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健康>正文

2018最實用的養生月曆,轉給你最希望健康的人!

2018年第一個工作日,

送你一份2018年最實用的養生月曆。

希望在新的一年裡我們每個人

都能提早做好防範, 遠離疾病,

為健康做一份長期規劃。

發給你想祝福的人!

1月

學會個性化進補

每年農曆的立冬至立春, 是人們進補的最佳時期。 但進補一定要有的放矢。 一般四類人需要進補:陰虛者、陽虛者、血虛者、氣虛者。

陰虛:陰虛體質者具有如夜間盜汗、午後低熱、兩頰潮紅、手足心熱、婦女白帶增多等體征。

此類人宜“低溫養生”。

1、少穿一件衣, 能降低你的體溫;此外, 居室中空調應該溫度低一點, 冬天室溫一般不超過24℃, 以可穿一件毛衣為宜。 冷水浴與冬泳也有助於低溫養生。

2. 吃飯吃個七八分飽, 其實就是低溫養生的一種表現形式。 另外還可以選擇涼性食物, 有助於身體氣息平衡、去除燥熱, 比如:水鴨、魚蝦等, 藕、筍等水生植物, 大白菜、蘿蔔等蔬菜, 冬菇、蘑菇等背陰處生長的菇類, 都可以起到滋陰潤肺的作用。 在食物的做法上也可以“低溫”, 多選擇蒸煮的方式避免煎炸燒烤等。

陽虛:陽虛冬天怕冷者, 進補宜選擇具有補腎陽作用且溫而不燥的助陽之品。 可選用鹿茸片、參茸片、參茸補膏等;也可選用鹿茸血片或粉片,

每次0.5克, 隔水燉服。 除服滋補藥外, 還可吃些狗肉、羊肉、牛骨髓等具有補氣助陽, 增加防寒作用的食物, 這些都是補陽上品, 在冬季裡可經常食用。

血虛:血虛不足常有頭昏眼花、手腳寒涼者, 平時可常吃補血養血的食物, 如菠菜、黑豆、胡蘿蔔、金針菜、蓮藕、黑木耳、雞肉、豬肉、羊肉、海參等;水果可選用桑椹、葡萄、紅棗、桂圓等。 同時也可結合中藥進行藥補, 常用的補血中藥有當歸、藏紅花、熟地、川芎、白芍、阿膠等, 例如四物雞湯。

氣虛:氣虛不足常體倦無力、動則氣喘者, 可選用有健脾益肺, 靜心安神作用的人參、紅參、生曬參等。 方法:將參切碎, 紅參在火上烘軟後切片, 每日3-4克, 放入小瓷碗內, 加入半碗水, 少量糖, 隔水蒸燉, 每天服1-2次。 也可適量飲些豆漿、牛奶;還可燉紅棗、桂圓、蹄膀、精肉等服食。

2月

過年吃喝別貪嘴

3月

換季小心流行病

4月

春暖花開易過敏

5月

謹防懶洋洋的“五月病”

全國名老中醫、河南中醫學院第一附屬醫院腦病科二區主任醫師馬雲枝指出,一進入五月,有些人莫名地會感覺到全身乏力、沒有食欲,煩躁不安,做很多事情都提不起興趣。“症狀有點跟女性更年期差不多。這叫‘五月病’。”

三招防五月病

1

點揉闌門穴

要是感覺渾身沒勁,沒有食欲,可以點揉位於肚臍上一寸半的闌門穴。闌門穴可以說是直通臟腑的大門,如果消化不好、胃口不好,這個部位往往會特別硬,意味著這個地方需要打通。仰臥在床的時候,可以用右手中指點揉這個穴位,以感覺通暢為宜。

2

喝些薄荷水

如果對做任何事情都提不起興趣,不妨喝點薄荷水。薄荷不僅有疏散風熱、疏肝行氣的功效,還是平心靜氣的“心靈補藥”,有助於撫平憤怒、沮喪等負面情緒。做事提不起精神,還可以口含西洋參來提神。各種瓜類和豆類也有健脾祛濕熱的效果。

3

睡好子午覺

入夏後人們的睡眠時間會變短,如果常常感覺到煩躁的話,可以適當增加休息時間,尤其要睡好“子午覺”。23時至次日1時為子時,11時至13時為午時,睡好子午覺,有利於人體陰陽平衡,各種不適也會消失。如果因為夜晚燥熱睡不好,可以喝點百合蓮子粥,或用鴨子肉、絲瓜或冬瓜、山藥來煲湯,助眠效果也很好。

6月

壓力爆棚易煩躁

在中國,全年中大概沒有哪個月份如六月這般,承載了太多的選擇與重荷,月初時全國高考,月底時大學生畢業簽工作,對於青年來說,這些在生命中起著命運轉折作用的“關卡”,都趕在了六月。對於巨大的心理壓力,人們輕則容易情緒低落、慵懶倦怠、抵觸上班,重則引起身體反應,如厭食、頭疼、睡眠困難等。

“越是有壓力,越不能煩躁不安亂了陣腳。”廣東省精神衛生中心主任醫師張斌建議,“舉重若輕”是應對這類心理煩惱的基本原則。不要把壓力看得太重,青少年喜歡聚群,那不妨就約上三五好友,通過購物讓心情舒暢,一起運動流汗清爽一下,或者和朋友去喝酒舒緩壓力,狂野K歌釋放壓力等都是解壓途徑。

如果希望晚上睡得好,最好是做一些有氧運動,年輕人可以慢跑、打球、游泳、跳繩等,老年人條件允許可以快走、爬山,因為身體一旦運動,大腦就開始釋放包括內啡肽等多種不同的欣快神經傳遞素,這些激素在改善情緒和睡眠方面起到重要作用。

7月

盛夏入伏要防暑

7月7日開始,將進入所謂的“三伏天”。三伏天是農曆小暑與處暑之間的一段時間,它是一年中氣溫最高且潮濕、悶熱的日子。氣溫節節攀高,各類健康問題也接踵而來,因此如何科學地防暑降溫,健康度夏成為大家最關注的話題。

中醫講“心主夏,心與夏氣相通”,炎夏最易干擾心神,引起心煩、心跳加快等,導致心腦血管疾病、肺心病的發病率增多。因此,炎夏養生重在養心。

1

可按摩勞宮穴

將兩手掌重疊(男性左手在裡、女性右手在裡),內、外勞宮對齊(即將上面手掌中心點的內勞宮與下面掌背的外勞宮穴相對齊),輕按于心前區,並緩緩按摩,以先順時針、後逆時針的規律各按摩20~30次,速度不宜太快,最好是呼吸一次按摩一周。

2

選擇消暑“三子飲”

蓮子、扁豆、薏苡仁各30克慢燉30分鐘後即飲。蓮子補脾止瀉,益腎澀清,養心安神;扁豆健脾化濕,消暑清熱,解毒消腫;薏苡仁利水滲濕,健脾止瀉。但偏寒性體質者不宜飲用。

3

做有氧運動

俗語說“冬練三九,夏練三伏”。夏季倡做有氧運動,可在早晚溫度相對較低時段,到戶外散步、打太極拳或游泳,讓身體適量出汗。切忌過量運動、過度疲勞,以免汗出過多,耗氣傷陰。

8月

謹防“秋老虎”出現

8月7日,將迎來立秋。立秋過後天氣就不會有那麼悶熱,再沒有濕粘的感覺,身體會變得涼爽。但對於秋季,很多人有這樣的說法:多事之秋。立秋之後我們還是謹防“秋老虎”的出現,以免影響身體健康。

注意三點

1

清熱解暑類食品不能馬上撤除。一般來說,此類飲食能防暑斂汗補液,還能增進食欲。因此喝些綠豆湯,或者吃些蓮子粥、薄荷粥是很有益處的。多吃一些新鮮水果蔬菜,既可滿足人體所需營養,又可補充經排汗而丟失的鉀。

2

寒涼飲食要減少。經過一個長夏後,人們的身體消耗都很大,特別是一些老年人,大多脾胃虛弱,因此,在選擇食物時,不宜過於寒涼。

3

空調不能過長開。立秋以後早晚天氣偏涼,空調開放時間不易過長,夜裡最好不開。立秋之時降雨增加濕度大,天氣悶熱,食品、衣物很易發生黴變。

此外,8月份是學生暑假時間,應加強對兒童、青少年暑期安全教育,以免游泳、嬉水時發生溺水事故,注意交通安全,防止其他意外傷害的發生。

9月

開學季關注入學健康

九月份是腸道傳染病和呼吸道傳染病好發季節,隨著學校陸續開學,學校師生在短時間內大量聚集,發生集體性傳染病幾率和風險增大。而且,部分學生剛經過暑假,不適應剛開學的狀態,易患“開學綜合征”。

01

幼稚園、小學易出現口足病

手足口病在秋冬季節多見,開學後學校、幼稚園等集體環境可出現小流行。打手足口病疫苗也是有效的預防措施。另外,不宜帶兒童到人群聚集、空氣流通差的公共場所,注意保持家庭環境衛生,經常通風,勤曬衣被;孩子們的玩具、餐具、便器等要定期消毒。同時學校還應該做好晨檢,發現孩子的手心、舌頭出現紅色皰疹,要高度重視,及時送診。家有患兒,就不要接觸其他兒童,父母要及時對患兒的衣物進行晾曬或消毒,對患兒糞便及時進行消毒處理;輕症患兒不必住院,宜居家治療、休息,以減少交叉感染。

02

初高中壓力大易胃疼

很多中學生因為開學後學習緊張、壓力大,造成胃腸道功能紊亂,常常在學校裡胃疼,犯胃病。對於剛開學的孩子,家長要給予一個相對寬鬆的學習環境,讓他們去適應,避免壓力陡然增加。平時應多吃一些健脾易消化的食物,建議多喝一些營養粥,幫孩子增強脾胃的“抗壓能力”。

10月

當心旅行帶來健康困擾

盼望了大半年,終於盼來了十一國慶長假期,辛苦工作了大半年的你,是不是也想著趁這個機會外出旅遊一趟?不過,旅行途中的健康問題也得引起你的注意。

1外出旅遊要保證充足的水量。

2不要太過疲勞,調整好自己的行程。因為身體疲勞,補充水量不夠,或者維生素缺乏,或者交叉感染,都易造成感冒。

3在這個季節,還很容易引起胃腸道感染。季節交替時要多吃一些暖胃的食物,如生薑、紅糖、胡椒、羊肉、荔枝等。

4要注意少食多餐,不要加大腸胃負擔。

國慶出遊必備藥品清單

1、慢性病患者一定要帶好自己的日常用藥。

2、常見的暈車藥有眩暈停片、暈海寧片等。暈車藥的藥效持續時間各有不同,有的可持續4至5小時,有的可達12小時以上。

3、感冒藥如板藍根顆粒、清熱解毒口服液、抗病毒口服液、維C銀翹片等,西藥則可以考慮百服嚀、白加黑、康泰克、快克等,服用時要注意看是否對症。

4、腸胃藥如黃連素、氟呱酸。這兩種藥都具有殺菌的功效。此外,藿香正氣滴丸、藿香正氣軟膠囊也很適合外出旅遊造成的腹瀉和腸胃不適。

5、抗過敏藥如撲爾敏、息斯敏等。

6、外用藥如雲南白藥噴劑、創可貼、風油精等。

11月

預防呼吸道疾病

11月份進入冬季,氣候乾燥,這一季節正值呼吸道傳染病好發季節,應注意預防。

建議在10時至16時之間鍛煉,此時空氣中粉塵會減少。特別是患有慢性支氣管炎、哮喘、肺氣腫、過敏性鼻炎等基礎疾病的人群,儘量減少外出,可避免原有疾病加重,如需外出也要在太陽出來後。外出回家後,應及時洗臉、洗手、漱口,清理鼻腔,為孩子清理鼻腔可用棉棒。⑧

此外,要合理飲食,以清淡為主,多吃時令水果,多飲水,保證充足睡眠和保持樂觀的心態。儘量避免用嘴巴呼吸,用鼻子呼吸可以避免大量吸入冷空氣,而且鼻黏膜對進入呼吸道的空氣有加溫的功能,減少冷空氣對呼吸道的刺激。太陽出來後再開窗通風,室內通風可輪流開窗通風。

12月

警惕心腦血管疾病

每年的11月到來年的3月,是一年中心腦血管病猝死高峰的月份。因為驟冷,血壓突然升高,使原來硬化脆弱的小動脈承受不了強大的內壓而被“引爆”,發生腦出血;且還容易形成小的血栓,造成腦血管堵塞或心肌梗塞。一旦出現頭暈、肢體麻木、氣短、胸悶等症狀要引起警惕,因為這可能是心腦血管疾病發作的前兆。⑨

40至50歲、60至75歲為心血管疾病高發年齡段。而吃得多、攝入高鹽高脂的飲食、活動少、抽煙酗酒、熬夜等原因,最終會導致突然出現血管閉塞、心肌梗死。

有心梗高危因素的人

早上起床時堅持“三個三分鐘”

醒來後先在床上靜躺三分鐘。起床後在床上靜坐三分鐘。

下床後停三分鐘再活動。

此外,不要突然劇烈跑動,跑動的氧耗會使血液流速和流量加大,大量血液湧入已收縮的血管很有可能引起堵塞、血栓,甚至發生血管爆裂。

溫馨提示:文中出現藥物最好在醫師指導下服用哦~

全年養生指南在手

新的一年,我們都要身體健康~

5月

謹防懶洋洋的“五月病”

全國名老中醫、河南中醫學院第一附屬醫院腦病科二區主任醫師馬雲枝指出,一進入五月,有些人莫名地會感覺到全身乏力、沒有食欲,煩躁不安,做很多事情都提不起興趣。“症狀有點跟女性更年期差不多。這叫‘五月病’。”

三招防五月病

1

點揉闌門穴

要是感覺渾身沒勁,沒有食欲,可以點揉位於肚臍上一寸半的闌門穴。闌門穴可以說是直通臟腑的大門,如果消化不好、胃口不好,這個部位往往會特別硬,意味著這個地方需要打通。仰臥在床的時候,可以用右手中指點揉這個穴位,以感覺通暢為宜。

2

喝些薄荷水

如果對做任何事情都提不起興趣,不妨喝點薄荷水。薄荷不僅有疏散風熱、疏肝行氣的功效,還是平心靜氣的“心靈補藥”,有助於撫平憤怒、沮喪等負面情緒。做事提不起精神,還可以口含西洋參來提神。各種瓜類和豆類也有健脾祛濕熱的效果。

3

睡好子午覺

入夏後人們的睡眠時間會變短,如果常常感覺到煩躁的話,可以適當增加休息時間,尤其要睡好“子午覺”。23時至次日1時為子時,11時至13時為午時,睡好子午覺,有利於人體陰陽平衡,各種不適也會消失。如果因為夜晚燥熱睡不好,可以喝點百合蓮子粥,或用鴨子肉、絲瓜或冬瓜、山藥來煲湯,助眠效果也很好。

6月

壓力爆棚易煩躁

在中國,全年中大概沒有哪個月份如六月這般,承載了太多的選擇與重荷,月初時全國高考,月底時大學生畢業簽工作,對於青年來說,這些在生命中起著命運轉折作用的“關卡”,都趕在了六月。對於巨大的心理壓力,人們輕則容易情緒低落、慵懶倦怠、抵觸上班,重則引起身體反應,如厭食、頭疼、睡眠困難等。

“越是有壓力,越不能煩躁不安亂了陣腳。”廣東省精神衛生中心主任醫師張斌建議,“舉重若輕”是應對這類心理煩惱的基本原則。不要把壓力看得太重,青少年喜歡聚群,那不妨就約上三五好友,通過購物讓心情舒暢,一起運動流汗清爽一下,或者和朋友去喝酒舒緩壓力,狂野K歌釋放壓力等都是解壓途徑。

如果希望晚上睡得好,最好是做一些有氧運動,年輕人可以慢跑、打球、游泳、跳繩等,老年人條件允許可以快走、爬山,因為身體一旦運動,大腦就開始釋放包括內啡肽等多種不同的欣快神經傳遞素,這些激素在改善情緒和睡眠方面起到重要作用。

7月

盛夏入伏要防暑

7月7日開始,將進入所謂的“三伏天”。三伏天是農曆小暑與處暑之間的一段時間,它是一年中氣溫最高且潮濕、悶熱的日子。氣溫節節攀高,各類健康問題也接踵而來,因此如何科學地防暑降溫,健康度夏成為大家最關注的話題。

中醫講“心主夏,心與夏氣相通”,炎夏最易干擾心神,引起心煩、心跳加快等,導致心腦血管疾病、肺心病的發病率增多。因此,炎夏養生重在養心。

1

可按摩勞宮穴

將兩手掌重疊(男性左手在裡、女性右手在裡),內、外勞宮對齊(即將上面手掌中心點的內勞宮與下面掌背的外勞宮穴相對齊),輕按于心前區,並緩緩按摩,以先順時針、後逆時針的規律各按摩20~30次,速度不宜太快,最好是呼吸一次按摩一周。

2

選擇消暑“三子飲”

蓮子、扁豆、薏苡仁各30克慢燉30分鐘後即飲。蓮子補脾止瀉,益腎澀清,養心安神;扁豆健脾化濕,消暑清熱,解毒消腫;薏苡仁利水滲濕,健脾止瀉。但偏寒性體質者不宜飲用。

3

做有氧運動

俗語說“冬練三九,夏練三伏”。夏季倡做有氧運動,可在早晚溫度相對較低時段,到戶外散步、打太極拳或游泳,讓身體適量出汗。切忌過量運動、過度疲勞,以免汗出過多,耗氣傷陰。

8月

謹防“秋老虎”出現

8月7日,將迎來立秋。立秋過後天氣就不會有那麼悶熱,再沒有濕粘的感覺,身體會變得涼爽。但對於秋季,很多人有這樣的說法:多事之秋。立秋之後我們還是謹防“秋老虎”的出現,以免影響身體健康。

注意三點

1

清熱解暑類食品不能馬上撤除。一般來說,此類飲食能防暑斂汗補液,還能增進食欲。因此喝些綠豆湯,或者吃些蓮子粥、薄荷粥是很有益處的。多吃一些新鮮水果蔬菜,既可滿足人體所需營養,又可補充經排汗而丟失的鉀。

2

寒涼飲食要減少。經過一個長夏後,人們的身體消耗都很大,特別是一些老年人,大多脾胃虛弱,因此,在選擇食物時,不宜過於寒涼。

3

空調不能過長開。立秋以後早晚天氣偏涼,空調開放時間不易過長,夜裡最好不開。立秋之時降雨增加濕度大,天氣悶熱,食品、衣物很易發生黴變。

此外,8月份是學生暑假時間,應加強對兒童、青少年暑期安全教育,以免游泳、嬉水時發生溺水事故,注意交通安全,防止其他意外傷害的發生。

9月

開學季關注入學健康

九月份是腸道傳染病和呼吸道傳染病好發季節,隨著學校陸續開學,學校師生在短時間內大量聚集,發生集體性傳染病幾率和風險增大。而且,部分學生剛經過暑假,不適應剛開學的狀態,易患“開學綜合征”。

01

幼稚園、小學易出現口足病

手足口病在秋冬季節多見,開學後學校、幼稚園等集體環境可出現小流行。打手足口病疫苗也是有效的預防措施。另外,不宜帶兒童到人群聚集、空氣流通差的公共場所,注意保持家庭環境衛生,經常通風,勤曬衣被;孩子們的玩具、餐具、便器等要定期消毒。同時學校還應該做好晨檢,發現孩子的手心、舌頭出現紅色皰疹,要高度重視,及時送診。家有患兒,就不要接觸其他兒童,父母要及時對患兒的衣物進行晾曬或消毒,對患兒糞便及時進行消毒處理;輕症患兒不必住院,宜居家治療、休息,以減少交叉感染。

02

初高中壓力大易胃疼

很多中學生因為開學後學習緊張、壓力大,造成胃腸道功能紊亂,常常在學校裡胃疼,犯胃病。對於剛開學的孩子,家長要給予一個相對寬鬆的學習環境,讓他們去適應,避免壓力陡然增加。平時應多吃一些健脾易消化的食物,建議多喝一些營養粥,幫孩子增強脾胃的“抗壓能力”。

10月

當心旅行帶來健康困擾

盼望了大半年,終於盼來了十一國慶長假期,辛苦工作了大半年的你,是不是也想著趁這個機會外出旅遊一趟?不過,旅行途中的健康問題也得引起你的注意。

1外出旅遊要保證充足的水量。

2不要太過疲勞,調整好自己的行程。因為身體疲勞,補充水量不夠,或者維生素缺乏,或者交叉感染,都易造成感冒。

3在這個季節,還很容易引起胃腸道感染。季節交替時要多吃一些暖胃的食物,如生薑、紅糖、胡椒、羊肉、荔枝等。

4要注意少食多餐,不要加大腸胃負擔。

國慶出遊必備藥品清單

1、慢性病患者一定要帶好自己的日常用藥。

2、常見的暈車藥有眩暈停片、暈海寧片等。暈車藥的藥效持續時間各有不同,有的可持續4至5小時,有的可達12小時以上。

3、感冒藥如板藍根顆粒、清熱解毒口服液、抗病毒口服液、維C銀翹片等,西藥則可以考慮百服嚀、白加黑、康泰克、快克等,服用時要注意看是否對症。

4、腸胃藥如黃連素、氟呱酸。這兩種藥都具有殺菌的功效。此外,藿香正氣滴丸、藿香正氣軟膠囊也很適合外出旅遊造成的腹瀉和腸胃不適。

5、抗過敏藥如撲爾敏、息斯敏等。

6、外用藥如雲南白藥噴劑、創可貼、風油精等。

11月

預防呼吸道疾病

11月份進入冬季,氣候乾燥,這一季節正值呼吸道傳染病好發季節,應注意預防。

建議在10時至16時之間鍛煉,此時空氣中粉塵會減少。特別是患有慢性支氣管炎、哮喘、肺氣腫、過敏性鼻炎等基礎疾病的人群,儘量減少外出,可避免原有疾病加重,如需外出也要在太陽出來後。外出回家後,應及時洗臉、洗手、漱口,清理鼻腔,為孩子清理鼻腔可用棉棒。⑧

此外,要合理飲食,以清淡為主,多吃時令水果,多飲水,保證充足睡眠和保持樂觀的心態。儘量避免用嘴巴呼吸,用鼻子呼吸可以避免大量吸入冷空氣,而且鼻黏膜對進入呼吸道的空氣有加溫的功能,減少冷空氣對呼吸道的刺激。太陽出來後再開窗通風,室內通風可輪流開窗通風。

12月

警惕心腦血管疾病

每年的11月到來年的3月,是一年中心腦血管病猝死高峰的月份。因為驟冷,血壓突然升高,使原來硬化脆弱的小動脈承受不了強大的內壓而被“引爆”,發生腦出血;且還容易形成小的血栓,造成腦血管堵塞或心肌梗塞。一旦出現頭暈、肢體麻木、氣短、胸悶等症狀要引起警惕,因為這可能是心腦血管疾病發作的前兆。⑨

40至50歲、60至75歲為心血管疾病高發年齡段。而吃得多、攝入高鹽高脂的飲食、活動少、抽煙酗酒、熬夜等原因,最終會導致突然出現血管閉塞、心肌梗死。

有心梗高危因素的人

早上起床時堅持“三個三分鐘”

醒來後先在床上靜躺三分鐘。起床後在床上靜坐三分鐘。

下床後停三分鐘再活動。

此外,不要突然劇烈跑動,跑動的氧耗會使血液流速和流量加大,大量血液湧入已收縮的血管很有可能引起堵塞、血栓,甚至發生血管爆裂。

溫馨提示:文中出現藥物最好在醫師指導下服用哦~

全年養生指南在手

新的一年,我們都要身體健康~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