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幸福是奮鬥出來的

——從讓群眾得實惠看臨港區的民生圖景

◎記者 孫世超 通訊員 崔寧波 陳曉偉

站在2018年元旦的新起點上回望——

2013年11月, 臨港區沉浸在升級為國家級經濟技術開發區的喜悅與振奮中。 面對著群情激昂的機關幹部群眾, 臨港區党工委書記、管委會主任于文江說:“開發區的建設, 首先要讓群眾得實惠。 ”

“群眾”二字重千鈞。 多年來, 臨港區始終堅持以人民為中心, 把改善人民生活、增進人民福祉作為一切工作的出發點和落腳點, 基本民生保障一次性向市區最高標準看齊, 幼有所育、學有所教、勞有所得、病有所醫、老有所養、住有所居、弱有所扶一一變為現實。

臨港區以群眾滿意度連續五年全市領先的成績, 兌現著“讓群眾得實惠”的諾言。

究竟是一種怎樣的力量, 開啟了臨港百姓的幸福之門?臨港區用“實”字作答, 群眾的好評不請自來。

補短板 建新城

每天早晨, 蔄山鎮西武林村的張淑民就會拿著水桶, 來到村委旁邊的集中飲水點接水。 “這裡面的水都是淨化過的, 可以直接喝!”張淑民說, “這在過去想都不敢想, 日子真是有奔頭了!”

如今, 臨港區的10個省定貧困村不僅在2016年年底全部“摘帽”, 而且還安裝了水淨化設備, 村民們跟城裡人一樣, 可以在家門口喝上乾淨的直飲水, 由此全部實現了吃、穿“兩不愁”, 醫療、教育、住房、飲水安全“四保障”的最終目標。

群眾滿意, 就是直抵人心的民生溫度。 群眾的期盼就是經濟社會發展的“指南針”。

臨港區升級為國家級經濟技術開發區之初, “有產無城、有區無城”是阻礙區域發展的最大短板。 實現“產、城、人”融合, 推進城市開發和新農村建設, 是擺在臨港區面前的一道大民生課題。

明確靶向才能對症下藥。 臨港區加緊排兵佈陣——

東部中心區, 加快從基礎建設為主轉向全面提升功能配套, 以更大力度把環境優化升級、鎮區拆遷改造、企業“退二進三”、群眾集中居住和城市經營開發結合起來, 全面提升城市綜合承載力。

西部農業區, 從環境整治為主轉向系統建設美麗鄉村, 在集中打造汪疃鎮現代農業綜合開發示範區的同時, 大力推進城鄉一體化建設,

持續推進公共設施向農村覆蓋、公共服務向農村延伸, 打造現代化的美麗鄉村。

“一河兩岸”濕地工程正是臨港區產城融合的創新實踐, 臨港中心城區拔地而起, 成為群眾安居樂業的載體平臺, 演繹出生態、生產、生活共融的大美景象。

冬日的林泉河上, 不時有散步的居民從蜿蜒的人行橋上走過。 這裡河岸樓盤沿水而生, 17個村近萬名群眾被安置在四大新型社區。 不遠處, 頤高·之信國際電子商務產業園和威海創新經濟產業園規模已現, 一批總部型企業、專案落戶, 高新技術轉化和服務外包、智慧財產權服務、研發設計等新業態正在萌發……

住在嘉和社區的周建林, 出門坐上K6快線公交要去市里, “家裡有暖氣,

沒事兒就到社區活動中心拉拉二胡, 天暖和就到樓下的濕地公園轉轉, 出門坐上公車就能到市里, 大事小事社區服務中心全都能辦……這樣的日子誰還不滿意!”周建林滿臉笑容。

近年來, 臨港區把中心區打造與小城鎮建設結合起來, 把“人的城市化”和“人的新農村”結合起來, 全面提升城市載體功能。 如今, “一河兩岸”核心區已經成形, 對接主城、連接周邊的骨幹路網全面打通。 東部, 新型社區的現代化樓宇鱗次櫛比, 17個村、近萬名群眾住上了現代化社區;西部, 新農村建設加速推進, 一批特色農業龍頭企業崛起, 帶動1萬餘名群眾就地轉移就業;美麗鄉村建設全面提檔升級, 城鄉環衛一體化全域推進, 百姓生活文明, 環境綠亮淨美……一座宜居、宜業的產業新城有顏值更有氣質。

民生支出占財政75%

過去不敢想的都實現了

百姓的衣食住行、柴米油鹽, 年年都要擺上臨港區管委班子成員的議事案頭。

“聽著公車發動機聲出門, 鎖門上車都不晚。 ”這是臨港區百姓們愛說的一句玩笑話, 雖有誇張成分, 卻表達著一個事實:區內公交村村通。

“過去, 村裡不通公交, 我們得走出好遠到網站。 2016年, 202公交改線, 專門往我們窯夼村和孫家溝村拐了一道, 村口就有了網站, 我們出門就上車。 ”汪疃鎮窯夼村的江宗志說, 現在, 他只要在村口坐上公車, 到鎮上換乘, 北往威海中心城區、南到文登區, 輕鬆到達。 全區110多輛公車往來穿梭, 為百姓幸福生活提速。

在草廟子鎮衛生院, 居民張學信剛做完心電圖檢查, 他的心電波形就通過遠端心電網路診斷平臺被快速地傳輸到了威海中心醫院,5分鐘以後,醫院的專家便將診斷結果通過網路傳送了回來。鎮級衛生院與三甲醫院實現遠端診治對接,“小病不出鎮,大病早發現”普惠著每一名臨港百姓。

歲末,臨港區實驗學校正在進行緊張的內部裝修,2018年9月1日,學校將正式招生,這也是目前威海市唯一擁有科技館、游泳館、射箭館等特色場館的義務教育學校。前不久,學校與山東師範大學第二附屬中學簽訂合作協定,自2018年起,雙方將互派教師進行學習交流,省重點學校的師資將毫無保留地惠及到區內學生。

就業、醫療、養老、教育等,是百姓生活的基本保障。臨港區以強有力的保障大手,托底政策,守住民生底線。

公共財力更大力度向民生傾斜,臨港區每年民生支出占比超過財政支出的75%,居民養老、醫療和城鄉低保、農村五保等基本保障全部對標全市最高標準,實現動態增長、應保盡保。

實施7大類、25項為民辦實事項目,涵蓋教育基礎設施、城鄉基礎設施、文化體育設施、公共管理、醫療養老服務等,真心實意為群眾排憂解難、造福謀利。

出臺《困難群眾臨時救助實施方案》,實現了臨時救助、醫療救助與重特大疾病救助有效銜接和全覆蓋。

補齊“民生短板”、提高“民生品質”、滿足“民生期待”,臨港區的惠民腳步越來越快,惠民之路越來越寬。

民有所呼我有所應

百姓滿意度節節攀升

黨風廉政建設和服務型政府建設,是臨港區民生工程的“升級版”,與百姓的“幸福感”緊密相連。

外通內暢,才能第一時間聽到民聲。臨港區管委將政務公開監測台賬和任務分工落實到人,保證第一時間有責任人處理回復市長熱線、市長信箱、主任信箱等,並利用區管委網站發佈政務資訊,加快高效、陽光政府建設,為管委政務公開和接受群眾監督提供了良好平臺。

聞過即改,群眾才會滿意。臨港區有一條明文規定,凡是有群眾反映問題,相關部門都要形成專題報告,深入分析,明確措施。區考核辦對整改情況,以電話抽查和實地考察“回頭看”的形式,進行督導檢查。

2017年,有學生家長反映“個別學校食堂飯菜標準不高”,區教育體育處馬上組織工作人員進行實地調查,找到問題的癥結。緊接著,對周邊區市學校食堂管理模式的經驗做法進行調研,給出了一套公開招標、擇優引進專業餐飲服務公司託管經營的方案,對學校食堂實行統一採購、統一配送、統一檢驗。如今,學校的學生,以一葷兩素一湯的標準,頓頓都能吃上安全可口的營養餐。

意見,從群眾中來;效果,要到群眾中去。臨港區一系列邊聽邊查、立行立改的舉措更是讓廣大群眾深切體會到實實在在的改變。

“有意見就提,有事就找網格員。”臨港區百姓從中感受到了更多獲得感。

2017年11月底,草廟子鎮林泉社區網格員叢義滋提著一摞銀行卡影本和委託代辦書交到鎮上的勞動人事站,“我們網格裡100多戶居民的社保都交代給我了,手續辦好了直接從居民的銀行卡裡扣費,啥也不用操心。”叢義滋說。現在,他就是社區網格裡的居民“大管家”,誰家要辦個助學金申請,交個醫療保險、養老保險,他都幫忙給遞材料、跑手續。

如今,通過網格員代辦,臨港區所有下放辦理事項都可以實現社區內全通全辦,實現“社區互聯”。此外,不久,臨港區將全面完成15個農村社區服務中心建設工作,提前一年完成全部建設任務,為居民提供更加便捷高效的一站式服務。

“鄉村有了大變化,黨的政策進萬家……”在黨員日活動中,汪疃鎮汪疃村黨員王坤蓮結合本村實際,以快板的形式,用淺顯直白的語句,向村民們宣傳十九大精神,宣傳黨的好政策給村裡帶來的變化。

當下的收穫是民生,未來的期許也是民生。黨的十九大召開以來,黨員幹部們紛紛走進社區,通過多種形式,向群眾宣傳黨的十九大精神,使十九大提出的惠民新政策家喻戶曉、深入人心,讓百姓的精氣神更加高漲。

保障和改善民生沒有終點,只有連續不斷的新起點。未來的臨港區,會有越來越多幸福花開的故事湧現出來。

他的心電波形就通過遠端心電網路診斷平臺被快速地傳輸到了威海中心醫院,5分鐘以後,醫院的專家便將診斷結果通過網路傳送了回來。鎮級衛生院與三甲醫院實現遠端診治對接,“小病不出鎮,大病早發現”普惠著每一名臨港百姓。

歲末,臨港區實驗學校正在進行緊張的內部裝修,2018年9月1日,學校將正式招生,這也是目前威海市唯一擁有科技館、游泳館、射箭館等特色場館的義務教育學校。前不久,學校與山東師範大學第二附屬中學簽訂合作協定,自2018年起,雙方將互派教師進行學習交流,省重點學校的師資將毫無保留地惠及到區內學生。

就業、醫療、養老、教育等,是百姓生活的基本保障。臨港區以強有力的保障大手,托底政策,守住民生底線。

公共財力更大力度向民生傾斜,臨港區每年民生支出占比超過財政支出的75%,居民養老、醫療和城鄉低保、農村五保等基本保障全部對標全市最高標準,實現動態增長、應保盡保。

實施7大類、25項為民辦實事項目,涵蓋教育基礎設施、城鄉基礎設施、文化體育設施、公共管理、醫療養老服務等,真心實意為群眾排憂解難、造福謀利。

出臺《困難群眾臨時救助實施方案》,實現了臨時救助、醫療救助與重特大疾病救助有效銜接和全覆蓋。

補齊“民生短板”、提高“民生品質”、滿足“民生期待”,臨港區的惠民腳步越來越快,惠民之路越來越寬。

民有所呼我有所應

百姓滿意度節節攀升

黨風廉政建設和服務型政府建設,是臨港區民生工程的“升級版”,與百姓的“幸福感”緊密相連。

外通內暢,才能第一時間聽到民聲。臨港區管委將政務公開監測台賬和任務分工落實到人,保證第一時間有責任人處理回復市長熱線、市長信箱、主任信箱等,並利用區管委網站發佈政務資訊,加快高效、陽光政府建設,為管委政務公開和接受群眾監督提供了良好平臺。

聞過即改,群眾才會滿意。臨港區有一條明文規定,凡是有群眾反映問題,相關部門都要形成專題報告,深入分析,明確措施。區考核辦對整改情況,以電話抽查和實地考察“回頭看”的形式,進行督導檢查。

2017年,有學生家長反映“個別學校食堂飯菜標準不高”,區教育體育處馬上組織工作人員進行實地調查,找到問題的癥結。緊接著,對周邊區市學校食堂管理模式的經驗做法進行調研,給出了一套公開招標、擇優引進專業餐飲服務公司託管經營的方案,對學校食堂實行統一採購、統一配送、統一檢驗。如今,學校的學生,以一葷兩素一湯的標準,頓頓都能吃上安全可口的營養餐。

意見,從群眾中來;效果,要到群眾中去。臨港區一系列邊聽邊查、立行立改的舉措更是讓廣大群眾深切體會到實實在在的改變。

“有意見就提,有事就找網格員。”臨港區百姓從中感受到了更多獲得感。

2017年11月底,草廟子鎮林泉社區網格員叢義滋提著一摞銀行卡影本和委託代辦書交到鎮上的勞動人事站,“我們網格裡100多戶居民的社保都交代給我了,手續辦好了直接從居民的銀行卡裡扣費,啥也不用操心。”叢義滋說。現在,他就是社區網格裡的居民“大管家”,誰家要辦個助學金申請,交個醫療保險、養老保險,他都幫忙給遞材料、跑手續。

如今,通過網格員代辦,臨港區所有下放辦理事項都可以實現社區內全通全辦,實現“社區互聯”。此外,不久,臨港區將全面完成15個農村社區服務中心建設工作,提前一年完成全部建設任務,為居民提供更加便捷高效的一站式服務。

“鄉村有了大變化,黨的政策進萬家……”在黨員日活動中,汪疃鎮汪疃村黨員王坤蓮結合本村實際,以快板的形式,用淺顯直白的語句,向村民們宣傳十九大精神,宣傳黨的好政策給村裡帶來的變化。

當下的收穫是民生,未來的期許也是民生。黨的十九大召開以來,黨員幹部們紛紛走進社區,通過多種形式,向群眾宣傳黨的十九大精神,使十九大提出的惠民新政策家喻戶曉、深入人心,讓百姓的精氣神更加高漲。

保障和改善民生沒有終點,只有連續不斷的新起點。未來的臨港區,會有越來越多幸福花開的故事湧現出來。

同類文章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