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設計>正文

設計好了早教遊戲,孩子不玩怎麼辦?

今天我來回答一個在家做早教遊戲的常見問題:

按照書上把遊戲給孩子設置好了, 可孩子不玩怎麼辦呢?尤其是那些專注類的遊戲, 自己的孩子根本坐不住, 是不是性格使然?有些爸媽試了幾個遊戲之後感覺連連受挫, 相信是自己孩子的性格不合適這些遊戲, 就放棄了不再嘗試, 其實這樣是很可惜的。

讓我們先從孩子的角度去想一想, 孩子會選擇什麼樣的遊戲玩呢?

1. 他會選擇看上去有趣的, 在自己興趣之內的遊戲。

2. 他會選擇自己有信心能夠勝任的遊戲。

那麼反過來解釋, 爸媽設計好的新遊戲, 為什麼孩子不玩呢?

1. 她不確定這個遊戲在自己的興趣範圍之內, 因為還沒有體驗過專注其中的樂趣。

2. 因為沒有嘗試過, 她不知道自己能否勝任, 不敢上手。

在孩子剛開始接觸有設計性的早教遊戲時, 這種狀況是很常見的。 尤其是如果以前習慣于玩現成的玩具,

和爸媽做的互動遊戲比較少, 那麼在引入設計性的早教遊戲時, 孩子會對這種形式感到陌生。

比如, 他如果從來沒有玩過彩色大米的感官遊戲, 從來沒有試過不織布穿紐扣的精細遊戲, 也沒有見過爸媽用這樣的方式呈現遊戲給他, 他很可能都不知道該期待些什麼, 因此也找不到興奮點, 更會因為陌生感而害怕自己做不來, 就不去做。

這種狀況是很典型的:孩子對自己的興趣和能力不夠瞭解, 爸媽對孩子的興趣和能力也不夠瞭解, 就會經常出現設置遊戲的“命中率”很低, 爸媽孩子都受挫, 因而進行不下去。

這個時候, 如果說:“這個孩子的性格就是這樣的, 坐不住, 這些遊戲不適合他。 ”因此就不再嘗試了, 那是不公平的。

因為任何性格的孩子都有喜愛的遊戲, 任何性格的孩子都有專注的潛力, 但熟悉任何一種任務和形式都需要時間, 找到興趣和能力的切入點需要摸索和嘗試, 而孩子只有在適合其興趣和能力的遊戲中, 才會將其性格和專注力的潛能發揮到最大。

因此爸媽的任務, 首先是這兩個:

1. 橫向:找到孩子的興趣都有哪些, 什麼事物引起孩子的興奮感。

2. 縱向:確認孩子在某項任務中的能力水準。

而達到“橫向和縱向的心裡有數”, 是要通過爸媽與孩子做了很多遊戲以後, 才能對孩子的興趣和能力都瞭若指掌,

才會把握得越來越好。 所以遊戲的“成功率”和做遊戲的頻率是相輔相成的。 最開始, 肯定需要雙向摸索, 成功率會比較低。 但是這個過程中, 爸媽對孩子的瞭解會越來越多, 孩子對遊戲的信心也會不斷積累, 成功率就會升高。

比如我和女兒Suki 、Sula一起進行了幾百個遊戲, 我對她們的興趣和能力都瞭若指掌, 設計出的幾乎每一個遊戲她們都愛玩, 這時“命中率”就很高了。 這不是性格的原因, 這是深度瞭解和熟練配合的原因。

許多類別的遊戲都可以提升專注力

說“自己的孩子性格不適合專注做遊戲”的爸媽,也是想當然地把專注力遊戲全都認作精細運動、手工類和桌面的遊戲了。

我們和孩子做遊戲,肯定是要幫助孩子進入“專注”、“心無旁騖”的狀態,其實有非常多類別的遊戲,都是可以提升專注力的。

比如有指示性的身體遊戲,孩子要專心地投籃或者投擲命中目標;比如工程搭建,把想像中的房屋用樂高實現;比如生活實踐,認真把鞋刷乾淨、把水倒入瓶子裡等等,很多遊戲都會提升孩子的專注力。

我們要做的,就是尋找這樣能夠讓孩子“沉浸其中”的遊戲,而這類遊戲肯定是和他們的興趣與能力分不開的。有針對性地設計適合孩子的遊戲,可以幫助孩子更多地體驗“專注”,在心理學中的形容就是“心流”,這是生命中最愉悅的心理體驗,能夠最大化地激發孩子的潛能。

既然不是性格的原因,孩子不肯做遊戲時,到底要用怎樣引導呢?

步驟如下:

1. 在進行早教遊戲的初期,由於爸媽對孩子的興趣點和能力水準都還把握得不夠精准,那麼唯一的途徑就是多做遊戲,多嘗試。涉及的遊戲最好能夠覆蓋到各個類別:身體技能、語言交流、數學秩序、美術創意、自然科學、工程搭建、生活實踐,在各種領域都給孩子以接觸和遊戲的機會。只有這樣做,才能夠更全面和敏銳地發現孩子此階段的興趣點和敏感期,而錯過了敏感期是可惜的事。

2. 如果孩子對引入的新遊戲不感興趣,可以和孩子“平行地遊戲”。也許孩子在玩別的玩具,爸媽可以不動聲色地自己玩準備好的遊戲。孩子表面上不參與,很可能在偷偷觀察,這都是他熟悉這個遊戲形式的過程,他也在琢磨自己是否想要參與。

3. 一個新遊戲,如果孩子完全不樂意參與,可以先把這個遊戲收起來,過一段時間再拿出來試試。孩子的興趣、心理狀態、自我感覺都是不停地在變化的。她對一項任務有一個從陌生到熟悉的過程,征服的信心也需要一點點建立,那些本來拒絕參與的遊戲,也許忽然有一天她就決定要嘗試。

4. 當孩子願意參與新遊戲了,可他要按照自己的方式去玩怎麼辦?不要強迫孩子遵照自己的“正確方式”去玩。遊戲不是任務,探索也沒有對錯,給孩子自由體會材料、自由創造遊戲形式的機會,而在這個過程中多觀察孩子的“興奮點”是在哪裡。別忘了,爸媽作為觀察者,目的始終是“定位孩子的興趣和能力”,這個瞭解的過程比“完成任務”更重要。而一個遊戲的“正確玩法”,可以下一次再重複,多次重複,孩子經常是忽然之間“開竅”的,這個“開竅”要等待自主自願,強迫孩子去按某種形式去玩,不是“開竅”的定義。

5. 引入一個新遊戲,難度要設置得簡單些,孩子有信心能夠勝任,才會願意動手參與。當他對這個遊戲形式熟悉了,對自己的能力有了信心,再引入“進階挑戰”。這個進階的難度設置很像樓梯,一次只設置比孩子所在的位置高一丁點的臺階,讓他努力一下就能自己登上去,有足夠的挑戰吸引進步,也不至於太難達成而讓孩子氣餒。

這個難度的設置,也基於爸媽對孩子的十足瞭解,所以平常“觀察孩子”的積累,在早教中是極其重要的。難度設置得越準確,就越容易開啟孩子的“自驅力”,讓孩子渴望不斷進步。在心理學上,這個解析來自維果斯基的“支架理論”,爸媽像設置支架一樣幫助孩子一步步克服困難往上攀登。

6. 也有爸媽說,找到了孩子的興趣點,是不是就任由孩子在這一個興趣裡玩下去,而可以忽略其他了?當你已經很熟悉孩子的興趣和能力了,一邊讓她沉浸在自己興趣內的遊戲中,一邊也應該以這個興趣為媒介,説明孩子拓展新的領域。

最好的竅門就是“跨學科”,打開想像,開動腦筋,把孩子對一種科目裡的興趣帶到另一種科目裡,用這種方式引入孩子到新遊戲中,是最巧妙的捷徑。

比如有一段時間Suki迷戀蝴蝶,我們通過蝴蝶的科普繪本,讓她愛上了各種昆蟲類的繪本,再進階到動物植物和地球的科普讀物。我們又以蝴蝶為視窗,嘗試不同的學科,做了蝴蝶的杯子蛋糕,搭建蝴蝶的木質三維模型,做蝴蝶橡皮泥,玩蝴蝶拼圖,做蝴蝶手工,還進行了濾紙顏色分層的科學實驗來製作蝴蝶翅膀。

孩子的興趣點是一個引子,它起到的效果越有發散性就越好,讓孩子體驗不同的領域,這就是最好的引入新遊戲的方法,而學習中的終極的“融會貫通”,就是在“跨學科”的體驗中得來的。

許多類別的遊戲都可以提升專注力

說“自己的孩子性格不適合專注做遊戲”的爸媽,也是想當然地把專注力遊戲全都認作精細運動、手工類和桌面的遊戲了。

我們和孩子做遊戲,肯定是要幫助孩子進入“專注”、“心無旁騖”的狀態,其實有非常多類別的遊戲,都是可以提升專注力的。

比如有指示性的身體遊戲,孩子要專心地投籃或者投擲命中目標;比如工程搭建,把想像中的房屋用樂高實現;比如生活實踐,認真把鞋刷乾淨、把水倒入瓶子裡等等,很多遊戲都會提升孩子的專注力。

我們要做的,就是尋找這樣能夠讓孩子“沉浸其中”的遊戲,而這類遊戲肯定是和他們的興趣與能力分不開的。有針對性地設計適合孩子的遊戲,可以幫助孩子更多地體驗“專注”,在心理學中的形容就是“心流”,這是生命中最愉悅的心理體驗,能夠最大化地激發孩子的潛能。

既然不是性格的原因,孩子不肯做遊戲時,到底要用怎樣引導呢?

步驟如下:

1. 在進行早教遊戲的初期,由於爸媽對孩子的興趣點和能力水準都還把握得不夠精准,那麼唯一的途徑就是多做遊戲,多嘗試。涉及的遊戲最好能夠覆蓋到各個類別:身體技能、語言交流、數學秩序、美術創意、自然科學、工程搭建、生活實踐,在各種領域都給孩子以接觸和遊戲的機會。只有這樣做,才能夠更全面和敏銳地發現孩子此階段的興趣點和敏感期,而錯過了敏感期是可惜的事。

2. 如果孩子對引入的新遊戲不感興趣,可以和孩子“平行地遊戲”。也許孩子在玩別的玩具,爸媽可以不動聲色地自己玩準備好的遊戲。孩子表面上不參與,很可能在偷偷觀察,這都是他熟悉這個遊戲形式的過程,他也在琢磨自己是否想要參與。

3. 一個新遊戲,如果孩子完全不樂意參與,可以先把這個遊戲收起來,過一段時間再拿出來試試。孩子的興趣、心理狀態、自我感覺都是不停地在變化的。她對一項任務有一個從陌生到熟悉的過程,征服的信心也需要一點點建立,那些本來拒絕參與的遊戲,也許忽然有一天她就決定要嘗試。

4. 當孩子願意參與新遊戲了,可他要按照自己的方式去玩怎麼辦?不要強迫孩子遵照自己的“正確方式”去玩。遊戲不是任務,探索也沒有對錯,給孩子自由體會材料、自由創造遊戲形式的機會,而在這個過程中多觀察孩子的“興奮點”是在哪裡。別忘了,爸媽作為觀察者,目的始終是“定位孩子的興趣和能力”,這個瞭解的過程比“完成任務”更重要。而一個遊戲的“正確玩法”,可以下一次再重複,多次重複,孩子經常是忽然之間“開竅”的,這個“開竅”要等待自主自願,強迫孩子去按某種形式去玩,不是“開竅”的定義。

5. 引入一個新遊戲,難度要設置得簡單些,孩子有信心能夠勝任,才會願意動手參與。當他對這個遊戲形式熟悉了,對自己的能力有了信心,再引入“進階挑戰”。這個進階的難度設置很像樓梯,一次只設置比孩子所在的位置高一丁點的臺階,讓他努力一下就能自己登上去,有足夠的挑戰吸引進步,也不至於太難達成而讓孩子氣餒。

這個難度的設置,也基於爸媽對孩子的十足瞭解,所以平常“觀察孩子”的積累,在早教中是極其重要的。難度設置得越準確,就越容易開啟孩子的“自驅力”,讓孩子渴望不斷進步。在心理學上,這個解析來自維果斯基的“支架理論”,爸媽像設置支架一樣幫助孩子一步步克服困難往上攀登。

6. 也有爸媽說,找到了孩子的興趣點,是不是就任由孩子在這一個興趣裡玩下去,而可以忽略其他了?當你已經很熟悉孩子的興趣和能力了,一邊讓她沉浸在自己興趣內的遊戲中,一邊也應該以這個興趣為媒介,説明孩子拓展新的領域。

最好的竅門就是“跨學科”,打開想像,開動腦筋,把孩子對一種科目裡的興趣帶到另一種科目裡,用這種方式引入孩子到新遊戲中,是最巧妙的捷徑。

比如有一段時間Suki迷戀蝴蝶,我們通過蝴蝶的科普繪本,讓她愛上了各種昆蟲類的繪本,再進階到動物植物和地球的科普讀物。我們又以蝴蝶為視窗,嘗試不同的學科,做了蝴蝶的杯子蛋糕,搭建蝴蝶的木質三維模型,做蝴蝶橡皮泥,玩蝴蝶拼圖,做蝴蝶手工,還進行了濾紙顏色分層的科學實驗來製作蝴蝶翅膀。

孩子的興趣點是一個引子,它起到的效果越有發散性就越好,讓孩子體驗不同的領域,這就是最好的引入新遊戲的方法,而學習中的終極的“融會貫通”,就是在“跨學科”的體驗中得來的。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