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帶著爸媽去創業,農家“大齡剩女”逆襲拿下淘寶三金冠

第一次創業賠掉弟弟娶媳婦的20多萬, 她回到村裡再次創業。 真實的生活就是最好的行銷。

文|薑雪芬

農家小院裡, 磚牆旁的石榴樹下,

何丹丹的父親在清理角落裡的雜物和耕地用具, 時而逗逗一旁的小孫子, 母親進進出出廚房和客廳, 準備和麵包餃子。 一牆之隔就是糧食生產工廠, 十幾個老人在包裝, 分揀花生、小米、黑豆、紅豆等糧食。

透過客廳玻璃牆, 何丹丹正坐在一台電腦前, 看網店後臺, 電話溝通發貨事宜。 忙碌間隙她喜歡推開大門, 欣賞門外一望無際的田野, 或是在院子裡與爸媽聊聊村裡村外、網路趣事, 或是和年近八旬的爺爺奶奶外婆嘮嘮, 隨手拍幾張他們的生活照, 傳到網上與粉絲互動。

村子通往縣城的田間小路兩旁掛滿了紅燈籠, 9年前, 丹丹從這條路離開, 到了外省打工。 3年前, 她從這條路回來, 和爸媽一起創業, 開起了網店售賣家鄉的農特產。

3年多來, 從2萬隻鵪鶉開始, 丹丹從邊哭邊在棚子裡揀鵪鶉蛋, 到如今每天分享吃吃喝喝, 讓樸實的農村父母當店鋪模特, 將店鋪做到三金冠, 不僅“堵上了之前創業賠的20多萬元窟窿”, 還招了30多位村裡老人幫忙做工, 當上了“小老闆”, 成為父母的驕傲。

為填20萬債務窟窿, 盯上兩萬隻鵪鶉

2014年的夏天, 丹丹在高溫下戴著帽子幫父母“伺候”兩萬隻鵪鶉吃喝, 經常一邊撿蛋一邊默默流淚。 倒不是因為苦和累, 而是以26歲的“大齡剩女”身份回到村裡, 還被父母念叨賠光了弟弟娶媳婦的20多萬元。 儘管幫家裡打理鵪鶉, 依舊面臨父母對其“不外出找活, 在家啥不幹混日子”的不解和埋怨。

5年前, 用父母多年務農攢下的十萬元加上借來的錢, 丹丹辭去了在工廠的流水線工作, 去上海創業, “開網店賣服裝”。 “不得不承認, 在時尚選款上, 咱沒有那麼好的眼光。 ”只有進貨沒有出貨的丹丹, 最初一直死扛, 隔三差五求助父母打錢, 總想著萬一明天情況就會好轉, 在農村老家的父母一度以為女兒陷入了傳銷組織。

然而生活沒有萬一, 兩年時間過去, 生意仍沒有起色, 不僅賠了20多萬, 連水電房租吃飯都成問題的她感覺在上海實在活不下去, 扛著幾大包沒賣出去的衣服, 回到了山東濟寧的老家。

創業失敗, 加上父母的埋怨, 丹丹每天的生活很壓抑。

盯著家裡養的兩萬隻鵪鶉, 她又打起了網店主意。 鵪鶉蛋線上下批發銷售, 一天賺不到100塊錢, 行情不好時連成本都收不回來, 鵪鶉蛋放的時間長了, 營養流失斤數變少, 即便賠錢也還得忍痛賣, 有了第一次的創業經歷, 丹丹想把鵪鶉蛋放到網上擴展管道。

鵪鶉蛋

每天早上撿完鵪鶉蛋,伺候完鵪鶉,丹丹就躲進屋裡研究網店。本就對其不外出工作不滿的父母更加生氣,時不時責問她為何還不吸取教訓,迷途不返。那時,在大都市唾手可及的網路,尚未在村子裡廣泛普及,丹丹買了手機上網卡,把自己關在屋子裡上傳圖片,經常傳到一半斷網。對服裝時尚沒有獨特眼光的她,索性直接將養鵪鶉的原生環境不加修飾放到店裡,介紹鵪鶉每天吃的食物,鵪鶉蛋的食用方法、營養等。

本著堅持一分價錢一分貨的原則,她給產品定了“高價”,一箱100枚的鵪鶉蛋賣55元,彼時傳統線下批發管道價格較低,100個蛋大概在15到20元左右。雖然創業辛苦,但刨去人工、包裝等費用,網店的利潤相對線下較為可觀。

店鋪慢慢開始有了訂單,雖然不多,但是足以打消父母的疑慮。看到女兒在“歧途”上越走越正,養了十多年鵪鶉的父母在網店裡變身“鵪鶉專家”,自告奮勇給買家出招,建議食用方法。店鋪由最初的一天兩三個訂單到後來慢慢一天裝滿一輛小三輪車,後來又變成麵包車,不僅父母,連爺爺奶奶也加入網店的打包隊伍,期待早一天填上20萬的窟窿。

爺爺奶奶打包

從“不務正業”到“網店達人”

最初開店賣鵪鶉蛋時,面對每天一兩個訂單,又怕別人知道自己“不務正業”,丹丹每次都是小心翼翼地躲避鄉親們的眼光,冬天戴著棉帽子和口罩,騎著電三輪車悄悄送快件。

隨著訂單量的增加,她發現不少買家除了想買鵪鶉蛋,也想買各種雜糧,恰好自家50畝地生產黃豆,黑豆,小米,玉米等,於是丹丹將糧食也掛在了店裡。

父親在地裡幹活

這時,與只賣鵪鶉蛋不同,她不再覺得窩在家裡開店是“沒有出息”的事,還把種了大半輩子地的父母拉來當模特,用最笨的方法,讓他們一手捧著產品,一手拿著身份證,展示自己真實的生活。曾經不看好網店的父母,隨著淘寶小店的日益紅火,也改變了態度,開心地介紹自家產品。

何丹丹父親展示農產品

何丹丹家的客服

不到兩年時間,丹丹就還清了債務。這期間,因為忙不過來,家裡的鵪鶉也由兩萬隻減少到了3000只,之後索性休息了一年。隨著工人數量的增加,經過一年沉澱後,丹丹還決定新一年再購置3000只鵪鶉。

如今其店鋪已是三金冠,丹丹正在著手準備天貓店,貨源也不再只有自家地裡的糧食,還有從鄉親們手裡收購的糧食。她還計畫明年與東北一些原產地簽訂合作協定,制定種植標準,實現專供模式。

在此前開店時,她養成了記錄學習心得的習慣。逛論壇,看其他店主經驗,留言介紹自家店鋪,對於每一次參加活動,她會發帖給予新手賣家參考,帖子曾被置頂,吸引幾千人回復。如今,十裡八村都知道丹丹家的網店,與此同時,隨著電商的飛速發展,小縣城的快遞也多了起來,進出縣城的快遞從幾百個飆升到幾千個。

看到家鄉的產品能賣到全國各地,很多人前來向丹丹請教,她成了當地名副其實的“網店達人”,有她的“珠玉在前”,最近村裡又新添了兩家淘寶店。

真實的生活是最好的行銷

2016年,丹丹摘掉了“剩女”的帽子,和鄰村的小夥結婚了,次年就生下了兒子,她迫不及待與店鋪的粉絲分享初為人母的喜悅。如今弟弟妹妹的孩子也已經兩歲多,想到剛回到村裡被貼上“大齡剩女”標籤的那段日子,她感慨時間過得真快,姐弟三人長大的同時,父母卻在一天天老去。

“爸媽用勤勞的雙手養活了我們子妹三人,在他們能力範圍內給了我們最好的生活,我們賺錢的速度一定要趕上父母衰老的速度。”丹丹鼓勵自己。

真實的生活就是最好的行銷,不需要修飾。在微淘上,她每天與19多萬粉絲分享自己的一日三餐、家鄉的四季變遷,展示姥姥包的餃子、母親蒸的饅頭、爺爺種的蘿蔔、父親烤的豆子……和買家討論美食製作方法。

丹丹和母親在田間

她還向父母學習有關糧食的經驗,再與買家分享,教他們辨別優質糧食,“當年新的紅皮花生,顏色透亮,嫩,一掐一把水;若是去年的陳花生,顏色就變了。”這些來自生活的經驗常常讓買家覺得有十足的煙火氣。

據聯合國人口基金資料統計,目前我國每年大約有1800萬來自農村地區的人口進入城市,越來越多的年輕人背井離鄉到城市打拼,子女不在身邊的留守老人成為日益龐大的特殊群體。但對丹丹來說,心有良田,家有簡房,吃粗茶淡飯,過簡單人生,和爸媽一起創業為家鄉代言,這才是幸福本該有的樣子。

鵪鶉蛋

每天早上撿完鵪鶉蛋,伺候完鵪鶉,丹丹就躲進屋裡研究網店。本就對其不外出工作不滿的父母更加生氣,時不時責問她為何還不吸取教訓,迷途不返。那時,在大都市唾手可及的網路,尚未在村子裡廣泛普及,丹丹買了手機上網卡,把自己關在屋子裡上傳圖片,經常傳到一半斷網。對服裝時尚沒有獨特眼光的她,索性直接將養鵪鶉的原生環境不加修飾放到店裡,介紹鵪鶉每天吃的食物,鵪鶉蛋的食用方法、營養等。

本著堅持一分價錢一分貨的原則,她給產品定了“高價”,一箱100枚的鵪鶉蛋賣55元,彼時傳統線下批發管道價格較低,100個蛋大概在15到20元左右。雖然創業辛苦,但刨去人工、包裝等費用,網店的利潤相對線下較為可觀。

店鋪慢慢開始有了訂單,雖然不多,但是足以打消父母的疑慮。看到女兒在“歧途”上越走越正,養了十多年鵪鶉的父母在網店裡變身“鵪鶉專家”,自告奮勇給買家出招,建議食用方法。店鋪由最初的一天兩三個訂單到後來慢慢一天裝滿一輛小三輪車,後來又變成麵包車,不僅父母,連爺爺奶奶也加入網店的打包隊伍,期待早一天填上20萬的窟窿。

爺爺奶奶打包

從“不務正業”到“網店達人”

最初開店賣鵪鶉蛋時,面對每天一兩個訂單,又怕別人知道自己“不務正業”,丹丹每次都是小心翼翼地躲避鄉親們的眼光,冬天戴著棉帽子和口罩,騎著電三輪車悄悄送快件。

隨著訂單量的增加,她發現不少買家除了想買鵪鶉蛋,也想買各種雜糧,恰好自家50畝地生產黃豆,黑豆,小米,玉米等,於是丹丹將糧食也掛在了店裡。

父親在地裡幹活

這時,與只賣鵪鶉蛋不同,她不再覺得窩在家裡開店是“沒有出息”的事,還把種了大半輩子地的父母拉來當模特,用最笨的方法,讓他們一手捧著產品,一手拿著身份證,展示自己真實的生活。曾經不看好網店的父母,隨著淘寶小店的日益紅火,也改變了態度,開心地介紹自家產品。

何丹丹父親展示農產品

何丹丹家的客服

不到兩年時間,丹丹就還清了債務。這期間,因為忙不過來,家裡的鵪鶉也由兩萬隻減少到了3000只,之後索性休息了一年。隨著工人數量的增加,經過一年沉澱後,丹丹還決定新一年再購置3000只鵪鶉。

如今其店鋪已是三金冠,丹丹正在著手準備天貓店,貨源也不再只有自家地裡的糧食,還有從鄉親們手裡收購的糧食。她還計畫明年與東北一些原產地簽訂合作協定,制定種植標準,實現專供模式。

在此前開店時,她養成了記錄學習心得的習慣。逛論壇,看其他店主經驗,留言介紹自家店鋪,對於每一次參加活動,她會發帖給予新手賣家參考,帖子曾被置頂,吸引幾千人回復。如今,十裡八村都知道丹丹家的網店,與此同時,隨著電商的飛速發展,小縣城的快遞也多了起來,進出縣城的快遞從幾百個飆升到幾千個。

看到家鄉的產品能賣到全國各地,很多人前來向丹丹請教,她成了當地名副其實的“網店達人”,有她的“珠玉在前”,最近村裡又新添了兩家淘寶店。

真實的生活是最好的行銷

2016年,丹丹摘掉了“剩女”的帽子,和鄰村的小夥結婚了,次年就生下了兒子,她迫不及待與店鋪的粉絲分享初為人母的喜悅。如今弟弟妹妹的孩子也已經兩歲多,想到剛回到村裡被貼上“大齡剩女”標籤的那段日子,她感慨時間過得真快,姐弟三人長大的同時,父母卻在一天天老去。

“爸媽用勤勞的雙手養活了我們子妹三人,在他們能力範圍內給了我們最好的生活,我們賺錢的速度一定要趕上父母衰老的速度。”丹丹鼓勵自己。

真實的生活就是最好的行銷,不需要修飾。在微淘上,她每天與19多萬粉絲分享自己的一日三餐、家鄉的四季變遷,展示姥姥包的餃子、母親蒸的饅頭、爺爺種的蘿蔔、父親烤的豆子……和買家討論美食製作方法。

丹丹和母親在田間

她還向父母學習有關糧食的經驗,再與買家分享,教他們辨別優質糧食,“當年新的紅皮花生,顏色透亮,嫩,一掐一把水;若是去年的陳花生,顏色就變了。”這些來自生活的經驗常常讓買家覺得有十足的煙火氣。

據聯合國人口基金資料統計,目前我國每年大約有1800萬來自農村地區的人口進入城市,越來越多的年輕人背井離鄉到城市打拼,子女不在身邊的留守老人成為日益龐大的特殊群體。但對丹丹來說,心有良田,家有簡房,吃粗茶淡飯,過簡單人生,和爸媽一起創業為家鄉代言,這才是幸福本該有的樣子。

同類文章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