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校長,你的眼裡都有誰?把這個放在第一位才能成為一個好的領導者

從教已25年整, 前20年教語文兼班主任, 與學生朝夕相處打成一片, 與學生關係特鐵, 無論離開多少日子, 一個電話或短信過來, 馬上能熱火朝天地聊起來;而近5年,

當上了校長, 官不大僚不小, 從此遠離了課堂, 疏離了學生, 再也沒有學生親近我了。

這不, 一個課間, 我從局裡開會回來, 走在教學樓的走廊裡, 迎面遇到兩位八年級的學生, 大聲喊:“主任好。 ”看看沒有別人, 我明白是在同我說話。 聲音清脆悅耳, 我禮貌地點點頭, 同樣向他倆問好。 孩子們高興地跑走了, 望著他們遠去的背影, 我搖搖頭心想:小傢伙, 倒挺懂禮貌, 入校都快兩年了, 連校長、主任是誰還沒弄清楚呢。 是啊, 在孩子們心目中, 反正你們都是“領導”, 是管學生的。

坐在寬敞明亮的辦公室裡, 在感覺孩子們挺有意思的同時, 我突然愧疚起來:雖然這是兩個孩子無意之中叫錯的, 但對於我而言, 應該看到其背後需要警醒的問題了。

表面上孩子向你問好是親近你, 可是恰恰連你是誰都弄不清, 能算親近嗎?身為一校之長, 是否該認真思忖反省:平日裡有多少和孩子們在一起活動的時間?有多少和他們親密無間地說說話的時間?忙就是理由嗎?學校辦學的目的是什麼?

蔡林森校長說:“我的人生樂趣全部來自學生”

我和學生們近距離接觸的機會太少了, 校長眼裡有誰?是政府官員, 是繁忙的雜務, 還是教育服務的物件——我們的孩子們?好的教育、好的學校, 總是充滿著人性關懷, 閃耀著人性光輝的。 教育是為學生終身發展奠基的, 如果我們做校長的, 能經常到教室聽聽課, 課下和孩子們說說話, 主動放下手裡的一些應酬, 到班裡參加參加孩子們的聯歡活動, 學生對校長的感情肯定不一般, 如此一來就不會張冠李戴了。

北京十一學校規模比較大, 管理工作很繁忙, 但是李希貴校長總是想很多辦法, 跟每一個學生接觸。 他說:“在學生的畢業典禮上, 我要親自為每一個學生髮畢業證書,

一個典禮下來, 要站四個小時, 最後幾乎都站不住了, 但我還是要堅持這樣做, 為什麼?因為我們不跟學生接觸, 彼此之間就沒有感情。 我在校園裡走, 總是要盡最大努力, 想辦法拍一拍學生的肩膀。 我聽課時, 對於回答問題的學生, 課後都要跟他說一句話。 每週一中午, 我都會與學生一起用餐。 還有, 到我辦公室採訪我或者找我有事的學生, 我都要送他一本書……我就是這樣, 努力用各種方式, 拉近與學生的距離, 這樣, 學生的心理感受才會好。 ”

北京十一學校校長李希貴總是想很多辦法, 跟每一個學生接觸

蘇霍姆林斯基在自己的教育生涯中, 始終堅持和孩子們“打交道”, 曾深入研究過3700多名學生。 他說:“每當有一屆一年級的孩子入學, 我就開始為他們寫教育日記。 我把在一個班級採取的各種教育措施都記在一個筆記本裡。 ”他認為, 校長“只有把教育和教學以及研究和瞭解兒童這些學校工作中最本質的東西擺在第一位”, 才能成為一位好的領導者。 可見, 優秀的校長都特別在乎學生的感受, 以生為本,走近學生。

一位好校長就是一所好學校。校長要走近學生,關愛學生,多去教室走走,獲得第一手資料,並有針對性地找學生談心,給學生思想補差;對於家庭條件差的學生要給予物質幫助。校長的一次貼己的談心,一個會意的眼神,作用非同小可,問題往往能迎刃而解,將厭學和輟學等問題消除于萌芽狀態。不僅如此,校長還要融入學生中間,聆聽學生的心聲,廣泛徵求學生的合理建議。“童言無忌”,學生的有些建議還是挺實事求是、切中要害的,校長及時將之採納,使學校所制定的各項措施更能符合和體現大多數學生的利益。

河南省第二實驗中學原校長李涵幾乎能叫上全校所有學生的名字

辦好一所學校,最為重要的,就是要把學生當作人來對待,熱愛學生,關注學生,尊重學生,分析學生,喚醒學生,發展學生。謝謝那兩位孩子叫錯了我,讓我知道了:我真該走近你們,離你們近些,再近些……

原載:《教育時報》

作者:陳加付

以生為本,走近學生。

一位好校長就是一所好學校。校長要走近學生,關愛學生,多去教室走走,獲得第一手資料,並有針對性地找學生談心,給學生思想補差;對於家庭條件差的學生要給予物質幫助。校長的一次貼己的談心,一個會意的眼神,作用非同小可,問題往往能迎刃而解,將厭學和輟學等問題消除于萌芽狀態。不僅如此,校長還要融入學生中間,聆聽學生的心聲,廣泛徵求學生的合理建議。“童言無忌”,學生的有些建議還是挺實事求是、切中要害的,校長及時將之採納,使學校所制定的各項措施更能符合和體現大多數學生的利益。

河南省第二實驗中學原校長李涵幾乎能叫上全校所有學生的名字

辦好一所學校,最為重要的,就是要把學生當作人來對待,熱愛學生,關注學生,尊重學生,分析學生,喚醒學生,發展學生。謝謝那兩位孩子叫錯了我,讓我知道了:我真該走近你們,離你們近些,再近些……

原載:《教育時報》

作者:陳加付

同類文章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