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紫砂壺的歷史,你知道多少?

“茗注莫妙於砂, 壺之精者又莫過於陽羨”, 這是明末清初的文學家李漁對紫砂壺的評價。

紫砂壺是中國茶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

是中國特有的飲茶器具, 更是集壺泥、壺色、壺形、壺款、壺章、題名、繪畫、書法、雕塑、篆刻諸多藝術融為一體的文玩雅具。 紫砂壺藝始于宋朝而盛於明清, 幾百年間, 紫砂工藝經歷無數興廢衰榮, 薪盡火傳, 逐漸行程今日世界性的紫砂文化熱潮。

紫砂壺之所以受到愛茶之人的喜愛, 一方面是由於紫砂壺造型美觀, 風格多樣, 獨樹一幟, 另一方面也是由於他在泡茶時有許多優點。 基於此, 茶文化平臺將從紫砂壺賞鑒的角度出發, 陸續整理介紹紫砂壺的歷史、原料、壺形、製作與裝飾工藝、使用和保養以及相關鑒定的訣竅, 抛磚引玉, 希望能對喜愛紫砂壺的茶友有所幫助。

喜愛紫砂壺, 我們應該要瞭解紫砂壺的歷史和發展。

宋代

“喜共紫甌吟且酌, 羨君瀟灑有餘清”(歐陽修《和梅公儀嘗茶詩》), 這是古代飲茶用紫砂壺的最早見的文獻記載。 紫砂茶具由陶器發展而成, 是 一種新質陶器, 始于北宋, 盛於明清, 輝煌於當今, 飲譽海內外。 至於紫砂茶具是由何人所創, 已無從考證。

江蘇宜興丁蜀鎮羊山發現的紫砂古窯址,

發掘出來的早期紫砂茶具殘片, 經考證其年代上線為北宋中期, 證明宜興紫砂器的生產已近千年的歷史。 壺有高頸壺、矮頸壺、提梁壺三大類, 胎呈紫紅色, 表裡均不釉, 泥質較粗, 從造型和工藝手法上可以看到紫砂壺的雛形。

明代

明代是紫砂壺的興旺成熟期, 出現了許多紫砂壺藝人, 如供春、時大彬等, 標誌著紫砂壺藝正式走上歷史舞臺。 明代時期的紫砂茶具, 造型簡練、大方, 色澤淳樸、古雅。

據明朝周高起《陽羨茗壺系 ● 創始》載:“金沙寺僧, 久而逸其名實, 聞之陶家雲, 僧閒靜有致, 習與陶缸甕者處, 摶其細土, 加以澄練, 捏築為胎, 規而園之, 刳使中空, 踵傅口柄蓋的, 附陶穴燒成, 人逐傳用。 ”金沙寺僧確切年代, 較難查考, 但金沙詩僧仍被後人尊為紫砂工藝的史祖。

據《宜興縣誌》載:“明正德間, 有制壺名師供春所制紫砂茶具, 新穎精巧, 溫雅天然, 質薄而堅, 負有盛名。 ”所制“樹癭砂壺”為世所寶, 現珍藏中國歷史博物館。

明代著名紫砂大家有董翰、趙梁、袁錫、李養心和時朋。

明代後期, 時大彬及其弟子李仲芳、徐友泉有“壺家妙手稱三大”之讚譽。 紫砂壺的三大壺式(筋紋型、自然型、幾何型)已全面奠定, 並均有上佳作品問世, 使紫砂壺積澱了更多的文化內涵和文人氣息。

清代

明末清初, 紫砂壺因工藝精湛被皇家所看重, 成為貢品,走入宮廷,泥繪、描金、彩釉、爐均、堆貼、簇印等豪華的裝飾手法因此出現。這期間各種壺藝風格百花競秀,維持著一個燦爛的局面。

壺藝風格日益傾向於精工巧妍一途,以傑出的陳鳴遠為代表。所制茗壺,善番新樣,雕鏤兼長,技藝精湛,構思脫俗,配色巧妙,這些紫砂壺世推絕作。所做茶具、陳設品有數十種不同類型。

所制茗壺風格高古者,有閔魯生、陳和子、沈子澈、項不損、華鳳翔等。而渾樸與精緻兼備的有惠逸公、葛子厚、吳月亭等。

清代嘉慶、道光年間,制壺藝人們大都摒棄了之前注重巧妍的風氣,式樣轉趨典雅古樸,以書法、繪畫、篆刻為主要內容的刻畫裝飾成為最主要的手段。紫砂壺的器形也變成以幾何形為主,壺體上裝飾線條簡練,盡可能擴大光潔面的面積,以便使用刻畫裝飾手段來表現文人所喜歡的書法、繪畫、篆刻等內容,使紫砂壺的書卷氣、金石味更加強烈。

陳曼生(陳鴻壽,字子恭,號曼生)和幕友們所創設的壺以及在壺上刻寫的銘文、印章都是近500年文人與藝人合作的絕唱。相傳陳曼生曾設計“曼生十八式”,交由楊彭年兄妹等製作,由其幕僚江聽香、郭頻迦等鐫刻書銘,間有曼生自作,世稱“曼生壺”。

“字隨壺傳,壺隨字貴”,有名家銘刻的壺,可高出一般無銘刻的壺3倍的價格。

清末至民國

清末民國初期,紫砂陶業仍緩慢發展,一批商家入主宜興紫砂壺的生產,他們在上海、宜興、無錫、天津、杭州等地開設專門店,從宜興定制紫砂壺,並聘用名藝人製作,使紫砂壺不僅銷往國內各大城市,還遠銷日本、東南亞地區以及歐美。

這一期間,紫砂壺的壺式多沿襲清代,創新的壺式並不多,當時所重的是刻畫裝飾,盛行摹刻名畫、不同書體的書法、碑版、青銅器銘文、磚瓦古陶文等。湧現了一大批紫砂藝人,如程壽珍、俞國良、範大生、李寶珍、汪寶根等。抗日戰爭爆發前,紫砂陶業的發展始終比較順利,整個行業局面繁榮。

日本大規模侵華後,宜興乃至整個中國的紫砂陶業都陷入了低谷。宜興十條龍窯中,就有七條被日寇和國民黨軍改築碉堡,廠房全部被毀,許多紫砂大師在貧病交困中死去,從業人員只剩下二十餘人,幾盡人亡藝絕。

現代

新中國成立後,一批民國時期已嶄露頭角的制壺匠人,汪寶根、裴石民、朱可心、王寅春、吳雲根、顧景舟、沈孝鹿、吳純耿、陳福淵、唐鳳芝等組織成立了合作社,始以“湯渡”為名,即宜興湯渡陶業生產合作社,此為新中國成立後的第一家紫砂生產合作社。20世紀50年代中期,蜀山、前墅一帶紫砂藝人行業合作,組建了宜興蜀山陶業生產合作社。

文中圖片來源於網路,版權為原作者所有

成為貢品,走入宮廷,泥繪、描金、彩釉、爐均、堆貼、簇印等豪華的裝飾手法因此出現。這期間各種壺藝風格百花競秀,維持著一個燦爛的局面。

壺藝風格日益傾向於精工巧妍一途,以傑出的陳鳴遠為代表。所制茗壺,善番新樣,雕鏤兼長,技藝精湛,構思脫俗,配色巧妙,這些紫砂壺世推絕作。所做茶具、陳設品有數十種不同類型。

所制茗壺風格高古者,有閔魯生、陳和子、沈子澈、項不損、華鳳翔等。而渾樸與精緻兼備的有惠逸公、葛子厚、吳月亭等。

清代嘉慶、道光年間,制壺藝人們大都摒棄了之前注重巧妍的風氣,式樣轉趨典雅古樸,以書法、繪畫、篆刻為主要內容的刻畫裝飾成為最主要的手段。紫砂壺的器形也變成以幾何形為主,壺體上裝飾線條簡練,盡可能擴大光潔面的面積,以便使用刻畫裝飾手段來表現文人所喜歡的書法、繪畫、篆刻等內容,使紫砂壺的書卷氣、金石味更加強烈。

陳曼生(陳鴻壽,字子恭,號曼生)和幕友們所創設的壺以及在壺上刻寫的銘文、印章都是近500年文人與藝人合作的絕唱。相傳陳曼生曾設計“曼生十八式”,交由楊彭年兄妹等製作,由其幕僚江聽香、郭頻迦等鐫刻書銘,間有曼生自作,世稱“曼生壺”。

“字隨壺傳,壺隨字貴”,有名家銘刻的壺,可高出一般無銘刻的壺3倍的價格。

清末至民國

清末民國初期,紫砂陶業仍緩慢發展,一批商家入主宜興紫砂壺的生產,他們在上海、宜興、無錫、天津、杭州等地開設專門店,從宜興定制紫砂壺,並聘用名藝人製作,使紫砂壺不僅銷往國內各大城市,還遠銷日本、東南亞地區以及歐美。

這一期間,紫砂壺的壺式多沿襲清代,創新的壺式並不多,當時所重的是刻畫裝飾,盛行摹刻名畫、不同書體的書法、碑版、青銅器銘文、磚瓦古陶文等。湧現了一大批紫砂藝人,如程壽珍、俞國良、範大生、李寶珍、汪寶根等。抗日戰爭爆發前,紫砂陶業的發展始終比較順利,整個行業局面繁榮。

日本大規模侵華後,宜興乃至整個中國的紫砂陶業都陷入了低谷。宜興十條龍窯中,就有七條被日寇和國民黨軍改築碉堡,廠房全部被毀,許多紫砂大師在貧病交困中死去,從業人員只剩下二十餘人,幾盡人亡藝絕。

現代

新中國成立後,一批民國時期已嶄露頭角的制壺匠人,汪寶根、裴石民、朱可心、王寅春、吳雲根、顧景舟、沈孝鹿、吳純耿、陳福淵、唐鳳芝等組織成立了合作社,始以“湯渡”為名,即宜興湯渡陶業生產合作社,此為新中國成立後的第一家紫砂生產合作社。20世紀50年代中期,蜀山、前墅一帶紫砂藝人行業合作,組建了宜興蜀山陶業生產合作社。

文中圖片來源於網路,版權為原作者所有

同類文章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