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農村閒置土地怎麼用?農民關心的7大問題,看完心裡有底了

“鄉村振興戰略”大家已耳熟能詳, 但您真的知道這六個字意味著什麼嗎?身處不同空間, 城鄉究竟能否融合?土地承包期為什麼只延長30年?如何讓農民增收、保糧食安全?全國政協常委、全國政協經濟委員會副主任、中央農村工作領導小組原副組長兼辦公室主任陳錫文走進央視財經頻道《中國經濟大講堂》, 逐一分析解答。

問題一:土地承包期, 為什麼再延長30年?

陳錫文:第一輪延長15年, 第二輪延長30年, 第三輪怎麼還是30年了, 更長一點不行嗎?50年、70年、90年行不行?習近平總書記在十九大召開期間參加貴州代表團討論的時候, 曾經很明確地講過, 再延長30年以後的時間節點和我們實現強國目標的時間節點是相契合的, 所以總書記說到那個時候我們可以再來研究新的農村土地政策。

問題二:鄉村振興究竟應該怎麼幹?

陳錫文:什麼才叫真正意義上的鄉村振興,

這裡用了五句話——產業興旺, 生態宜居, 鄉風文明, 治理有效, 生活富裕。 這五句話的本質是什麼呢?

過去叫生產發展, 現在叫做產業興旺, 大不一樣了。 過去可能主要關注在農業生產上, 現在講產業興旺可能不光是農業, 還有各種各樣的新產業、新業態, 還有一二三產業融合。

過去講生活寬裕, 現在叫做生活富裕, 確實是大不一樣了。 制定十五規劃的時候, 我們農民人均收入才兩千多塊錢。 現在是多少?去年全國農民的人均可支配收入是12363塊錢, 比過去增加了一大截, 所以我們現在可以有底氣喊, 要讓農民富裕起來。

過去講村容整潔, 整潔就行了, 不要到處都是垃圾亂堆、污水橫流, 但是現在我們提的叫生態宜居。 生態就是讓村莊能夠融入在青山綠水當中,

能夠融入在田園當中, 能夠可持續發展, 能夠讓人們呼吸到新鮮的空氣, 喝到乾淨的水, 看到純淨的藍天。 這個要求比過去更高了。

過去講管理民主, 現在講的是治理有效, 治理和管理一字之差, 區別大了。 管理是講管理者, 治理是整個社會各個階層大家一起來參與, 把這個社會治理好, 治理要有效。

這五句話裡面大家注意了沒有, 有一句話沒有變。 12年前叫做鄉風文明, 這次仍然叫做鄉風文明。 在我的理解中, 鄉風文明這件事, 我們大概12年過去了, 進步不太大, 在這個方面需要下大努力去做, 才能真正做到鄉風文明。

問題三:如何發展現代農業, 小農戶怎麼辦?

陳錫文:我們要發展現代農業,

在整個國家考慮農業發展、農業現代化的層面講, 要構建農業的產業體系、生產體系、經營體系。

我們過去講發展現代農業、培育新的農業經營主體, 好像就是一條路, 就是通過土地經營權的流轉和集中, 來發展土地的規模經營, 讓某一個經營主體經營的土地比別人多, 這叫規模經營。

那麼實際上我們看到, 現在正在形成兩類不同的新的農業主體:

有一類主體經營的是自己的土地, 土地可能是自己承包來的, 也可能是到其他承包農戶那裡去租賃來的, 因為土地是自己在經營, 所以產出的農產品是我自己的。

還有一類經營主體, 主要不是經營土地, 而是對經營土地的那些農民提供服務。 比如你們有什麼需求, 是需要秋天翻地還是春天播種,

是夏天植保噴藥還是到秋後收割, 一直到收下來要不要烘乾入庫, 我給你提供這些服務, 而且這樣的服務主體正在從過去的面朝黃土背朝天的農業經營者中脫身出來, 成為專給人家提供服務的主體。 這是中國農業正在發生的一種非常深刻的顯著的變化。

關於現代農業,並不是消滅小農戶。在黨的檔中看到小農戶這個概念,大家跟我一樣,是第一次。改革開放檔上沒有講到過小農戶,但是你細想一下,小農戶的存在是客觀的。

根據農業部門的統計,到2016年年底,流轉了的土地承包經營權的土地總面積大概是4.7億畝,占到農民承包土地總面積35%。把自己家承包的土地流轉給別人的,有的全部流轉了,有的部分流轉了,大概有7000多萬的農戶,占全部2億3千萬戶承包農戶的30%,這個比例也不算低了。但是你回過頭去一看,我們有65%的農村承包地,仍然是誰家承包、誰家經營;另外一個數字也說明了所有的承包農戶當中,有70%的農戶沒有流轉土地,自己生產,所以這是我們基本的現實。

從這個角度來講,我想我們一定要清楚,所謂的現代農業不是簡單的把大批小農戶消滅掉、把土地集中給少數人種。你一定要想到,如果把大量小農戶消滅掉,把大量的農民從耕地上趕出去,把土地交給少數人種,他的效率提高了,但是被迫離開了土地的這麼多農民,他們靠什麼生存、他們靠什麼發展。如果這個問題處理不好,由此帶來的副作用可能都不是農業能夠提高效率那麼一點點可以補償的。所以我講,發展現代農業一定要走一條中國自己的道路。

問題四:如何促進農民的就業和收入增加?

陳錫文:三十多年來,我們確實走出了一條路。提高農業的效率,提高農產品的價格,這可以讓農民增收,但是人均土地太少了,僅僅靠這點地,富不了,於是怎麼辦呢?過去就先是辦鄉鎮企業,後來是農民工進城務工經商,但是現在看來,這還不夠。

我有時候下鄉,農民也問我,原來你們鼓勵我們外出務工經商,現在你們又鼓勵我們返鄉創業,到底要我們怎麼樣呢?那麼,很重要就是情況有了變化。城市發展到這個水準的時候,沒有能力不斷的像以前那樣,一年吸收幾百、上千萬的農民工進城。

在這個階段,農民的就業怎麼辦?在十九大報告裡面明確講到,要促進農村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鼓勵農民就業創業,多管道的去增加收入。

如果我們把耕地看作是農民的第一就業空間,那麼這個空間我們用足它,但是還不夠,於是就開闢出第二就業空間,就是城鎮和非農產業。但是從現在看,這個階段還不夠,於是要開闢第三就業空間,就是讓農民人在農村,但是主要不依賴於耕地。能不能創造這樣的就業崗位呢?現在看來,很多地方都在創造,比如電商、網購、鄉村旅遊等等。

問題五:如何打造高品質的農村幹部隊伍?

陳錫文:現在不少地方大量青壯年勞動力外流了,農村的幹部確實存在著青黃不接的現象。我也去調查過、和一些基層幹部聊過,有一些基層幹部跟我談的時候,心情也很不好。他說,你們城裡人當了公務員一級級升,我們在農村當幹部怎麼辦呢?當到支部書記,當到村委會主任,天花板就到頂了,升不上去了,因為鄉里頭的人也是公務員,公務員就是逢進必考,那你說讓我們在農村基層當書記、當村委會主任的人跟大學畢業生一塊兒去考公務員,那能考得上嗎?考不上,於是我仕途到此為止,幹到村委會主任、黨支部書記就當到頭了。所以,到底應該怎麼去對待農村基層的幹部,以及怎麼能激勵他們的才華、把他們放到合適的位置上,這一點非常重要。

靠德治引導年輕有為的農民回鄉創業、回到農村去,加入這個“三農”工作隊伍,這是一個重要的方面,但是我們還要針對農村的實際情況,給農村基層幹部足夠的激勵,讓他們發揮才華,這是非常重要的。

問題六:農村一二三產業的用地與耕地紅線矛盾怎麼破?

陳錫文: 在農村,除了耕地之外,還有其它很多已經利用了的非農地,尤其是建設用地,包括鄉村的集體建設用地、宅基地、村莊裡的道路等等,還有很多實際上是閒置的,所以更多的是希望去整理那些閒置的土地。

有的可以就地整理出來之後,報有關部門審定,說你要搞二三產業,比如建糧食的烘乾廠、農業機械的倉庫、辦農家樂等等,認為你符合環保的要求,你就可以用。

基本原則就是,第一要節約用地,第二要堅守住紅線,第三要挖掘潛力。所以我想,只要把這些政策用足了,去向當地國土部門好好諮詢,把人家給出來的政策好好用足,我覺得潛力還會有。

問題七:農民工進城,土地承包經營權、宅基地要被收回嗎?

陳錫文:2015年國務院發出了《關於深化戶籍制度改革》的檔就很明確的提出,不能把收回土地承包經營權、收回宅基地使用權、收回農民對集體收益的分配權,作為農民進城落戶的前提條件。就是說,農民要進城落戶,就看看你符合不符合當地城裡對你的要求,跟你家裡這“三權”沒有關係。

有兩句話特別重要,第一句是宅基地制度改革不得以買賣宅基地作為出發點,第二句是不得以退出宅基地使用權作為農民進城落戶的前提條件。所以你進了城裡,只要你原來擁有的宅基地是合法的,那麼你可以繼續保留。

土地、糧食、農民的問題,從歷朝歷代一直到現在,都是關乎國家發展的永恆課題。陳錫文的講解,讓我們明白了鄉村振興是關係國家全面發展、關係建成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的一件大事。

黨的十九大報告提出實施鄉村振興戰略,不僅為未來農業農村的發展指明了方向,更為我們展現了一幅壯美的山河畫卷。杜甫詩中所描繪的“遲日江山麗,春風花草香”那樣的美景必將成為現實。

圖片來源於網路

編輯:白晨 // 責編:李雨楠 // 監製:曹暢

版權聲明:本文已注明來源,版權屬原作者所有。若涉及版權,請及時聯繫我們。

關於現代農業,並不是消滅小農戶。在黨的檔中看到小農戶這個概念,大家跟我一樣,是第一次。改革開放檔上沒有講到過小農戶,但是你細想一下,小農戶的存在是客觀的。

根據農業部門的統計,到2016年年底,流轉了的土地承包經營權的土地總面積大概是4.7億畝,占到農民承包土地總面積35%。把自己家承包的土地流轉給別人的,有的全部流轉了,有的部分流轉了,大概有7000多萬的農戶,占全部2億3千萬戶承包農戶的30%,這個比例也不算低了。但是你回過頭去一看,我們有65%的農村承包地,仍然是誰家承包、誰家經營;另外一個數字也說明了所有的承包農戶當中,有70%的農戶沒有流轉土地,自己生產,所以這是我們基本的現實。

從這個角度來講,我想我們一定要清楚,所謂的現代農業不是簡單的把大批小農戶消滅掉、把土地集中給少數人種。你一定要想到,如果把大量小農戶消滅掉,把大量的農民從耕地上趕出去,把土地交給少數人種,他的效率提高了,但是被迫離開了土地的這麼多農民,他們靠什麼生存、他們靠什麼發展。如果這個問題處理不好,由此帶來的副作用可能都不是農業能夠提高效率那麼一點點可以補償的。所以我講,發展現代農業一定要走一條中國自己的道路。

問題四:如何促進農民的就業和收入增加?

陳錫文:三十多年來,我們確實走出了一條路。提高農業的效率,提高農產品的價格,這可以讓農民增收,但是人均土地太少了,僅僅靠這點地,富不了,於是怎麼辦呢?過去就先是辦鄉鎮企業,後來是農民工進城務工經商,但是現在看來,這還不夠。

我有時候下鄉,農民也問我,原來你們鼓勵我們外出務工經商,現在你們又鼓勵我們返鄉創業,到底要我們怎麼樣呢?那麼,很重要就是情況有了變化。城市發展到這個水準的時候,沒有能力不斷的像以前那樣,一年吸收幾百、上千萬的農民工進城。

在這個階段,農民的就業怎麼辦?在十九大報告裡面明確講到,要促進農村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鼓勵農民就業創業,多管道的去增加收入。

如果我們把耕地看作是農民的第一就業空間,那麼這個空間我們用足它,但是還不夠,於是就開闢出第二就業空間,就是城鎮和非農產業。但是從現在看,這個階段還不夠,於是要開闢第三就業空間,就是讓農民人在農村,但是主要不依賴於耕地。能不能創造這樣的就業崗位呢?現在看來,很多地方都在創造,比如電商、網購、鄉村旅遊等等。

問題五:如何打造高品質的農村幹部隊伍?

陳錫文:現在不少地方大量青壯年勞動力外流了,農村的幹部確實存在著青黃不接的現象。我也去調查過、和一些基層幹部聊過,有一些基層幹部跟我談的時候,心情也很不好。他說,你們城裡人當了公務員一級級升,我們在農村當幹部怎麼辦呢?當到支部書記,當到村委會主任,天花板就到頂了,升不上去了,因為鄉里頭的人也是公務員,公務員就是逢進必考,那你說讓我們在農村基層當書記、當村委會主任的人跟大學畢業生一塊兒去考公務員,那能考得上嗎?考不上,於是我仕途到此為止,幹到村委會主任、黨支部書記就當到頭了。所以,到底應該怎麼去對待農村基層的幹部,以及怎麼能激勵他們的才華、把他們放到合適的位置上,這一點非常重要。

靠德治引導年輕有為的農民回鄉創業、回到農村去,加入這個“三農”工作隊伍,這是一個重要的方面,但是我們還要針對農村的實際情況,給農村基層幹部足夠的激勵,讓他們發揮才華,這是非常重要的。

問題六:農村一二三產業的用地與耕地紅線矛盾怎麼破?

陳錫文: 在農村,除了耕地之外,還有其它很多已經利用了的非農地,尤其是建設用地,包括鄉村的集體建設用地、宅基地、村莊裡的道路等等,還有很多實際上是閒置的,所以更多的是希望去整理那些閒置的土地。

有的可以就地整理出來之後,報有關部門審定,說你要搞二三產業,比如建糧食的烘乾廠、農業機械的倉庫、辦農家樂等等,認為你符合環保的要求,你就可以用。

基本原則就是,第一要節約用地,第二要堅守住紅線,第三要挖掘潛力。所以我想,只要把這些政策用足了,去向當地國土部門好好諮詢,把人家給出來的政策好好用足,我覺得潛力還會有。

問題七:農民工進城,土地承包經營權、宅基地要被收回嗎?

陳錫文:2015年國務院發出了《關於深化戶籍制度改革》的檔就很明確的提出,不能把收回土地承包經營權、收回宅基地使用權、收回農民對集體收益的分配權,作為農民進城落戶的前提條件。就是說,農民要進城落戶,就看看你符合不符合當地城裡對你的要求,跟你家裡這“三權”沒有關係。

有兩句話特別重要,第一句是宅基地制度改革不得以買賣宅基地作為出發點,第二句是不得以退出宅基地使用權作為農民進城落戶的前提條件。所以你進了城裡,只要你原來擁有的宅基地是合法的,那麼你可以繼續保留。

土地、糧食、農民的問題,從歷朝歷代一直到現在,都是關乎國家發展的永恆課題。陳錫文的講解,讓我們明白了鄉村振興是關係國家全面發展、關係建成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的一件大事。

黨的十九大報告提出實施鄉村振興戰略,不僅為未來農業農村的發展指明了方向,更為我們展現了一幅壯美的山河畫卷。杜甫詩中所描繪的“遲日江山麗,春風花草香”那樣的美景必將成為現實。

圖片來源於網路

編輯:白晨 // 責編:李雨楠 // 監製:曹暢

版權聲明:本文已注明來源,版權屬原作者所有。若涉及版權,請及時聯繫我們。

同類文章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