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守藝人”王永良:千錘百煉一把刀

“鐺!鐺!鐺!”伴著有節奏的打鐵聲, 記者在一間20平方米左右的作坊裡, 見到了此次要尋訪的“守藝人”王永良。

塗抹泥漿。

剛完成的新刀。

王永良的手工作坊位於文登區高村鎮河西村, 外牆上已經有些模糊的“王興魚刀廠”幾個字, 見證了曾經的輝煌。 但現今這裡只有王永良和弟弟王永堂兩位打刀人。

推門而入, 屋裡有些昏暗, 數盞昏黃的燈分散在四周掛著。 廢棄的材料隨處可見, 地面已被鐵屑覆了一層。

在膠東半島, 一把做工精細、鋒利耐用的“王興牌”魚刀, 是很多打漁人和賣魚人的標配。 能引起老顧客的長久青睞以及新顧客的慕名而來, 老牌子背後的精湛手藝功不可沒。

做好的拉刀。

打磨刀具。

“選料要嚴格, 配料要精准, 夾鋼要到位, 淬火要到火候, 鍛造要有力……做一把刀, 少說也得有30多道工序。 ”王永良說自己很“軸”, 不希望作品有瑕疵。 從選料到成型, 每一個步驟他都極具耐心。

三年學徒、三年幫工、三年效力, 方能出師, 王永良從18歲開始打刀, 如今已經60歲, 花費了大半輩子時間來“錘煉”,

早已將所有工序了然於胸。

河西村的刀具製造始於清光緒年間, 剃頭刀、做鞋用的拉刀和錐子矛曾是河西村刀具三寶, 河西村剃頭刀早在清末便已揚名膠東和丹東等地。

煆燒鐵塊。

淬火

20世紀70年代初, 河西村的刀具製作逐漸走上半機械化道路, 刀具製作這一傳統副業給當時的河西村人帶來了豐厚的收入。 王永良便是在這時從前輩手中接過這一生存的手藝。

手工鍛制是一個緩慢的過程, 一批刀快則需要十幾天時間, 慢的需要一個月甚至更久, 僅憑王永良、王永堂兄弟二人, 每一批成品數量不會很多。 但很多客戶即便要等半年,也十分樂意。王永良用“根本幹不完”來形容目前自己生意的火爆程度,“現在,全國各地都有‘王興牌’魚刀。”

但很多客戶即便要等半年,也十分樂意。王永良用“根本幹不完”來形容目前自己生意的火爆程度,“現在,全國各地都有‘王興牌’魚刀。”

同類文章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