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我與《群眾》|從研究到喜歡,一位學者與《群眾》的不解之緣

[1937-2017]

為紀念創刊80周年, 《群眾》雜誌開展“我與《群眾》的故事”主題徵文。 許多讀者讀者和作者重拾記憶, 回顧與《群眾》雜誌的點滴故事。 本文即為徵文稿件。

2010年9月, 我有幸來到湘潭大學攻讀博士學位。 有一次, 我在校園裡散步, 碰到了唐正芒老師。 他很關切地問我, 博士論文選題方面有何打算。 我說, 還在茫茫大海之中。 唐老師說, 他有一個想法, 不知道我是不是有興趣, 我急切地問他有什麼好的建議。 他說, 以前自己在做《新華日報》研究時, 發現了《群眾》週刊, 如果有興趣的話, 可以試試。

2011年6月6日上午, 那天是端午節, 天下著大雨。

我撐著傘去圖書館查資料, 圖書館有《嚮導》《布林塞維克》《新中華》《解放》《紅雜誌》《新華日報》《群眾》等期刊雜誌。 突然想到了唐老師的建議, 我首選《群眾》看看。 不看不知道, 這一看居然成就了我與《群眾》週刊的不解之緣。

民國時期, 中國已經公開出版很多的期刊雜誌, 但是, 這些期刊大都是看起來比較高大上, 而《群眾》就不同, 刊如其名, 是一個為百姓說話的刊物。 此後我每天都到圖書館來翻閱《群眾》, 終於瞭解到《群眾》週刊是在抗日戰爭和解放戰爭時期, 中國共產黨在國統區和香港地區唯一公開出版的黨的理論刊物。 1937年10月籌辦于南京, 12月創刊於漢口;1938年10月25日從武漢撤退, 繼續出版于重慶;抗日戰爭勝利後, 1946年6月遷往上海出版。

後來由於遭到國民黨當局的鎮壓, 1947年1月30日, 《群眾》在香港繼續出版, 一直到1949年10月停刊, 共14冊。 資料齊全, 內容豐富, 影印清晰。

當我初步翻閱完《群眾》週刊後, 感覺到這個刊物時間跨度不算太長, 而關注的問題是與群眾很接近。 更主要的是當時研究這個刊物的人不多, 感覺可以適合做博士論文, 所以就萌生了以《群眾》週刊來做博士論文的想法。 但是, 做博士論文不可能面面俱到, 選擇角度和切入點十分重要。 經過和導師的再三商量, 就把抗戰時期政治動員的作為視角切入。 因此, 我更關注的是《群眾》週刊如何瞭解群眾, 與社會底層相結合;如何走向基層和服務大眾, 發動群眾。 由於《群眾》週刊確定了“群眾”主體地位, 為了及時與群眾溝通交流,

《群眾》設有“群眾信箱”“讀者問答”“讀者與編者”等欄目。 這些欄目是《群眾》週刊的特色欄目, 也是連接群眾的、反映群眾需求的管道。 通過她, 中國共產黨找到在國統區能夠立足、發展的重要基礎, 也是黨貫徹群眾路線活生生的體現。 1944年《群眾》週刊第9期刊登了《深入群眾、依靠群眾》一文, 這篇文章認為“中國知識份子最需要和人民大眾相結合, 知識份子唯一的進步的道路也就是和人民大眾相結合的道路。 在思想上, 要有徹底為人民大眾服務的精神。 在行動上, 要真正為人民服務真正的瞭解他們怎樣思想, 他們怎樣生活, 他們身受的疾苦, 他們的切身利益, 他們的願望。 ”《群眾》週刊不僅是群眾路線的宣導者, 而且是群眾路線的踐行者,
它從理念和實踐兩個方面貫徹黨的群眾主體價值觀, 堅持了黨的群眾路線。

《群眾》週刊在創辦過程中, 體現了鮮明的特色, 也得到党的高層領導人的高度重視。 第一代領導人如毛澤東、周恩來、朱德、劉少奇等的文章經常刊載在《群眾》週刊上。 特別是周恩來對《群眾》週刊指導尤切, 為辦好這個刊物殫精竭慮, 他要求所有編輯成員不僅要學習馬克思主義經典著作, 提高理論水準, 而且還要求他們掌握一些必要的心理學知識, 以便抓住讀者的“思想疙瘩”, “有的放矢”幫助他們解決問題;他同時要求報刊社的工作人員認真閱讀每一份報刊, 仔細校正每一個字詞, 甚至是標點符號。 周恩來這種求真務實、腳踏實地、以身作則的工作態度激勵著《群眾》週刊的每一位工作人員。

我喜歡《群眾》週刊, 還有一個重要因素, 那就是它擁有高水準的辦刊隊伍。 《群眾》週刊群英薈萃, 主編潘梓年、章漢夫, 副主編許滌新、副主編戈寶權, 分別是著名的哲學家、外交部長、經濟學家、俄國文學專家和翻譯家。 他們不僅政治能力強, 而且業務水準高。 他們為《群眾》週刊撰寫、翻譯了大量文章。 比如, 章漢夫不僅寫社論、時評, 還寫國際述評和國際問題的專論。 許滌新在《群眾》上發表了127篇文章, 對新民主主義革命時期中國經濟道路問題提出了自己獨特的觀點。 戈寶權翻譯了《聯共(布)黨史簡明教程》的研究資料、《蘇聯史簡明教程》, 以及列寧、史達林的大量著作, 為馬克思主義在中國的傳播作出巨大貢獻。

《群眾》週刊形成了良好的傳統。今天很多讀者喜歡和認同《群眾》這個刊物,正是因為《群眾》雜誌一以貫之堅持了自己的優良傳統,這是難能可貴的。

有了博士論文的基礎,我真的喜歡上《群眾》了,甚至有點離不開她了。博士畢業後,學校要求申報國家社科基金專案,我第一時間就想到了《群眾》。於是,我在畢業論文的基礎上,重新閱讀了《群眾》,從一個全新的視角再次來分析和研究《群眾》,並以此申報了國家社科基金項目——《群眾》週刊研究。也許她是我的幸運星,我第一次申報居然成功了。這讓我很意外,又很感激,是她又給了我機會。這次,我打算是以整個《群眾》週刊為研究物件,從《群眾》週刊的創刊到《群眾》週刊與中國政治道路、經濟道路的發展方向,以及思想文化的前進方向視角,全方位來研究《群眾》。

閱讀《群眾》週刊,猶聽尊者循循教誨,不敢懈怠,更不敢不敬。只是有點擔心自己能力有限,做得不夠完美,但我會竭盡全力去完成她,做好她。

作者:張紅春(作者系贛南師範大學中央蘇區研究中心副教授)

中共江蘇省委群眾雜誌社主辦

理論讀庫 ★ 決策錦囊 ★ 幹部學堂

歡迎長按上方二維碼關注我們!

《群眾》週刊形成了良好的傳統。今天很多讀者喜歡和認同《群眾》這個刊物,正是因為《群眾》雜誌一以貫之堅持了自己的優良傳統,這是難能可貴的。

有了博士論文的基礎,我真的喜歡上《群眾》了,甚至有點離不開她了。博士畢業後,學校要求申報國家社科基金專案,我第一時間就想到了《群眾》。於是,我在畢業論文的基礎上,重新閱讀了《群眾》,從一個全新的視角再次來分析和研究《群眾》,並以此申報了國家社科基金項目——《群眾》週刊研究。也許她是我的幸運星,我第一次申報居然成功了。這讓我很意外,又很感激,是她又給了我機會。這次,我打算是以整個《群眾》週刊為研究物件,從《群眾》週刊的創刊到《群眾》週刊與中國政治道路、經濟道路的發展方向,以及思想文化的前進方向視角,全方位來研究《群眾》。

閱讀《群眾》週刊,猶聽尊者循循教誨,不敢懈怠,更不敢不敬。只是有點擔心自己能力有限,做得不夠完美,但我會竭盡全力去完成她,做好她。

作者:張紅春(作者系贛南師範大學中央蘇區研究中心副教授)

中共江蘇省委群眾雜誌社主辦

理論讀庫 ★ 決策錦囊 ★ 幹部學堂

歡迎長按上方二維碼關注我們!

同類文章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