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速朽時代,我們仍懷有期待——30位傳媒從業者的新年願望

本文已獲得騰訊傳媒全媒派授權

過去的2017年, 傳媒業冷暖流交匯, 每個切片都有喜有淚——有人等待、守望、忍耐, 有人失望、沉默、離開。 站在新一年的起點, 我們如何檢視自己, 展望未來?

這回, 全媒派邀請了30位傳媒從業者聊了聊2018年的新年期待, 看他們如何“用希望擁抱未來”。

, 期待在2018年我們在傳媒業能看到更多的短視頻玩法。

我不知道“主編已死”沒有, 但焦慮感肯定是有的。 2018年, 我期望除了能幫助編輯部同仁生產更好的內容以外, 自己能學一點程式設計語言, 至少是前端語言, 作為互聯網媒體人, 讓自己更“互聯網”一點。

李文 香港浸會大學教授, 前BBC中文總監

新的一年又到了, 又到了總結回顧過去一年, 計畫展望未來一年的時候了。

過去一年來, 全球媒體業不斷傳出令人失望和沮喪的新聞, 許多一流的媒體機構因為不能適應新媒體經濟的遊戲規則而瀕臨倒閉的邊緣;也有不少資深媒體人對前景失去信心, 選擇離開媒體業這個傷心地;與此同時, 科技的發展也正在為媒體帶來一場革命性的變革。

不過, 我相信, 未來一年會是讓媒體人重拾信心的一年。 2018年應該是媒體革命加快步伐的一年, 人工智慧、大資料等技術會在媒體業得到更廣泛的應用, 雖然這可能會改變媒體內容的製作和傳播方式, 但這也會為傳統媒體機構帶來新生,

更容易瞭解用戶的需求, 使他們更願意花錢消費媒體內容, 從而找出媒體的商業生存新模式。

而作為一名媒體教育人, 我也希望在2018年能做好本份, 盡力培養更多的未來媒體人, 一方面要讓他們與時俱進、掌握最新的媒體技術, 而更重要的是, 要讓他們不忘媒體人的初心, 做一名對社會有擔當的媒體人。

李再軍 北京師範大學新聞傳播學院教授

對2018年傳媒業的期待與展望是, 新媒體在完成技術與資本的高地佔領後能夠迅速完成對於內容的把握和轉型, 從而完成一場傳媒業本身的轉型與革命;

傳統媒體在互聯網化的融合中完成根本性的轉變, 而不僅僅是技術與設備以及傳播手段和管道的更新, 互聯網特別是移動互聯網媒體的本質是媒體自身的一次飛躍或革命。

對自己的期待與規劃是, 基於中國傳媒教育的歷史與現狀的嚴重滯後, 在全媒體出現以後更顯露出它的種種弊病, 縱觀當前媒體內容領域出現的種種亂象, 你就會知道這個問題有多麼嚴重, 更為嚴重的是這個問題依靠媒體自身或傳媒院校自身短時間內根本無法解決, 它涉及到傳媒教育所培養出來的一代甚至到兩代人的不合格問題、包括傳媒院校的現有師資隊伍。

基於此, 我正在和學界與業界的精英人士籌辦一個“新傳媒教育機構”, 通過使用互聯網技術、互聯網思維、通過垂直領域裡的深度學習來彌補這個空缺, 在傳媒教育這個領域走出一條全新的路徑。

希望2018年年中能夠成型。

李曉明 知識份子主編

在科學日益深入生活世界、並對未來產生影響的當下, 希望科學傳播能夠吸引更多專業的小夥伴加入, 貢獻更有影響力的作品, 希望更多的人, 尤其是一代青年, 能夠欣賞科學之美,

享受智力的愉悅。

2018年會是我服務知識份子的第三年, 希望能夠和小夥伴們一起創造新的內容形態, 探索新的內容產品, 凝聚知識界更多專業人士的力量, 打造知識社群, 致力於成為對科學和技術最具判斷力的平臺。

楊瑨 鈦媒體執行主編

希望內容生產同行們, 能做出更多結合圖文、視頻及資料等豐富形態的, 有鈦度和想像力的內容產品出現。

今年年底入坑了知識付費, 希望未來一年能把過往的經驗更好的轉化到付費內容上, 每月打造一款好專欄。

連清川 一道自媒體CEO

在泥沼中尋找方向

2018, 也許對傳媒行業來說, 仍然不會是好消息。 傳媒產業向社交產業的投降, 會愈演愈烈, 其中所帶來的衝擊, 仍然將集中在職業新聞主義的衰退。 未經訓練的新媒體繼續會攪渾市場上的事實與真相。傳媒期待拯救,但資本不是救贖,只有公眾與負責任的政府才可能是白馬騎士。缺乏了看門狗的社會,會成為資本與權貴的狂歡世界。

我的創業道路希望在2018年有一個進步。在自媒體圈子裡沉浮了三年,看盡繁華,也歷盡艱辛。在年關盡頭,曙光噴薄而出。我仍將盡力幫助自媒體建立自己的變現和贏利模式,只有當自媒體普遍建立商業能力的時候,他們的專業化,也才能更上層樓。

社會需要傳媒,需要鬥士。無論來自媒體精英,還是自媒體勇士。

肖虹 每日人物運營總監

對傳媒業的期望是,說真話,不主動說假話,發出的稿子不要被刪。

對自己沒啥期待吧,工作上能出有影響力的作品。給自己定的人生kpi很低,跑個全馬,和好朋友一起旅行一次。

何剛 《財經》執行主編兼《哈佛商業評論》中文版主編

2018年傳媒業將繼續大浪淘沙,兩極分化。優質內容生產能力和高效市場運營能力,是考驗媒體競爭力的兩大維度。升級自我能力,針對受眾痛點,巧妙利用技術,是傳媒業必須統籌考慮的大事。

期待2018年有新的傳媒投資機遇和資源聚合可能,我將在媒體深度開發和重點專案拓展上爭取突破。在改革開放40周年、《財經》創刊20周年,我個人走向傳媒市場化10年之際,希望我和同事的努力可以開花結果。

何瑫 智族GQ總主筆

希望行業深度優質內容價值回歸,重建深度內容生產體系。

對個人的期待是,比2017年寫得好一點。

周葆華 復旦大學新聞學院教授、新媒體碩士專案主任

對2018年的傳媒業,可能有幾個特徵是可以預估的:新技術、新手段的運用將更為普遍,傳媒產品的內容創新將更趨深入,大資料和人工智慧技術將更多地與傳媒結合,在內容產制、資訊分發、使用者互動、個性服務等方面有更多的應用,傳媒業的盈利模式艱辛探索,傳媒更緊密地滲透進日常生活。在媒體日益走向智慧的時代,期待傳媒能在機器輔助的基礎上更好地發揮人的價值,回歸基本功能——忠實地記錄時代、揭示真相、傳播文明、慰藉人心,期待這一年中有一些優秀報導能夠穿越迷霧、直逼真相、回應社會議題,有一些專業、服膺真理與真相的傳媒人浮現。

2018年,自己將繼續與復旦的小夥伴們一起,為“復旦新媒體”耕耘加油。我們將重點觀察邁向智慧時代的傳媒業,通過經驗研究,理解和透視技術、資料與演算法如何形塑新的邏輯、如何彰顯人的價值、如何重構日常生活。期待學傳媒的小夥伴們都能保持對新技術的敏銳,同時體悟傳媒業的核心價值,好學力行,錘煉自己。

周群峰 中國新聞週刊資深記者

沒啥過多期待,就是希望2018年遇到更好的選題,做出更有影響力的報導吧。

我其實是個希望做到隨遇而安的人,但是很多新聞事件的發生又常常不可預測,於是只能做個四處奔波追逐新聞的人。

趙昀 澎湃新聞視頻直播部總監

2018年,媒體深度融化發輾轉型將繼續,各家將全面發力短視頻,紙媒的轉型,廣電系統的改革以及新媒體的發展都會貫穿整年。隨著移動互聯網技術和5G網路的發展,移動端將繼續成為各家爭奪的主戰場。新技術的創新將帶動新的一輪媒體改革。雖然技術在發展,但是優質獨家的報導內容依然是各家媒體的重要競爭力。在視頻直播這個方面,小屏直播將繼續發力,移動直播的技術和畫質以及直播內容,互動等方面將會繼續加強。直播將成為移動端報導新聞事件的“標配”。

2017年,澎湃新聞視頻直播從小到大,一年做了近500場直播,涵蓋了時政,財經,突發,國際,文體等各個方面。2018年,繼續細分直播選題,加強重大新聞的直播報導力度。在選題策劃,採編播流程,後期編輯等方面再進一步的細化和改進。繼續保持全國新媒體移動端直播領先地位,不斷的創新,加強與用戶的互動性,在時政新聞直播方面做一些有益的突破和嘗試。

夏瓊 武漢大學新聞傳播學院教授

天空中的藍色,清澈透明,它代表著希望;大海中的藍色,深沉穩重,它代表著毅力。願傳媒業的生存環境中永遠充滿藍色。霧霾的天空,塵埃滿天,它代表著逆境,而逆境對從業者而言,有一種科學價值,一個好的記者是不會放棄這種深度學習與觀察之機會的。

人生就是一段旅程,沒有奢望,更無需規劃,順其自然,隨遇而安:夢自己想夢的,去自己想去的,做自己想做的,因為生命只有一次,機會不會再來。

曉通 刺蝟公社

過去的一年裡,對於每一個媒體從業者來說,科技對媒體行業造成的影響都是直觀而深刻的。在未來,我們不僅要面對人和人之間的競爭,還需要面對人和機器,和人工智慧的競爭。這也要求我們每一位媒體從業者用更專業的手藝和更有態度的方式去工作。

新的一年,新的flag,希望自己寫出有溫度,有態度的作品。

高慶秀 娛樂資本論主編

對行業的希望是,有機器人替我寫稿。

對自己的規劃與期待是,有錢有未來!

高雅潔 Flipboard紅壁報副總裁

對2018年傳媒業的期待與展望是價值回歸——當輕而易舉消費海量個性化資訊變得不再新奇之後,閱讀回歸內容本身的價值。特別是內容消費升級的當口,第一批覺醒的使用者,對內容更有鑒別力、對產品設計體驗有更高的要求,年輕一代主流消費群體更有個性,使得媒體和資訊承載平臺,開始注意內容價值本身,精耕細作,不斷升級打磨。

對自己的期待與規劃是,像打造紅壁報一樣的使命,顏值和品質兼備,多運動、多學習、多成長。

郭嘉 蜻蜓FM副總裁

今天看到一句話,說這個時代我們看似關注一切,其實又什麼都不真正關心。今天的傳媒業也是如此。朋友圈裡每天一個熱點刷屏,到年底又覺得這一年呼嘯而過似乎什麼也沒有留下來。2018年,作為一個傳媒人,希望自己能在速朽的變化中抓住一些可能留世的吉光片羽,用心磨煉,記錄下來,贈與時代。

陶舜 經濟觀察報評論版主編

傳媒和其他行業一樣,變得越來越大,跨界和融合越來越厲害。對於行業,要樂觀,它們會長成該有的樣子。人的狀態是重要的,我喜歡踏實風,少些浮躁,多些實事求是。

希望:年輕人有年輕派,敢為天下先;老前輩有長者風,捍衛普世價值觀。也許以後會看到,這20年只是開篇與前菜,10年20年後才是中國新聞業的高潮和主菜。要有耐心。至於我自己,往往都是“泛若不系之舟”。

黃志敏 資料工廠CEO

媒體的現狀是內容良莠不齊,頭部內容稀缺,劣幣驅逐良幣,傳統媒體人才流失嚴重、技術儲備缺乏、無力轉型。

2018年,我希望內容生產者傳播管道共同努力,希望更多優質內容生產者找到商業模式,用優質內容淘汰劣質內容,也希望有更多的媒體順利轉型,找到發展方向。

對自己的期待與規劃是,對內,希望公司健康快速發展、組建更優秀團隊、發表更優秀作品。對外,為行業培養出更多人才,幫助媒體與技術融合,幫助媒體生產更多優質資料內容,説明行業建立商業模式,實現共同發展。

常寧 中國傳媒大學博士、專欄作者,青島理工大學新媒體傳播研究所負責人

2018年,媒體“內容產品化”路線將更加清晰,“好內容產品”付費將成常態。這個嘈雜淩亂的資訊時代,我們該為有價值有深度的資訊、內容和知識買單!

對自己的期待是,仍然不追風,不追熱點,只寫有深度有價值的內容!多生產對行業發展有啟發的資料研究分析、資料包告、深度洞察內容!

常河 梨視頻副總裁、副總編

眾媒時代,很多自媒體的創作者靠著平臺的補貼獲得豐厚的回報,這也讓更多的專業記者加入到為人們提供資訊和精神食糧的行業,但與此同時大量同質化和粗糙的的內容也讓破壞了行業發展,在新的一年裡期望行業從業者可以繼續堅持職業操守,講述更多優質直指人心的真實故事;深入探索,揭露迷霧,還原事實本源;用創新的方法將報導內容傳播的更廣,共同堅守底線,維護行業健康發展。

2018年,我將會開設互聯網短視頻的製作和運營的課程,我希望可以將新聞行業最近幾年在互聯網上的創新和有用的資訊帶給更多年輕人。

曾喬 清博新媒體主編

2018科技對傳媒業的滲透會更深,新聞可能會秒出,但希望2018假新聞少一點,出現更多監督類型的深度報導……當然,熱點越多越好。

對自己的期待與規劃是,多讀書、多運動、能力再強點、加班再少點、工資再高點,把我們的新媒體做得更好點……不是說2018年傳媒業的“搶人”大戰可能進入白熱化階段嗎,希望自己是“被搶一族”,哈哈~

戴玉 資深資料新聞從業者

魏武揮 天奇阿米巴創投基金管理合夥人

這個時代,老讓我想起普利策與赫斯特纏鬥的黃色新聞時代。誇張的標題,吸睛的圖片(現在改為表情包),聳動的話語。這並不是媒體之福。所幸,依然有人堅守。即將到來的2018年,隨著內容創業的深入,我更希望看到,少一點情緒煽動,多一點理性洞見,更重要的是,更多一點客觀事實。評論太多了,新聞不夠用了,這並不是這個行業的榮光。

我希望2018年,能寫本書,與內容生態有關的書。

從今天開啟的2018,願你:

“依舊有很多憧憬,

對夢想,對記憶,對失敗,對希冀;

依舊有很多高昂,

有存在,有價值,有獨特,有意義。”

歡迎加入“1號社群”,

每日獲取《1號新聞》;

每月獲取《1號月刊》;

每季獲取《1號藍皮書》!

【入群方式】

1號小編——掃碼進群

推送列表

【頭條】研磨十載,為什麼說荔枝跨年是一份最棒的新年禮物

【二條】速朽時代,我們仍懷有期待——30位傳媒從業者的新年願望

【三條】1號招聘 | 傳媒1號 騰訊移動遊戲 電子競技雜誌 《故事會》 時尚健康市場部 香港中評社北京站

未經訓練的新媒體繼續會攪渾市場上的事實與真相。傳媒期待拯救,但資本不是救贖,只有公眾與負責任的政府才可能是白馬騎士。缺乏了看門狗的社會,會成為資本與權貴的狂歡世界。

我的創業道路希望在2018年有一個進步。在自媒體圈子裡沉浮了三年,看盡繁華,也歷盡艱辛。在年關盡頭,曙光噴薄而出。我仍將盡力幫助自媒體建立自己的變現和贏利模式,只有當自媒體普遍建立商業能力的時候,他們的專業化,也才能更上層樓。

社會需要傳媒,需要鬥士。無論來自媒體精英,還是自媒體勇士。

肖虹 每日人物運營總監

對傳媒業的期望是,說真話,不主動說假話,發出的稿子不要被刪。

對自己沒啥期待吧,工作上能出有影響力的作品。給自己定的人生kpi很低,跑個全馬,和好朋友一起旅行一次。

何剛 《財經》執行主編兼《哈佛商業評論》中文版主編

2018年傳媒業將繼續大浪淘沙,兩極分化。優質內容生產能力和高效市場運營能力,是考驗媒體競爭力的兩大維度。升級自我能力,針對受眾痛點,巧妙利用技術,是傳媒業必須統籌考慮的大事。

期待2018年有新的傳媒投資機遇和資源聚合可能,我將在媒體深度開發和重點專案拓展上爭取突破。在改革開放40周年、《財經》創刊20周年,我個人走向傳媒市場化10年之際,希望我和同事的努力可以開花結果。

何瑫 智族GQ總主筆

希望行業深度優質內容價值回歸,重建深度內容生產體系。

對個人的期待是,比2017年寫得好一點。

周葆華 復旦大學新聞學院教授、新媒體碩士專案主任

對2018年的傳媒業,可能有幾個特徵是可以預估的:新技術、新手段的運用將更為普遍,傳媒產品的內容創新將更趨深入,大資料和人工智慧技術將更多地與傳媒結合,在內容產制、資訊分發、使用者互動、個性服務等方面有更多的應用,傳媒業的盈利模式艱辛探索,傳媒更緊密地滲透進日常生活。在媒體日益走向智慧的時代,期待傳媒能在機器輔助的基礎上更好地發揮人的價值,回歸基本功能——忠實地記錄時代、揭示真相、傳播文明、慰藉人心,期待這一年中有一些優秀報導能夠穿越迷霧、直逼真相、回應社會議題,有一些專業、服膺真理與真相的傳媒人浮現。

2018年,自己將繼續與復旦的小夥伴們一起,為“復旦新媒體”耕耘加油。我們將重點觀察邁向智慧時代的傳媒業,通過經驗研究,理解和透視技術、資料與演算法如何形塑新的邏輯、如何彰顯人的價值、如何重構日常生活。期待學傳媒的小夥伴們都能保持對新技術的敏銳,同時體悟傳媒業的核心價值,好學力行,錘煉自己。

周群峰 中國新聞週刊資深記者

沒啥過多期待,就是希望2018年遇到更好的選題,做出更有影響力的報導吧。

我其實是個希望做到隨遇而安的人,但是很多新聞事件的發生又常常不可預測,於是只能做個四處奔波追逐新聞的人。

趙昀 澎湃新聞視頻直播部總監

2018年,媒體深度融化發輾轉型將繼續,各家將全面發力短視頻,紙媒的轉型,廣電系統的改革以及新媒體的發展都會貫穿整年。隨著移動互聯網技術和5G網路的發展,移動端將繼續成為各家爭奪的主戰場。新技術的創新將帶動新的一輪媒體改革。雖然技術在發展,但是優質獨家的報導內容依然是各家媒體的重要競爭力。在視頻直播這個方面,小屏直播將繼續發力,移動直播的技術和畫質以及直播內容,互動等方面將會繼續加強。直播將成為移動端報導新聞事件的“標配”。

2017年,澎湃新聞視頻直播從小到大,一年做了近500場直播,涵蓋了時政,財經,突發,國際,文體等各個方面。2018年,繼續細分直播選題,加強重大新聞的直播報導力度。在選題策劃,採編播流程,後期編輯等方面再進一步的細化和改進。繼續保持全國新媒體移動端直播領先地位,不斷的創新,加強與用戶的互動性,在時政新聞直播方面做一些有益的突破和嘗試。

夏瓊 武漢大學新聞傳播學院教授

天空中的藍色,清澈透明,它代表著希望;大海中的藍色,深沉穩重,它代表著毅力。願傳媒業的生存環境中永遠充滿藍色。霧霾的天空,塵埃滿天,它代表著逆境,而逆境對從業者而言,有一種科學價值,一個好的記者是不會放棄這種深度學習與觀察之機會的。

人生就是一段旅程,沒有奢望,更無需規劃,順其自然,隨遇而安:夢自己想夢的,去自己想去的,做自己想做的,因為生命只有一次,機會不會再來。

曉通 刺蝟公社

過去的一年裡,對於每一個媒體從業者來說,科技對媒體行業造成的影響都是直觀而深刻的。在未來,我們不僅要面對人和人之間的競爭,還需要面對人和機器,和人工智慧的競爭。這也要求我們每一位媒體從業者用更專業的手藝和更有態度的方式去工作。

新的一年,新的flag,希望自己寫出有溫度,有態度的作品。

高慶秀 娛樂資本論主編

對行業的希望是,有機器人替我寫稿。

對自己的規劃與期待是,有錢有未來!

高雅潔 Flipboard紅壁報副總裁

對2018年傳媒業的期待與展望是價值回歸——當輕而易舉消費海量個性化資訊變得不再新奇之後,閱讀回歸內容本身的價值。特別是內容消費升級的當口,第一批覺醒的使用者,對內容更有鑒別力、對產品設計體驗有更高的要求,年輕一代主流消費群體更有個性,使得媒體和資訊承載平臺,開始注意內容價值本身,精耕細作,不斷升級打磨。

對自己的期待與規劃是,像打造紅壁報一樣的使命,顏值和品質兼備,多運動、多學習、多成長。

郭嘉 蜻蜓FM副總裁

今天看到一句話,說這個時代我們看似關注一切,其實又什麼都不真正關心。今天的傳媒業也是如此。朋友圈裡每天一個熱點刷屏,到年底又覺得這一年呼嘯而過似乎什麼也沒有留下來。2018年,作為一個傳媒人,希望自己能在速朽的變化中抓住一些可能留世的吉光片羽,用心磨煉,記錄下來,贈與時代。

陶舜 經濟觀察報評論版主編

傳媒和其他行業一樣,變得越來越大,跨界和融合越來越厲害。對於行業,要樂觀,它們會長成該有的樣子。人的狀態是重要的,我喜歡踏實風,少些浮躁,多些實事求是。

希望:年輕人有年輕派,敢為天下先;老前輩有長者風,捍衛普世價值觀。也許以後會看到,這20年只是開篇與前菜,10年20年後才是中國新聞業的高潮和主菜。要有耐心。至於我自己,往往都是“泛若不系之舟”。

黃志敏 資料工廠CEO

媒體的現狀是內容良莠不齊,頭部內容稀缺,劣幣驅逐良幣,傳統媒體人才流失嚴重、技術儲備缺乏、無力轉型。

2018年,我希望內容生產者傳播管道共同努力,希望更多優質內容生產者找到商業模式,用優質內容淘汰劣質內容,也希望有更多的媒體順利轉型,找到發展方向。

對自己的期待與規劃是,對內,希望公司健康快速發展、組建更優秀團隊、發表更優秀作品。對外,為行業培養出更多人才,幫助媒體與技術融合,幫助媒體生產更多優質資料內容,説明行業建立商業模式,實現共同發展。

常寧 中國傳媒大學博士、專欄作者,青島理工大學新媒體傳播研究所負責人

2018年,媒體“內容產品化”路線將更加清晰,“好內容產品”付費將成常態。這個嘈雜淩亂的資訊時代,我們該為有價值有深度的資訊、內容和知識買單!

對自己的期待是,仍然不追風,不追熱點,只寫有深度有價值的內容!多生產對行業發展有啟發的資料研究分析、資料包告、深度洞察內容!

常河 梨視頻副總裁、副總編

眾媒時代,很多自媒體的創作者靠著平臺的補貼獲得豐厚的回報,這也讓更多的專業記者加入到為人們提供資訊和精神食糧的行業,但與此同時大量同質化和粗糙的的內容也讓破壞了行業發展,在新的一年裡期望行業從業者可以繼續堅持職業操守,講述更多優質直指人心的真實故事;深入探索,揭露迷霧,還原事實本源;用創新的方法將報導內容傳播的更廣,共同堅守底線,維護行業健康發展。

2018年,我將會開設互聯網短視頻的製作和運營的課程,我希望可以將新聞行業最近幾年在互聯網上的創新和有用的資訊帶給更多年輕人。

曾喬 清博新媒體主編

2018科技對傳媒業的滲透會更深,新聞可能會秒出,但希望2018假新聞少一點,出現更多監督類型的深度報導……當然,熱點越多越好。

對自己的期待與規劃是,多讀書、多運動、能力再強點、加班再少點、工資再高點,把我們的新媒體做得更好點……不是說2018年傳媒業的“搶人”大戰可能進入白熱化階段嗎,希望自己是“被搶一族”,哈哈~

戴玉 資深資料新聞從業者

魏武揮 天奇阿米巴創投基金管理合夥人

這個時代,老讓我想起普利策與赫斯特纏鬥的黃色新聞時代。誇張的標題,吸睛的圖片(現在改為表情包),聳動的話語。這並不是媒體之福。所幸,依然有人堅守。即將到來的2018年,隨著內容創業的深入,我更希望看到,少一點情緒煽動,多一點理性洞見,更重要的是,更多一點客觀事實。評論太多了,新聞不夠用了,這並不是這個行業的榮光。

我希望2018年,能寫本書,與內容生態有關的書。

從今天開啟的2018,願你:

“依舊有很多憧憬,

對夢想,對記憶,對失敗,對希冀;

依舊有很多高昂,

有存在,有價值,有獨特,有意義。”

歡迎加入“1號社群”,

每日獲取《1號新聞》;

每月獲取《1號月刊》;

每季獲取《1號藍皮書》!

【入群方式】

1號小編——掃碼進群

推送列表

【頭條】研磨十載,為什麼說荔枝跨年是一份最棒的新年禮物

【二條】速朽時代,我們仍懷有期待——30位傳媒從業者的新年願望

【三條】1號招聘 | 傳媒1號 騰訊移動遊戲 電子競技雜誌 《故事會》 時尚健康市場部 香港中評社北京站

同類文章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