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軍事>正文

古今說史:美日雙方皆失良機——薩馬島海戰解析

薩馬島海戰是“萊特灣大海戰”這一多元海戰中的一場激戰。 其戰鬥的規模並不大, 但卻耐人尋味, 別具一格, 要點有三:

(一) 戰艦“大和”擁有的世界上最大口徑的18英寸大炮終於向敵艦開火了, 這是空前絕後的事件。

(二) 日美兩軍都沒有料想到能在海面上突然遭遇。 雙方一接觸, 便立即展開了退卻戰和追擊戰, 海戰結果, 勝負難分。

(三) 日美兩軍在這場海戰中都失去了取勝的機會, 並給後世留下了爭執不休的課題。 尤其是在美國, 兩位艦隊司令為此而進行的論戰, 甚至10年後仍然沒有完結。

關於失掉取勝的機會一說, 在日本方面被有些人指責為“讓敵艦漏網了”。 首先, 就讓我們從這一點入手, 對薩馬島海戰認真地分析一下!

個人認為, 一切都是由於缺乏搜索能力的艦隊在對戰況進行判斷時經常失誤而造成的。 正因為這樣, 當已經給美艦隊以重大打擊,

海戰能夠取勝的唯一的機會出現在薩馬島海面時, 栗田艦隊錯過了這千載難逢的大好機會。 從戰術上分析, 下述三點是不容忽視的。

(1) 栗田艦隊應該再繼續追擊1 個小時。

(2) 日本驅逐艦出擊不力。

(3) 日艦隊缺乏統一的指揮, 各戰隊和各艦追擊混亂, 沒有發揮出集中攻擊的威力。

關於(1) 點。 25日上午9 時25分左右, 美護航航空母艦隊以18海裡的速度沿內線迅速南逃, 當時, 正被日本重型巡洋艦追趕得走投無路, 如果日艦再堅持追擊30分鐘, 本來就十分脆弱的美護航航空母艦一定會被擊沉——這是美軍戰史專家們的評論。 日本海軍也確信這一點。 當時, 日本海軍的驅逐艦也已經進入魚雷攻擊的射程圈內。 然而, 就在這個時候, 栗田下達了停止追擊的命令。

雖然放掉的只是由5 艘商船改建的護航航空母艦, 但這也是令人惋惜不已的。

造成上述現象的原因是由於對美艦編隊的情況缺乏清楚的瞭解。 栗田司令錯誤地判斷對方是速度為30海裡以上的大型航空母艦艦隊, 所以, 認為肯定追趕不上, 遂下達了停止追擊的命令。 如果栗田艦隊搜索敵艦的力量很強, 判斷準確, 那麼, 再繼續追擊1個小時的話, 恐怕美國護航航空母艦就會被全殲。 意外的遭遇挽救了狼狽逃竄的美艦編隊的性命。 儘管這樣, 美軍護航航空母艦上的艦載機比起不堪一擊的母艦來卻顯然發揮了相當大的作用, 因此, 在這一追擊中, 日本海軍方面有4 艘重型巡洋艦被擊毀。

關於(2) 點。 在發現美艦隊的同時,

栗田下達了驅逐艦停止追擊的命令。 栗田的想法是, 這次戰鬥, 僅利用炮戰足以擊潰敵艦隊, 驅逐艦以備後用。 如果允許驅逐艦全速追擊, 那就將面臨燃料耗盡的危險, 而此時此刻, 燃料則是最最重要的因素。 所以, 栗田命令驅逐艦要跟隨在戰列艦和重型巡洋艦的後面, 把可以達到35海裡以上的速度降低到22海裡的經濟速度南下追擊。 而實際上, 美艦隻的速度僅有18海裡, 毫無疑問, 栗田艦隊肯定能夠追上目標。 9 時零5分, 日艦一齊向追擊中的美艦隻發射了魚雷。

關於(3) 點。 追擊戰中日艦隊形混亂是由下述原因造成的:早上6時40分, 栗田艦隊在將夜航隊形轉換成白天防空隊形時發現了敵人, 不得已只好以尚未調整完畢的隊形展開追擊。

對此, 美國的戰史專家評論說, 日本艦隊為什麼不以有利的追擊隊形浩浩蕩蕩地撲向美國軍艦呢?問題不難回答, 因為, 在那種情況下, 根本沒有時間重新調整隊形。 實際上, 這是一個天賜良機, 是日艦爭分奪秒地進入艦炮攻擊圈的關鍵時刻, 因此, 各戰隊散開急追, 仍不失一個應急的好方法。

不料, 由於高大的風浪以及濃烈的硝煙作祟, 海面上視線模糊。 本來, 在3000米左右的距離內是實施雷控射擊的大時機, 可是, 雷控射擊是在林加錨地從頭學起的, 這一次是首次用於實戰, 因此, 由於技術不過關, 結果產生了不少失誤。 從理論上說, 雷控射擊應該達到百發百中的效果, 它是在瞬間利用本身發出的電波碰擊敵艦, 利用反射所需的時間,自動地、準確地測定距離再實施射擊的。這是雷控射擊的一般常識,這同用測距儀測定距離、先用炮火把敵艦夾在中間,一旦得手,便炮擊其中央部以求擊毀目標是完全不同的。總之,雷控射擊要有熟練的機械操作技術,同時,還必須有先進的機械設備,但是,日本的雷達設備是當年6 月才匆忙趕制出來的,這同兩年前就已經掌握了雷達射擊技術的美海軍是不能相比的。

根據來自美海軍方面的報導,栗田司令失敗的另一個原因是,由於他放棄了突入萊特灣的預定作戰計畫,從而使從事登陸戰的美軍得以倖免遇難。換言之,雖然萊特灣海面上有美軍第七艦隊護衛,但是,由於大部分兵力已與西村艦隊進行過激戰,炮彈消耗殆盡,正處於愛莫能助的境地。這時,如果日本艦隊突入萊特灣,美艦船將有被全殲的可能。據說,萊特灣內的美軍商船大部分沒有卸載完畢,而且,麥克亞瑟將軍也正在萊特灣指揮作戰,因此,美軍當時的處境是極其危險的。

然而,上述這種看法確實有許多地方值得商榷。首先,說美第七艦隊的炮彈已經消耗殆盡是不妥當的。第七艦隊時6艘戰列艦僅在當天黎明時分向“扶桑”和“最上”發動了短時間的雷控射擊,炮彈肯定還有剩餘。“西維吉尼亞”、“馬里蘭”號戰列艦上的16英寸大炮以及其他4 艘戰列艦上的14英寸大炮還能出色地投入戰鬥,因此,美軍決不會如此疏忽大意。上述說法,只能使人認為,這是一種誇大敵軍失敗的報導。這些勝敗之論都是假設的。總之,日本方面的批判可以概括為這樣一句話:雖說對方是勢力薄弱的護航航空母艦編隊,但也應該將其全殲以解心頭之恨。

利用反射所需的時間,自動地、準確地測定距離再實施射擊的。這是雷控射擊的一般常識,這同用測距儀測定距離、先用炮火把敵艦夾在中間,一旦得手,便炮擊其中央部以求擊毀目標是完全不同的。總之,雷控射擊要有熟練的機械操作技術,同時,還必須有先進的機械設備,但是,日本的雷達設備是當年6 月才匆忙趕制出來的,這同兩年前就已經掌握了雷達射擊技術的美海軍是不能相比的。

根據來自美海軍方面的報導,栗田司令失敗的另一個原因是,由於他放棄了突入萊特灣的預定作戰計畫,從而使從事登陸戰的美軍得以倖免遇難。換言之,雖然萊特灣海面上有美軍第七艦隊護衛,但是,由於大部分兵力已與西村艦隊進行過激戰,炮彈消耗殆盡,正處於愛莫能助的境地。這時,如果日本艦隊突入萊特灣,美艦船將有被全殲的可能。據說,萊特灣內的美軍商船大部分沒有卸載完畢,而且,麥克亞瑟將軍也正在萊特灣指揮作戰,因此,美軍當時的處境是極其危險的。

然而,上述這種看法確實有許多地方值得商榷。首先,說美第七艦隊的炮彈已經消耗殆盡是不妥當的。第七艦隊時6艘戰列艦僅在當天黎明時分向“扶桑”和“最上”發動了短時間的雷控射擊,炮彈肯定還有剩餘。“西維吉尼亞”、“馬里蘭”號戰列艦上的16英寸大炮以及其他4 艘戰列艦上的14英寸大炮還能出色地投入戰鬥,因此,美軍決不會如此疏忽大意。上述說法,只能使人認為,這是一種誇大敵軍失敗的報導。這些勝敗之論都是假設的。總之,日本方面的批判可以概括為這樣一句話:雖說對方是勢力薄弱的護航航空母艦編隊,但也應該將其全殲以解心頭之恨。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