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把散落的“珍珠”串成“項鍊”

——蘭西部分幹部暢談貫徹落實市委新發展目標做大做優產業

馮賀濤:圍繞市場調整優化種植結構

記者安雅心

農業強, 則中國強,

同樣, 農業強, 則蘭西強。 3月31日, 蘭西縣農辦副主任馮賀濤接受記者採訪時開篇就拋出了觀點。

馮賀濤說, 我們蘭西在全面推進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 爭當農業現代化建設排頭兵征程中, 重點將結合當地實際, 把“東稻、中菜、西牧”農業發展規劃, 通過深化加工、擴大銷售、擦亮品牌, 強化要素支撐, 轉變發展方式, 優化農業結構。

一是依託加工企業, 在產業化上作文章。 堅持以“糧頭食尾”和“農頭工尾”為抓手, 建立“企業+合作社+基地”利益連結模式, 推行規模化經營、標準化種植、組織化管理, 擴張基地建設規模。 依託青遠、慶豐等10多家規模蔬菜種植合作社和中舜公司、立信食品、東金集團、神農樂姆公司、益品鄉公司等21家蔬菜加工主體以淨菜加工、冷凍脫水及淹漬為主,

落實辣椒、白菜、南瓜、黏玉米等瓜菜面積12萬畝;依託黑土優選、黑土莊園、黑土皇糧等3家雜糧生產加工企業生產優勢, 啟動建設雜糧生產加工銷售綜合開發項目, 全縣20家糧食加工企業, 帶動雜糧及優質稻米種植面積突破3.8萬畝。

二是依託市場需求, 拓展銷售管道。 借助以臨江老三、榆林慶豐、奮鬥碧野等銷售合作社為主的近百名蔬菜經紀人與南方各大城市蔬菜經銷客商, 達成了辣椒、甘藍、西瓜、番茄等收購意向10.5萬畝;與哈爾濱市省高校後勤聯采中心簽訂了合作協定, 以豐碩南瓜種植專業合作社為主體, 建立直供蔬菜種植基地1萬畝。 同時, 與3家山東萊陽商會企業達成馬鈴薯、南瓜、青椒合作意向、與山東壽光和北京新發地批發市場達成收購意向。

通過電商服務平臺、借助落地蘭西的阿裡巴巴村淘專案縣級運營中心及105個村級服務站、京東商城蘭西館開展線上銷售, 組織優質農產品生產主體與全省在域外建成的80家綠色食品銷售旗艦店對接, 以設專櫃的形式開拓市場。

三是依託優勢資源, 做亮特色品牌。 依託蘭西西瓜和蘭西香瓜地理標誌、康榮菇娘、榆林大蔥、奮鬥“三晚”蔬菜、北安西瓜王等綠色、有機和無公害蔬菜品牌和隆盛河小米、西北紅小豆等農產品品牌效應, 落實特色品牌瓜菜面積8萬畝, 落實優質大豆種植面積4.2萬畝;結合呼蘭河流域綜合治理, 利用呼蘭河、泥河地表水資源, 在呼蘭河東部河谷平原,

打造優質水稻種植基地11.4萬畝;以西部西北部鄉鎮無污染的偏鹼性中低產田為依託, 建設紫花苜蓿和全株青貯飼料作物基地2.4萬畝;借助與湖南華升集團公司合作的有利契機, 依託平山鎮、紅星鄉種植基礎優勢, 發展漢麻種植基地2萬畝。 今年, 重點推進“一鄉一品”特色產業發展, 每個鄉鎮發展特色種植1萬畝。 “現代農業, 從某種程度就是精准農業。 ”馮賀濤說, 蘭西縣發揮園區的示範引帶作用, 分級建設水稻、瓜菜、雜糧、牧草等種植業示範園區, 在呼蘭河東部鄉鎮打造水田園區6處, 在榆林鎮、康榮鄉、蘭西鎮、臨江鎮、紅光鎮、北安鄉、奮鬥鄉等蔬菜生產重點鄉鎮, 建設千畝以上蔬菜園區17個, 在西北部鄉鎮建設大豆、雜糧雜豆園區6處,
落實種植面積4.4萬畝。

王英偉:融入新經濟業態打造寒地玫瑰特色小鎮

記者唐國巨集

躲入那一方謐土, 悠然自得, 與世無爭。 萬畝玫瑰園裡賞七彩玫瑰, 遊人在田園間小憩, 遠離喧囂的鋼筋水泥城市, 宣導慢旅遊和慢生活, 摘瓜果、嘗青蔬, 置身花海中看風景,在茶亭裡品茗。3月31日,蘭西縣康榮鄉黨委書記王英偉在接受專訪時,頗有詩意地描繪了未來康榮寒地玫瑰特色小鎮的唯美畫面。

康榮鄉距離哈市主城區60公里,規劃中的哈綏城際列車和202國道穿行而過。王英偉說,康榮寒地玫瑰特色小鎮建設,是蘭西探索打造田園養生之地的重要組成部分。通過運用最先進的農業農村發展模式,由旅遊業帶動發展第三產業,三產帶動農業,通過農業撬動加工業,產城融合,一盤棋就活了。

王英偉說,他們正著重從特色產業、特色業態、特色建築和特色文化上進行謀劃。在特色產業方面,選擇發展寒地玫瑰產業。年初,與河北承德人羅豔超達成協議,在蘭西成立黑龍江寒地玫瑰生物科技有限公司,收購鮮花,進行深加工,共同生產玫瑰餅、玫瑰酒、玫瑰茶和玫瑰蜜等系列產品。同時,成立康榮鄉農業種植經銷有限公司和現代農業種植研發專業合作社,流轉土地1500畝,1000畝用於玫瑰種植,200畝地用於做四季玫瑰花海,啟動300畝農業觀光園建設。主題花海的甬路、棧道,以及廣場等標誌性建築,聘請國內頂級規劃單位設計。目前,哈爾濱東方新天地和東北婚慶公司聯盟等多家婚慶機構有意向要把玫瑰特色小鎮作為外景拍攝基地。相信不久,這裡將變身為婚紗攝影、影視拍攝和婚禮慶典的婚慶綜合體。

“打造特色業態,把人留住是關鍵。”王英偉說,經過多方考察,決定與陝西西安袁家村進行合作。袁家村用關中民俗和農家樂、知名小吃留住遊客,一年遊客480萬,村級收入達到10多億元,被譽為“關中第一村”。蘭西旅遊有基礎,每週哈市1000多人來蘭西周邊遊玩,必經之地的玫瑰小鎮打造好了,留下遊人不成問題。袁家村離西安50公里,康榮離哈爾濱也四五十公里,地理位置相近,既然西安人能來袁家村,小鎮打造好,哈爾濱人也一樣能來康榮。袁家村打造的是關中民俗,康榮要打造關東民俗,可以融合全國各地名小吃。盯住哈爾濱人口以及每年來哈爾濱旅遊的幾千萬全國各地遊客,跟旅遊公司掛鉤,做好小鎮旅遊節點。由袁家村負責業態運營、組織培訓農民。農民參與入股成立合作社,讓農民參與業態經營。

王英偉介紹說,康榮正在撤並榮顯村邵家窩棚等5個屯,規劃建設成生活區和業態區兩個區域,五一前後主體工程準備開工。玫瑰小鎮建設需要做好特色文化,計畫恢復農民夜校,讓村民受到中華民族傳統文化薰陶,讓下一代受到良好教育,弘揚好蘭西德善文化。 王英偉告訴記者,他這幾天要去河北承德查看訂購的40萬株玫瑰苗木品質,馬上起運回來進行栽植。“玫瑰小鎮今年會成形,推門賞景、開窗聞香,三到五年後會成為康榮鄉的標誌性符號。”

張建軍:互聯網+產業,邁向智慧農業

記者文可心

有了智慧化催芽,標準化育秧大棚,網路即時監控,不僅芽齊苗壯,省時省力,而且產量也大大增加。蘭西縣長江鄉光輝水稻種植合作社一位農戶如是說。這是蘭西縣深入推進“互聯網+”產業,加速發展智慧農業工作所取得的一項成果。

3月31日,蘭西縣農業局智慧農業物聯網管理中心主任張建軍在接受記者採訪時介紹,蘭西縣深入落實和踐行創新驅動戰略,向傳統農業注入“智慧”血液,加速發展以智慧育苗、智慧生產和資訊服務等為主要內容的“智慧農業”,于2016年成立了蘭西縣智慧農業物聯網管理中心,依靠先進的科學技術提高農業產業化、精准化、智慧化程度,大大促進了“智慧農業”的快速發展。

張建軍說,在“N個基地”的建設中,長江鄉光輝水稻種植合作社、長崗鄉黑土黃良種植合作社、臨江鎮銀河水稻種植合作社、榆林鎮大蔥種植合作社被作為先期試點高標準互聯網+基地。由於在基地上安裝了物聯網設備,及360度高速旋轉攝像頭,水溫、水位、光照、空氣溫濕度等感測器,實現了遠端系統管理控制化和智慧化,農民們足不出戶,只要點擊滑鼠或滑動手機,就能掌握農田與大棚內的相關資料,有效降低了農業勞動強度;而且遍佈農田的感測器也為農業專家遠端會診提供了強有力的資料依據。去年8月,長崗鄉稻田出現了二化螟,智慧農業“天眼”及時發現,技術人員馬上採取了相關措施,大大降低了農民們的經濟損失。

智慧農業物聯網管理中心的展銷平臺則大大拓寬了農戶們的銷售管道。網上直觀的農作物生長全過程,為綠色食品的銷售提供了強有力的佐證,長江鄉光輝水稻種植合作社去年便利用網路平臺,成功簽約銷售綠色有機大米300多噸。更可喜的是,該合作社也因此與山東一家公司簽定合同,今年農戶們不僅可以享受到減農藥、減化肥、促增收的無償服務,1000畝農田上的大米將被包銷。明年,這個合作社預計將有一萬畝稻田簽約,進入完全託管模式。 張建軍說,智慧農業的關鍵是如何讓農業資訊技術嵌入到農業生產過程之中,成為農業生產的要素之一,做到像種子、化肥、農藥一樣,讓農業生產離不開它,但同進又使農事操作更加便利和科學,既大幅度降低勞力成本,又提高農產品的產量和品質,進而實現農民增收致富的目標。而網上展銷平臺則在種植戶、經營戶之間搭建起了“高速公路”,農產品通過“高速公路”,從田間地頭一步就邁進了更加廣闊的市場。

鄭佳:“八大功夫”保鮮“菜籃子”

記者冷冬梅

近日,蘭西榆林鎮慶豐大蔥合作社、蘭河鄉田穀園玉米種植合作社,與省交通銀行綏化分行簽訂了總額1890萬元貸款協議。兩家合作社將各自籌建一處6000平方米的氣調保鮮庫。增建保鮮庫,避開集中上市時間,實行反季節生產和銷售,增收有望。

3月31日,蘭西縣蔬菜辦副主任鄭佳介紹說,蘭西“零距離”哈爾濱,地處“寒地黑土核心地帶”,農業資源富集,面對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和玉米臨儲政策調整,正全力打造哈爾濱“菜籃子”和建設“北菜南銷”基地縣。今年全縣蔬菜面積發展到35萬畝,總產量預計達到100萬噸。

鄭佳說,蘭西下了“八大功夫”來保鮮“菜籃子”。

做大基地。打造5.5萬畝南銷蔬菜專品種種植基地。依託青遠、慶豐等87家規模蔬菜種植合作社和中舜、立信、東金集團、樂姆公司等21家蔬菜加工主體,建設四大類10萬畝加工蔬菜專品種基地。

做活市場。按照市場帶動銷售,銷售促進生產的思路,加大建設以有形蔬菜批發市場為基礎,互聯網等無形市場相配套的蔬菜流通網路。以豐碩南瓜合作社為主體,建立哈爾濱高校直供蔬菜基地1萬畝。以臨江老三、榆林慶豐、奮鬥碧野等為主近百名蔬菜經紀人與南方大城市蔬菜經銷商合作,銷售辣椒、甘藍、西瓜、番茄10萬畝。

做深加工。通過招商引資、改組改造、聯營聯合等形式,圍繞辣椒、南瓜、馬鈴薯、白菜等大宗蔬菜原料,逐步培育和壯大貯藏保鮮、冷凍脫水、淨菜包裝、幹制醃制、粉汁飲料等加工龍頭企業群體。

做暢流通。採取現有運輸物流企業拓展服務專案和引進大型蔬菜物流企業並舉的辦法,爭取國家和省裡政策扶持項目資金,建設預冷、冷凍、冷藏設施17處9萬平方米,冷凍保鮮能力達到20萬噸。

做精園區。沿哈黑路、綏肇路、安蘭路沿線打造百公里蔬菜示範帶,重點建設了1個萬畝露地蔬菜園區,14個千畝蔬菜園區,2個省級蔬菜新品種新技術示範區。

做亮品牌。目前,全縣包括“榆林大蔥”“榆林韭菜”“奮鬥三晚”“蘭農豐碩”等知名品牌達到30多個,品牌入市率70%以上。該縣組織人員有機會就到全國各大蔬菜批發市場進行展覽展銷,提高知名度。同時,鼓勵扶持經營主體注冊商標,培育蔬菜品牌,完善監管制度,建立瓜菜安全監測點,維護市場信譽。

做牢基礎設施。充分利用國家、省、市支持農業發展政策,整合資金項目,擴大溫室、大棚建設規模,增加現代灌溉設施,購置配套農業機械,完善蔬菜生產基地水、電、路等基礎設施配套建設,增強抵禦自然災害的能力,提高綜合生產能力。 做足支撐。縣裡成立了蔬菜產業發展中心,統籌推進蔬菜產業發展。縣財政拿出定量資金,用於品牌宣傳、市場維護、園區建設、獎勵能人和扶持重點合作社、蔬菜加工龍頭企業。在用好用足土地經營權抵押貸款試點政策的同時,組織蔬菜生產經營主體成立信用聯合體,開展聯保貸款,建立貸款貼息傾斜制度,整合婦女創業貸款貼息、扶貧貸款貼息,對發展主體給予貼息支援。同時,縣財政拿出2000萬元專項資金,注入蔬菜基地建設貸款擔保資金帳戶。

楊超:主動對接農企辟建種植基地

記者宋一楓

3月31日,蘭西縣經濟技術開發區主任楊超在接受記者採訪時說,開發區通過做強食品加工板塊,打造產業集群,主動對接農企,辟建種植基地,做好企業保姆,開展專項服務,助力縣域綠色食品產業發展。

楊超說,蘭西開發區將做大做強食品加工產業作為重點,積極引進綠色食品加工項目,打造了食品加工板塊。2015年以來,先後引進了中舜農業、蘭西立信、黑土優選、東金農業等多家蔬菜加工企業、粗糧雜糧加工企業及鮮食玉米加工企業,初步形成了產業集群並紛紛投產達效。目前,開發區內食品加工企業年農產品加工能力達6萬噸,產值達5.6億元,拉動就業1000人,實現年人均收入4萬元。

開發區管委會充分發揮橋樑紐帶作用,為企業和鄉鎮經營主體牽線搭橋“做紅娘”,辟建綠特色種植基地近10萬畝。龍頭企業+鄉鎮+合作社+農民+基地的發展模式,形成了良性互動發展格局。黑龍江中舜農業發展有限公司、蘭西縣立信食品有限責任公司與榆林鎮慶豐大蔥合作社合作對接,發展蔬菜種植基地1.5萬畝,年實現產值1000萬元。哈爾濱東金現代農業股份有限公司、黑龍江樂姆食品有限公司分別在康榮鄉、平山鎮發展鮮食玉米種植基地3萬畝以上,年實現產值達6000萬元。黑龍江黑土優選生態農業開發有限公司和林語花溪電子商務公司兩家公司,與星火鄉秀金穀物種植專業合作社合作,雜糧種植基地達5000畝以上,年實現產值500萬元。通過龍頭企業牽動,全縣經濟作物面積達38.2萬畝,占耕地總面積的14.34%。其中,僅瓜菜面積就達到22萬畝。 在項目推進上,開發區採取“一對一”“多對一”和派駐企業秘書的方式,對落地企業開展專項“保姆式”服務,目前6家糧食企業均有專職人員搞服務,説明企業找市場、尋基地、搞管理,確保企業建設得快、生產得好、成長得壯。在種植基地打造上,開發區與企業、鄉鎮、農技部門合作,對種植基地建設進行專門規劃和全程服務,嚴格按照綠色無公害的標準進行打造,聘請省農科院專家“支招把脈”,科學規範企業種植基地流程。強化農產品可溯源體系建設,增上農業資訊服務平臺,農業管理步入科學化、資訊化軌道。在生產加工標準化上,對開發區各加工企業進行嚴格監管,確保各企業按照一流的衛生和生產標準進行操作。蔬菜和雜糧產品深受好評國內市場好評,並遠銷韓日等海外市場。

置身花海中看風景,在茶亭裡品茗。3月31日,蘭西縣康榮鄉黨委書記王英偉在接受專訪時,頗有詩意地描繪了未來康榮寒地玫瑰特色小鎮的唯美畫面。

康榮鄉距離哈市主城區60公里,規劃中的哈綏城際列車和202國道穿行而過。王英偉說,康榮寒地玫瑰特色小鎮建設,是蘭西探索打造田園養生之地的重要組成部分。通過運用最先進的農業農村發展模式,由旅遊業帶動發展第三產業,三產帶動農業,通過農業撬動加工業,產城融合,一盤棋就活了。

王英偉說,他們正著重從特色產業、特色業態、特色建築和特色文化上進行謀劃。在特色產業方面,選擇發展寒地玫瑰產業。年初,與河北承德人羅豔超達成協議,在蘭西成立黑龍江寒地玫瑰生物科技有限公司,收購鮮花,進行深加工,共同生產玫瑰餅、玫瑰酒、玫瑰茶和玫瑰蜜等系列產品。同時,成立康榮鄉農業種植經銷有限公司和現代農業種植研發專業合作社,流轉土地1500畝,1000畝用於玫瑰種植,200畝地用於做四季玫瑰花海,啟動300畝農業觀光園建設。主題花海的甬路、棧道,以及廣場等標誌性建築,聘請國內頂級規劃單位設計。目前,哈爾濱東方新天地和東北婚慶公司聯盟等多家婚慶機構有意向要把玫瑰特色小鎮作為外景拍攝基地。相信不久,這裡將變身為婚紗攝影、影視拍攝和婚禮慶典的婚慶綜合體。

“打造特色業態,把人留住是關鍵。”王英偉說,經過多方考察,決定與陝西西安袁家村進行合作。袁家村用關中民俗和農家樂、知名小吃留住遊客,一年遊客480萬,村級收入達到10多億元,被譽為“關中第一村”。蘭西旅遊有基礎,每週哈市1000多人來蘭西周邊遊玩,必經之地的玫瑰小鎮打造好了,留下遊人不成問題。袁家村離西安50公里,康榮離哈爾濱也四五十公里,地理位置相近,既然西安人能來袁家村,小鎮打造好,哈爾濱人也一樣能來康榮。袁家村打造的是關中民俗,康榮要打造關東民俗,可以融合全國各地名小吃。盯住哈爾濱人口以及每年來哈爾濱旅遊的幾千萬全國各地遊客,跟旅遊公司掛鉤,做好小鎮旅遊節點。由袁家村負責業態運營、組織培訓農民。農民參與入股成立合作社,讓農民參與業態經營。

王英偉介紹說,康榮正在撤並榮顯村邵家窩棚等5個屯,規劃建設成生活區和業態區兩個區域,五一前後主體工程準備開工。玫瑰小鎮建設需要做好特色文化,計畫恢復農民夜校,讓村民受到中華民族傳統文化薰陶,讓下一代受到良好教育,弘揚好蘭西德善文化。 王英偉告訴記者,他這幾天要去河北承德查看訂購的40萬株玫瑰苗木品質,馬上起運回來進行栽植。“玫瑰小鎮今年會成形,推門賞景、開窗聞香,三到五年後會成為康榮鄉的標誌性符號。”

張建軍:互聯網+產業,邁向智慧農業

記者文可心

有了智慧化催芽,標準化育秧大棚,網路即時監控,不僅芽齊苗壯,省時省力,而且產量也大大增加。蘭西縣長江鄉光輝水稻種植合作社一位農戶如是說。這是蘭西縣深入推進“互聯網+”產業,加速發展智慧農業工作所取得的一項成果。

3月31日,蘭西縣農業局智慧農業物聯網管理中心主任張建軍在接受記者採訪時介紹,蘭西縣深入落實和踐行創新驅動戰略,向傳統農業注入“智慧”血液,加速發展以智慧育苗、智慧生產和資訊服務等為主要內容的“智慧農業”,于2016年成立了蘭西縣智慧農業物聯網管理中心,依靠先進的科學技術提高農業產業化、精准化、智慧化程度,大大促進了“智慧農業”的快速發展。

張建軍說,在“N個基地”的建設中,長江鄉光輝水稻種植合作社、長崗鄉黑土黃良種植合作社、臨江鎮銀河水稻種植合作社、榆林鎮大蔥種植合作社被作為先期試點高標準互聯網+基地。由於在基地上安裝了物聯網設備,及360度高速旋轉攝像頭,水溫、水位、光照、空氣溫濕度等感測器,實現了遠端系統管理控制化和智慧化,農民們足不出戶,只要點擊滑鼠或滑動手機,就能掌握農田與大棚內的相關資料,有效降低了農業勞動強度;而且遍佈農田的感測器也為農業專家遠端會診提供了強有力的資料依據。去年8月,長崗鄉稻田出現了二化螟,智慧農業“天眼”及時發現,技術人員馬上採取了相關措施,大大降低了農民們的經濟損失。

智慧農業物聯網管理中心的展銷平臺則大大拓寬了農戶們的銷售管道。網上直觀的農作物生長全過程,為綠色食品的銷售提供了強有力的佐證,長江鄉光輝水稻種植合作社去年便利用網路平臺,成功簽約銷售綠色有機大米300多噸。更可喜的是,該合作社也因此與山東一家公司簽定合同,今年農戶們不僅可以享受到減農藥、減化肥、促增收的無償服務,1000畝農田上的大米將被包銷。明年,這個合作社預計將有一萬畝稻田簽約,進入完全託管模式。 張建軍說,智慧農業的關鍵是如何讓農業資訊技術嵌入到農業生產過程之中,成為農業生產的要素之一,做到像種子、化肥、農藥一樣,讓農業生產離不開它,但同進又使農事操作更加便利和科學,既大幅度降低勞力成本,又提高農產品的產量和品質,進而實現農民增收致富的目標。而網上展銷平臺則在種植戶、經營戶之間搭建起了“高速公路”,農產品通過“高速公路”,從田間地頭一步就邁進了更加廣闊的市場。

鄭佳:“八大功夫”保鮮“菜籃子”

記者冷冬梅

近日,蘭西榆林鎮慶豐大蔥合作社、蘭河鄉田穀園玉米種植合作社,與省交通銀行綏化分行簽訂了總額1890萬元貸款協議。兩家合作社將各自籌建一處6000平方米的氣調保鮮庫。增建保鮮庫,避開集中上市時間,實行反季節生產和銷售,增收有望。

3月31日,蘭西縣蔬菜辦副主任鄭佳介紹說,蘭西“零距離”哈爾濱,地處“寒地黑土核心地帶”,農業資源富集,面對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和玉米臨儲政策調整,正全力打造哈爾濱“菜籃子”和建設“北菜南銷”基地縣。今年全縣蔬菜面積發展到35萬畝,總產量預計達到100萬噸。

鄭佳說,蘭西下了“八大功夫”來保鮮“菜籃子”。

做大基地。打造5.5萬畝南銷蔬菜專品種種植基地。依託青遠、慶豐等87家規模蔬菜種植合作社和中舜、立信、東金集團、樂姆公司等21家蔬菜加工主體,建設四大類10萬畝加工蔬菜專品種基地。

做活市場。按照市場帶動銷售,銷售促進生產的思路,加大建設以有形蔬菜批發市場為基礎,互聯網等無形市場相配套的蔬菜流通網路。以豐碩南瓜合作社為主體,建立哈爾濱高校直供蔬菜基地1萬畝。以臨江老三、榆林慶豐、奮鬥碧野等為主近百名蔬菜經紀人與南方大城市蔬菜經銷商合作,銷售辣椒、甘藍、西瓜、番茄10萬畝。

做深加工。通過招商引資、改組改造、聯營聯合等形式,圍繞辣椒、南瓜、馬鈴薯、白菜等大宗蔬菜原料,逐步培育和壯大貯藏保鮮、冷凍脫水、淨菜包裝、幹制醃制、粉汁飲料等加工龍頭企業群體。

做暢流通。採取現有運輸物流企業拓展服務專案和引進大型蔬菜物流企業並舉的辦法,爭取國家和省裡政策扶持項目資金,建設預冷、冷凍、冷藏設施17處9萬平方米,冷凍保鮮能力達到20萬噸。

做精園區。沿哈黑路、綏肇路、安蘭路沿線打造百公里蔬菜示範帶,重點建設了1個萬畝露地蔬菜園區,14個千畝蔬菜園區,2個省級蔬菜新品種新技術示範區。

做亮品牌。目前,全縣包括“榆林大蔥”“榆林韭菜”“奮鬥三晚”“蘭農豐碩”等知名品牌達到30多個,品牌入市率70%以上。該縣組織人員有機會就到全國各大蔬菜批發市場進行展覽展銷,提高知名度。同時,鼓勵扶持經營主體注冊商標,培育蔬菜品牌,完善監管制度,建立瓜菜安全監測點,維護市場信譽。

做牢基礎設施。充分利用國家、省、市支持農業發展政策,整合資金項目,擴大溫室、大棚建設規模,增加現代灌溉設施,購置配套農業機械,完善蔬菜生產基地水、電、路等基礎設施配套建設,增強抵禦自然災害的能力,提高綜合生產能力。 做足支撐。縣裡成立了蔬菜產業發展中心,統籌推進蔬菜產業發展。縣財政拿出定量資金,用於品牌宣傳、市場維護、園區建設、獎勵能人和扶持重點合作社、蔬菜加工龍頭企業。在用好用足土地經營權抵押貸款試點政策的同時,組織蔬菜生產經營主體成立信用聯合體,開展聯保貸款,建立貸款貼息傾斜制度,整合婦女創業貸款貼息、扶貧貸款貼息,對發展主體給予貼息支援。同時,縣財政拿出2000萬元專項資金,注入蔬菜基地建設貸款擔保資金帳戶。

楊超:主動對接農企辟建種植基地

記者宋一楓

3月31日,蘭西縣經濟技術開發區主任楊超在接受記者採訪時說,開發區通過做強食品加工板塊,打造產業集群,主動對接農企,辟建種植基地,做好企業保姆,開展專項服務,助力縣域綠色食品產業發展。

楊超說,蘭西開發區將做大做強食品加工產業作為重點,積極引進綠色食品加工項目,打造了食品加工板塊。2015年以來,先後引進了中舜農業、蘭西立信、黑土優選、東金農業等多家蔬菜加工企業、粗糧雜糧加工企業及鮮食玉米加工企業,初步形成了產業集群並紛紛投產達效。目前,開發區內食品加工企業年農產品加工能力達6萬噸,產值達5.6億元,拉動就業1000人,實現年人均收入4萬元。

開發區管委會充分發揮橋樑紐帶作用,為企業和鄉鎮經營主體牽線搭橋“做紅娘”,辟建綠特色種植基地近10萬畝。龍頭企業+鄉鎮+合作社+農民+基地的發展模式,形成了良性互動發展格局。黑龍江中舜農業發展有限公司、蘭西縣立信食品有限責任公司與榆林鎮慶豐大蔥合作社合作對接,發展蔬菜種植基地1.5萬畝,年實現產值1000萬元。哈爾濱東金現代農業股份有限公司、黑龍江樂姆食品有限公司分別在康榮鄉、平山鎮發展鮮食玉米種植基地3萬畝以上,年實現產值達6000萬元。黑龍江黑土優選生態農業開發有限公司和林語花溪電子商務公司兩家公司,與星火鄉秀金穀物種植專業合作社合作,雜糧種植基地達5000畝以上,年實現產值500萬元。通過龍頭企業牽動,全縣經濟作物面積達38.2萬畝,占耕地總面積的14.34%。其中,僅瓜菜面積就達到22萬畝。 在項目推進上,開發區採取“一對一”“多對一”和派駐企業秘書的方式,對落地企業開展專項“保姆式”服務,目前6家糧食企業均有專職人員搞服務,説明企業找市場、尋基地、搞管理,確保企業建設得快、生產得好、成長得壯。在種植基地打造上,開發區與企業、鄉鎮、農技部門合作,對種植基地建設進行專門規劃和全程服務,嚴格按照綠色無公害的標準進行打造,聘請省農科院專家“支招把脈”,科學規範企業種植基地流程。強化農產品可溯源體系建設,增上農業資訊服務平臺,農業管理步入科學化、資訊化軌道。在生產加工標準化上,對開發區各加工企業進行嚴格監管,確保各企業按照一流的衛生和生產標準進行操作。蔬菜和雜糧產品深受好評國內市場好評,並遠銷韓日等海外市場。

同類文章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