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鄉土文化溫潤鄉村“精氣神”

儘管氣溫已接近冰點, 但玉門市清泉鄉清泉村文化廣場上, 還是來了很多村民, 他們有的伴著音樂跳舞, 有的正散漫地打著健身拳……新年新氣象, 進入隆冬季節, 鄉村文化在各地如火如荼地發展。

近年來, 在文化強省建設過程中, 我省大力實施“鄉村舞臺”、農家書屋、“鄉村記憶”博物館等一系列惠及鄉村的文化工程, 不僅豐富了鄉村的文化生活, 點亮了農閒時光, 而且改善了村風、民風, 帶動了農民脫貧致富。

鄉村藝術家有了大舞臺

去年56歲的曾述顯是白銀市水川鎮遠近聞名的農民“藝術家”。 自從村裡的“鄉村舞臺”建設好之後,

他聯合村裡幾位發燒友成立了“大川渡村管弦樂團”。 “只要農閒, 就湊在一起, 譜新曲, 練歌喉, 遠近紅白喜事都會邀請我們, 上臺的機會多了, 收入自然也多了。 ”

在我省, 像曾述顯這樣的民間藝術愛好者不在少數, 但受制於公共服務能力的短板, 富集的文化資源只能沉睡於鄉村。 從2013年起, 為盤活鄉村文化, 省上啟動了“鄉村舞臺”建設。 通過整合基層文化、體育、衛生等方面資源, 將其納入公共服務體系, 在每個行政村搭建起一個自娛自樂的綜合性文化服務中心。

全省堅持把“鄉村舞臺”建設與新農村建設、精神文明建設、美麗鄉村建設的深度融合, 使“鄉村舞臺”在推動基層文化活動中發揮更大作用。 截至目前,

已累計完成14580個“鄉村舞臺”建設, 讓廣大農村百姓也同城裡人一樣, 跳舞有了廣場、表演有了戲臺、健身有了場地、娛樂有了器材、閱讀有了書籍, 為廣大農民群眾搭建一個精神文化家園。

不僅如此, “一村一特色、一台一品牌”建設思想的指導下。 全省各地依託資源優勢, 因地制宜地建設符合當地經濟發展現狀的群眾文化生活平臺。 甘南州把“鄉村舞臺”建設同新農牧村建設相結合, 突顯了藏區文化特色;隴南市文縣重點打造白馬風情、琵琶彈唱、玉壘花燈戲、洋湯號子四大文化品牌, 建立了20個具有濃郁民族、民俗特色的民間自辦文化社團;白銀市圍繞黃河文化、紅色文化、工業遺產文化、絲路文化、民間民俗文化, 彰顯地域特色。

“鄉村舞臺,不僅豐富了農閒生活,而且改變了村風、民風。現在打架鬥毆、酗酒賭博的人少了,鍛煉身體、文化娛樂的人多了。” 玉門市清泉鄉清泉村苗永海說。

技能培訓富了村民“錢袋”

除了鄉村舞臺,農家書屋對帶動農民創業增收的作用也十分明顯。

在臨澤縣新華鎮,儘管眼下正是農閒時光,但這裡的婦女們卻正忙得不亦樂乎,在鎮中心農家書屋,來自全鎮60多名婦女在專業老師的指導下,有條不紊地忙碌著,拉線、壓邊、搭配編織圖案……靈巧的雙手嫺熟地在密密麻麻的線行中穿梭,一切井然有序,忙而不亂。

“往年一到冬天,自己就一直閑在家裡,不是串門子就是看電視。知道鎮上舉辦培訓班後,我就積極報了名,藝多不壓身嘛,多門手藝多條路。今天學習製作的絲帶繡和抱枕都很漂亮,不管是自家沙發上、車上用還是贈送親朋好友都很不錯。”參加培訓的勝利村五社群眾楊秀萍說。

進入冬閒時節,忙的不只是手工、家政等技能培訓,該鎮各村的農家書屋也顯得格外熱鬧,三三兩兩的村民來到書屋,或在電腦前流覽新聞,或在書架前查閱種養殖技術、病蟲害防治等農技知識,尋找著各自農業增收致富經。

截至目前,作為首個農家書屋落戶省份,甘肅已經建成了16860個農家書屋,實現了行政村全覆蓋。 隴原大地星羅棋佈的農家書屋,已成為莊稼人春種秋收、種植養殖、發家致富的好幫手,成為村民休閒的好去處。在農家書屋的帶動下,許多地方農民群眾學文化、學技術、強智力、興經濟蔚然成風。農家書屋適時開展的各類培訓,有效解決了農民的種養技術難題,為他們帶來了創業致富的好辦法,使廣大農民群眾既富了“腦袋”又富了“錢袋”。

“鄉村記憶”留住“多彩鄉愁”

我省在鄉村文化建設中,立足省情實際,大力發展形式多樣的“鄉村記憶”博物館,不僅原汁原味地留住了鄉愁記憶,而且有力促進了鄉村旅遊事業發展。

記者日前在臨澤縣新華鎮結合大寨村採訪時,恰逢該村的鄉村記憶館迎來一批前來參觀的客人。

“親身體驗舊時耬地、石磨磨面的場景,品嘗農家待客罐罐席,這才是真正的鄉愁啊!”來自張掖市的遊客對記者說。

大寨村以“留住記憶,謳歌幸福”的總體構想精心規劃設計,充分挖掘當地資源,著力打造以傳統文化、家風家訓等為主題的鄉村記憶精品,利用空房閑地建成了占地面積340㎡的鄉村記憶館,共佈置鄉村記憶博物館、家風家訓陳列館、鄉愁紀念館、大寨村史館4個展區。

如今,村裡的鄉村記憶館每天都能接待四五批客人,客人參觀後,大部分還會留下來吃飯、住宿。“記憶館達到‘望得見山,看得見水,記得住鄉愁’的效果,滿足了遊客民俗文化體驗需求,也成為村民致富的平臺。”新華鎮黨委書記趙建松說。

截至目前,我省各地建立鄉村記憶館500多個,這些記憶館不但“避免老物件流失,保存了珍貴的鄉村記憶”,而且正與當地特色文化資源一起,成為帶動當地鄉村旅遊的重要“看點”。慶陽市不少縣區在鄉村記憶館建設過程中,突出當地特色,大力發展香包、刺繡、皮影、剪紙、窯洞文化等產業。在平涼市、白銀市、定西市等市、鄉村記憶館已成為遊客體驗美麗鄉愁的好去處。

“鄉村舞臺,不僅豐富了農閒生活,而且改變了村風、民風。現在打架鬥毆、酗酒賭博的人少了,鍛煉身體、文化娛樂的人多了。” 玉門市清泉鄉清泉村苗永海說。

技能培訓富了村民“錢袋”

除了鄉村舞臺,農家書屋對帶動農民創業增收的作用也十分明顯。

在臨澤縣新華鎮,儘管眼下正是農閒時光,但這裡的婦女們卻正忙得不亦樂乎,在鎮中心農家書屋,來自全鎮60多名婦女在專業老師的指導下,有條不紊地忙碌著,拉線、壓邊、搭配編織圖案……靈巧的雙手嫺熟地在密密麻麻的線行中穿梭,一切井然有序,忙而不亂。

“往年一到冬天,自己就一直閑在家裡,不是串門子就是看電視。知道鎮上舉辦培訓班後,我就積極報了名,藝多不壓身嘛,多門手藝多條路。今天學習製作的絲帶繡和抱枕都很漂亮,不管是自家沙發上、車上用還是贈送親朋好友都很不錯。”參加培訓的勝利村五社群眾楊秀萍說。

進入冬閒時節,忙的不只是手工、家政等技能培訓,該鎮各村的農家書屋也顯得格外熱鬧,三三兩兩的村民來到書屋,或在電腦前流覽新聞,或在書架前查閱種養殖技術、病蟲害防治等農技知識,尋找著各自農業增收致富經。

截至目前,作為首個農家書屋落戶省份,甘肅已經建成了16860個農家書屋,實現了行政村全覆蓋。 隴原大地星羅棋佈的農家書屋,已成為莊稼人春種秋收、種植養殖、發家致富的好幫手,成為村民休閒的好去處。在農家書屋的帶動下,許多地方農民群眾學文化、學技術、強智力、興經濟蔚然成風。農家書屋適時開展的各類培訓,有效解決了農民的種養技術難題,為他們帶來了創業致富的好辦法,使廣大農民群眾既富了“腦袋”又富了“錢袋”。

“鄉村記憶”留住“多彩鄉愁”

我省在鄉村文化建設中,立足省情實際,大力發展形式多樣的“鄉村記憶”博物館,不僅原汁原味地留住了鄉愁記憶,而且有力促進了鄉村旅遊事業發展。

記者日前在臨澤縣新華鎮結合大寨村採訪時,恰逢該村的鄉村記憶館迎來一批前來參觀的客人。

“親身體驗舊時耬地、石磨磨面的場景,品嘗農家待客罐罐席,這才是真正的鄉愁啊!”來自張掖市的遊客對記者說。

大寨村以“留住記憶,謳歌幸福”的總體構想精心規劃設計,充分挖掘當地資源,著力打造以傳統文化、家風家訓等為主題的鄉村記憶精品,利用空房閑地建成了占地面積340㎡的鄉村記憶館,共佈置鄉村記憶博物館、家風家訓陳列館、鄉愁紀念館、大寨村史館4個展區。

如今,村裡的鄉村記憶館每天都能接待四五批客人,客人參觀後,大部分還會留下來吃飯、住宿。“記憶館達到‘望得見山,看得見水,記得住鄉愁’的效果,滿足了遊客民俗文化體驗需求,也成為村民致富的平臺。”新華鎮黨委書記趙建松說。

截至目前,我省各地建立鄉村記憶館500多個,這些記憶館不但“避免老物件流失,保存了珍貴的鄉村記憶”,而且正與當地特色文化資源一起,成為帶動當地鄉村旅遊的重要“看點”。慶陽市不少縣區在鄉村記憶館建設過程中,突出當地特色,大力發展香包、刺繡、皮影、剪紙、窯洞文化等產業。在平涼市、白銀市、定西市等市、鄉村記憶館已成為遊客體驗美麗鄉愁的好去處。

同類文章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