進食,從浮游生物到小魚小蝦均來者不拒。如果一直有水,它們甚至可以長到一米多長。但,這只是理想狀態,大自然從來就對萬物一廂情願的良好願望不屑一顧。
旱季來臨了,其他的魚類因乾旱慢慢死掉,而在離其他魚類的屍體幾米深的地下,深藏著傳奇戰士非洲肺魚。在水源接近枯竭的時刻,它們就未雨綢繆,追著退去的水位,向下挖掘了一條生命通道。此刻,它們正躲在自己建設的“防空洞”裡,相時待機。
但,非洲的旱季太可怕了,在熾熱陽光的照射下,大地像被置於烤箱中的麵團,迅速地被烤幹、變硬。非洲肺魚被幹結、龜裂的泥土裹挾著,為了躲避光照與高溫,它們最大限度地收縮身體,然後分泌出一種黏液,把自己徹底包裹起來。於是,非洲肺魚變成了一個不大的土球,它開始用肺呼吸空氣,甚至改變食性,靠少量吞食泥土來維持生命。
然而,真正的厄運此時才剛剛開始。
當地的居民喜歡挖掘幹河土塘泥來打土坯砌牆,自然而然的,已化身為堅硬土球的非洲肺魚被和成泥,打成土坯,一批批地砌進了牆裡。躲在陰暗地底的非洲肺魚一下子被暴露在非洲旱季毒辣的陽光下,這回怕是在劫難逃了吧?
不,好戲仍在繼續上演。
非洲肺魚迅速調整身體機能,把各種生理活動和能量消耗都降到了最低點,進入一種類似睡眠的“旱眠”狀態。此時的非洲肺魚不吃不喝,僅僅靠體內積蓄的脂肪來維持最低限度的生命狀態。被封裝在土坯中的它們,就像中國傳說中“芥子藏身”的神龍一樣,蟄伏在根本不屬於自己的空間內,等待著命運的轉機
--它們甚至可以這樣生存四年。
漫長的等待與煎熬裡,沒有水,沒有食物,萬不得已時,它們甚至會用吞噬自己部分的肌肉組織的方式來維持生命。很難想像,這種毫不起眼的魚,在離開了生養自己的水域之後還能有如此強悍的生命張力!
終於,渴盼已久的非洲雨季來臨了!密集的雨點像隆隆的戰鼓喚醒了土坯牆內沉睡的生命戰士。而此時,人們往往會看到這樣動人心魄的一幕:大雨中,一面土坯牆裡不斷鑽出一條條非洲肺魚來,它們瘦小乾癟,甚至傷痕累累,肢體殘缺。但是,一見到水,它們就會歡快地追逐跳躍,驟然煥發出勃勃生機。它們追隨著雨水匯成細流,追隨著細流匯成大股,最後乘著浩浩蕩蕩的生命洪流奔向久違的江河湖泊……此時此刻的非洲肺魚乘波逐浪,不可阻擋--因為,長期的洗練
昇華、隱忍待發,賦予了堅強生命神性的力量!


非洲肺魚有著與生俱來的旺盛活力,無論在多小的水域裡,它們也不放棄任何的成長機會,努力活出自己的精彩。從小魚開始,它們就拼命進食,從浮游生物到小魚小蝦均來者不拒。如果一直有水,它們甚至可以長到一米多長。但,這只是理想狀態,大自然從來就對萬物一廂情願的良好願望不屑一顧。
旱季來臨了,其他的魚類因乾旱慢慢死掉,而在離其他魚類的屍體幾米深的地下,深藏著傳奇戰士非洲肺魚。在水源接近枯竭的時刻,它們就未雨綢繆,追著退去的水位,向下挖掘了一條生命通道。此刻,它們正躲在自己建設的“防空洞”裡,相時待機。
但,非洲的旱季太可怕了,在熾熱陽光的照射下,大地像被置於烤箱中的麵團,迅速地被烤幹、變硬。非洲肺魚被幹結、龜裂的泥土裹挾著,為了躲避光照與高溫,它們最大限度地收縮身體,然後分泌出一種黏液,把自己徹底包裹起來。於是,非洲肺魚變成了一個不大的土球,它開始用肺呼吸空氣,甚至改變食性,靠少量吞食泥土來維持生命。
然而,真正的厄運此時才剛剛開始。
當地的居民喜歡挖掘幹河土塘泥來打土坯砌牆,自然而然的,已化身為堅硬土球的非洲肺魚被和成泥,打成土坯,一批批地砌進了牆裡。躲在陰暗地底的非洲肺魚一下子被暴露在非洲旱季毒辣的陽光下,這回怕是在劫難逃了吧?
不,好戲仍在繼續上演。
非洲肺魚迅速調整身體機能,把各種生理活動和能量消耗都降到了最低點,進入一種類似睡眠的“旱眠”狀態。此時的非洲肺魚不吃不喝,僅僅靠體內積蓄的脂肪來維持最低限度的生命狀態。被封裝在土坯中的它們,就像中國傳說中“芥子藏身”的神龍一樣,蟄伏在根本不屬於自己的空間內,等待著命運的轉機
--它們甚至可以這樣生存四年。
漫長的等待與煎熬裡,沒有水,沒有食物,萬不得已時,它們甚至會用吞噬自己部分的肌肉組織的方式來維持生命。很難想像,這種毫不起眼的魚,在離開了生養自己的水域之後還能有如此強悍的生命張力!
終於,渴盼已久的非洲雨季來臨了!密集的雨點像隆隆的戰鼓喚醒了土坯牆內沉睡的生命戰士。而此時,人們往往會看到這樣動人心魄的一幕:大雨中,一面土坯牆裡不斷鑽出一條條非洲肺魚來,它們瘦小乾癟,甚至傷痕累累,肢體殘缺。但是,一見到水,它們就會歡快地追逐跳躍,驟然煥發出勃勃生機。它們追隨著雨水匯成細流,追隨著細流匯成大股,最後乘著浩浩蕩蕩的生命洪流奔向久違的江河湖泊……此時此刻的非洲肺魚乘波逐浪,不可阻擋--因為,長期的洗練
昇華、隱忍待發,賦予了堅強生命神性的力量!

同類文章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