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時政>正文

院士牆|深情描繪可持續發展城市的美好願景——記新增中國工程院院士、同濟大學副校長吳志強教授

編者按

前不久, 中國科學院、中國工程院公佈了2017年院士增選結果, 上海10位專家當選中國科學院院士, 3位元專家當選中國工程院院士。

新當選的13位院士, 長期在科學技術研究領域和工程科學技術領域刻苦攻關, 作出了系統的、創造性的成就和重大貢獻。 他們熱愛祖國, 潛心科研, 為人師表, 學風正派, 是上海科學技術研究領域和工程科學技術領域的優秀代表。 為深入宣傳上海新增院士的先進事蹟, 弘揚他們的科學精神, 學習他們的優秀品質, 分享他們的人生心得, “上海科協”微信公眾號今日起開設【院士牆】欄目,

以饗讀者。

他, 大手筆勾畫上海世博會宏偉藍圖, 為世界奉獻“和諧城市”精彩範本;

他, 一次次沖在抗震救災及災後重建的最前線, 義務幫助災區重構美好新家園;

他, 情系城市未來, 執著創新推動城鎮走向“智慧”。

他,

就是新當選的中國工程院院士、

第14屆上海市科技精英獎獲得者、

同濟大學副校長吳志強教授。

一段美麗的世博情緣

身為上海世博會園區總規劃師, “吳志強”這個名字, 早已與2010年上海世博會緊緊連在一起。

早在25年前, 一粒世博的種子就在他心中悄然埋下。 1985年, 同濟大學首屆研究生楓林節論文頒獎, 時任上海市市長的汪道涵為一等獎獲得者吳志強頒獎。 汪道涵語重心長地對吳志強說:“你是學規劃的, 可以多關注世博會, 為上海將來舉辦世博會做準備。 ”

2004年5月, 世博會規劃方案面向全球招標。 消息一傳出, 身為建築與城市規劃學院院長的吳志強就在院內發出總動員。 7月底, 凝結著集體的智慧、夢想、豪情和愛國心, 以“28 根構築物編織而成的‘世界眼’, 把浦江兩岸連成一片”的同濟世博規劃方案, 在最後一輪競爭中勝出, 成為最終中標的全球三甲中唯一的“國字型大小”。

回望7年前的上海世博園區, 綠色的創新手筆隨處可見:通過街坊自然風場模擬技術, 實現室外2米左右人工降溫6℃; 通過 LED 照明技術, 最大程度地減少室外照明的能耗;為園區規劃保留了25萬平方米的優秀近代工業建築;通過“和諧城市”這個全新理念貫穿所有意象……一系列可持續的技術手段,

讓整個世博園區成為未來可持續發展城區的實驗與示範。

真情繪製災區新家園

責任、使命、國家利益, 在他心中重千斤。 在汶川特大地震突發之際, 吳志強勇擔重責, 成為駐守在抗震救災及災後重建主戰場的排頭兵。 2008年5月13日, 時任四川省建設廳廳長的楊洪波在通信恢復後接到的第一個電話, 就是來自吳志強:“我要帶團隊過來, 義務做應急規劃和災後重建規劃。 ”

5月18日, 吳志強親自帶領一支先遣隊趕赴災區, 對受災現場做先期勘探。 5月21日晚, 他又火速返滬, 連夜召集處於待命狀態的數十名同濟大學精兵強將,

立下軍令狀:在最短時間完成4個縣市40多個鄉鎮臨時安置點的緊急規劃重任。 速度之快, 超乎想像。 5月25日, 能安置近50萬人口的152個安置點的規劃圖紙, 全部送交到楊洪波手中。

6月3日, 同濟大學建築與城市規劃學院又成為“都江堰市災後重建規劃概念方案”中選的10家編制單位之一, 並負責綜合各家方案, 完成最終規劃。 老城修復、新區規劃、居民點規劃……在吳志強的調度下, 一撥又一撥同濟大學師生前往災區, 利用專業技術所長, 為災區人民重新描繪出一幅幅美好的新家園。 吳志強10餘次親赴災區, 提供現場指導。

讓城市生命體越來越智慧

“智慧城市”“人工智慧”“大資料”“城市智商”……這是近年來吳志強在大小論壇上所作的報告中出現的幾個高頻詞。當中國城鎮化率邁過50%大關後,中國應當走一條什麼樣的發展道路?他帶著深邃的思索,帶領團隊開啟了新的科研征程。在吳志強看來,走“智力城鎮化”發展道路,是中國城市未來發展的必然選擇。

在吳志強眼中,城市是一個蓬勃的“生命體”,每天都在成長。他在規劃研究中引入人工智慧,通過“人工智慧+城市規劃”,推動城市規劃從“經驗”走向“生態理性的科學”,希冀對城市進行智慧診斷、智慧規劃、智慧建設、智慧運行,讓城市發展越來越智慧、聰明、可持續。

吳志強發起成立“國際綠色校園聯盟”,在校園中率先示範智慧城鎮化技術,還聯合全國10多所大中小學的上百位一線教師,主編了涵蓋大中小學的我國首套綠色校園與綠色建築知識普及性教材——《綠色校園與未來》。自2015年起,他還在同濟大學開設一門名為《可持續智慧城鎮化》的公選課。他說,讓不同專業的學生結合自身的專業學習,樹立起“和諧城市”價值觀,今後在工作中與其他專業協同解決城市問題。

當選德國工程院院士、瑞典皇家工程科學院院士……他的學術建樹和工程實踐,受到國際學界認可。

培養能擔責的優秀規劃師

“他對教學十分投入,即便手頭的事情再多,對上課也從不馬虎。”這是同事們的共同印象。自1997年回到母校執教至今,吳志強親手指導過的博士、碩士研究生超過百人。儘管行政、科研、規劃實踐等多方面都要兼顧,他還連續多年主動要求帶本科生的畢業設計。自2011年11月起,他擔任同濟大學副校長,即使校內外事務繁忙,他對教學、培養學生依然滿懷熱誠。

笑起來一臉燦爛,授課富有激情,言談風趣幽默,能拉一手大提琴……吳志強以豐厚學養和人格魅力征服了莘莘學子,連續多屆入選“可愛的老師”。在他主持的重大科研課題和工程項目中,都有博士生、研究生甚至本科生參與的身影。 他說:“好的規劃、設計背後一定有研究在支撐,讓學生參與研究、實踐,會成才得更快。”

吳志強為研究生制定了9點“人才觀”標準,其中“優秀的品格”居首位。“我希望10年、20年後,他們能成為中國規劃設計界的中流砥柱,能將千年的中華智慧與現代規劃思想融會貫通,能胸懷人民,擔當得起社會責任。” 吳志強說。

讓城市生命體越來越智慧

“智慧城市”“人工智慧”“大資料”“城市智商”……這是近年來吳志強在大小論壇上所作的報告中出現的幾個高頻詞。當中國城鎮化率邁過50%大關後,中國應當走一條什麼樣的發展道路?他帶著深邃的思索,帶領團隊開啟了新的科研征程。在吳志強看來,走“智力城鎮化”發展道路,是中國城市未來發展的必然選擇。

在吳志強眼中,城市是一個蓬勃的“生命體”,每天都在成長。他在規劃研究中引入人工智慧,通過“人工智慧+城市規劃”,推動城市規劃從“經驗”走向“生態理性的科學”,希冀對城市進行智慧診斷、智慧規劃、智慧建設、智慧運行,讓城市發展越來越智慧、聰明、可持續。

吳志強發起成立“國際綠色校園聯盟”,在校園中率先示範智慧城鎮化技術,還聯合全國10多所大中小學的上百位一線教師,主編了涵蓋大中小學的我國首套綠色校園與綠色建築知識普及性教材——《綠色校園與未來》。自2015年起,他還在同濟大學開設一門名為《可持續智慧城鎮化》的公選課。他說,讓不同專業的學生結合自身的專業學習,樹立起“和諧城市”價值觀,今後在工作中與其他專業協同解決城市問題。

當選德國工程院院士、瑞典皇家工程科學院院士……他的學術建樹和工程實踐,受到國際學界認可。

培養能擔責的優秀規劃師

“他對教學十分投入,即便手頭的事情再多,對上課也從不馬虎。”這是同事們的共同印象。自1997年回到母校執教至今,吳志強親手指導過的博士、碩士研究生超過百人。儘管行政、科研、規劃實踐等多方面都要兼顧,他還連續多年主動要求帶本科生的畢業設計。自2011年11月起,他擔任同濟大學副校長,即使校內外事務繁忙,他對教學、培養學生依然滿懷熱誠。

笑起來一臉燦爛,授課富有激情,言談風趣幽默,能拉一手大提琴……吳志強以豐厚學養和人格魅力征服了莘莘學子,連續多屆入選“可愛的老師”。在他主持的重大科研課題和工程項目中,都有博士生、研究生甚至本科生參與的身影。 他說:“好的規劃、設計背後一定有研究在支撐,讓學生參與研究、實踐,會成才得更快。”

吳志強為研究生制定了9點“人才觀”標準,其中“優秀的品格”居首位。“我希望10年、20年後,他們能成為中國規劃設計界的中流砥柱,能將千年的中華智慧與現代規劃思想融會貫通,能胸懷人民,擔當得起社會責任。” 吳志強說。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