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遊戲>正文

奚夢瑤上綜藝被罵慘,年輕時最不該做這六件蠢事,網友:很有道理

2018年剛剛開始, 90後已全部成年。

好像只有在特殊的時間節點, 我們才會陡然發覺, 青春、機會、容顏, 一切都從未停止過它的流逝。

都說時間教會人成長, 對有些人來說卻不是這樣。

《王者出擊》的一期節目裡, 奚夢瑤因之前被王嘉爾淘汰, 拉著隊友, 對王嘉爾展開“復仇行動”。

礙于遊戲技能, 王嘉爾需要在十分鐘內聽從奚夢瑤的吩咐。 奚夢瑤也“不負眾望”, 拿出了懲罰道具辣椒醬。

在對方萬般解釋不能吃之後, 反復勸說“吃一口”、“抿一口”、“我知道你有病”、“你沒得選擇”……

王嘉爾對辣椒過敏, 這件事他在綜藝裡說過不止一次,

甚至還上過熱搜。

最後王嘉爾的汗以肉眼可見的速度在流, 奚夢瑤沒有安慰不說, 反而樂得腰都直不起來。

有過敏經歷的網友在評論區說:知不知道逼嚴重過敏的人吃這種東西, 可能會死人的?!

也許這原本只是節目組設置的一場“玩笑”, 但玩笑開過了頭,

就成了犯蠢。

奚夢瑤參加維密大秀摔倒後, 應變能力不足, 可以說專業水準不夠;但不顧他人安危, 就實在智商情商欠費。

好多人把年輕當做無知的擋箭牌, 試錯的資本。 可它終究是有限的。

年輕時候的有些代價, 其實本不必要付;有些彎路, 本不一定要走。

1、 給自己的懶找藉口

前人早用親身經歷告訴我們, 因為懶會錯失多少機會。

電視劇《甄嬛傳》大火, 飾演“華妃”的蔣欣因此人氣暴漲。 不過, 這個角色的扮演者最初可能另有其人。

“欣貴人”的扮演者萬美汐在節目曾爆料說, 自己很早就收到劇本了。 但是因為太懶, 不願試戲, 所以錯過機會, 按照以往的演出經驗, 她是有可能扮演“華妃”的。

中國社科院的一項調查顯示, 目前中國有80%的大學生和86%的職場人都患有拖延症。

50%的人不到最後一刻, 絕不開始工作。 13%的人沒人催, 無法完成工作。

在拖延這件事情上, 人往往比自己能想到的底線還要懶。

前些日子, “佛系”突然成了熱搜詞。 不過不少人卻誤解了它的意思。

一夜之間, 他們把自己的不求上進被包裝成與世無爭,

把懶惰成性昇華成雲淡風輕。

這樣的假“佛系”, 怕是遁入空門, 也要早早喊著下山還俗。

和一大群數目可觀的“佛系青年”形成鮮明對比的, 是鄭州的一個普通外賣員, 在工作空隙不忘看書備戰考研。

別人問他, 你還考研呢?他說, 準備還可以, 試試唄, 今年不行明年再來, 幹啥事都要有個好心態。

另一位媽媽, 因為還在哺乳期, 只能帶娃考研。 說起為什麼要考研, 她說自己對道教很感興趣, 想要深入學習宗教學。

如果說高三吃的苦是被全世界一口一口喂進嘴裡,那麼考研就算是典型的“自討苦吃”。高三時候哭著喊著撕書的小孩,四年後主動選擇再走一次獨木橋。

已經在社會上自由打拼了幾年的人,最後卻想重返考場——時間輕而易舉地證明了一件事:或許你可以為自己的懶找到一個不錯的藉口,搪塞了所有人,但是你最後沒有辦法搪塞自己的人生。

2、入不敷出

年輕人的消費觀,總是和上一輩格格不入。明明自己還沒有賺錢,卻凡事都要最好的。

沒有錢怎麼辦?借錢也要買。

螞蟻花唄發佈的《2017中國年輕人消費生活報告》曾指出,中國90後一代人中,每四個人中就有一個有花唄。

花錢一時爽,還錢火葬場。

瑪律庫塞曾經提出過一個概念,叫“虛假需求”。當社會越來越發達,人們掌握著各種滿足欲求的手段,卻不知道自己需要什麼,不得不尋求“仲介”為他指明方向。最終把 “他人的欲求”、把自己本不需要的東西,當作了需求。

網上鋪天蓋地的網紅,沒日沒夜地推薦“好物”,從化妝品到包包,創造著洶湧的“虛假需求”,也讓越來越多年輕人,掉進了入不敷出的漩渦。

12月初,央視新聞報導了一個揚州高校的大學生王某,為了賺錢,騙其他大學生用手機app註冊貸款,行騙金額超過了百萬。

雖然他每個月只有固定的生活費,卻過上了開豪車,買奢侈品,頻繁旅遊的“富二代”生活。

大學生貸款的風氣日益增長。總覺得透支一點金錢,很容易就能補上,結果滾雪球般越積越多,負債累累

就像茨威格的那句話,年輕時命運贈送的每一件禮物,早已在暗中標好了價格。

花自己花不起的錢,遲早要付出自己付不了的代價。

3.以為自己什麼都懂

有人說,年輕人對這個世界有種常見的誤會,以為過去鮮明存在的圈層已經消失,這個世界是扁平的。

畢竟早起打開手機,就可以看到川普的推特,甚至還能在下面留言;每天收到明星的婚喪嫁娶的新聞推送,還能評論幾句,人就會特別容易產生誤會,覺得這個世界觸手可及。

對於娛樂八卦,世界大事,總覺得自己什麼都懂,什麼都明白。但其實,總有些什麼限制了你的想像力。

正如曾經鋪天蓋地的月經雞湯文,說創立facebook的紮克伯格雖然是千萬富翁,卻住在普通的房子裡,沒有保安也沒有僕人,過著樸素低調的生活。

但它們沒有告訴大家,紮克伯格夫婦為了每天清淨,花費了3000萬美元買下四周相鄰的房子,把它們全部拆除,保證生活不被窺探。

易中天上《開講啦》,被青年代表馬昊提問說是不是刷存在感、不務正業。

馬昊質問易中天/《開講啦》

易中天的反駁讓他無言以對:

“我當年上《百家講壇》時未耽誤一節課,也是像你一樣利用課餘時間,不可以嗎?”

“那現在呢?”

“退休啦。今天上《開講啦》也是利用老頭們業餘釣魚的時間,不可以嗎?”

限制你的想像力的不是貧窮,而是無知。以為自己什麼都懂的年輕人,很可能連真實的世界都沒有看見過。

4、疏遠家人

生活匆匆忙忙,你又有多久沒有回家看看爸媽了?

昨天打電話回家,是我媽接的。

噓寒問暖了幾句沒話說了,電話裡安靜得尷尬。

我和她都不知道說什麼。

過了一會兒我媽說,她最近在陽臺上種了蔥,長得特別好,還種了盆薄荷,聽說能驅蚊……

說著說著她突然問:“我說這些是不是挺無聊的?”

我一時沒反應過來。

“我就是想告訴你家裡都挺好的,也沒啥事,你要是忙就先掛了吧。”

我說好,等著她掛電話,盯了螢幕六秒沒反應,然後自己按下了掛斷鍵。每次都是這樣。

年輕人總覺得自己是全世界最忙的人。

忙著上學、忙著工作、忙著漂、忙著跑、忙著戀愛、忙著過自己的生活,卻總是忘記生活中真正重要的事,忘了關心親人和朋友。

人在成長的時候需要陪伴,變老也同樣需要。

當曾經年輕的父母驟然老去,年輕會扮靚出門的媽媽開始細細打理鬢角的白頭發,一生氣臉就漲得通紅的爸爸突然抱回了幾盆盆栽,每天仔細澆水,就像個普通的小老頭。

他們也有手機,為了和你交流,他們學了半天才學會發朋友圈。

他們知道你不過是感冒,還要每天打來電話問你好不好,自己生病了卻隻字不提。

5、太在意旁人看法

很多人都說,現在的年輕人越來越有主見,凡事都有自己的想法。

但這並不是真的。

常常看到這樣的問題:

“家裡人不同意,要不要和男朋友分手?”

“是考研好,還是直接工作好?”

“外企和公務員,選哪一個?”

即使年輕人越來越少和父母溝通自己的人生選擇,但還是習慣以社交媒體為依據,指導自己的生活和價值選擇。

可別人的意見固然重要,但是卻沒有人能像你自己一樣,對自己負責。

曾聽過一個故事。

一位畫家突發奇想,想畫出一幅人人喜歡的畫。

畫好之後他到街上,請路過的人,在畫上對需要修改之處做標記,結果整張畫都被塗滿了。

他很懷疑,苦思之後,他又拿著同樣的畫上街,不同的是,這次是請路人指出這幅畫的出彩之處。結果,之前被否定的位置也都被標上了記號。

除非你是人民幣,否則不可能讓所有人滿意。所以重要的不是別人怎麼看,而是你怎麼想。

這兩年,網綜《奇葩說》大紅大紫,它集結了一群不在意別人怎麼看的“奇葩”。

不論是姜思達的全國大出櫃,還是範湉湉不會老的演員夢,每個人都對自己的人生百分百負責,即使那是很多人不支持的方向,他們還是決定一條路走到黑。

正是因為這樣,他們讓大家看到了更多的可能性。

不要太在意別人的看法,這不僅僅是一句口號,而是實用的生存法則。

6、不會控制自己的情緒

對於有些人來說,“真性情”是一面金牌。

毒舌是真性情,我行我素是真性情,“賤人我憑什麼幫你”也是真性情。面對生活中的不開心,零容忍就是最大的真性情。

可是這種“真性情”,其實會毀了一個人。隨意貼標籤,並不會顯得自己高級。

去年的牛津詞典,把“post-truth”評為了年度詞彙。“後真相”時代,情緒在前,真相在後。

泰國前段時間拍攝的以網路暴力為主題的廣告片中,菜場的包租婆被所有人誤會,憑幾段斷章取義的視頻,被網友誤解、謾駡、人肉。可是事實上,大媽是一個不許攤販用秤作假,主動邀請路邊擺攤的姑娘來菜市場賣菜的熱心腸。

有時候你以為你是真性情,其實你只是被情緒蒙蔽。

有時候你覺得自己伸張了正義,堅持了真理,其實你只是一葉障目,看不清事情的全貌。

控制不好自己的情緒,就會看不清這個世界。

重生題材的小說之所以盛極,就是因為年輕人感同身受的兩個字,“遺憾”。

每天睡覺做夢都想重來一次人生,把那些交出去的人生學費省下來,也別再走一次彎彎曲曲的彎路。

可是時間不可倒流,一切都只有從當下開始才真的有意義。

只有把每一步都走好,才能在多年後問心無愧地告訴自己——芳華已逝,不必回頭。

如果說高三吃的苦是被全世界一口一口喂進嘴裡,那麼考研就算是典型的“自討苦吃”。高三時候哭著喊著撕書的小孩,四年後主動選擇再走一次獨木橋。

已經在社會上自由打拼了幾年的人,最後卻想重返考場——時間輕而易舉地證明了一件事:或許你可以為自己的懶找到一個不錯的藉口,搪塞了所有人,但是你最後沒有辦法搪塞自己的人生。

2、入不敷出

年輕人的消費觀,總是和上一輩格格不入。明明自己還沒有賺錢,卻凡事都要最好的。

沒有錢怎麼辦?借錢也要買。

螞蟻花唄發佈的《2017中國年輕人消費生活報告》曾指出,中國90後一代人中,每四個人中就有一個有花唄。

花錢一時爽,還錢火葬場。

瑪律庫塞曾經提出過一個概念,叫“虛假需求”。當社會越來越發達,人們掌握著各種滿足欲求的手段,卻不知道自己需要什麼,不得不尋求“仲介”為他指明方向。最終把 “他人的欲求”、把自己本不需要的東西,當作了需求。

網上鋪天蓋地的網紅,沒日沒夜地推薦“好物”,從化妝品到包包,創造著洶湧的“虛假需求”,也讓越來越多年輕人,掉進了入不敷出的漩渦。

12月初,央視新聞報導了一個揚州高校的大學生王某,為了賺錢,騙其他大學生用手機app註冊貸款,行騙金額超過了百萬。

雖然他每個月只有固定的生活費,卻過上了開豪車,買奢侈品,頻繁旅遊的“富二代”生活。

大學生貸款的風氣日益增長。總覺得透支一點金錢,很容易就能補上,結果滾雪球般越積越多,負債累累

就像茨威格的那句話,年輕時命運贈送的每一件禮物,早已在暗中標好了價格。

花自己花不起的錢,遲早要付出自己付不了的代價。

3.以為自己什麼都懂

有人說,年輕人對這個世界有種常見的誤會,以為過去鮮明存在的圈層已經消失,這個世界是扁平的。

畢竟早起打開手機,就可以看到川普的推特,甚至還能在下面留言;每天收到明星的婚喪嫁娶的新聞推送,還能評論幾句,人就會特別容易產生誤會,覺得這個世界觸手可及。

對於娛樂八卦,世界大事,總覺得自己什麼都懂,什麼都明白。但其實,總有些什麼限制了你的想像力。

正如曾經鋪天蓋地的月經雞湯文,說創立facebook的紮克伯格雖然是千萬富翁,卻住在普通的房子裡,沒有保安也沒有僕人,過著樸素低調的生活。

但它們沒有告訴大家,紮克伯格夫婦為了每天清淨,花費了3000萬美元買下四周相鄰的房子,把它們全部拆除,保證生活不被窺探。

易中天上《開講啦》,被青年代表馬昊提問說是不是刷存在感、不務正業。

馬昊質問易中天/《開講啦》

易中天的反駁讓他無言以對:

“我當年上《百家講壇》時未耽誤一節課,也是像你一樣利用課餘時間,不可以嗎?”

“那現在呢?”

“退休啦。今天上《開講啦》也是利用老頭們業餘釣魚的時間,不可以嗎?”

限制你的想像力的不是貧窮,而是無知。以為自己什麼都懂的年輕人,很可能連真實的世界都沒有看見過。

4、疏遠家人

生活匆匆忙忙,你又有多久沒有回家看看爸媽了?

昨天打電話回家,是我媽接的。

噓寒問暖了幾句沒話說了,電話裡安靜得尷尬。

我和她都不知道說什麼。

過了一會兒我媽說,她最近在陽臺上種了蔥,長得特別好,還種了盆薄荷,聽說能驅蚊……

說著說著她突然問:“我說這些是不是挺無聊的?”

我一時沒反應過來。

“我就是想告訴你家裡都挺好的,也沒啥事,你要是忙就先掛了吧。”

我說好,等著她掛電話,盯了螢幕六秒沒反應,然後自己按下了掛斷鍵。每次都是這樣。

年輕人總覺得自己是全世界最忙的人。

忙著上學、忙著工作、忙著漂、忙著跑、忙著戀愛、忙著過自己的生活,卻總是忘記生活中真正重要的事,忘了關心親人和朋友。

人在成長的時候需要陪伴,變老也同樣需要。

當曾經年輕的父母驟然老去,年輕會扮靚出門的媽媽開始細細打理鬢角的白頭發,一生氣臉就漲得通紅的爸爸突然抱回了幾盆盆栽,每天仔細澆水,就像個普通的小老頭。

他們也有手機,為了和你交流,他們學了半天才學會發朋友圈。

他們知道你不過是感冒,還要每天打來電話問你好不好,自己生病了卻隻字不提。

5、太在意旁人看法

很多人都說,現在的年輕人越來越有主見,凡事都有自己的想法。

但這並不是真的。

常常看到這樣的問題:

“家裡人不同意,要不要和男朋友分手?”

“是考研好,還是直接工作好?”

“外企和公務員,選哪一個?”

即使年輕人越來越少和父母溝通自己的人生選擇,但還是習慣以社交媒體為依據,指導自己的生活和價值選擇。

可別人的意見固然重要,但是卻沒有人能像你自己一樣,對自己負責。

曾聽過一個故事。

一位畫家突發奇想,想畫出一幅人人喜歡的畫。

畫好之後他到街上,請路過的人,在畫上對需要修改之處做標記,結果整張畫都被塗滿了。

他很懷疑,苦思之後,他又拿著同樣的畫上街,不同的是,這次是請路人指出這幅畫的出彩之處。結果,之前被否定的位置也都被標上了記號。

除非你是人民幣,否則不可能讓所有人滿意。所以重要的不是別人怎麼看,而是你怎麼想。

這兩年,網綜《奇葩說》大紅大紫,它集結了一群不在意別人怎麼看的“奇葩”。

不論是姜思達的全國大出櫃,還是範湉湉不會老的演員夢,每個人都對自己的人生百分百負責,即使那是很多人不支持的方向,他們還是決定一條路走到黑。

正是因為這樣,他們讓大家看到了更多的可能性。

不要太在意別人的看法,這不僅僅是一句口號,而是實用的生存法則。

6、不會控制自己的情緒

對於有些人來說,“真性情”是一面金牌。

毒舌是真性情,我行我素是真性情,“賤人我憑什麼幫你”也是真性情。面對生活中的不開心,零容忍就是最大的真性情。

可是這種“真性情”,其實會毀了一個人。隨意貼標籤,並不會顯得自己高級。

去年的牛津詞典,把“post-truth”評為了年度詞彙。“後真相”時代,情緒在前,真相在後。

泰國前段時間拍攝的以網路暴力為主題的廣告片中,菜場的包租婆被所有人誤會,憑幾段斷章取義的視頻,被網友誤解、謾駡、人肉。可是事實上,大媽是一個不許攤販用秤作假,主動邀請路邊擺攤的姑娘來菜市場賣菜的熱心腸。

有時候你以為你是真性情,其實你只是被情緒蒙蔽。

有時候你覺得自己伸張了正義,堅持了真理,其實你只是一葉障目,看不清事情的全貌。

控制不好自己的情緒,就會看不清這個世界。

重生題材的小說之所以盛極,就是因為年輕人感同身受的兩個字,“遺憾”。

每天睡覺做夢都想重來一次人生,把那些交出去的人生學費省下來,也別再走一次彎彎曲曲的彎路。

可是時間不可倒流,一切都只有從當下開始才真的有意義。

只有把每一步都走好,才能在多年後問心無愧地告訴自己——芳華已逝,不必回頭。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