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當金剛乘遇到禪:創巴仁波切與鈴木俊隆

點擊右上關注我, 20年媒體、自媒體社交電商老炮給你爆料不斷

創巴仁波切和鈴木俊隆禪師

鈴木俊隆與創巴仁波切

在一九七0年初,

鈴木俊隆禪師已經閱讀過《動中修行》——這本由一個剛抵達美國的西藏上師邱陽·創巴仁波切所寫的書。 一些鈴木禪師的學生, 曾聽聞創巴仁波切講法, 見過他, 並向鈴木禪師讚揚創巴仁波切。 有一天傍晚在佩奇街(譯注:當年三藩市禪中心之所在)用過齋飯後, 鈴木禪師突然說:“有個人物要來臨了。 在他到來之後, 也許除了我之外, 沒有人會留在禪中心。 ”然後他笑了起來。 當時無人能體會他在說些什麼。 他所談的即是創巴仁波切。

創巴和鈴木一九七0年六月於塔撒加拉(Tassajara閉關中心)相遇;乍見之初, 他們立即建立了強烈的聯結。 創巴與他極為年輕的英國妻子(譯注:即 Lady DianaMukpo), 和幾個他的學生到達當夜吃了晚飯。 餐畢, 鈴木進來了,

並坐在創巴的對面。 他們專注地相互凝視著對方;間以長時的靜默、從容不迫地交談著。

鈴木俊隆手筆

鈴木禪師邀請創巴仁波切第二天到禪堂講法。 創巴傾斜不穩地走入會場, 懸坐在講臺邊緣, 搖晃著他的腳……但他傳達給聽眾一場明晰清澈的的講法;有些人認為,

那種品質, 就像鈴木禪師的講法——不僅僅是“關於法”, 而其本身便是“法”。 之後, 鈴木禪師邀請創巴仁波切每次來三藩市時都至佩奇街教授, 創巴仁波切也這麼做了。

鈴木禪師與其它任何法師都沒有這樣深刻的聯繫關係。 他們談論做為一個老師的孤獨…。 創巴仁波切稱鈴木為他新的靈性父親;而鈴木禪師則告訴他:“你有如我的兒子。 ”......

2.禪與金剛乘

修行中的鈴木俊隆禪師

在鈴木俊隆禪師的中文新書《事情並非總是如此:禪的真義》(橡樹林出版)中, 鈴木禪師談到了「對實相的直接經驗」, 他說:當一個技超的武術專家使用他的刀劍時, 他應該可以從他朋友的鼻子頂端斬下一隻蒼蠅, 而不至於傷害他朋友的鼻尖一分一毫。 如果有一種“會割到鼻子!”的恐懼感, 那不是真正的修行。 當你在做某事的時候, 應以一種強烈的堅定決心去做它!咻!(劍劃裂空氣的聲音)沒有這是不是技術高超、是不是危險與否的知覺, 你就這麼做它。 當你以這樣的堅決心來從事某事, 那是真的修行。

那亦是真的開悟。

這種堅定的決心, 理解你的生命遠超過“成功”或“不成功”;遠超過任何恐懼的感覺, 你只是放手去做。 這是真的修行, 並且是求道之心, 它超越好與壞、對與錯之二元對立的觀念。 你只管去做它。

鈴木俊隆禪師

另外一章, 當禪師談及“隨處即開悟”時, 他更說:在我們的修行裡,最要緊的,是去瞭解我們都具有佛性。智性上,我們也許明白這一點,但卻相當難以接受它。我們每天的生活,是存在於好與壞之二元對立的世界,而佛性,則是在無有好壞區分的絕對境界中被發現的。

最近還有一本邱陽創巴仁波切在1974年時,所講的關於禪與金剛乘的論文剛被集結成冊:The Teacup and theSkullcup,《茶杯與顱器》。書中創巴仁波切引用譬喻和幽默的故事,闡述這兩個偉大傳統的相同和相似之點。創巴仁波切說到:

鈴木俊隆的《禪者的初心》

在金剛乘的傳統裡,生活的經驗被認為是無盡的海洋,無限的天空——或者,它被視作“一點”(onedot),一個情況。因此,“無二”(not-two)的概念,或advaita(梵文,指不二論)原則,是金剛乘裡的重要原則。它是“無二”;但“無二”並不是說“成為一”(beone)。如果你沒有“二”,你也不會有“一”。

書中的另一個地方,創巴仁波切又說:金剛乘的傳統,是頓悟的傳統。但是為了成就對開悟的頓然一瞥,一個人必須以漸進的方式來發展,因此方能瞥見覺悟。所以,我們可以說,不論是禪,或是金剛乘——不管我們所論者為何——其實沒有那種真正的頓悟之力,真實地像“傻瓜照相機”一般的、自動的力量;即刻開悟本是不可能的事。

禪與金剛乘的相異之處是,金剛乘是瘋癲(crazy)的,而禪是狂野(wild)的。我想這是相當安全的說法。禪的狂野是相當驚人的,像是那禪師燃燒木佛以取暖的故事(譯按:指丹霞燃佛)。...禪的狂野是基於般若智慧(prajna),最勝智,的原則;而金剛乘的“瘋智”(crazywisdom)則是基於大手印(mahamudra)的原則。

3.來自空的消息

鈴木俊隆

鈴木俊隆禪師,在他被集結的講集《事情並非總是如此》(Not Always So),說到來自“空”的消息:

事物自身是空的,但因為你添加上某些東西,你便損壞了真實的實相。所以,若我們不“損害”事物,那即是“空去”事物。當你修禪打坐時,不要被各種聲音給騷擾,不要運作你的妄想心。這是說,不去倚賴任何感官覺受或妄動的心念,而只是接收那封來自空之境界的書信。那是“只管打坐”……

舉例來說,假如你正在閱讀一本書,你的妻子或你的丈夫也許問你,“你要不要來一杯茶呢?”你或者回答:“喔,我很忙,別煩我。”當你以這樣的一種方式來閱讀時,我想你可要小心了。你應該是準備好,說:“是的,那好極了。請給我一杯茶。”然後你放下書本,享用一杯茶。在喝完茶之後,再回到你的閱讀裡。

不然,若你的態度是,“我現在很忙!”那不是好事,因為那表示你的心並非完完全全地運作著。你一部份的心,非常努力地工作,但另一部份的心則不做什麼,你或許將要在你的活動中失去平衡呢。如果只是閱讀,沒什麼關係,但如果你正在揮寫書法,而你的心並不在“空”的狀態,你的作品將會告訴你:“我不處於‘空’的狀態。”你就該停筆下來。

假如你是一個修禪的人,寫下一篇這樣的書法,你應覺得羞愧。寫書法,就如同修習打坐。所以,如果你在寫書法,而某人說:“請用一杯茶吧。”而你卻回說:“不呢,我正在寫書法!”你的書作將告訴你:“不!不!”你是無法愚弄自己的。

4.我們只是巨大存在裡的一點微塵

鈴木俊隆禪師為塔撒加拉的弟子與一群來訪的哲學系學生所作的,關於《參同契》概要精神的一場開示。

研習佛教的目的,是要對事物有一種完善的認識,瞭解自己與我們在日常生活中的所作所為,同時,也有必要去瞭解自己為什麼受苦,以及為什麼在社會、家庭、自身之中,會有這麼多衝突。

換句話說,就是去暸解那在客觀與主觀的領域中正在發生的事。如果我們照見事物如其之本然,能覺察自己的作為,並對它們有一個良好的瞭解,我們將會知道什麼才是自己應做的事。這是智識性地研究佛教,其中包括二元與非二元對立的研究,此外還必須對佛教之道有一些實際的經驗。研究和修行有所不同,即使你有良好的理解,如果不遵循它,它不會有所幫助。

我們現正研究〈參同契〉,它是一首詩——或說一部典籍——由一位中國偉大的禪師(石頭希遷)所寫。在我先前的講座之一,我解釋了我們所指的“暗”與“明”之意。“暗”意謂著我們無法看到或設想的某事,它超越我們智性的理解。我們不知道在完全的黑暗中會發生什麼事,如果你處在一個黑暗的處所,你可能會感到害怕。這個房間現在是相當幽暗的,但你仍可以看到某些物體,如果沒有光線,你將見不著任何物件,但它並不意味著此處空無一物;這裡有很多東西,只是你無法看見它們,就是如此而已。

所以,“暗”意指超越我們所能理解的某物;而“明”則意指那些你能以好或壞、方或圓、紅或白來理解的事物。因此“明”是指各式各樣之物,而“暗”是指一個完全的整體,其中有許多事物存在。即使其中有眾多的事物,包括月球與星辰,但一切是如此地廣袤,我們只是巨大存在裡的一小點微塵。

“暗”意味著包含一切的某事物,你不能離開它,不管你到哪裡去,那個地方都包含在“暗”之中。完全的黑暗是一個極大、極巨的存在,其中每件事物都能被認知,因為相較之下,所有的事物是那麼的微小。但這並不意味著那裡空無一物,種種事物都存在于那一龐大、全體的存在中。

無論如何,不論我們研習什麼,它總是在那“明”的領域。我們分別對待各種事物,而說:“這是好的,這是不好的;這是令人愉悅的或不愉悅的,對的或錯的,或大或小,或圓或方。”無論你面對的是什麼,它都顯現在“明”、二元對立的世界裡。但我們有必要去瞭解“暗”,那裡無一物可見,無一物可想。這只有在坐禪修習中才能經驗到。當思考、聆聽演講或談論教法時,我們無法研究“暗”究竟為何,我不能論及“暗”,但我可以談一些我們能理解的事物,這將鼓勵你修習坐禪,且能引導你去經驗“暗”。

“暗”與“有”相較之下,有時被稱為“無”或“空”,有時我們說“無心”,在絕對的“暗”中,你不起念思想。

不過,我覺得我已經扯太遠了(眾笑),所以我必須要回到某物之上,到一些明亮的空間裡。它太幽暗了,我無法看清你們一個個人的臉龐,以及你們有什麼樣的問題。我想我得返回我們日常生活的問題。

我曾與一個學生談到我和妻子的關係。我經常抱怨,但我不認為我能夠生活在沒有她的日子裡。這是實話,也是我真正的感受。在塔撒加拉,我學到了一個很有趣的英語表達法:“被母雞啄頭的丈夫。”(hen-peckedhusband -意指“怕老婆的男人”)這個丈夫是沒有機會能抬頭挺胸的,他總是被母雞所叮啄。儘管如此,他仍需要母雞。他感覺到和她一起生活似乎是不可能的,也許離婚較好,然而,有時他卻覺得:“哦!但沒有她我活不下去。所以,我既既不能和她一起生活,也不能沒有她。我應該怎麼辦?”

這是一個我們在“明”的世界裡會有的問題。當燈火明亮時,我可以看到自己和妻子;在沒有燈光時,就沒有問題。但我們不去思索“暗”,而總是在那種用眼可看、用耳可聽的生活中受苦,那就是我們所做的事。在“明”的世界裡,沒有他人,我們難以生存;然而,與他們生活共處,也是很困難的。這是我們擁有的問題。我們應該怎麼辦呢?但如果對“明”的另一面──“暗”,有絲毫丁點的瞭解,你就會發現如何得以生活在“明”的世界中。

在“明”中,你會看到好的或壞的、對的或錯的事物。在這個差別的世界,事物以各種形式和顏色存在,而同時我們可以發現一切是平等的。我們要成為平等的唯一機會,是必須覺知和尊重繽紛形式與色彩的世界。只有當你尊重自己做為一位博學者、或一個無知者,你才會找到真正的平等。

他更說:在我們的修行裡,最要緊的,是去瞭解我們都具有佛性。智性上,我們也許明白這一點,但卻相當難以接受它。我們每天的生活,是存在於好與壞之二元對立的世界,而佛性,則是在無有好壞區分的絕對境界中被發現的。

最近還有一本邱陽創巴仁波切在1974年時,所講的關於禪與金剛乘的論文剛被集結成冊:The Teacup and theSkullcup,《茶杯與顱器》。書中創巴仁波切引用譬喻和幽默的故事,闡述這兩個偉大傳統的相同和相似之點。創巴仁波切說到:

鈴木俊隆的《禪者的初心》

在金剛乘的傳統裡,生活的經驗被認為是無盡的海洋,無限的天空——或者,它被視作“一點”(onedot),一個情況。因此,“無二”(not-two)的概念,或advaita(梵文,指不二論)原則,是金剛乘裡的重要原則。它是“無二”;但“無二”並不是說“成為一”(beone)。如果你沒有“二”,你也不會有“一”。

書中的另一個地方,創巴仁波切又說:金剛乘的傳統,是頓悟的傳統。但是為了成就對開悟的頓然一瞥,一個人必須以漸進的方式來發展,因此方能瞥見覺悟。所以,我們可以說,不論是禪,或是金剛乘——不管我們所論者為何——其實沒有那種真正的頓悟之力,真實地像“傻瓜照相機”一般的、自動的力量;即刻開悟本是不可能的事。

禪與金剛乘的相異之處是,金剛乘是瘋癲(crazy)的,而禪是狂野(wild)的。我想這是相當安全的說法。禪的狂野是相當驚人的,像是那禪師燃燒木佛以取暖的故事(譯按:指丹霞燃佛)。...禪的狂野是基於般若智慧(prajna),最勝智,的原則;而金剛乘的“瘋智”(crazywisdom)則是基於大手印(mahamudra)的原則。

3.來自空的消息

鈴木俊隆

鈴木俊隆禪師,在他被集結的講集《事情並非總是如此》(Not Always So),說到來自“空”的消息:

事物自身是空的,但因為你添加上某些東西,你便損壞了真實的實相。所以,若我們不“損害”事物,那即是“空去”事物。當你修禪打坐時,不要被各種聲音給騷擾,不要運作你的妄想心。這是說,不去倚賴任何感官覺受或妄動的心念,而只是接收那封來自空之境界的書信。那是“只管打坐”……

舉例來說,假如你正在閱讀一本書,你的妻子或你的丈夫也許問你,“你要不要來一杯茶呢?”你或者回答:“喔,我很忙,別煩我。”當你以這樣的一種方式來閱讀時,我想你可要小心了。你應該是準備好,說:“是的,那好極了。請給我一杯茶。”然後你放下書本,享用一杯茶。在喝完茶之後,再回到你的閱讀裡。

不然,若你的態度是,“我現在很忙!”那不是好事,因為那表示你的心並非完完全全地運作著。你一部份的心,非常努力地工作,但另一部份的心則不做什麼,你或許將要在你的活動中失去平衡呢。如果只是閱讀,沒什麼關係,但如果你正在揮寫書法,而你的心並不在“空”的狀態,你的作品將會告訴你:“我不處於‘空’的狀態。”你就該停筆下來。

假如你是一個修禪的人,寫下一篇這樣的書法,你應覺得羞愧。寫書法,就如同修習打坐。所以,如果你在寫書法,而某人說:“請用一杯茶吧。”而你卻回說:“不呢,我正在寫書法!”你的書作將告訴你:“不!不!”你是無法愚弄自己的。

4.我們只是巨大存在裡的一點微塵

鈴木俊隆禪師為塔撒加拉的弟子與一群來訪的哲學系學生所作的,關於《參同契》概要精神的一場開示。

研習佛教的目的,是要對事物有一種完善的認識,瞭解自己與我們在日常生活中的所作所為,同時,也有必要去瞭解自己為什麼受苦,以及為什麼在社會、家庭、自身之中,會有這麼多衝突。

換句話說,就是去暸解那在客觀與主觀的領域中正在發生的事。如果我們照見事物如其之本然,能覺察自己的作為,並對它們有一個良好的瞭解,我們將會知道什麼才是自己應做的事。這是智識性地研究佛教,其中包括二元與非二元對立的研究,此外還必須對佛教之道有一些實際的經驗。研究和修行有所不同,即使你有良好的理解,如果不遵循它,它不會有所幫助。

我們現正研究〈參同契〉,它是一首詩——或說一部典籍——由一位中國偉大的禪師(石頭希遷)所寫。在我先前的講座之一,我解釋了我們所指的“暗”與“明”之意。“暗”意謂著我們無法看到或設想的某事,它超越我們智性的理解。我們不知道在完全的黑暗中會發生什麼事,如果你處在一個黑暗的處所,你可能會感到害怕。這個房間現在是相當幽暗的,但你仍可以看到某些物體,如果沒有光線,你將見不著任何物件,但它並不意味著此處空無一物;這裡有很多東西,只是你無法看見它們,就是如此而已。

所以,“暗”意指超越我們所能理解的某物;而“明”則意指那些你能以好或壞、方或圓、紅或白來理解的事物。因此“明”是指各式各樣之物,而“暗”是指一個完全的整體,其中有許多事物存在。即使其中有眾多的事物,包括月球與星辰,但一切是如此地廣袤,我們只是巨大存在裡的一小點微塵。

“暗”意味著包含一切的某事物,你不能離開它,不管你到哪裡去,那個地方都包含在“暗”之中。完全的黑暗是一個極大、極巨的存在,其中每件事物都能被認知,因為相較之下,所有的事物是那麼的微小。但這並不意味著那裡空無一物,種種事物都存在于那一龐大、全體的存在中。

無論如何,不論我們研習什麼,它總是在那“明”的領域。我們分別對待各種事物,而說:“這是好的,這是不好的;這是令人愉悅的或不愉悅的,對的或錯的,或大或小,或圓或方。”無論你面對的是什麼,它都顯現在“明”、二元對立的世界裡。但我們有必要去瞭解“暗”,那裡無一物可見,無一物可想。這只有在坐禪修習中才能經驗到。當思考、聆聽演講或談論教法時,我們無法研究“暗”究竟為何,我不能論及“暗”,但我可以談一些我們能理解的事物,這將鼓勵你修習坐禪,且能引導你去經驗“暗”。

“暗”與“有”相較之下,有時被稱為“無”或“空”,有時我們說“無心”,在絕對的“暗”中,你不起念思想。

不過,我覺得我已經扯太遠了(眾笑),所以我必須要回到某物之上,到一些明亮的空間裡。它太幽暗了,我無法看清你們一個個人的臉龐,以及你們有什麼樣的問題。我想我得返回我們日常生活的問題。

我曾與一個學生談到我和妻子的關係。我經常抱怨,但我不認為我能夠生活在沒有她的日子裡。這是實話,也是我真正的感受。在塔撒加拉,我學到了一個很有趣的英語表達法:“被母雞啄頭的丈夫。”(hen-peckedhusband -意指“怕老婆的男人”)這個丈夫是沒有機會能抬頭挺胸的,他總是被母雞所叮啄。儘管如此,他仍需要母雞。他感覺到和她一起生活似乎是不可能的,也許離婚較好,然而,有時他卻覺得:“哦!但沒有她我活不下去。所以,我既既不能和她一起生活,也不能沒有她。我應該怎麼辦?”

這是一個我們在“明”的世界裡會有的問題。當燈火明亮時,我可以看到自己和妻子;在沒有燈光時,就沒有問題。但我們不去思索“暗”,而總是在那種用眼可看、用耳可聽的生活中受苦,那就是我們所做的事。在“明”的世界裡,沒有他人,我們難以生存;然而,與他們生活共處,也是很困難的。這是我們擁有的問題。我們應該怎麼辦呢?但如果對“明”的另一面──“暗”,有絲毫丁點的瞭解,你就會發現如何得以生活在“明”的世界中。

在“明”中,你會看到好的或壞的、對的或錯的事物。在這個差別的世界,事物以各種形式和顏色存在,而同時我們可以發現一切是平等的。我們要成為平等的唯一機會,是必須覺知和尊重繽紛形式與色彩的世界。只有當你尊重自己做為一位博學者、或一個無知者,你才會找到真正的平等。

同類文章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